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一篇: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背诵两首古诗,体会汉语的韵律美。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品味古诗的写作手法及特点,如在叙事中抒情、互文、引用典故、对偶。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目标1、2 难点:同目标3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看一组图片,在看图片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五从军行》

2介绍关于“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一.检测

1.谁能读准下面的字

贻 2.解释下列字词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î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洒落。3.朗诵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本首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三.自主学习

1.根据注释同桌互译课文

2.关注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情感波动。提示:(1)、战争结束后归途所想:家里有阿谁?

(家里还有人活着吗?谁活着?父母呢?兄妹呢?或者„„)人物心情如何:道逢乡里人(逢人便问,心急如焚)(2)、回家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人物心情如何: 悲伤 寂寞 孤独 无奈(从军生活的苦衷无人倾诉,无人能够给他亲人般的安慰,诗人无语)

(3)、人物行动: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行为发泄内心的不平静,也只能自己煮饭)

人物心情如何: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思维一时停顿、内心受到巨大的打击)3.关注诗人眼中景

问题启智——全诗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诗人眼中景物—阅读区间定位在4---8句诗

2、塑造的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

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3、景物特点———荒凉寂静

无人踪迹

(塑造了哀景)

4、与人物对话,寻找历史与现实对照产生的内心共鸣

思考:这个时候最易产生对往事的回忆,请你想像一下,人物可能想到的生活。

回忆离家时设宴送行的场景

5、情感高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老泪纵横

茫然不知所措)

6、人生感悟:

为之垂泪,为之震撼,为之担忧

(抒发了哀情)四.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主旨

1、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2、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图景

3、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乐府诗的特点之一)

4、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

(乐府诗的特点之二)

5、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乐府诗的特点之三)

主旨:

通过写一个老兵战后归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抒发了老兵内心的复杂情感,引发读者对老兵的深切同情。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喜欢本诗的哪一句?说出为什么? 六.作业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故事

第二篇:十五从军行教案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教案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

第三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第四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第五篇: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篇二:从军行教案

广州市南武中学 备课簿 2篇三:《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 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3)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4)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5)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

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2.小结诗歌内容: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四)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1.flasn影片《锦瑟》.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五)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篇四: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 李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你感受到了什么?(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

指读 感受(3)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渔家傲》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为什么而流泪呢?

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课件 指名读)

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 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

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2.还有什么景物?

一座孤城 玉门关

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课件解释说 明)

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羌笛何须—— 你感受到什么?

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

明月出天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 “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

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真是—— 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哪能看出来战事频繁?

“百战” 真的是一百次吗? 不是,形容多,“百”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概数,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

还从哪能看出来?

“穿” 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黄沙:戍

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

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

(敌人的刀剑刺穿的。说明敌人强悍,战斗艰苦)5.师: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更要屡战敌军。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次战

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为累累白骨。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呢?

师:所以李白写道:

“汉下白登道——”

边关将士身处荒凉之地,艰苦战斗,家中的亲人又岂能不在思念他们呢?登楼远望的可能

是他们年迈的双亲,也可能是他们年幼的儿女,更可能是他们那因忧伤而青丝染霜花的妻子啊!家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边关的将士牵肠挂肚,所以张久龄写道:

“自君之出矣——”

师:妻子日渐消瘦,只能托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可是也许今夜将士们尚与亲人共望

明月寄相思,明日便已化为白骨掩蓬蒿的惨烈。战争实在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所以陈陶写道: “誓扫匈奴不顾身——” 6.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

解释诗句 理解“楼兰”

师: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所有的豪情,所有

的气势都融进了这两句诗中——

师: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

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7.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板书

师:(深情地)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8.小结:短短28个字,让们领略了绵亘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首《从军行》(齐读)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

战争是残酷的,是我们所有的痛恨的事。可是自古以来,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此时此刻,仍有一些国家的人民在经受战火的折磨。

前几天的期中试卷上,曾有这样一道题,问你们对钓鱼岛事件有什么看法?我想听听你们的回答。

(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我们希望在和平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是毛主席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肯让步,那中国人也绝不示弱!一旦有一天战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们也踏上战场,我们的耳畔也会响起千百年来爱国将士的豪壮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下课篇五: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感悟古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古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2.喜欢阅读古诗。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对吧,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首诗作者都是谁呀?(王昌龄)你们知道王昌龄以《从军行》为题,一共写了几首诗吗?(7首)看来同学们预习的真不错,以前我们学的是的这组诗的第四首和第五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组诗的第一首。

二,新课.1.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古诗的世界,下面就请同学们在第一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这首诗。2.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喜欢这首诗,真是意犹未尽。古人云,学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要想深入的理解古诗,还要掌握好的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都有哪些好方法呢?

