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迹象 凝聚 遗憾 搀扶 筑巢 无垠 预兆 骚动 和蔼 覆盖 绚丽 毛坯

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迹象 凝聚 遗憾 预兆 启蒙 无垠 琢磨 温存

二、能力目标

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三、情感目标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感激、敬爱之情。

二、思路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从三个层面体会感情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2.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3.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四、自读中要特别重视品读

1.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2.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3.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五、抓住关键之处,深入理解课文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1.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2.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

3.抓关键心理

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是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4.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段话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收入两篇《我的老师》,同题文章必然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可进行比较阅读。

1.主题。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感激之情,都赞颂了老师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2.人物。两文都以“我”的老师为主要人物,二位老师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们身上都表现了女教师细腻、温柔、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突出特点。但由于两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侧重于外貌、动作等描写,而对莎利文老师的描写则侧重于“我”的触觉及心灵感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

3.选材。两文都是写真人真事,都围绕主题选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断,事与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文则不同,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准确地再现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帮助日趋深入。

4.组材。两文组材都讲究章法。前文由简至繁,由略到详,疏密相间,表现出师生情的逐步加深。后文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我”的进步也在岁月流逝中日见鲜明。

5.语言特点。前文语言平实、质朴,似涓涓细流,绵长深远,后文语言饱含深情,真挚而细腻,颇为感人。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海伦•凯勒的事迹。

二、快速阅读全文

思考::

1、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并根据这一点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划出写海伦感受的词语。

三、讨论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四、朗读1-3自然段

1、这三段文章写了什么?

2、莎利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以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

3、第二段结尾一句说“我不能预测未来将带给我什么?”从全文来看,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了什么?

五、朗读最后一段

点拨:如果说前一篇课文里面,魏巍对蔡芸芝先生的感情是依恋、思念、热爱的话,从这一段看来,海伦对老师的感情主要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

六、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手段

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设计思想

本文是自读课文,又是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从教材本身来看,学生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拟在学生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海伦 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三、感激之情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我的老师》教学实录

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并饱含对安妮莎莉文老师感激之情的文章。教学本文时,既要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即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映衬的修辞,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发。让学生在感受文章结构美,语言美的同时感悟到海伦凯•勒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伟大而深沉的爱。

导语:冰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于她鲜时的明艳,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海伦•凯勒的成功更是如此。除了她自己拥有顽强的毅力外,更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杰出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的世界,去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那无尽的爱。

师:好,让我们来抽查一下上节课留的预习作业。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海伦•凯勒。

生: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得了重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

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得了重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海伦先后上了盲人学校和口语学校,在那里学会了用盲文读写。并且海伦对普通教育异常的熟悉,1904年她毕业于美国的大学。海伦•凯勒终身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此她曾周游世界,一生中写了好多的作品。包括《我的一生》《海伦•凯勒的日记》,1964年被授予美国总统勋章。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妮莎莉文老师?

生:不了解。

师: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妮莎莉文老师同样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家庭女教师,也是她事业上的领路人。她早年毕业于美国的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20岁开始做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是在疾病与贫穷的困境中长大的。她本人在18岁之前随时有可能双目失明,所幸一次成功的手术恢复了她部分的视力。从20岁一直到69岁去世,一生教育并陪伴在海伦的身边,用她的爱心和足智多谋打开了海伦尘封已久的心灵,引她走进新的世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如何?第二个问题是这篇文章中大概出现了多少个指代海伦•凯勒的“我”?

生:快速阅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吧,现在请某某同学说说她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

生: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没有你的日子里;第二部分是一起走过的日子;第三部分师恩难忘。(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还可以继续划分下去。教拼写,认识自然,感受爱。)

师:同学们都认真阅读课文后又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现在,老师又想起了第二个问题“文章中大概出现了多少个指代海伦•凯勒的我”?

