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一教学设计组成
统一教学设计组成 1.组成部分
(1)[课题(学科和年级)](2)[教材简解](3)[目标预设](4)[重点、难点](5)[设计理念](6)[设计思路](7)[教学过程] 2.注意
(1)前六个部分不超过1000字,若超过要扣分。(2)“设计”教学时间均为第一课时。
三、统一打印要求
标题用三号字黑体,标题下方打印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成标准A4文本。
第二篇:教学设计统一排版(范文模版)
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学设计统一格式标准
一、排版格式
1、封面设计:(见附件)
2、课题(黑体 小二 居中 加粗)
3、课时安排(第 课时)(宋体 小二 居中)
4、环节标题:加粗 宋体 四号 首行缩进空两格
5、段落、正文: 宋体 四号 首行缩进空两格 行距25磅
二、教 案 标 准 模 板
一、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教材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按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环境和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五个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3、针对德育目标进行教育引导。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七、教学板书设计
八、课堂教学后记及反思
2013.5.6
宣城市特教中心教务处
附件:
教 学 设 计
学
校: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
教
材: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
部
别:听障部 学
科:X
X 年
级:
年级 章
节:第册
第课 设计者:X X X
第三篇:10的组成教学设计
10的组成教学设计(1课时)
李天保
教学设计说明:
前段我们学习了数字2——9的分解,知道了数字如何分解与组成,但是对其内在的认识并不十分的清楚,也存在个别学生不会对数字进行分解与组成、不会动手操作的现象。新《纲要》要求学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学生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我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学生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在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的分解的递减、组成的递增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苹果图、花朵图、1---10的数字卡。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
出示9的组成卡片,让小朋友读一读。
二、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10个小卡片让学生数一数。
2、引导学生把10个小卡片分成两个部分。
3、分组读一读10的组成。
4、让同学们找10的朋友。
三、情境感知--看图学习加法应用题
1、出示苹果图。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两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4+6=10(个)
6+4=10(个)
2、出示花朵图。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两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3+7=10(个)
7+3=10(个)
四、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口诀并读一读。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分析、观察、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学生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的规律。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有的学生自觉性不强,纪律较差,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四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来凤接龙中学
周光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及有关数据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水的组成的揭秘”的科学事实及其它事实,灌输学生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通过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题,学生已熟悉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但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比较难以接受。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特点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课程既有浓烈的好奇心又有一些因认识不够带来的恐惧,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1讲水的组成,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初次出现化学式,为后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服务,同时也分散了难点,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实验用品: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演示实验。
媒体资源:水的存在与分布视频、水电解视频、氢气爆鸣的多媒体课件。
文字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六、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提问】生活中哪里有水?水有何作用?
【播放】播放《水的存在与分布》视频
【提问】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展示一瓶水,让学生感知。
【设疑】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30秒。
举手回答。(江河湖海,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生物体内)
观看视频,了解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讨论和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透明液体,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
℃,水的密度是1
g/cm3。)
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水的好奇心,通过提问回答以及适时的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影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探究
【设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曾被看作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那么拉瓦锡做的什么实验来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请大家阅读课本48页内容。
【设疑】那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
提供资料:
氧化汞汞+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48页内容
(水的组成揭秘)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得出结论:要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可以把该物质分解,通过证明产物的方法来判断。
感受科学家认真实验的态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演示】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
【提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中各部件的功能。
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气泡、气体体积)
培养观察能力和体会实验探究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
实验探究
【提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根据是无色气体)学生猜想可能是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演示】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
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通过预习知是氢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听讲,归纳得出结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解】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这个反应中,水为反应物,反应条件为通电,生成物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可以表示为:水(H2O)
通电
氢气(H2)
+
氧气(O2)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和老师一起将化学式表示出来。
强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识。
【设问】由以上变化我们得出,水中含有哪些元素?
