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下四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四下群文阅读
议题四《战争背景下的儿童小说》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闪闪的红星》(节选)、《小兵张嘎》(节选)《小英雄雨来》(节选)、《两个小八路》(节选)议题解读
这组文本旨在丰富学生对不同战争阶段人物除自身天性外可能产生的性格的了解,培养学生在时间卷轴下阅读小说认识人物的意识。此外,也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并立下“我想做一个小英雄”的志向。
文本分析
《闪闪的红星》(节选)讲述了父亲是赤卫队队长、母亲是抗敌积极分子的冬子,送父亲参军并下定决心长大后参加红军对抗日军,以及深深思念父亲的经历。
《小兵张嘎》(节选)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主人公张曦是个聪明伶俐,一分爱国的孩子。他自加入八路军,当上小伤察员以后,工作时坚守职责,休息时酷爱枪,天此惹出头不少有趣的事情。
《小英雄雨来》(节选)叙述了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雨来,在一次被敌人抓住让其带的过程中,伴装糊涂,与敌人周漩,故意领着敌人从写着爱国标语的路边经过,从思想上先击溃敌军的故事。
《两个小八路》(节选)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孙大兴是八路军的小通讯员,因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意外比在行军路上摔伤了,因北结识了小卫生员武建华。
教学目标
l.运用推测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了解文中三人公不同的战争经历,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过而感受他们丰富的人物性格。
2.清楚阅读小说这种文体时,了解环境、解读人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PPT、阅读文本、工作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I.孩子们,你知道什么是小说吗?(生: 小说是通过环境、人物、故事情节来反映牛活的一种文体)2.对,小说的篇幅一般比我们学习的课文要长。所以,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组小说节选的文本,而且在每篇文本之前,都有一个“前情提要”。
二、确定阅读顺序,了解不同战争时期人物的不同性格 1.孩子们拿出印有“前情提要”的题单,默读,边读边推测,小说中的儿童,在战争巾会有怎样的遭遇? 和同桌讨论后,据此设计,你打算按升么顺序,展开阅读。
出示PPT :(1)大胆推测,小说中的儿童,在战争背景下,将会有什么遭遇?(2)同桌讨论:你想按什么顺序展开阅读? 2.总结:《闪闪的红星》(节选)里的冬了,目送父亲参军,夜夜盼望他能得胜归米。这时的冬子还没有参军;《小兵张嘎》(节选)中的张嘎很喜欢枪,文本讲的是他刚当小侦察员时发生的故事;《小英雄雨来》(节选)中的雨来非常智慧地与敌人周旋,已参军多年,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两个小八路》(节选)中孙人兴的父亲刚刚英勇牺牲,自己又意外摔伤,在养伤过程中感受到来自老百姓和战友们的关心。达此,参军的时间长短,可以作为我们展开阅读的顺序依据。
三、进一步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这些儿童,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性格呢? 同桌分工,各选两个问题,分选两篇文章默读后思考,再合作交流。
(1)《闪闪的红早》(节选)中,哪此地方看出冬了很思念父亲?(2)《小兵张嘎》(节选)中,从哪儿看出张嘎很喜欢枪?(3)《小英雄雨来》(节选)巾的雨来,机智体现任哪儿?(4)《两个小八路》(节选)中,孙大兴在父亲牺牲后感受到了哪些温暖? 2.四位性格各不相同的儿竟是如们抗击敌人的?(1)冬子:保存好红星,思念父亲,在心里播下革命的种子。
(2)张嘎:喜欢枪,对侦察T.作认真负责,这也是在抗击侵略者。
(3)雨来:装糊涂,与敌人周旋,巧妙化鲜危机。
(4)孙大兴:从战友的关怀中感受到温暖,让自己变得乐观。
3.饱受苦难的孩子,该如何在战争背景下继续生活?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从文体意识的角度总结学法
孩子们,我们今天读到的几篇文章都是小说。通过本堂课的阅读交流,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是学习小说类文本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二篇:四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课标解读
1.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含义
数(自然数)是刻画一个集合中事物数量信息的符号,运算(整数四则运算)是刻画多个集合中事物数量信息之间关系的符号(组合)。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法的定义:对于规定运算表示在的后面增加个的序数,如果这个序
。显然,加法运算数为,那么,称为与的和。求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的定义:乘法在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加法,乘法是数自相加的缩写。一般地,对于自然数,规定乘法运算表示个相加。显然,乘法运算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减法的定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是通过加法来定义的。由于减法将出现负整数,因此,运算的集合需要从自然数集合(负整数。对于,如果)扩展到整数集合)。整数集合包含正整数、0、,则称为减的差,求差的运算叫做减法,记作:。显然,整数集对于减法运算是封闭的,而且,存在着“相反数”与“单位元”,使得。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是通过乘法来定义的。由于除法将出现分数,因此,运算的集合需要从整数集合()扩展到有理数集合()。对于,如果,则称为与的商,求商的运算叫做除法,记作:(=)。显然,有理数集对于除法运算是封闭的,而且,存在着“相反数”与“单位元”,使得。
2.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内容贯串于整个一、二学段,是这两个学段比较重要、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算,这达到不同目的,决定了选择不同的运算方式和不同的精度要求。美国数学教师学会(NCTM)1989年编写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对计算问题有一段论述,反映对运算的观念(见下图),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示。
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形,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机和估算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起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应当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按照标准的要求把握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重视估算的理解运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运算,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运算。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整数运算
对于整数的运算《标准》在两个学段分别提出具体的内容要求。
第一学段: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学习整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把握四则运算的本质。如,加一个正数比原数大,学习加法时,要使学生理解这个算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去一个正数就比原来的数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求相同加数的和,这是乘法的本质特征。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运算的难度和熟练程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限制运算的步骤是为了控制繁杂的问题,往往四则运算的多步计算会出很繁杂的问题,对于每一步骤的计算学生可能都会做,但在若干步骤计算中,如果有一个地方出错,就会导致整个结果出错。在有的计算器之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繁杂的问题时,可以选择用计算工具,而没有必要把用大量的时间用于复杂的运算。而对于这种运算,稍不留意就会在某一个环节出错,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三、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七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混合运算的顺序(例4);解决问题(例5)。