生:93,120,130等。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显然安妮莎莉文老师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而这篇文章只是寥寥几笔点到老师,是不是作者写跑题了,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生:激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其实作者一味的提及自己的经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本人身体条件决定的,海伦没有视力没有听力她不可能看到老师的外貌、动作、神态等,也不可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她只能用心去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爱;二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侧面描写。

师:提到描写,我们在前几次课中已经学习了表达方式,其他四种表达方式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叙述、议论、抒情、说明。

师: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这两篇都是记叙文,以叙述的表达方式为主,这篇文章同样是记叙文,但文章中多次使用侧面描写,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侧面描写。

师:提到侧面描写,想问问大家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叙述更平实、简单,而描写更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确实是认真思考了,但还不够全面。叙述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或现象,它以舍弃细节来达到把握总体的目的。而描写则是从细节上去把握事物或现象,它通过对细节的再现,启动读者的想象,以达到把握总体的目的。同学们可以简单的记住叙述是在回答“是什么”,描写是在回答“怎么样”。

下面老师举出两个例子:

1、李师傅往炉膛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起来。

2、李师傅往炉膛里添了煤,不一会儿,那火红的苗儿就腾的窜起来了。

3、火车开过来了。

4、火车轰隆隆地飞驰而至。

师:请一位同学快速准确的告诉大家哪一句是叙述,哪一句是描写?

生:2,4是描写,有形象,有声音,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看到那火苗儿,听到火车的轰鸣声。从而获得了更为具体形象的感觉。而1,3是叙述,它只是在告诉我们李师傅做了什么,炉火起了什么变化。

师:以前我们知道描写按照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人物、景物、场景描写。今天我们学习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将描写分为正面、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从正面直接刻画人物描绘事物。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就是把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或事物刻画、描绘出来,从而映衬、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说有一位美女名叫罗敷。正面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说罗敷啊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侧面描写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这都是从侧面写出了罗敷的美。

师:文章中出现多次侧面描写,选出你最喜欢的侧面描写,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

生:老师教海伦识字的过程等,从侧面写出了老师的耐心。

师:同学们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选出了富有个性化的侧面描写,老师在个性中发现了共性,大家都说侧面描写衬托了、烘托了莎莉文老师的优秀品质,你们所说的烘托、衬托准确的说是作者运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映衬是用乙事物来做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可以分为正衬、反衬。正衬即用一种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和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用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和景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正衬。“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她脏”这是反衬。

师:在了解映衬这种修辞之后,请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找一找文章中何处用了映衬,是正衬还是反衬。

生:在老师没有走进海伦的生活时,海伦是寂寞的、孤独的,反衬出老师对海伦影响很大。(还有其他同学回答)

师:了解了文章的结构,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特点,老师想问大家这篇文章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语言美,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爱像云一样)

生:而且作者在描写景物中用很多动词,使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特定环境,景物描写,有助于反映特定的心理,情感,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情。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一起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了文章的语言美,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海伦•凯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你说说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坚强,勇敢,勇于面对困难,懂得感恩等。

师:是啊,老师想起了这样几句话“你不能改变容颜,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他的宽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即使是流星也能划破夜空的沉寂,即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无论怎么样,先接受自己,试着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

师:作者为什么把莎莉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一天看成是“最重要的一天”?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说说。

生:莎莉文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她的爱心和足智多谋打开了海伦的心灵等。

师:的确,莎莉文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第二篇:我的老师 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初一 语文

刘尚俊

教学目标

1、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

2、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问题再现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课下搜集到的材料。

教师补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

芸(yún)榆(yú)痣(zhì)褪(tuì)卜(bǔ)磕(kē)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2、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讨论后教师点拨〕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 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四、能力提升 课堂讨论,质疑问难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五、当堂训练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点拨〕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①“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②“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③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④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第三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13我的老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这篇课文共15个自然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深刻含义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2、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2、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1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走进主人公,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第2课时:走进作者心灵,理清作者感情线索。总结全文,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四、深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1、蔡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读书,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2)“让我们观察蜜蜂”。

(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2蔡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3、课文重点写她的什么品质?(热爱孩子。)

4、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①假打真爱②教跳舞③观察蜜蜂④教读诗歌⑤排除纠纷。)

5、品读课文,选择一件你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从那些词句能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热爱。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朗读。

6.这五件事都和文中的“我”有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①老师爱我们;②老师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③老师扩大我们的知识面;④老师对我爱好文学有很大影响;⑤老师关爱我们的心灵。)

7、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一、走进作者心灵,理清作者感情线索。

1、默读课文,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的句子。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忆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4、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二、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5)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1、教师:非常真挚而感人的师生情谊,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迅,而他此时已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准备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代魏巍写吗? 在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巍的成绩。请看屏幕,请一学生朗读或教师读: 魏巍,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专事散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2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明信片都比较短,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精要,而蔡老师和“我”已多年不见了,我在文学上已颇有建树,所以明信片应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内容:1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唤起老师对自己的回忆;2得体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3表达对老师的祝福。60字左右。

