第一篇:青岛版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神秘的夜空,从幼年时就充满了好奇;对星空中的一些古老传说也有点耳闻,所以他们对星空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对星空的一些科学知识和观察记录方法了解得比较少,所以在星空观察的起始课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为起点,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人格品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单元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4、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
5、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原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6、培养学生良好的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单元重难点
重点:长期观察星空中的北斗星、猎户座并做好纪录。让学生知道北斗七星组成的形状及在天空的位置,了解它的变化。
难点:长期观察星空中的北斗星、猎户座并做好纪录。教学措施
一是要让学生观察北斗七星;二是让学生能够将相邻的凡颗星进行组合,想像成某个图形,使它们组成一个星座,为学生以后自己选定观察对象作铺垫。课时安排
12、秋季星空 2
13、冬季星空 2
12秋季星空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北斗七星组成的形状及在天空的位置,了解它的变化。教学准备
建议教师将激发学生探究星空的兴趣作为课前引导的主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长期不懈地探究星空的奥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课前观察活动虽然是自由的,建议教师还应把握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观察北斗七星;二是让学生能够将相邻的凡颗星进行组合,想像成某个图形,使它们组成一个星座,为学生以后自己选定观察对象作铺垫。
一些秋季星空的资料,如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等
教法学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可以先让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在交流中教师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在观察中要明确自己观察时所处的方位及星座所在的方位,如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汇报中应提示学生表明观察时是面朝北的,往“天顶”处可视为南方,往地平线处为北方,此时人的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北斗七星是属于北天的一个星座。
二是使学生能将相邻的几颗星组成一些便于记忆的图形,使之成为“我的星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为自己选定观察研究的对象。
组织本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此活动分成两个层次:先让学生自由汇报,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可以模拟当时观察星空时所处的方位,便于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再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及自己根据想像组成的星座的样子。在纸上画星座时,应 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实际观察的方位相对应,如观察北天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并要求学生在纸上标明方向及观察的是南天还是北天。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互相学习与借鉴。
资料卡的内容可以穿插在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斗七星。
第二课时
建议分三个层次进行活动:
一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因观察星空独立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制定各自的观察计划。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引导学生长期观察两个以上的星座,一个是北斗七星,一个是自选的“我的星座”,便于今后掌握星空变化的规律。
在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自由活动:
制作观星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像:如果要长期观察一个星座,借助什么样的观察工具比较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像。然后教师可以展示观星箱,让学生了解观星箱的作用,再让学生开展制作活动。
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一定采取教科书中提示的方法,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教师也可以提供其他方法来制作观星箱。如,利用透明的盒子,在盒盖上用笔画出大小均等的网格,将盒的周边及盒底用纸糊住,使其不透明,在盒底部一角打一观察孔即可。如果利用教科书中的制作方法,也可以将其方法改进,如不用胶带固定线,而是用针在盒子边缘穿孔,将线穿过,在外面打上结固定住。
制作完毕,可以让学生试用观星箱来观测某一物体,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与记录的方法,还要特别强调在观测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时,要选择最佳观察点并且观星箱的位置应固定不变。同时也提醒学生,因自己选定的几个观察对象在天空的位置不同,所以每个观察对象要分别用一个固定的观星箱才能准确观察星座的变化。
本课的课堂评价活动可以穿插在活动之中,进行随机评价。作业: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板书:12秋季星空
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13冬季星空
教学目标
1、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
2、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原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猎户座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观察猎户座在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难点:长期观察星空中的北斗星、猎户座并做好纪录。
课时 1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材料:北斗七星、猎户座的图片。
学生准备的材料:整理好秋季星空的观察纪录。整理好近一个周的观察纪录。
教法学法: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季星空》,了解了秋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运动规律。你们对观察星空感兴趣吗?好我们来继续观察冬季星空,看一看,冬季星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一周以来的对星空观察纪录的情况进行交流。
提问:(1)、同学们,现在季节发生变化了,星空也会发生变化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从你对星空的观察,你能找到星座运动的规律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情况,然后每一个组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交流的情况汇报一下。
教师小结: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了原来选定的观察目标已经不见了,并且天空还出现了许多秋季星空没见过的星座。这就说明了冬季的星空发生了变化。
2、根据自己的观察,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1)、秋季北斗七星的样子。(2)、冬季北斗七星的样子。
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
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根据你画的北斗七星秋冬两季不同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指生交流。
3、继续交流观察记录。
根据你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1)一天之中星空的变化。(2)从秋到冬星空的变化。小组总结并做好记录。
二、我们继续观察、研究星空。
1、讨论交流冬季星空该怎样观察?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要提出准备研究的指向,提示学生应该重新确立观察研究的目标选择观察重点并做好记录。
书中出示了一个表格:观察重点是猎户座。要求观察的是三个内容:最早发现它的时间;它在一天中的变化;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
小结:研究冬季星座时,同样要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内容。
2、让学生自己学习猎户座的资料卡。
在这里,教师必须给学生指出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就是“猎户座”,并让学生记住它的形状以便容易识别。还要让学生画出它的样子。
还要给学生指出冬季观察星空要观察猎户座。
3、提供学生预测的指向:
根据学生对星空的长期观察来进行预测:(1)从冬天到春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2)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写出预测结果。最后,一组一名在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三、自由活动。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和自己观察认识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评一评。
