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03: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军行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军行说课稿》。

第一篇: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第二篇:从军行说课稿

2011年公共基础课说课比赛稿

《从军行》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第四课《唐诗四首》,题目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难点突破、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其设计依据。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职语文第四册属于文学赏析课,其中第一单元《诗歌赏析一》选材属于古代诗歌范畴,而第四课所选为唐代诗歌,旨在通过学习,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部分代表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学习到古代诗歌创作和过程和方法,提高古代诗歌赏析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定位:

本课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作为唐代诗歌中的边塞诗派的一篇,本课力求要在使学生了解该诗派成因及其共同特点的知识同时,掌握王昌龄边塞诗歌的特点以及欣赏该类诗歌的方法步骤,并以崇高的精神鼓舞学生,培养高尚的情趣。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实现掌握文学、文体知识和提高鉴赏水平,以及培养高尚情操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 ⑵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⑵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

⑴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⑵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确立:

1、了解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设计依据:【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教学目标中对提高鉴赏水平和培养高尚情操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本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

(四)教学难点突破: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设计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分析典型环境,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引发思考,激发报国热情。】

二、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该法是本课的主导教法,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依据:【本课通过诵读过去所学边塞诗和反复诵读本篇以及诵读新诗篇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将过去所学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准备,举一反三将本课所学运用到其它诗篇的鉴赏中,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掌握鉴赏技巧,达成教学目标。】

2、情境训练法

解析具体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领会边塞诗的内涵,也使其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培养。

3、比较法:主要用于同类诗歌鉴赏的教学。

在学习本篇后与过去所学边塞诗比较,鉴赏其它边塞诗时运用。设计依据:【教学中的比较是—种智力技能,实践证明,比较法是—种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因此,在课堂中我安排了比较思考练习。】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其感性印象,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

①诗歌流派及作者简介的展示; ②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及图片的展示; ③相关诗歌的展示; 4探究问题的设置。○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电子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其已具有一定的诗歌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及判断、思考能力。但与此同时,因生活阅历及文学积累所限,其在诗歌流派的具体了解及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等方面尚有待训练。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特性,特确立如下学习方法:

1、温故知新法

讨论通过诵读过去所学同流派作品,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初步掌握学习此类诗歌的方法步骤。

2、诵读法:

反复诵读对于领会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校学生群体而言,语文教学要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强化印象。

3、知人论世法

在了解历史背景、作者身世、了解诗歌发展历史脉络的的前提下分析作品。

4、问题探究法: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可能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结构安排正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本诗篇的学习不感陌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通过了解学生对旧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记忆情况。

本课的课堂教学包括“复习导入”、“温故立新”、“新知新得”、“训练强化”、“总结提高”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

(3分钟)

由春天来临引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而引入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请学生回忆、背诵。

设计依据:【以学生回忆、诵读的形式导入本课,有助于在开场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课前体验、感受,迅速走近本课所学内容—边塞诗,并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温故立新:

(7分钟)

和学生一起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了解边塞诗,了解此类诗歌的欣赏技巧。设计依据:【从以上方面对旧知进行分析,有助于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将旧有知识纳入新的框架中,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三)新知新得:

(20分钟)

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和学习提示,使学生了解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诗体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以问题展开对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特色的学习、领悟。

首先,以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感情; 其次,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设计依据:【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走近作品,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意象、意境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诗歌赏析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边塞诗的特点,这样不但引导学生掌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也使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得到锻炼。】

(四)训练强化:(12分钟)

1、朗诵本诗。

2、练习册第5题。

3、迁移:请学生分析同类题材的诗歌。设计依据:【朗诵能够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的理解;练习题可以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使学生举一反三,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总结提高:

(3分钟)

结合当堂课学习的情况,总结巩固本课的重点内容,并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对边塞诗,从而实现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设计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服务语言 “人文性”的感悟,将对他们运用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大有裨益,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从而使本课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总结:

本课的教学,以认识论、实践论等思想为指导,从学生课初的温故知新入手,到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情境分析、比较归纳、举一反三,总结提炼,形成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系统学习过程。并且,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学生的文学常识得到了巩固,鉴赏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反复诵读,情境分析,人物分析,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以熏陶。最终有效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第三篇: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篇二:《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二是凸显板块《信息与生存》的主题,使学生了解“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

四、其五,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一。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家中妻子在呼唤什么?游子又在无奈地叹息什么?你能把妻子的呼唤和游子的无奈读出来吗?

