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

时间:2019-05-12 23:3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

第一篇: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课前准备】

准备材料《汉家寨》并打印后分发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提出一些疑惑,散文阅读做起来很轻松,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得不了高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

(二)各位同学都拿到了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汉家寨》,现在就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目

汉家寨

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②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③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④那时,我独自一人,四面八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⑤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⑥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⑦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⑧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⑩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第③段写天山南麓环境恶劣,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家文化的反思。

E.本文语言通篇庄重典雅,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2.阅读①~④段,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这几段是怎样描写四野的“宁寂”的?(2)这一部分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画线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三)大家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各小组的组长收起来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换,然后各位同学为其他同学打分,打分过程中每位同学应做好应答准备,包括批阅者对你答题思路的提问和答题者对评分标准的提问

(四)大家的讨论太激烈了,请各位同学拿回自己的作业我们简单的做个补充和总结,请大家对照并自己打分,也看一下自己给别人的打分是否准确

第一题是选择题,题干中的A答案考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B答案考的是文中句子的作用

C答案考文章结构特点

D答案考文章的表现手法,文中老头的象征手法不对,E答案考语言的整体特色

这道题选BC得5分,否则不得分,答对的同学举手,课代表统计正确率

第二题第1问考表现手法,(1)①正面描写,“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300里空山绝谷”写出了“四野的宁寂”;②侧面描写,作者借写自己“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一路单骑”“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两眼幻视、满心幻觉”、“一种茫然的感觉”烘托“四野的宁寂”(或从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等角度表述,亦可);③反衬手法,借单调的马蹄声以动衬静地写出了“四野的宁寂”。这道题每答对一点得一分,共三分

第二问考环境描写及其作用①这里营造出了一种空寂、荒芜、悲凉、严峻、苍凉、广阔的情境,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②为下文作铺垫;③反衬汉家寨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④烘托作者最后“遗憾”“悄然”“孤寂”离开,对“决绝的气概”“人的坚守”的认同的心境

这道题打出环境得两分,作用共三点,每点一分,共五分

第三题考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汉家寨(或汉家寨的人)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生存。②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这道题每点两分,共四分

第四题考人物形象,正面:希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她终有一天也会变成老者。)反面:汉家寨远离尘嚣,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小女孩与老人的两次“摇头”、“便不动”、“突然钻进了泥屋”不同,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一直凝视着我”“她的眼睛黑亮”、“一动不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我这个外人的好奇,因而我们可以期望小女孩应是未来世界的预言

这道题从一方面回答即可,答案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共5分

(五)这道散文阅读题我们就算做完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题型及做题方法(只要能在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即可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不求全面)

选择题:内容较广要求大家在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精读重点语段后完成

非选择题主要题型及做法如下: ①解答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看清楚所考词语的类型,如果所考词语为代词,就应该确定代词指代的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有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并列的几条,且散布于好几段文字中,要全面归纳总结。注意近指和远指。如果考查词语的比喻义,一定要确认比喻的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正是其隐含的意义。如果考查点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那就应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上下句或上下段中一定有隐含或解释这些属性的语句,认真选取那些揭示概念特征的,归纳成正确的答案。

②解答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从若干年的高考试题看,文中重要的句子都是含义比较含蓄的,它们或富有哲理,或揭示主题,或比喻象征。我们知道语段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要解释句子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上下段或整篇文章设置的环境和背景中来理解。如这是富含哲理和揭示主旨的句子,其上下文一定有相关的事例来揭示它,我们从中抽象出其内涵,就是较好的答案;或有相关的语句阐释它,只是这些语句可能不太集中,我们全面地归纳就能如愿,还要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由表及里,才会得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如果是比喻象征或双关的语句,要联系上下文,寻找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果是双关句要注意其双层意义,尤其是其隐含的意义;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寓意某种特殊意义。在艺术创作中,作者通过描写与主题有关联的事物并予以间接的暗示,显示出较之本身更为丰富的内涵。找出这种关联点,也就找到了隐含的意义;但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主旨的理解,要尤为注意。

③解答提炼文章主旨的题

这类的题一般不直接出现在文章的某个段落,即没有现成的主旨句,如何提炼主旨呢?除了注意筛选出的信息外,在整合信息时,我们分析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论了什么理、表了设么态,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里就有主旨的影子。

④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是纵览全文,善于抓中心句,抓住转折句中的转折后的内容,抓住递进关系句中进一步表现句意的内容,解释问题原因和结果的,分条论述几个并列的方面,要总结全面到位,善于理顺与问题有关的各个内容要点,做到无疏漏,简明、准确。

