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重难点:1.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
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3):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4):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5):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6):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2、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4):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3、巩固练习。(P40第1题)。
(1):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1):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2):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4):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5):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4):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6):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4):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
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5):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巩固练习。(P40—41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第二篇: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二、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三、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第三篇:新人教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形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从下面两组题中任选一组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1)640÷8= 210÷7=
4200÷6= 150÷3= 60÷3= 120÷4=(2)85÷4= 138÷7=
348÷5=
161÷2= 419÷6= 179÷3=
生:我们选择第1组。第一组中的题都可以借助乘法口诀直接口算出来,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题目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结合乘法口诀来完成除法口算比较简便,为除法估算的学习做铺垫。
2、你能估算出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6÷6≈
17÷5≈
59÷7≈
30÷8≈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用表内乘法可以解决的除法估算题,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几十几。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第二组题目中的数,他们并不好口算,但我们又需要知道它的大约结果的问题,例如(出示例8)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住宿3天一共花了 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题中的“大约” 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 “大约”的意思? 生:大约是大概,差不多,估计.......生:我认为求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解答。267÷3≈
(二)探究解法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小组交流想法。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267÷3≈100(元)
267元接近300元。300÷3=100,所以:267÷3≈100 生2:267÷3≈ 90(元)因为267元接近270元,270÷3=90,所以:267÷3≈90 生3:267÷3≈:80(元)
把267元看成240元。240÷3=80,所以:267÷3≈80 2.引导学生对比以上三种估算过程和方法。(1)这三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他们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
生2: 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前两位同学是往大了估,而第三种是估小了。生3:我觉得第二种估的最准确,他把267看成270,只比被除数大了3.这种估法更合理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种估法中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达到方法的最优化。(2)对比三种估算的过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呢? 生1:想几时于除数相乘,比较接近被除数。生2:也可以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生3:除数不变,被除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生4:被除数和除数要是倍数关系。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是几百几十的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3)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
生:比90元少。因为如果每天90元,3天要花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师:比80元呢
生:比80元多。因为如果每天80元,3天要花24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80元多。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答,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知识运用
1.练习六第一题:下面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几十?
78÷4≈ 98÷9≈ 361÷5≈ 470÷8≈ 178÷6≈ 500÷7≈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解决问题。
在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中,有灾民184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个帐篷,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知道了有灾民184人,每4人发一个帐篷。求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不用求所需帐篷的准确数,可以估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67÷3≈100(元)267÷3≈90(元)267÷3≈80(元)(300)(270)(240)
第四篇: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1)班一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14名,学生总体比较活泼多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听课,,30 %的孩子成绩极不稳定,学习习惯不是很好,40%的学生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和实践;还有小部分学生作业马虎、算题粗心、略于检查等现象;10%孩子程度差一些,到现在还不能很好得掌握所学知识,学习起来仍然比较吃力、解决问题能力稍差,尽管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大约有10%的学生在学习上行走得慢了一步,在复习的时候很是困难,需加大力度。
二、复习内容:
(一)、100以内数的认识。
复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复习的重点内容是:
1、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数位表,掌握数的组成。
2、数位表的认识:
3、100以内数的顺序以及大小比较:
(二)、100以内加法、减法的复习。一年级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强,书写不规范。个别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是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学期数学第六单元的内容应作为重点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复习主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熟练的进行100内数的口算,在具体情境中能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
复习的主要内容有:
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以及用计算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主要是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对于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同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图形的复习。
复习主要解决的问题: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三、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图形、人民币知识。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肯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 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系的快乐,增强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四、复习时间安排:
1、10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2、图形的拼组„„„„„„„„„„ 1课时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3课时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3课时
5、人民币的认识„„„„„„„„„„2课时
第五篇: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统计 教案1
《统计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统计
(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