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王振江11(共)
春 江 花 月 夜 教 案
系别:政法系班级:姓名:王振江学号:
1104班
2011011142
《春江花月夜》教案
太原师范学院
王振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
2、缘景明情,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突出的景,并赏析诗歌的景、理、情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探究法
讲析法和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音频资料 图片 ppt word文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
《扬州慢》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ppt展示以上诗句,并用幕布功能遮住所示图中“月”的意象)请同学来诵读以上诗句(个别诵读),观察这些诗句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同时用到了那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都能够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月。(拉开幕布)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也写了月。那么,他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鉴赏探究《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集体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二)、听音频朗诵,并跟读。(要求:用轻重、缓急、高低标注出朗读音调的变化)在听的过程中随着ppt展示的画面展开联想。
(三)、问题探究
诗人站在滚滚滔滔的长江边岸时,看到优美的自然景物,生发了许多感慨与情思,这些感慨与情思特别是由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引发的,那么这一轮孤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明确):运动的。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
3、这幅图体现了诗人的思维过程,诗人就是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四个思维点,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了写景、抒情、议论等等。我们就以这幅“月的流动变化图”为参照物,探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请同学自由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这些美景有什么特点?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讨论五分钟)
(明确):ppt展示第一幅图及第一节。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注释功能勾画出意象。指导学生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请一位同学带着这种绝美的感受再一次朗读第一节。
4、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选出代表发言。)
(明确)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
5、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的思路由“白云。。。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
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填空练习来寻找答案。
(1)“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
诗篇把“月” ,(修辞手法)“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二是。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 ,也是。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明确):(1)“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
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四)、总结:对人生的感慨之情、相思之情、思乡之情,这种种复杂的情感郁结于作者的心中难以排遣,于是他把这些情感倾泻于长江,挂之于江边之树,让长江之水来荡涤这种种愁思,我们这节课以月的流程变化图为参照物一起探究鉴赏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跟随ppt播放的flash动画,轻声吟诵,再次置身诗境。
(五)、作业
1、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用语言描述出来。
2、背诵诗歌。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精选《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状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1、选题:(1)把《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时空”、“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
2、要求:(1)写诗要注意韵律(2)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3)写诗要意蕴丰富(4)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古人寄情山水,流连风月,留下了很多佳话名言。有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等待我们的朝圣。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春江花月夜》,拿出课前导学案。
二、诵读欣赏
导入: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所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又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唐,竟为大家”。闻一多更是称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下面我们通过诵读来感知一下它的内容美,欣赏一下它的旋律。(点名学生诵读)
三、赏析第一层
(一)教师导入:刚才某某同学的诵读把我们带入到纯美梦幻的艺术氛围中,其实诗篇题目就令人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让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而这五种事物中,月又是中心和灵魂。我们先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观赏明月。感受诗的景美。请同学们展示导学案中第一层“观月”的学习成果。(学生举手,上台讲解)
(二)学生讲解:
1、诗人首先带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月夜之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前十句。其它同学想象一下诗的意境。(学生诵读)
2、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月夜之景。
答: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某某同学的描绘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具体。能不能用别的艺术形式表现一番?
(学生举手绘画)
4、诗人笔下的美景特色鲜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可请学生自由回答)
①气势雄伟,景象壮观。
②富有生命和活力 但不是波涛汹涌
③幽美深远
④空明澄澈
⑤恬静 纯净 没有浪涛的聒噪和海鸟的悲鸣。⑥朦胧梦幻 ⑦惝恍迷离 ⑧空灵迷茫 ⑨深邃邈远
⑩浩淼、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气象万千。
5、春江美景带给我们的享受是无穷无尽的,诗人又是运用哪些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①写景多角度、全方位。
远近江、海、月为远景。芳甸、花林、沙为近景。高低 由高到底依次为月、花林、芳甸、白沙和江海。天空地上 月为天空,其它为地上。
点面 江海、芳甸、花林为面。月为点。动静 白沙、花林、芳甸为静景,江海月为动景。声色 江海波声、江水流动为有声,其它景物位有色。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皆似霰(写出月照花林的特有景象)、流霜(写出月照无声的特点和月华之色)。拟人:“生”,把静景写成动景,写出明月的生命力。夸张:“千万里”,“连海平”写出江的气势。③炼字:连 生
6、诗人不但深谙各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诗人是用心在观月,用情在赏月,我们有从诗句中窥测到诗人的哪些情感? ① 如醉如痴 痴迷 陶醉
② 孤独和哀愁 望穿秋水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芳甸也有江流不息的陪伴,自己却如月亮一样孤独,月亮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江水,不离不弃,诗人也注目江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四、赏析第二层
(一)导入:刚才某某同学的赏析非常精彩到位,但是诗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能从痴迷的情感中自拔出来做人月的冥思遐想,做哲理的思索,我们就再随着诗人的思绪去“问月”,感悟诗的理美。请同学们展示第二层的学习成果。(学生举手,上台讲解。以下为学生讲解)
(二)学生导入:诗人眺望空中孤月,思绪飞跃,飞出了前人思想的束缚,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奥秘,请同学们齐读下面六句即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思考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学生分组讨论做答)“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常圆而人情不圆,“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短暂,光阴易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①江月是永恒的,而人生是短暂的;②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
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 ③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①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②流水无情,江月有恨,她总在做着无望的等待。