2、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具体写法不求一律,有创意的要肯定鼓励。

3、教师小结:在刚才同学的交流中,我听出了两点:一是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用具体的情节或细节来表现老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会爱我们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会爱他们的老师如自己的父母。

六、布置作业

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蔡老师的一颗挚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体会到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学到了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也再一次的接受了“尊师”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课后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以“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为题,精心选材,注意详略安排,介绍一位你的老师,字数5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回忆、我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第四篇:我的老师 教学设计

第六课 巍巍《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浏览,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2)精读,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3)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2.字词积累

芸(yún)榆(yú)痣(zhì)褪(tuì)卜(bǔ)磕(kē)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纠纷:争执的事情。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 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3.问题释疑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点拨‟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①“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②“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③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④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教学过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学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朴素情感,依然荡涤着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师》以其朴实纯真,富于感情的语言,以孩子的心态叙述自己孩提时受到蔡芸芝老师教导的经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思恋、感激之情。几件事虽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师的公平,严爱,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风格,无不在孩子的心灵里烙下印迹。尤其是老师的诗歌教学竟然在当年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以至后来作者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见老师的影响力是何等之大。“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啊。

教学中,我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我的老师”的魅力。我的学生也非常喜欢那位“蔡老师”,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想,有的回忆自己小学生活,有的回忆与老师交往的经历,有的谈自己受哪些老师影响获得的爱好,等等,总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给他们以影响。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要做一个受学生喜爱,敬重,佩服的老师,必须要以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第五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班级科任老师,知道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老师帮忙。2. 学习与老师说话,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交往。3. 结合教师节,启蒙学生爱师、尊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学会与教师交往的初步的礼貌、方法。

2.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学生愿意向教师请教、求助。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在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喜欢的老师呀?可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老师吗? 鼓励大家说一说对老师的看法和感情,了解学生的思想。

二、根据图画,启发谈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8页的图,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呀?

在这幅图景中,老师和同学们表现得亲密无间、欢乐融洽。

2. 同学们喜欢和老师一块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吧。

(老师参与游戏。因条件有限,用掌来取代击鼓,掌声一停,拿到花的人要表演节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就是自己的大朋友,可以和自己融洽相处)

3. 图中的小朋友都围着老师说话,你觉得最边上的那个看起来有点胆小的男孩他在想些什么呢?你愿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跟老师说关于你的事情呢?

(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对老师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老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和老师打招呼并交流,比如课堂上的交流语言,下课后的交流语言等等。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4. 教材的第10、11页的图可以总结为“老师爱我们”的主题。表达的是同学们喜欢老师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情景。(图中的具体内容有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谈心、和同学们一起春游,还有老师帮助学生系鞋带,可以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师还帮助学生一些什么具体的事情呢?教师可以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5.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九月十号是什么日子呀?”请同学从画中找一找,教师节这天同学们是怎样庆祝的。

有自己给老师做贺卡的,写上赞美老师的话。还有给老师画一幅画的,都想留给老师做纪念。这时老师应该向同学们说明,向老师表达敬意,只要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做出来的,就是最好的礼物。

6. 教学生读课本右下角的两行字——“老师像妈妈,我们都爱她” 可以请同学们说说他还觉得可以把老师比做什么人?

三、师生交流环节

教师带头,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营造和谐交融的气氛。适时地引导学生,不管是你开心或者不高兴、紧张、委屈或者是害怕的时候,都可以来找老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请教,如果愿意的话,自己的小秘密也可以和老师分享,老师也会帮你保守秘密。

三、教师小结

1.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同学生一起游戏、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怀,从而愿意与老师交往。

2.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表达,以鼓励为主。

下载我的老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老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推荐]

    《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是魏巍同志对他的几位小学老师的回忆文章。课文节选部分是回忆蔡芸芝先生的。从结构上看,节选部分是独立成篇的。 这篇文章通过对蔡芸芝......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2、搜集信息,找到文中莎莉文教“我”学......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 游戏导入 1、 蒙眼哑语猜谜语 蒙住一名同学的眼睛,用手摸一样道具,并且用肢体语言来告诉同学们是什么东西。采访表演者和大家的感受。 请大家记住......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陕西淳化十里塬中学: 任永利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从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学......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原稿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7. 我的老师设计教师:龙学萍 学习目标 1. 了解莎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一生的重大影响,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 理解文中侧面描写和运用反衬的作用。 学习重点 探究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