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

3.是呀,一看诗题明对象,你能说说从军行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课件 教师讲解: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在乐府诗中常见。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我们学过的《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就出自汉乐府,告诉我们年华易逝,要有所作为。下学期要即将学习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也是乐府诗,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求贤若渴的情怀。4.现在,我们对诗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还要二看作者知背景,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5.字字落实——解诗意

师:读读这首诗,老师有个小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准确、读通顺。”(生自由读)师:大家都很投入。读准确,读通顺了吗?谁先来试试。你没有举手,但是苏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来读读。

生:1生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告诉大家哪几个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其他人有补充吗)生:更

羌 闺 学习闺字

师:这叫字字落实啊。再请一位同学,这次要求高了,不光要字字落实,还要一板一眼的。我们一起注意听。

生:2生读。

师:就是这个味道,我们一起读读出古诗的味道来。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记得我是怎么读的吗?(师生再合作读)。

师:孩子们,我们总是那么有默契。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6、津津有味——悟诗眼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以前我们说过,诗言情,你读后有什么感情,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这首诗中有哪个字体现这一点了吗?

师:圈上这三个字。(板书愁)就读这三个字。师范读。把这种感情带进去,我们再读一读

师:有那么点意思,我们不妨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会哀愁 吗?那是大气磅礴;读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会有这种凄凉吗?那是生机勃勃;读《从军行 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会是这种孤独吗,那是为什么读《从军行》读出的是忧愁、孤独的呢?我们在此处留个疑问?

下面静静地默读,(1)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借助书下注释,理顺这首诗的大意。不理解的圈出来。

(2)在诗中你都看见了什么?(学生圈划)

师:有好习惯的孩子都会拿出笔圈圈画画。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有疑问的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一下。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

生:烽火(板书烽火)师:我们最早学到烽火是在学习长城的时候。孩子们还记得烽火是做什么的吗? 生:书上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西周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战争时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个烽火台什么样子呢?用诗中的话回答。

关于烽火的典故:古代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的典故。

生:城西、百尺楼

师:这座远在边塞的烽火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生:偏僻,寂静

师:你能读出这种孤寂吗? 师:接着说从诗里还看到了什么?

生:黄昏独坐(板书黄昏)师:都说,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带有“黄昏”这个意象的诗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

驿外②断桥③边,寂寞④开无主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⑥风和雨。

他们都是在写黄昏吗?他们更是通过黄昏,在写(愁呀)

出示幻灯。

同样,王昌龄仅仅是在写黄昏吗?它是通过黄昏太烘托,渲染戍边的战士内心的(愁苦)

那海风秋是什么意思?指的仅仅是要写从青海湖方向吹来的秋风吗?(不

解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⑶,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⑷。

而今识尽愁滋味⑸,欲说还休⑹。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看来,古诗词中的秋,多数都是和什么字联系在一起的?是人写海风秋,实际是 生:悲秋(板书海风秋)

师:我们说清晨和春天总是代表了希望,每说到黄昏和秋天总是感觉给人有一种

淡淡的凄凉的感觉。你看看环境的描写作用总是能渲染一种气氛。找同学读一读前两句,把我们的感情融入这幅画面中。

师:黄昏中一位戍边的战士,独自守望远方的烽火台,以备随时有信号传出。从你们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位边疆战士的凄凉、孤独、和寂寞。此时作者又听见了什么加深了这种愁绪呢?

生:羌笛的声音。(板书羌笛)

师:出示幻灯:关于羌笛

师:在这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原来是吹奏的正是关山月这首曲子,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游子在叹息。(板书关山月)出示幻灯,音频。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哀愁 凄凉 悲伤 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一句吗?

师:这种离别和思念都是对谁的啊?

生:家中的亲人。

师:读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谁来?

师:师读无那,和你们读的相比哪个对啊?

生:无奈的意思,就读这两个字

师:齐读 无那金闺万里愁

7、历历在目——绘诗境

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

师:是呀,黄昏时分人们都已经开始坐在温暖的家中与妻子儿女共进晚餐了。可这位戍边的战士却独自坐在边城的城楼上,四下荒野,多么孤独,守望着西边的烽火台。正值秋天,西风吹来,凉意袭人。多么凄凉。)更何况,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戌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万里之外妻子无可奈何地思念着征人,那是无奈地等待,也是无望的等待,而征人呢?作者没有写他的内心,而是妻子的万里愁,这愁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直到你的眼前不仅仅是文字了,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下载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白山小学:段雪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

    读《十五从军行》有感(本站推荐)

    家国已变故人未见 -----从《十五从军行》看战争对人民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并没有从大场面来写战争对人民的影响,而是从一个十五离家八十方归的退伍百姓着手,以小见大深刻描......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

    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27、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这首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李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

    从军行教学案例

    《从军行》教学案例 明星小学四年级36班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

    《从军行》教学反思

    《从军行》教学反思 《从军行》教学反思1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代表作品,诗歌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昂扬的战斗在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