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23:1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把欣赏诗歌的“钥匙”。

教学目标

2感悟这首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学习鉴赏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激趣法 启发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式小组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知人论世

向往和平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个人是谁呢?(让 篇二: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大邑县安仁外国语实验学校活页式教案

年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级

课 《归园田居(其三)》 题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授课类型 设计时间 阅读课 教 师 教学时间 肖德春 阅读理解《诗四首》之一“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并背诵全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一、导入新课:

复习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二、预习课文: 特别提示:种:zhòng秽:huì荷:hè长:zhǎng 另读cháng

三、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3、评选“我班的朗读之星”:

四、品味诗意:

1、重点词语理解:

盛:茂盛 稀:稀疏 兴:起秽:杂草带:带着(比较:披星戴头顶着)荷:扛着足:值得 但:只要使:让愿:意愿,这里指诗人隐居山林、归耕田园的意愿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

1、2句:南山种豆 3、4句:整天劳作 5、6句:夜归情景 7、8句:表明意愿

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过程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五、归纳古诗阅读品味的方法:

1、联系生平、背景进入诗歌;

2、按照“三点要求”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词句,归纳内容,把握诗意;

5、可以绘制诗意图、写成书法作品;

六、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七、练习巩固: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1;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目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1;

检测

3、完成“同步训练”上的相关练习;

总结 与

反思 2 篇三:《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前指导:

教学过程:

前奏:

一、导语: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喜欢田园生活吗?为什么?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想和思索。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晋浔阳紫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不安,官场黑暗,他有志不得展。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陶渊明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挂职而归。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以及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三、划分诗歌节奏及了解注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1、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4、狭(xiá):窄;长(zhǎng):丛生 5、沾(zhān):沾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明确诗歌内容:

2、提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3、提问: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

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诗人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意愿。

五、讨论并归纳: 处于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当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理解与看法?

明确:在现代社会,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由于长期在田园中耕作劳动,身心疲惫。

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 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与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在讲解本首诗歌时,应该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课前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

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喜欢田园生活吗?为什么?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晋浔阳紫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不安,官场黑暗,他有志不得展。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

陶渊明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自己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田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以及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躬耕自资。这首诗写于隐居后第二年,《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三、划分诗歌节奏及了解注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2、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huì):指野草之类。

3、带: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

4、狭(xiá):窄;长(zhǎng):丛生 5、沾(zhān):沾湿

6、但使:只要让;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四、明确诗歌内容:

1、提问:“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2、提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借夕露衣沾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3、提问: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

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诗人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变化。

五、讨论并归纳: 处于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当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理解与看法?

明确:在现代社会,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由于长期在田园中耕作劳动,身心疲惫。再加之长期处于田园生活的氛围当中,久而久之,对身边优美的田园风光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大多数人感受不到田园生活的淡雅与恬静,感受不到田园风光的优美与独特,相反,对繁华的都市生活向往、渴慕、追求。

长期处于都市当中的人们,脚踏着钢筋混凝土的地面;头顶着并不湛蓝的天空;耳边萦绕着汽车的喇叭声、人来人往的嘈杂声;心理承受着都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久而久之,便想着去田园度假,放松心情,欣赏田园风光,增加生活乐趣。然而,因为不习惯耕作劳动的田园生活,再加之田园中没有都市的繁华热闹,所以,在田园中最多呆上四五天的都市人,就又重新回到都市,重新融入属于他们的都市生活。

六、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其三)》,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七、布臵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马艳玲 ●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他们与古诗的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初步认识。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态,感悟诗人保持自己清高节操、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3.初步感受陶诗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和诗人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 古人诉说

1.吟诵古诗,追忆情怀

你们即将小学毕业,在六年的学习时光里,你们一定诵读过许多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或者哪一句?

(指名吟诗,评价引导)

这些古诗如歌如画,有苦有乐,是诗人在向我们诉说。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再来听听诗人的诉说吧!

