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27、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这首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维护祖国尊严的宋庆龄,还有奋起反抗、保卫卢沟桥的抗日军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2、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诗歌,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学习生字“孤、遥”。
2、读读诗歌,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3、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二)
1、朗读诗歌前两句,并思考:
(1)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试结合“暗”和“孤”字说出这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边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
过渡语:边疆的环境这么恶劣,生活这么艰苦,那边疆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后面的内容。
2、齐读诗歌后两句,并思考:
(1)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写出了边疆的环境荒凉、艰苦,战争频繁、残酷、漫长,表达出战士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黄沙、百战、不破、终不还)
四、小结
1、读读这首诗,大家想一想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后两句写出了什么?(抒发了感情)对,这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情景交融。
2、其实,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是一首边塞诗。“边塞”指“边关”、“边疆”,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守边将士们奋不顾身、不畏艰险、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好好学习,提高本领,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交流体会。
六、板书设计:
边塞景物 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战斗之苦 从军行
抒发感情 黄沙、百战、不破、终不还 决心之坚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想象力。
3.学习古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感受到了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险、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古诗《塞下曲》,来认识一位勇猛无比、武艺高强的边塞将军。
2、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学生自读诗歌,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学习生字“塞、棱”,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更正错误。
3、学生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学生朗读诗歌前两句,并思考问题: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写夜晚打猎的情景:林暗、惊、引弓)(2)“惊”字说明了什么?(写出风来得很突然,来得很凶猛。)(3)一有动静,将军立即“引弓”,写出了将军什么品质?(将军很机警、沉着、动作敏捷)过渡语:将军射中了吗?我们接着学习诗歌的后两句。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1、学生齐读诗歌后两句,并思考:
(1)后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写次日寻找猎物的情景:白羽、没、石棱)(2)“没”字说明了什么?(写出箭射入棱角的深度,说明将军力量之大、技艺之高)
五、小结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认真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夜晚打猎 林暗、惊、引弓 临危不乱
塞下曲 赞扬将军的勇武 平明寻箭 白羽、没、石棱 箭力之劲
八、教学反思:
第二篇: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 教学设计
27、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6、过渡:是呀!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闭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但是将士们的决心是那么地坚定。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
引弓
白羽
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第三篇: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四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第五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