⑤解答有关文章结构的题

首先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解答有关问题。文章的线索包括时间、空间、事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地点、一句话、一种情感等等。抓住这些,也就串起了所有的材料,使解答不支离破碎。然后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承上启下等问题。结合主旨,便能解答有关的问题。

⑥揣摩语言表现力的题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文章的语言都是经作者加工锤炼后的语言,或丰富、或生动、或含蓄,或幽默、或自然、或简洁。解答这类问题,首先看看在原文中的位置,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否描摹了事物的形态,是否运用了修辞格,起到了这类词格应起的作用。然后结合该词语或句子的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以解答出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即可。

⑦解答探究类的问题

A.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但不能脱离文本。

B.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适当引申,但能够还原到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印证

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独到见解,但不能无中生有。

(六)总结: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大家在掌握了散文阅读做题技巧之后完成《彩色的沙漠》这篇散文,来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第二篇:高考写景散文复习教案

高考写景散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高考写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写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教学方法:典题导引—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写景散文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阅读这种散文要注意从景物形象(特点,意境)入手,分析其象征意义,注意联想、想象和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一般地,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写作意图)往往隐含在寄托景物中,考生要通过对文章的赏析,揣摩出作者的用意。

二、考点解说

写景散文,是散文阅读考查中较常见的一种体裁,一般采用选择题与文字表述题相结合的命题形式来考查。

三、典题导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9·湖北高考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 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只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答:——————————————————————————————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书房的窗子”和题干中的“窗子”自然有某种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与“窗子”有关,或是其延伸、或以其为思想奔流的触发点。因此,窗子在本文结构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试题答案】(1)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2)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答:————————————————————————————————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解析】 题干明确给出了赏析的切入点。语言方面,可从语体风格、词义对比的角度赏析;句式方面,可以从长短句、整散句的角度解读;修辞方面,可从排比、引用的角度分析。

“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试题答案】(1)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2)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3)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而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3.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 段作简要分析。

答:———————————————————————————————————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解析】之后根据上文“想象的放大”“人格的放大”“富有情思”和下文“光度影响了态度”等语句概括得出。

【试题答案】(1)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2)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3)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答:———————————————————————————————— 【试题考点】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 由前文可以知道作者对北窗的偏爱之情,在第⑥、⑦段中,作者又以清新婉丽的笔调和极富情思的想象,着意描写了窗外古墙、墙边疏竹等空灵蕴藉的“虚景”,以此卒意,余味无穷,引人遐思。应从作者情感、写景特点及行文风格等方面赏析作答。

【试题答案】(1)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易于读书和写作;(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3)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四、总结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题型、解题思路与其他类型的现代文常规题型、解题思路并无多大的不同。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也就有了独特的解题思路,现将解题技巧剖析如下:

一、整体感悟,把握形象

只有整体感悟才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还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以及其内在蕴涵的道理、情感等。这些都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二入乎“形”内,据“形”悟“神”

写景散文把作者感情寄托在景物画面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三、出乎“形”外,高瞻远瞩

在阅读时,不要将思维仅仅局限于“景物”本身,要敢于开拓,敢于进行适度的联想与想象。但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

四、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第三篇:散文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主备人:实验中学 蔡慧丽

教学目标:

1、回顾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的中考考点,学会判断散文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懂得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教学重点:懂得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理清行文线索,读懂文章主旨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归纳内容要点。2.概括中心思想。3.找出行文线索。基础知识回顾:

1、散文的分类,常见的有:

(1)叙事散文,如《藤野先生》、《背影》。

(2)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

(1)叙事散文的主旨归纳格式:通过‥‥‥事,表现了人‥‥‥的性格、品格等,抒发了作者对人‥‥的思想感情。

如《一面》的主旨:通过记叙鲁迅帮助自己买书(作者见鲁迅一面)一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抒情散文的主旨归纳格式:通过描写物、景,写出物、景‥‥‥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的哲理。

如《紫藤萝瀑布》的主旨: 抒发了赞花之情,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寻找主旨的方法:

找文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句、段。

(1)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

例:《白杨礼赞》

例:《紫藤萝瀑布》标题中的“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了生命长河的伟大。

例:【2017年扬州卷】《后生可畏》

例:【2017年淮安卷】《大地的恩典》(2)开头中的关键词、句

例:《白杨礼赞》的开头: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例:《济南的冬天》的开头:

初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3)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句