2.激趣导入,板书诗题

《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组诗,一共五首,我们今天学习其中第三首。(齐读诗题)

“园田居”是陶渊明为自己乡下的住所取的名字,“归”乃回到。这首诗就是陶渊明回到乡下的“园田居”,隐居生活大约一年后所写的。(再读诗题)

二、读 《归园》其三

1.检查预习,通文识字

通过预习,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了。(指名逐句读诗)

①多音字正音:根据意思选择读音“盛”“兴”“荷”“长”.②难读字正音:“秽”看偏旁理解字义。

2.注意停连,读出节奏

按这样的韵律,自己试一试,停顿处注意:声断气不断,音段意相连。

三、品 诗中景色

1.再读古诗,诗中有画诗中描绘了什么?

2.交流互动,引导生疑

理——除

荷——扛 对比、辨析,体会诗人的悠闲、随性。

沾——湿

在这月下,陶渊明心中……?

不急,让我们先来了解陶渊明。

四、悟 诗人情怀

1.师生共述,了解生平

学生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号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长于诗文辞赋,语言朴实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师补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用心品析,悟情释疑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可动情朗诵,可小声轻吟,可静心默读,想想,在这轮月下,陶渊明的心中……把你的感悟简单批注在旁边,一两个词即可。(自主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相机引导:解脱、自由、闲适、快乐、独善其身……

3.感悟其“愿”,师生小结

有了这样的心境,月已不再是月,而是无言的知己。

农事再苦,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乐。(板书:乐农事)

即使夕露沾衣也……(板书:夕露沾衣不足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生活清贫也不足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事辛苦也不足惜。

从官场到田园,从书生到农夫,陶渊明的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不足惜”?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惜”,是因为陶渊明心中的“愿”.陶渊明“愿”什么?

陶渊明淡泊名利、不慕富贵,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板书:素心高洁愿无违)

诗如其人,陶渊明的诗也率真质朴。纵观全诗,淡淡着墨,不假雕饰,却道出了最真切的心愿,写出了最醇美的意蕴。(板书:言语自然意醇美)

4.动情引诵,升华情感

五、观 文学成就

1.诗如其人,影响深远

他给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崇尚骈俪,轻视质朴,他的诗作并不受重视,更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经典是不会被历史淹埋的。陶渊明蔑视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激励着后人追求美好,鄙弃丑恶。

200多年后的唐代:

“王孟韦柳”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并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山居秋暝》、《春晓》、《滁州西涧》、《江雪》)

“诗仙”李白仰慕陶渊明,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诗圣”杜甫把陶渊明视若知己: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诗王”白居易颂扬陶渊明:“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500多年后的宋代:

文学家欧阳修盛赞陶渊明: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苏轼称赞陶诗:“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1300多年后的近代: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1600多年后的今天:

在课堂上,我们体会到陶渊明(引读板书)

2.课内得法,延展课外

东晋时期产生过许多文学作品,但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有道是“开卷有益”,大家可把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找来读一读,品一品,你一定会感悟到一个更丰满、更有血有肉的陶渊明。

3.师生吟唱,意犹未尽

最后,让我们用吟唱来结束今天这节课。(师生吟唱)

谢谢你们,是你们让陶渊明那穿越千年的真情述说,又在今天的课堂上绽放出了新的生命。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月夜归耕乐农事,夕露沾衣不足惜。

素心高洁愿无违,言语自然意醇美。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

王雷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成员,经开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

秉持“潜研笃行、德业双修”的信条,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求突破。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示范课,并受邀到云南省各地州开展专题性讲座。多次在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一等奖。另外还曾获云南省“一师一优课名师”、昆明市“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者”“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经开区“优秀人才”“杰出园丁”“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育格言:浅研笃行,德业双修,诗意地化匠成师!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曾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在“昆明市诗词教学小初衔接研究活动”中进行展示并获得好评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

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

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

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一)设疑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揭示课题

介绍 “园田居”,引出课题“归园田居”.(三)朗读指导

1.一读,意在正音

(1)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二读,重在节奏

(1)诗是有韵律的,首先要注意断句。来,自己划一划。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要读出韵律,还有个诀窍,就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ppt出示)。

3.三读,旨在读懂

(1)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找找答案?

