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十五从军行》有感(本站推荐)
家国已变
故人未见
-----从《十五从军行》看战争对人民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并没有从大场面来写战争对人民的影响,而是从一个十五离家八十方归的退伍百姓着手,以小见大深刻描写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首句以十五和八十两个鲜明的数字对比,突出一场战争使得一个本应在家的百姓一小便离开家乡,六十五年的时光里从未回过家,知道八十才“始得归”,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战况和结果,但是从侧面突出了战争使得本来的生活发生改变,无数人背井离乡,一别一生。
后面从退伍军人回家后对已是“松柏冢累累”的故家的陌生,急切的盼望最后得到的确实故乡亲人的无一幸存,而军人在战争中挣扎竟对家乡的事一无所知。后文几句通过军人的行为表达了他想要努力回到生活的正常的场景却仅是看到满眼的荒凉与凄楚。人去屋空,人亡园慌,纵然自己做了饭,却不知道给谁吃。打开门,还想找寻一点希望,可是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泪落沾我衣”,饱含了军人的伤感和疼痛。整整六十五年,为国征战,等到归家面对的却是比战争更惨烈的亲人的离世。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在战争中要浴血奋战,还要顾念家中的亲人,即使回家了,却是物非人亦非。如果没有战争,也许他可以平静地过一生,而战争却完全改变了他本来的生活轨道。对于没有服兵役的普通百姓来说,战争打破了他们本应有的宁静的生活。虽然本文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可以想见,他们离世已久,坟头葱郁。生活也无人照应也必是贫寒凄苦。
总体来说,诗歌从一个退伍军人的小视角出发,从一个战争归家的老兵形象出发,通过描写他归家后的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表明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依然给人民带来心理上严重的创伤,面对家园被毁,生灵涂炭,对于家庭的影响是绝对毁灭性的。本文虽未直接写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却把战争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毁灭性的改变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十五从军行教案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教案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
第三篇:读杨炯《从军行》有感
读杨炯《从军行》有感
原文: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堂主按意译文如下:
烽火照耀长安京城,义愤之气陡生于胸。手执兵符告别皇宫,金戈铁马杀奔敌营。雪中军旗黯然失色,风里战鼓响彻不停。宁为军士厮杀疆场,不做书生游笔雕龙。堂主对古诗词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尤其不懂平仄,对于本诗作者杨炯,也只知道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但读此诗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全诗写了一名因边关告急而弃文从武的“书生”,从了解到敌人入侵,到告别安逸的宫廷生活,毅然、绝然投入到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之中的一个过程。其中既有心理描写,又有场景描写。作者用“辞、绕、凋、杂、宁为、胜作”几个字,展现了作者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斗场面的激烈。读起来既能感觉到汉语之妙,又不得不佩服作者之高。
二是堂主一下子联想到我盛世大唐,产生了那么多的伟大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军旅诗、边塞诗:
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李白。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杜甫。有“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骆宾王。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王昌龄。有“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的崔颢。有“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狭骨香”的王维。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有“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苦辛。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的刘长卿。有“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祖咏。有“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的李希仲。有“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的岑参……几乎唐朝所有的诗人都有这类的诗作,这是偶然的吗?堂主觉得不是,正是因为唐朝那么多的文人都有着为国效力的精神,才能支撑得起大唐盛。也正是因为有了大唐盛世,才会涌现出更多这么优秀的文人。他们代表着唐朝最为先进的文化群体,他们骨子里都流淌着尚武、报国的血液,才使唐朝不但国富而且军强。对于这一点,古代如此,现代更如此。科学技术体现在经济上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军队建设上则是第一战斗力。现在,正值大学生的军训季,堂主希望这些军训不仅仅只是走走正步,叠叠内务,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一种爱国、报国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尚武精神,虽然,这种热情、精神不只是体现在非要参军之上,但这种携笔从戎的教育不但要大力提倡,而且必须搞好。总之,堂主希望有更多的知识分子,科技人才都能走进军营建功立业,以国防梦支撑我中国梦。
第四篇: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背诵两首古诗,体会汉语的韵律美。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品味古诗的写作手法及特点,如在叙事中抒情、互文、引用典故、对偶。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目标1、2 难点:同目标3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看一组图片,在看图片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五从军行》
2介绍关于“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一.检测
1.谁能读准下面的字
冢
窦
雉
葵
舂
羹
贻 2.解释下列字词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î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洒落。3.朗诵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本首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三.自主学习
1.根据注释同桌互译课文
2.关注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情感波动。提示:(1)、战争结束后归途所想:家里有阿谁?
(家里还有人活着吗?谁活着?父母呢?兄妹呢?或者„„)人物心情如何:道逢乡里人(逢人便问,心急如焚)(2)、回家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人物心情如何: 悲伤 寂寞 孤独 无奈(从军生活的苦衷无人倾诉,无人能够给他亲人般的安慰,诗人无语)
(3)、人物行动: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行为发泄内心的不平静,也只能自己煮饭)
人物心情如何: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思维一时停顿、内心受到巨大的打击)3.关注诗人眼中景
问题启智——全诗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诗人眼中景物—阅读区间定位在4---8句诗
2、塑造的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
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3、景物特点———荒凉寂静
无人踪迹
(塑造了哀景)
4、与人物对话,寻找历史与现实对照产生的内心共鸣
思考:这个时候最易产生对往事的回忆,请你想像一下,人物可能想到的生活。
回忆离家时设宴送行的场景
5、情感高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老泪纵横
茫然不知所措)
6、人生感悟:
为之垂泪,为之震撼,为之担忧
(抒发了哀情)四.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主旨
1、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2、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图景
3、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乐府诗的特点之一)
4、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
(乐府诗的特点之二)
5、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乐府诗的特点之三)
主旨:
通过写一个老兵战后归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抒发了老兵内心的复杂情感,引发读者对老兵的深切同情。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喜欢本诗的哪一句?说出为什么? 六.作业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故事
第五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刚开始接触到这本书这时候,翻了几次目录,就觉得内容好像很深奥而且无聊,但是,当你真的是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就会发现,其实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