例:《我的老师》在记叙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后,嵌入了议论抒情的句子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揭示了主旨。

(4)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段,也能起揭示主题的作用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9段是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5)结尾中的议论抒情句,这是散文揭示主旨最常见的方法,也叫卒章显志。

有些较难的散文,从开头看到中间,脑中似一团乱麻,混沌一片。当看到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时,一下子就明白了主旨。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枣核》结尾: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结尾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例:《鼎湖山听泉》第8段“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寻找行文线索的方法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例题

(一)2014年中考阅读题《桑葚熟了》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二、读懂结构技巧,体会写作特色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揣摩表现手法。2.分析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落的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奠定基调,或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

作用:开篇点题,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例:《枣核》开头:“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 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作用:设置悬念。

例:《夏》开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作用:总领全文。

(2)读懂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结构严谨等

(3)读懂过渡的作用

承上启下,总起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例:《背影》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初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象征,如《白杨礼赞》

(2)对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石榴》

(4)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春》

(5)欲扬先抑,如《阿长与﹤山海经﹥》

(6)以小见大,如 《生命与和平相爱》

(7)拟人,如《林中小溪》

(8)虚实相生,如《春》中“春花图” 例题

(二)2018新中考《最美的对视》

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读懂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再次,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①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④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2、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句式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

初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3、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时常用的词语: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例题

(三)2018新中考《点燃一个冬天》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含义。(6分)

例题

(四)2018中考指南《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请对“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例题

(五)2018新中考《少年护城河》

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四、抓住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 1.辨识人物描写的方法。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补写有关内容。3.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

肖像描写反映的是静态,而神态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肖像描写反映一个人的大致性格,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

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可以从侧面描写入手;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可以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初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

例题

(六)2018新中考《我的暖,一寸长 》 品味下面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1)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2)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 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五、结合文章主旨,展开联想想像 散文阅读中这一类题的形式主要有: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出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读懂题旨要求,明确出题人让我们做什么,怎么做;②找出例句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或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要开阔。2.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①必须用第一人称;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换位体验,大胆揣测,把人物心理、神态描写得更为逼真。3.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①针对描写对象谈感受;②针对人物情感谈感受;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能准确读懂原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现病句,语言要有层次,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例题

(七)2018新中考《最美的对视》

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分)

例题

(八)2018新中考《民工父亲的“幸福”》

文中第段“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一句中“幸福”的内容是什么?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过不少的幸福体验,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六、作业:完成2018中考指南P67页《翠湖留下心影》

第四篇: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散文专题复习————散文的结构

学习目标:

1、明确散文中特殊段落的作用、线索的作用和作者的思路。

2、通过例题,明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3、实战演练,提升解题水平。

一、特殊段落作用:(2010全国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半年一年久别不见,特别是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唯熟知内情的人才知道每一座的源流、派别和历史。

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般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对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远托异国的逆旅归来,仿佛中我

又住进了他那院里。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80岁,明年若抱成个孙子名字正巧该叫韩八十三。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50年前他是马仲英的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他们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灭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我在有一年坐飞机去喀什,从舷窗里可以看清烈日下沙漠中的每一丛蓬蓬草。我觉得恐怖,飞机追著逃跑的人打,战争看来确实无美可言。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及当年马仲英的神话,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撒拉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人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992·11·北京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段)的作用。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由于是开头三段,自然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引领下文,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

2.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该句处于文章中间段落,首先考虑其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其上下行文紧凑,节奏激荡,而该句叙事和缓,可知该句使文章节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答案:在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等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人世浮沉的深思

知识补充: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穿插类句段的作用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38《藏书忧》第2题

《核按钮》P140《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第1题

二、线索的作用:(2010重庆卷)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

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 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析: 梳理文章的思路,首先要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本文的线索,有明(实)暗(虚)两条,明写两只鸟的活动,暗写“我”的观察与思考。其中后者的含义更为深刻、丰富。

答案: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知识补充: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41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第1题

三、梳理思路(2010重庆卷)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笑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浴,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实战演练:

《单元综合检测》P56《声音的联想》第2题

四、作业布置:

完成《单元综合检测》P55《看麦熟》

《单元综合检测》P57《伤怀之美》

第五篇: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共10课时)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专题解说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考点一:理解含义(意)

理解是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能力要求之一。理解含意包括两种类型: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在近十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频率为100%,分值为3~6分。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诠释的规范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重要把握以下三类词: 类型 解说 对应题型 示例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标题词语含义的理解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标题“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标题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2011年四川卷T16考查标题“锈损了的铁铃铛”中“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011年北京卷T18考查文眼“雪”的重要作用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2011年湖南卷T16考查到“大鹏”的形象的理解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显示事物差异的词语