(三)结合别人对宇宙人生的观点,谈谈对诗人观点的认识和评价。
1、诗人的人生苦短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的,古往今来从未间断过。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如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却翻出新意。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⒉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局限,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这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的传统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看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人类既受到大自然的恩惠,也受到自然灾难的威胁,依赖自然,崇敬自然,亲和自然,保护自然。
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体现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诗人毕竟生活在唐朝,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我们仿佛听到了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4、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
五、赏析第三层
(一)教师导入:读懂了哲理,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我们就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我们就会懂得从容,懂得感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如此良宵,如此美景,普天下却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然而普天下又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地悲愁,诗的下半篇转写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凄美感人,请同学们展示第三层学习成果。引导同学们感受诗的情美。(学生举手,上台讲解)
(二)学生导入:第三层诗人先总写游子思妇的“一种相思,两地闲愁”,再重点写思妇的相思之情。情真意切,请同学们思考诗人是如何刻画相思之情的.(学生讨论作答)⒈意象暗示(托物寓情)
①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
②“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③扁舟:漂泊。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④捣衣砧: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⑤小楼: 相思、怀远、离愁。(如“月满西楼”,“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妆镜台: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
2、拟人:明月。“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造成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徊不忍离去。明月也暗示相思。
3、心理描写:“愿逐月华流照君”
4、用典: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学生小结:天上有孤月,地上有离人;明月有所待,人亦有所等,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为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那就请同学们在刚才的画面上添上与明月相配的多情之人吧。(学生上台画上思妇游子等)
六、赏析第四层
(一)教师导入:通过以上分析,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到了极致,有怨妇,必有游子离人,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方,关注远方之人的感受。
(二)学生讲解
⒈学生导入:思妇怀远,常常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游子在外,常常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游子思归,常常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游子思妇能否圆团聚之梦,到此应该有一个结局了。其实在诗的最后一切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我们就来一一揭开吧。
① 春:“春半”、“江水流春去欲尽”。春欲去,人将老,人还远隔天涯。补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惜春)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伤春-惜春)
②江:“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水无情地流走,也带走了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③ 花:“昨夜闲潭梦落花”。落花闲潭可能是曾经的美好回忆,但更是相思
没有着落的征兆。
补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④月:落月 西斜 斜月沉沉。
一切渐渐隐去,一幕凄美的人将悲喜剧结束了,苍天大地也合上沉沉的幕布。“此事古难全”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深深地遗憾和莫名的惆怅。然而,那落月的余晖仍在,月华摇晃,树影婆娑,人心起伏。淡淡的月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好像是代替谁回应着游子的思念。也再次启示着那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人生哲理。
七、活动版块
(一)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学习,我们对诗的理解会有更高的境界,其实这首诗一经问世便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散发着吸引力,人们总是试图用各种艺术形式去解读,去阐释它的奥妙。有的作曲,有的做歌,有的作画,有的诵读品味。
1、放视频朗诵
2、放歌,跳舞。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对明月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特别的情感。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第四篇: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赏析本诗的月下之景、望月之情、人生之理,融入个人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景、情、理的结合,激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学方法】
以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合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为主,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1,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交老师批阅、评定等级。2,课堂上按老师的任务要求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展示点评,完成学习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朗读梳理。
借助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明确本单元诗歌学习的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了解作者和诗歌概况: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突破宫体诗的藩篱,以和谐的歌调、清新的语言,描绘月夜的诗情画意,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诗歌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后来诗歌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整理字词。
字音:滟滟、甸、霰、汀、纤尘、皎皎、浦上、扁舟、江畔、徘徊、砧、碣石 字词:滟滟、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但见、青枫浦上不胜愁、扁舟子、明月楼、可怜、离人、光不度、水成文、闲潭、碣石潇湘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自学检测:
了解诗中写景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握诗的中心意象,并以中心意象为线索,梳理本诗内容层次,整体感知。(明确:诗歌中心意象是“月”,围绕月的变化,以月升、月照、月斜、月落为线索,引出月下美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形成了画面美、哲思美、情感美。)
四、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探究案,赏析诗歌中景、情、理的结合,走进诗境。【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导入:春江潮水,花林月夜,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前的月,仍是那轮月,出现在千年后的夜。一曲《春江花月夜》唱响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最绝远的青春之歌,唱出了人们在如水月夜下最美丽的忧伤与憧憬,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张若虚笔下那春江月夜的诗情画意和烂漫唯美。
二、明确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补充资料:诗论家评价此诗:王夫之《唐诗评选》:“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唐诗杂论》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学科班长点评导学案完成情况。(包括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存在的困惑)
三、教师配乐朗读,生接读,让学生在倾听中走进诗歌的意境。
四、围绕学目标,设置三个探究题。
对以下问题,分配好每个小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让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间交流讨论,后展示点评。(明确讨论、展示、点评的每项要求)探究一:景物美