(2)在这首诗中,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种田的农夫)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种豆南山下”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

①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

③豁达(洒脱)的农夫:“衣沾不足惜”

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4.四读,贵在兴致

(1)不过,要想更好地了解他,不仅要关注人本身,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在这首诗中,发挥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

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

②“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 还照亮了哪里?

③“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

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

南山如画,明月皎洁,羊肠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莹,假如你能看得见,皎洁的月光下,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一)聚焦“园田居”,体会满足之感

1.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要去哪儿?(回家)他家在哪儿?(园田居)(板书:身归园田居)

读——“身归园田居”

(二)五读,借助吟诵,强化情感

1.走在回家(回园田居)的小路上,陶渊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老师有个疑问,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确切的说,那叫“吟诵”,想听吗?(教师吟诵)

2.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老师吟诵一句,你们朗诵一句好吗?

三、互文印证,读透诗心

(一)设疑,指向“愿”字

1.同学们,听了这么多遍,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个疑问呢?

2.“愿”是什么意思?(板书:心愿)

(二)拓展

其实,陶渊明在他的第一首《归园田居》中就已经做了解答。

陶渊明啊,出生在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崇尚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成年后,他希望做一个贤臣,造福一方百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时东晋王朝官场上乌烟瘴气。他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越发渴望做回自己,重获自由。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41岁那年,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一天郡里的太守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当时的督邮虽然官品不高,但却常常假借太守的势力,作威作福,耀武扬威。这个督邮,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泽县的驿馆,就差人叫陶渊明来拜见他。陶渊明虽然平时就不肯趋炎附势,对这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更是看不惯,但又不得不见。正当他刚出门的时候,手下急忙喝止:“大人,且慢……”.陶渊明早就受够了官场上的这一套,于是愤慨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交出官印,辞去了仅仅做了80天的县令,回到了他的园田居。

现在他终于重返自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到农村后,陶渊明首先要做的就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实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其三“非常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对于陶渊明来说,田园生活虽然辛苦,却是惬意自在的,他这样描绘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田园生活轻松自在,陶渊明乐享其中,所以,即使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他也会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交流

陶渊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相机板书“有田园”

(四)深入引导

1.陶渊明仅仅只是从南山的豆地里回到园田居吗?

2.告别官场,陶渊明来舍弃了什么? 回归田园,他又得到了什么?

3.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值不值得?

ppt倒着出示《归园田居 其三》中的诗句,并引读。

这所有所有的“不足惜”,都是因为此时此他愿望终于——实现了!“南山如画来相伴,明月有情照我还。万般烦恼不足惜,只因已了田园愿。”

4.来,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四、聚焦影响,传承经典

1.此时此刻,在你的心目中,陶渊明还仅仅只是一个在南山下种豆的农夫吗?

2.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跟他的人一样,质朴简单,崇尚自然。他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3.千百前来,他的田园、他的诗歌,连同他的品格,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净土和精神家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00多年后的唐代:

引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那一轮照亮了陶渊明心境的明月,也照亮了 “诗仙”李白的品格: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引读张志和的《渔歌子》。

500多年后的宋代:

苏轼称赞道:“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更是写下了109首和陶诗。来表达对陶渊明的赞赏之情。

引读《清平乐 村居》

1400年后的近代:

著名作家林语堂这样称赞道:“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

1600多年后:

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也走进了陶渊明,深深地体会到他因为(指板书)“心有田园愿”,所以,“身归园田居”.引背:种豆南山下——

4.穿越历史,一唱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而更多更多的经典在这儿,在你们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等着大家去欣赏,等着大家去传承!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

心有田园愿

身归园田居

下载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园田居·其三》多媒体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多媒体教学设计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十三中学彭 波 一、走近陶渊明 1、根据提示,说出下面这些课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合集]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大全)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庙山九年制学校杨淑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30课 诗五首·《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微课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