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本单元设置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可放手让学生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把814 km与1142km合在一起,即把814与1142合成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后,通过“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概括加法的意义,进而概括说明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由解决问题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是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丰富、梳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教材设置了4道例题,依次教学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0的运算特性,四则混合运算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驾驭教材,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之后,可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整理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本单元设置了3个练习,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应突出练习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练习一第1题是四道有关加、减运算意义的问题。题目中特别提出:“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求用加、减法得意义说明各题选择方法的道理。教学时,应让学生切实经历把加、减法的意义应用于具体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及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又如,练习2第3题“调皮的小猫”,调皮的小猫的爪印遮住了等式中的因数、除数或被除数。教学时,不仅要用好活泼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参与练习活动的兴趣;还要组织好交流,请学生说说求出“爪印下”各数的根据。学生根据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说明,或是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来解释,将使学生对乘、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
4.建议用6课时教学
四、重难点突破
(一)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用好主题图展开教学活动。
教学时,可用课件呈现我国地图铁路建设的发展。随语言描述先定格在西宁至格尔木,再呈现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修通。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括西宁到格尔木和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同时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感受时代的发展。以现实情境引入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引导学生对加法的意义进行概括。
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后,以“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让学生经历从实际应用到抽象概括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3.通过对比,突破教学难点。
尽管学生对减法的人是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可组织好“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2、3题和第1题的联系,即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第2、3题是反过来,已知两个加数的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概括减法意义的难点。同时通过对比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反向运算,建立逆运算概念,掌握加、减法的关系。
4.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出关系式
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总结,以“加(减)法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求加法?”“怎样求被减数和减数?”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整理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由此,提升学生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的思想熏陶。
(二)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思考: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有解决问题到比较与思考,让学生经历“由3+3+3+3=12与3X4=12,用乘法算比较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简便→概括出乘法的确切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突出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除法的意义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借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1)、(2)、(3)题为基础,组织比较活动。通过比较,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借助具体实例化解难点
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有关0的运算,在前几年的学习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和经验。这里,重点是总结整理出关系式和把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其中,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可以借助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想清楚、弄明白,化解难点。例如,呈现有余数除法算式30÷4=7„„2,185÷12=15„„5,据此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被除数”等问题,进而概括出关系式。再如,借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如:5÷0=口)与0÷0的例子,让学生对例子的讨论获得“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三)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突破建议:
1.步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例4时,首先借助基本式题96÷12+4 X 2与例4(1)依次展开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说”和“计算”激活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自然运用到三步式题。然后结合例4(2)引入中括号,要让学生凭借对小括号的认识,去判定其运算顺序,并完成计算,让学生在亲历中切实感受和认识中括号的作用,体验含有两重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请学生总结带有中、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从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中括号、完成计算→总结运算顺序,教学任务步步深入,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借助复习,引出“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说明: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有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的概念,就为学生更科学地总结概括四则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学习第三级运算(乘方、开方)做了准备。
(四)解决问题
突破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经验