2011年天津卷T18考查选择恰当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表明事物特征的词语

2011年湖北卷T17考查形容赵树理外貌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运用特殊手法的词语

2011年大纲全国卷卷T14考查对“穿针引线”的理解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容易表面化理解的语词

2011年四川卷T14对“尽情地唱过”中“唱过”的理解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容易在理解上顾此失彼的词语

2011年江苏卷T17理解“挖”的深意,要结合“捧”来理解 考点二:概括文意

概括文意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它又可分为整体归纳(针对全文)和局部归纳(针对段落或某一特定对象)。涵盖段意归纳概括、主题归纳概括、原因归纳概括、情感归纳概括、形象特点归纳概括等多种形式。段意归纳 概括主题 归纳概括

如2011年湖北卷T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如2010年湖南卷T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原因 归纳 概括

如2011年天津卷T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

如2011年湖南卷T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如2011年广东卷T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 归纳 概括

如2011年福建卷T15: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大纲全国卷T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 形象特点 归纳概括

如2011年北京卷T18: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2010年湖南卷T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考点三:鉴赏技巧

鉴赏散文的技巧。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考查角度 解说 示例

从表达方式角度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011年湖南卷T17考查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2011年湖北卷T18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2011年四川卷T17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010年全国卷ⅠT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具有象征意义)。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010年北京卷T17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1年天津卷T19赏析最后一段文字。

2011年湖北卷T17赏析语言特色。考点四:探究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考纲对探究题的能力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散文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散文阅读的探究题有以下命题角度: 命题点 解释 示例

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如2011年湖南卷T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如2009年广东卷T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

此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2011年天津卷T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题目。

第3——4课时

考点一;散文阅读之分析综合

高考考纲规定的“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理解含义(意)”和“概括文意”这两个考点上,这两个考点是散文阅读的常考点,也是基础点。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针挑土》(原文略)

1.对应考点二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单独成段 联系全文 用意 理解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其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暗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理解句子含意,“穿针引线”是关键词,结合全文看,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的舞台,这是“负责任的旅游”中黑妮倡导的;后面还写到她教苗寨妇女开展创造性的刺绣,这本身也是穿针引线。[答题要规范]

用意:①总括上下文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对应考点一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解释 文中 含意

[思路要清晰]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一要明确鉴赏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如(1)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一语双关;(2)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手法。

二要结合文意分析句子的具体含意。如(1)句工作到这么晚,写出了黑妮等志愿者工作辛苦。(2)这句话关键词是“素静”与“亮”,“素静”暗示了“湘援游”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亮”表现了黑妮的乐观。[答题要规范]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①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技巧要把握](1)理解句子含意

本题即是考查对内涵丰富句子的理解,做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②“三想到”: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关键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2)理解词语含义

①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④依托技巧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表达技巧。因此依托表达技巧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例题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10分)《走进腾格里》(原文略)

3.对应考点三 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第⑧段画线句子 人 最深处最悠远 哪些 上下文 你的理解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上下文”,从而明确答题区间;再找出相关描写月亮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时要明确作者对月光所持的肯定态度,概括的语言中应包含相应的思想感情。[答题要规范]

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4.对应考点四 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第⑪段 作者 思想感情 你的看法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从对现实物质生活、对沙漠生活(精神)、对未来生活三个角度找出关键语句;二要仔细分析这些语句,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答题要规范]

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如“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两面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驼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如“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技巧要把握](1)思维模式

本题是考查“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属于“概括文意”的一个题型,解答“概括文意”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步,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第二步,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第三步,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第四步,组织语言加以概括。

概括时,可采用“三法”: ①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②合并法。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③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二)答题模板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二、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至二题p62 第5——6课时

考点二:散文阅读之鉴赏评价和探究

散文阅读的鉴赏评价和探究是高考必考能力要求,是“分析综合”的提升。下面通过具体高考题来研究它们的解题思路。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15分)《祁连雪》(原文略)

1.对应考点三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开头 结尾 引用 诗句 分别 用意 [思路要清晰]

本题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指明运用的技巧是引用。这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开头引用诗句,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是行文上看,它是引出对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的描绘。结尾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作者的感慨。[答题要规范]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本题属于考查鉴赏散文的技巧作用类题,属于“鉴赏技巧”,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维模式

①从修辞角度考虑: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重点针对词句方面)②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词句段所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同小说)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2)答题模板

