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时间:2019-05-12 23:2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观察你的作业本,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本子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宽不在整理米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1)独立测量(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5)一枝粉笔长75()(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3)教室的长约8()(7)一把钥匙的长45()(4)玲玲的身高为125()(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课外延伸。改一改。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六课后记: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2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2012年秋季期)

广西省桂平市南木镇黎明小学:周洁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 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

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六、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

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

一、铺垫孕伏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教学例1。(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2.认识分米。教学例2。(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备注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例1 例2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下载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共5则)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2、3,练习第1、2、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1(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⑴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数学活动,建立1毫米......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予以说明。 一......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_小学三年级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做......

    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执教者:霍口中心小学黄忠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