这首诗是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笔,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其意境。(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海、明月、江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画面:教师可朗读优美的文字促进学生想象春江月夜的美景,形成画面感。)补充:关于意象,诗论家的观点: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确诗歌中意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春江花月夜中月作为核心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让学生分享自己曾学过的咏月诗句。探究二:情感美
望月易让人产生情思,望月之人除了诗人还有谁?月触动了他们内心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明确:从意象、修饰词、人物动作心理情态等角度分析人物情感。)思妇怀远图:月的“徘徊”,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卷”和“拂”:人的动作情态,“卷不起”、“拂不去”和前面的“月徘徊”相呼应,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恼和惆怅。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惹得思妇更为思念。“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鸿雁、鱼龙”: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并运用用典的手法:“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可见二人音讯断绝,又凭添几重愁苦和无奈,相思无着落。
这是一幅轻曼如烟、柔婉似水的思妇怀远图,抒写了思妇缠绵悱恻、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游子思归图:“梦”一词说明游子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花落幽潭” -春光将去,“江水流春”-青春易逝,“落月”-衬寂寞凄苦之情。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虚实结合,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落月”、“海雾”等衬托游子无限的思念伤感;“碣石、潇湘”喻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以 “无限路”表达游子有家却难归的无奈。“沉沉”渲染了游子的凄苦孤寂。“摇”、“满”:化虚为实,西落的明月伴着离情把一片伤感惆怅洒满江边的树林,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处。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这是一幅有家难归、孤寂无奈的游子思归图。
师:这份游子思妇间的情感是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是青春式的美好,是对幸福的追求和憧憬,是“哀而不伤”的情愫。探究三:哲思美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月发出奇想,引出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他思索了哪些问题?结合诗句分析。
对于人生而言,你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生存姿态面对个人的人生?拓宽思维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对宇宙本源奥秘的探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对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思考。张若虚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补充:前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而张若虚别开生面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分享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扩展自己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其间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春江花月夜的四幅画面,感受了诗歌中情景理融合的独特韵味。引用李泽厚的评价“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六、课后练习
借助“月”的意象完成一部作品,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七、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小组表现情况、突出个人)。
八、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美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美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情感美
执教者:监利一中 王 芳
第五篇: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兴叹,月亮一直是他们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月的诗句,如: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 “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及题解。
1.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但《全唐诗》仅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诵读全诗,以读传情,边读边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播放flash),学生整体感知。
四、赏析诗歌。
㈠ 赏析诗歌的景物美。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手的。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学生齐读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潮水涌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波光粼粼。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天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华洒在花叶上闪着银光,似天降流霜,与江畔白沙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总结。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3.小结: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㈡ 领悟诗的哲理美
1.接下来的八句是第二部分,指名一学生朗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提示: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2.问: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然生命短暂,作者似乎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触,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当然作者也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自慰。
3.小结: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感叹人生易老、人生苦短。4.拓展:提问:同学们之前学过不少感叹人生苦短的诗句,大家能否取出几个例子呢?(并做简要评述)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
轼: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㈢ 鉴赏诗的情感美。
1.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全体学生朗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问:这节可分几层?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第二层(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思妇。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小结: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五、总结本诗主旨意境。
诗歌描绘了朗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由景及人,感叹人生苦短,抒发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六、总结本诗艺术技巧。
1.融情景理于一体,虚实结合,迷离恍惚。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先写明月照耀
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再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最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2.有主有从,多角度描写景物,节节相生、绵绵不断。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以月为重点,顾及其余。诗人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春江美景,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比喻: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②拟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③双关:
“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 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
④暗示: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
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
“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七、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八、作业
小作文: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描绘出来(兼作翻译)。附小作文或翻译参考答案: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