从“我的交流材料、我的观察记录、我的新发现”三个方面,用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开展评价活动。
作业:
布置让学生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纪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养成长期观察星空的好习惯。
板书:13冬季星空
教学反思:学生都非常饶有兴趣的学习了和探究冬季星空的各个星座,并且听的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关于星空的神话故事。学生们都听的紧紧有味。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应该多准备一些,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
第二篇:青岛版科学五上《木材》教学设计
木 材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木材的特点提出探究方法,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特点及用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木头特点的探究方法。难点:探究结果的总结整理。教学准备:
常见木头若干;酒精灯;火柴;放大镜;锤子;小刀;水槽;电池;导线;小灯泡等。
教学过程
一、常见事物,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块木材,谈话:同学们,这是一种什么材料?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你们想不想研究木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木材。(板书:木材)
二、鼓励问题,设计方案
1.如果我们要研究木头,可以从木头的特点、用途等方面考虑,你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点出本课研究重点 师: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研究,还需要注意哪些? 预设:(1)小组内要分好工,配合好。(2)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3)要选好实验材料和工具。(4)还要制定好实验方案。(5)要注意安全…… 2.制定研究计划。
谈话: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班内交流研究方法。
三、探究实验,分工合作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把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干木头是否导电把木头浸湿,继续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并用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想探究木头有什么用途。一边交流一边做记录,组长可以派一名同学可到讲桌前来查询你需要的有关木头用途的知识。
2.对木头的年轮发生了兴趣。一边用放大镜观察木头的年轮,一边从课外书籍上查阅着什么
3.把木头放入水中,他们发现有些木头沉入水底,惊奇的议论着什么 4.有个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问题,他用指甲在木头上划着什么 5.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6.指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总结木头的特点。
四、木头的特性及作用 1.人们是怎样利用木头的?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木头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同时由于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2.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替代?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学生举例哪些材料是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谈感受,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对木头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收获很多,并认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很一些问题,如木头的形状、木头气味等,咱们就课下再去研究,好吗?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比较薄弱,应加强指导的力度。
第三篇: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
作者:xxkxjs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11-02 16:49:54 浏览次数:329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单元集体备课及各课时教案
单元教材解读
学生每天都接触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同样兴味盎然。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内容标准”构建了这一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组成,是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构成了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教学资源分析
《蒸发》、《沸腾》、《凝结》三课,重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探究水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为后面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做准备。《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是对前几课的综合与提升。通过这两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研究周围常见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利用绘制表格、数据曲线图方法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4、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
5、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6、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了解不同的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8、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9、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10、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4、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用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0、蒸发 : 1课时;
21、沸腾: 1课时;
22、凝结: 1课时
23、水的三态变化: 1课时
24、小水滴的旅行: 3课时
20《蒸发》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蒸发的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几幅相关的图片或者影片。
2、提前布置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蒸发的现象。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自然景色图,让学生观看,请同学们谈谈有什么想法,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二
探究过程: 活动一:认识蒸发现象 1、思考:水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学生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现象、室外晾衣服等现象。
3、让学生说一说水跑到哪里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做一做中体会蒸发现象。
5、讲解蒸发的概念:“不慢慢变甩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6、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活动二:探究水蒸发进会吸收热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汇报实验情况。
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在不断下降,水蒸发会使温度下降。
3、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4、相互交流,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5、学生感悟运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活动三: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2、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提自己的假设。
3、学生对比实验
4、提示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水量要相同,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自由活动:
1、制作“天气预报器”
2、学生动手制作
拓展活动:
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课余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
21、沸腾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3、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4、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现象,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个自行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体现活动准备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略)