用课件或挂图创设师生在公园准备租船游湖的情境,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并提炼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切实感受问题的现实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相应的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租船的方案。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首先,让学生自己弄懂题意,厘清已知信息数据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与解答”环节,先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发现“租大船便宜”,然后再以“空出两个座位”激发学生寻找最省钱的方案。“回顾与反思”环节,则应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2)1956-814=1142(3)1956-1142=814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板书:减法定义)
14.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还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7.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数学书P3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3043-2468=(),3043-575=()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数学书P3 练习一 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数学书 P3 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第三篇:第七单元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经典诵读》中的4篇课文,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指导学生朗读,并创设想象的意境,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小鸟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保护小鸟。
3、在朗读中,学生敢于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根据儿歌的内容,简单的进行编写,达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目标。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三个一分钟。(课前一分钟展示有关本单元保护环境的名言诗句)。
以知识树的形式,回顾第7单元的四篇课文。并概括出单元的主题:保护环境、爱护小鸟。
过渡:小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鸟。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一篇课文,并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现在请各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预习的第一篇课文《小鸟》
预习单的检查。(内容完整,书写工整)
请同学汇报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预习单设计一环节:我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预习课文自由表达,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导学单:小鸟在笼子里,它的羽毛是一根根()编成的。然而当我放飞小鸟,小鸟的羽毛白的像(),轻的像()。
课堂新授。
学习第一篇童谣《山青青》
师:大自然的景色,美丽,清秀。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图片展示田园的风景,激发学生喜爱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指名读。学习童谣中词语。ABB:山青青、笑盈盈、绿蒙蒙。我想写:根据童谣描述的内容,请你续编童谣,写写你眼中美丽的景色吧!
()青青,()青青,()
学习第二篇童谣《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过渡:如果我们是自然界中的小鸟,那么我们会选择在哪里生活呢?(蓝天、白云、丛林中自由的生活),可是,当有一天,天空不再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会怎么样?生答。好,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这首童谣。
配音乐朗诵童谣。
学生齐读童谣。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童谣中有哪些事物消失了?(野兽、鱼、小鸟)
当这些事物消失了,远离了我们人类,人类有没有发现我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朋友。你能不能提醒人们,注意这个问题呢?你会对人类说什么?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童谣,你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童谣的方法,来学习其他的童谣呢?
自主合作学习。
从《经典诵读》中选取《护林军》《猎人》《我思念一只小鸟》
1、各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篇童谣,将你获得的知识和同伴交流,最后,请各个小组进行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给予评价,并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感悟,感受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3、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能不能写一个宣传卡片,号召人们热爱我们身边的小精灵——鸟儿。你会如何去做呢?
五、小结:
快乐的鸟儿追逐阳光,自由的鱼儿喜欢波浪。海洋是鱼儿的世界,森林是鸟的天堂。洒下爱的种子,收获爱的芬芳。我们知道鸟是树上的花,我们要保护它,让我们的身边总能听到动听的鸟鸣声。
六、板书设计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山青青
护林军
猎人
我思念一只小鸟
第四篇:四上五单元整体教学群文教学设计
写景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群文教学设计
青神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三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和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写景的文章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语概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很多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二、群读得法,明确表达顺序
1.本单元介绍了哪些文化遗产呢?板书。
你发现本组课文的共同点了吗?都是写景的文章。
2.在这些世界遗产之中,有一座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大公园,也是慈禧的行宫,让我们先走进这座美丽的颐和园。
3.自由浏览,思考勾画,出示阅读要求:本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表明写作顺序的句子来吗? 4.汇报,顺序:移步换景。找句子。
5.老师把作者的游览顺序变成了一幅导游图,让我们来看一看。像这样随着地点的变换描写不同的景物特点,就是移步换景,也是方位顺序。
三、迁移阅读,对比表达顺序
1.阅读其余两篇课文,找找他们的写作顺序。2.汇报:《长城》《秦兵马俑》的写作顺序。
3.可不可以把这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交换一下呢?(同桌探讨)
结论:不可以,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有时是景点的不同特点,同是写景的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也就不同。
小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必须是总分总的结构,也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要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采用什么顺序,首先要看景点特点的描写需要,还要看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采用适合的顺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探讨表达和说明方法
1.既然写作顺序的确定离不开景物特点,那读读颐和园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2.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你知道的说明方法?