电解水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水分解生成了两种物质,所以为分解反应。
巩固知识。
【播放】播放远程资源上
《水电解》的视频
【讲解】从上面验证试管2中气体的实验中,我们知道氢气是可以燃烧的,下面再介绍一些有关氢的知识。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的化学性质便是其具有可燃性。
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有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我们必须先进行验纯。
【播放】播放氢气爆鸣的多媒体课件。
【提问】那么我们该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
【讲解】氢气具有可燃性,它可作燃料,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在能源日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是最有前途的能源。
学生观看《水电解》视频
听讲、思考。
学生观看视频
阅读课本结合图3-3描述并演示。
看、听、记。
通过播放视频加深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和氢气氧气检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强化验纯的重要性,加强氢气燃烧的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思考交流】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组成和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
(提示)从元素种类角度进行考虑。
氢气和氧气都是分别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思考、归纳能力。
【讨论交流】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下列物质分别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将物质的化学符号一同写出)
1.铝2.铜3.五氧化二磷4.高锰酸钾5.四氧化三铁
【讲解】化学上把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果是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那么这种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提示】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符号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符号中只有一个英文大写字母的是单质(表示含一种元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写字母的是化合物(表示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同学们思考交流后得出:1、2一种元素;3、5两种元素;4三种元素。
认真听讲并思考。
仔细听讲。
新旧知识相联系。
突出难点。
【提问】
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你能否对物质进行一个简单分类。
个人思考
讨论交流得
出: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而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课堂小结
【设问】学完本课题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呢?
学生回答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让知识在头脑中烙下印迹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3-4
七、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一、电解水的实验
现象:1.两极均产生无色气体
2.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
:V负极=1
:2
反应式: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负极)
(正极)
结论: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
三、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具体、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阅读思考、操作演示、问题回答、要点讲解等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反思:
1、本节我们主要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研究了水的组成,同时学习了单质和化合物等知识。通过学习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认识事物总是有过程和规律的,要充分利用实验进行研究和创新,从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3、如果条件允许,将电解水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会更强。
第五篇:计算机的组成教学设计[推荐]
《计算机的组成》教学设计
谭店一中 王永刚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计算机的组成”这节课是开启信息技术课程的钥匙,它揭开了计算机神秘的面纱,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内容。它主要涉及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以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的基础上,真正开始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系统知识。本节课为学生日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和操作技能奠定基础,并为将来成为信息社会具有良好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内容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1)班学生,该年级的学生均处于少年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可塑性大。据深入了解,该班的学生来自城市和农村,部分同学家里配备电脑,他们日常生活中对电脑有一定的接触,有一定的基础。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距,对计算机有一定认知和对计算机知之甚少的学生之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3)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学、分析、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机组成的的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几幅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示例图片,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观察的形式,学习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相关知识。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学习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最终达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常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信息社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是在人的控制下为人服务的,为日后建立科学健康的人机关系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设备的作用。
2.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分类。
六、教学方法
1.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计算机硬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任务驱动法(边看书边思考)
任务一:思考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有那些?
任务二: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通过任务二让大部分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3.自主学习法
在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浏览课文,并再此过程中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
讲授法是世界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我通过讲授法,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硬件、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把握住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5.分层教学法
由于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采用适当的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我不同层次的辅导,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我所布置的任务。
七、教学过程(附教学过程流程图)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计算机又叫信息处理机,因为它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高性能的机器它究竟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正式学习新内容之前,请大家先观看几幅计算机硬件组成部件的图片。有哪位同学能够说出示例图片的名称呢?
通过图片的展示,同学们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了直观的印象,初步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P.4-P.7上半部分,边看书边思考:
①计算机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学生模仿硬件作“自我介绍”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其辅以图片说明。(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①②,教师补充说明并注意纠正。
(三)新课教学,导学达标
1、计算机硬件
⑴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它安装在主机箱内。计算机中的一切工作都通过它来处理。
⑵存储器 主要用来保存计算机的运行指令及数据资料。它又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
⑶输入设备 是计算机用来接受指令和数据等信息的。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等。
⑷输出设备 是计算机负责传送处理结果的设备。常用的输出备有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2、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①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硬件和为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的软件。
②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任务而编制的软件。
(通过讲授法结合演示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把握住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对硬、软件的讲授,学生们对计算机的组成部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师生共同学习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并将处理信息的过程概括为“输入、处理、输出”。
(五)巩固练习,实现整合
填空(1)人们通常所说的奔腾I,奔腾II,奔腾III,奔腾4等,就是()的型号。
(2)常见的外存储器有 和 等几种。
简答(1)计算机常用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有哪些?(2)计算机软件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