运用了……技法,表达了……内容,达到了……的效果(形式方面的效果+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

2.对应考点四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 观山如读史 启示 不少于200字 [思路要清晰]

解答第一问,要联系具体语境,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原文在此句之前的一段,有“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等语句,由此,可以知道“观山如读史”的原因。第二问要在准确理解“观山如读史”含义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思考其给予自己的启发。此题虽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仍要从“观山如读史”的理解出发,紧扣“启示”,不可随意答之。[答题要规范]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让我想到了很多。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也有辽阔的东海;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浩瀚的长江黄河。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生在这,长在这,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国的山山水水,呈现出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上的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看到了三国故垒,脑中浮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山不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本题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属于“探究”的一种题型,因为探究题型不一样,解答的思维模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探究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探究方向。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挖掘文本丰富意蕴”,还是“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还是“个性化解读”。第二,熟知每类题型的探讨方向: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②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要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③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例题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4题。(12分)《想飞》 徐志摩(原文略)

3.对应考点三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画波浪线 第二人称 好处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等。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4.对应考点四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审题要仔细]

抓住5个关键点:联系上下文 为什么 想飞 结合现实 积极意义 [思路要清晰]

第一问是回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的原因,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3段文中,主要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但“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飞;第4段表述不会飞,失去了做人的“趣味”,所以更想飞;第5段表述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飞行的意义”。

解答第二问,应立足于第一问,谈积极意义,如表达人的不断追求、不断向上的愿望,不被物质的欲望束缚等。注意要结合文章及现实分析,切忌空谈。[答题要规范](1)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2)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二、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至二题p69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二)及讲评 散文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20分)时 光(正文略)冯骥才

1.结合文章,说说“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这句话的含意。(2分)答案:①时光在这里,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掉了,但是它却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2分)②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再造了富有灵魂的新生命,这些新生命是永存的,不会消逝。(2分)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①排比。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1分)表现了自己的忙碌,突出了时光的紧迫;从全文看,突出了自己度过的时光的无价值,为后文反思艺术家的真正价值作了铺垫。(1分)②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起下文“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从而点明主题。(1分)3.本文写了作者在停电以后的所想所感。请简要概括作者所想所感的主要内容。(4分)答案:①感到时光匆匆,想到了自己一年中的种种经历。(2分)②从宋朝天王像中,感悟到自己作为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让自己的时光永恒。(2分)(意思对即可)4.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4分)答案:不矛盾(1分)。①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2分)②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2分)5.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⑫段结尾完全可以,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试做探究分析。(6分)答案示例:这样安排,首先,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第⑬段写电来灯亮照应了第②段的“今晚突然停电”;第⑭段照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这样处理,结构更加完整。(3分)其次,使意思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总体上看,作者先写“明”(首段对时光的解释),再写“暗”(第②段始),最后再写到“明”(灯亮),表面是写灯光,实际上是写思考、认识的意义所在。第⑭段点明了答案已蕴涵在前文,点明了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剪得秋光入卷来(正文略)王清铭

6.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答案: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共3分,得分点:“萧索景象”“时光流逝”“感伤”“诗情和美感”,意思对即可)7.赏析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答案:运用引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1分),写在现代都市中诗意难以寻找(1分),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1分)。

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分条概括原因。(5分)答案: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意思对即可。主观因素3分,客观因素2分)9.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1分)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1分)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1分)10.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5分)答案:纯物质的、机械的活着只能说是生存,生活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超越物质上的有限,达于无限的精神境界。诗意的生活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写诗,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超越自己在得失上的算计,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去看物质。(该题具有开放性,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只要表达出“不能只满足于物质享受,更应追求精神生活”之意,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下载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散文阅读

    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 散文阅读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1.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分类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

    教案散文复习3.19

    中考专题复习:散文语言赏析题解题管窥 教学目标: 1.感知考题类型 2.研讨答题要点 3.探究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 研讨散文语言赏析题的答题要点2. 探究散文语言赏析题的答题技......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

    散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复习三步走: 回顾精典 授之以渔 临渊垂钓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

    散文复习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2016年10月24日 高二语文期中复习训练——散文阅读 【知识要点】 一、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

    高考散文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作者:lzhfy 提交日期:2009-3-18 19:25:00 下一篇>> | 分类: | 访问量:536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一) 就文章开......

    高考复习标点符号教案

    高考复习标点符号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语义,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 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 3、具有......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贾凤英 一、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文言文的考点 2.归纳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思路 3.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教学重点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