3.预设:重点句子指导:游船和画舫在上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反衬和比喻
4.预设,长廊: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图画的多。5.你能找出其他两篇课文中的这些说明方法吗? 预设:运用了说明方法:列数字突出长城特点——长
预设:运用列数字说明条石的重量很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两三千斤重究竟有多重?相当于两辆轿车的重量,你能抬起轿车吗?
但是古代劳动人民还要抬着这巨大的条石翻山越岭,修筑万里长城,想象一下他们在抬条石和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
3.这哪里是血汗啊,这分明就是用生命筑起的长城,难怪作者站在长城上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自豪,怀着自豪的心情读——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怎能不敬佩,怀着敬佩的感情读——为我们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送上我们真诚的赞叹—— 5.汇报秦兵马俑的说明方法。
6.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很多,为什么要列这些数字?体现了“规模宏大”。7.还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秦兵马俑?作比较。《长城》中有作比较的句子吗?通过比较发现作比较的事物都是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这样,就很容易想象具体的大小了,这就是具体形象的描写。想让你也妙笔生花,就写景时也根据你表 2
情达意的的需要和景物的特点用上合适的表达方法吧。
第五篇:群文阅读《大与小》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群文阅读“大与小”单元第一组:
《井底之蛙》《一封信成就了石油大亨》
河滨小学
寇建瑞
一、情境导入:
1、词语导入: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孤陋寡闻
贪小失大
以小见大
目光短浅
盲目自大
微乎其微
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功成名就
如果大家能把这些词语记在心里,用在今天的课上,你会很了不起的。
通过朗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和什么有联系?
2、引入单元主题:大与小又能给我们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随文阅读“大”与“小”,学习相关的一组文章,《井底之蛙》、《一封信成就了石油大亨》
3、出示学习目标:
(1)、阅读两篇文章,在对比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懂得两篇文章中小与大的关系,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
二、自读互助:
自由读《井底之蛙》、《一封信成就了石油大亨》
(1)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句段,美美的读一读。
(2)哪篇文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讲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读议:
1、那么两篇文章中什么是小,什么是大呢?快速浏览文章,用直线画出能够体现大小的语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一)、《井底之蛙》交流:你发现井底之蛙中什么小,什么大? 重点句1:
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地蹦跳。疲倦了,我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环顾那些虾、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而且,我独占一口水井,跨井栏、椅井栏的乐趣,算是到了极点。重点句2:(师生合作读)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 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 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岸也没因缺雨而降低。
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因为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师:这段体现大海大的内容出自《庄子秋水》,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读原文中的话。配乐朗读: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庄子·秋水》
师:孩子,鳖生活在大海里又是一种怎样的快乐?(鳖的快乐大)师:是呀,和浅井之蛙相比,东海之鳖生活在这里真是一种大快乐!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鳖的大快乐!老师读前半句: 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 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 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岸也没因缺雨而降低。
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因为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师:“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出示:原指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后来用“井底之蛙”来比喻眼界狭小,目光短浅的人。)
(二)《一封信成就了石油大亨》中什么小,什么大?
关键句:与其为上天的不公仰天长叹,不如做一条奋力游动的鲨鱼,化短为长,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强者之路,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跨越。师:“化短为长”你怎么理解?哈特的短处是什么?(身无分文)长处是什么?(小事做起,努力打拼)
师:是呀,哈特正是由开始抱怨命运、身无分文,到改变决定,不要工资的服务生干起,努力打拼,最终才成为石油大王。哈特的成功告诉我们:(请齐读)
2、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出示增增和亮亮的对话,请生读)
师:孩子,读完这两篇文章,我们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大与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呀,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检测出示)
“井底之蛙”中的()小,()大,告诉我们不能目光短浅,要胸有大志,高瞻远瞩。
一封信虽小,但它却(),告诉我们()。()小,()大,告诉我们()。
总结:可见,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大与小既互相对立,又相衍相生。你看,古人常说——
四、主题提升: 出示:(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师:如果你能把这些宝贵的道理记在心里,将来一定也会有大作为,大收获。来,跟同桌互相背一背。
师:你看,每天有一点小积累,将来必定会有大收获。
师总结:孩子们,大与小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我们要做的是让大与小互补,既要有大理想,又要有小作为;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希望大家正确把握大与小的关系,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