二、讲授新课
1、猜想
同学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继续上升吗?指生回答。
2、做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学生开始做实验,组长做好记录。(3)学生汇报与交流
(4)得出结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师小结: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的沸点不会超过100摄氏度。
3、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2.凝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活动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年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上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凝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让我们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23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水在甚么情况下能变成水蒸气、变成冰。
3、知道水在4摄氏度开始膨胀,在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教学重点难点
水的三态变化是在不同的冷热条件下形成的。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
一、教师准备好凉水、冰块。让学生先测量水的温度,再测量冰块的温度。做好记录。讨论水温度高,冰块的温度低。总结出:水结冰时的 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水----------(受冷)---------结冰 活动二:
问题: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冰慢慢变干,衣服里的水哪里去了? 讨论研究: 衣服里的水结了冰被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慢慢变成水蒸气蒸发在空气中。
冰----------(受热)---------------水蒸气
如一杯开水正冒着热气,盖上一块玻璃,我们透过玻璃就能看到附着在玻璃上的小水珠。
水蒸气--------(受冷)--------水
(联系人工降雨)活动
三、水的三态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冷藏车间、冬季自来水管破裂、冬季窗户上出现窗花
晒盐等等。拓展活动 :地球上的南北两级到处都是厚厚的冰层。地球气温逐渐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调查了解 网上查阅
搜集图片
搜集资料
察自然现象
做好记录。
24、小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活动过程设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三、雨是怎样形成的
(一)1、学生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4、讨论: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不什么不同?
5、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推想。
(二)1、学生回顾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课前搜集的次料)(雨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雨水可以使禾苗茁壮成长……)、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体验,加深学生认识。
3、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
(三)1、看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2、提示学生绘制循环图表示水的循环变化。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真如此
(四)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展活动
举办一期主题为:“不水滴的循环旅行”的班报。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
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公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第1课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教学重、难点】
认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反思;本课 “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在课堂上我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怎么样等等,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第2课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
反思:在本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的探究。学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本课真正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学习理念,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要探究的内容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中;其次,虽然对某一教学环节没有得出结论,但是却制造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使探究活动得到延续,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反思:本课第一个活动,讨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此项活动前,应复习上节课电磁铁的组成和工作前提等相关知识,为讨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作下铺垫,引导学生从线圈、铁芯、电池(电流)三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在每一个方面又会有不同的细节问题,如线圈,学生提到了线圈的粗细、长短、缠绕圈数、缠绕的疏密度等因素,对于铁芯,提到了铁芯的长短、粗细等因素,这些想法都应予以肯定。在学生作出这些假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说明“作出假设的理由”,避免无根据地说法。
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了解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方法;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反思;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反思:本课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平时常见的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有全新的认识。不过本课也存在两个困难,一是材料,学校没有那么多可供学生分组探究的电动机,让学生带来拆开也有困难;二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两极分化,男生对电动机接触、了解多,女生几乎一无所知。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有所准备的。本课的难点就是讲清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这不是靠简单的讲述所能表述清楚的,一定要借助实物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才能使学生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第6课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量的多种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反思:本节课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把能量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让学生搜集事例和事实,鼓励学生关注人类使用能源的前景,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反思:本课既与上一课知识有联系,也是上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上一课讲电能可以转化成各种能量,这一课要探究这些电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也是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懂得能量的相互转化。在介绍电池时,学生都能认识各种电池,教师关键在于使学生懂得这些电池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把什么能量转化成电能”,尤其是充电电池和蓄电池的介绍,要使学生懂得电能――化学能――电能的转化过程。
第8课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反思:《能量与太阳》是《能量》单元中最后一课的教学,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情感态度,教师直接讲授的道理学生都懂,但未必能深入的体会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从能源的来源、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等环节的安排上体会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才是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