(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迁移运用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五、板书?

烽火城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羌笛

愁 点明主题篇三: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三县堡乡中心校 鲍洪磊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爱国诗》中《从军行》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塞战士的军旅生活。《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爱国之情;二是凸显板块《爱国诗》的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作者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 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

四、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五。

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大漠风尘”“红旗半卷” 已报 生擒“吐谷浑”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的爱国情绪。以及边关将士的高昂激越的乐观品质。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关将士的心理——“已报生擒吐谷浑”。

(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 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

通过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诗抓住重点字眼从而把握全诗命脉掌握作者思想和情感,短小精悍,也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篇四:《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二是凸显板块《信息与生存》的主题,使学生了解“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

谷浑。”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四和其五,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一。

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家中妻子在呼唤什

么?游子又在无奈地叹息什么?你能把妻子的呼唤和游子的无奈读出来吗?(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迁移运用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篇五:从军行其四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 李晔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本诗是一首优秀的爱国诗,对于积累诗歌,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十分有价值的,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说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教法、学法

1、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所以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必须有足够的铺垫与积累。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加入课件补充适当的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

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古诗的阅读与积累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珍视学生的感受,采用自主探究和想象感悟等学法。说教学过程:

1、依次出示当代诗人石祥的《十五的月亮》;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入手,逐步跟随诗人了解边塞,走近边关,感受戍边之苦和思乡之情。

2、介绍边塞诗,诗人王昌龄及诗题《从军行》,自然引到正课的学习。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随机指导,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3.师生接读,运用多种方式读,使学生做到读准,读通,尽量读出味道。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看到边塞的什么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在介绍青海湖和雪山之后,抓住“暗”字,让学生体会气候多变,环境恶劣;风沙满天生活艰难;硝烟四起,烽火不断,战争的阴云也使雪山暗淡。2.汇报第二句时,解释玉门关。引导学生背诵与玉门关有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边塞之偏远,守城将士之孤独。抓住“孤”字,引读前两句。小结边塞之地气侯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为下文做下铺垫。3.继续汇报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引出“黄沙面战穿金甲”。由“百战”和“穿”感受到战事频繁,战斗艰苦。重点理解“穿”字后,再引出《关山月》、《赋得自君之出矣》、和《陇西行》三首诗,更深层地渲染战争的惨烈。接着马上转入戍边将士的豪情,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将士们的誓言更加铿锵有力,掷地有声。4引读后两句,体会报国情。让学生思考,这些将士为什么终不还?感受到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战争,以及钓鱼岛问题,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报效祖国的情感。

第四篇:《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二是凸显板块《信息与生存》的主题,使学生了解“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四和其五,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一。

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家中妻子在呼唤什么?游子又在无奈地叹息什么?你能把妻子的呼唤和游子的无奈读出来吗?

(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迁移运用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第五篇: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一个读书人参军报国、奋勇杀敌的场景。诗歌内容简单,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翻译出来。【学情分析】

学生对律诗并不陌生,之前也学过不少诗歌,但是单纯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本诗,稍有困难。【学习目标】

1、诵读本诗,结合注释,揣摩诗歌内容;

2、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

诵读本诗,揣摩诗歌内容。【学习难点】

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

导入:

在古代,读书人的奋斗目标就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读书人都深居书房、孜孜以求,然而一旦国家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这些文弱书生就毅然决然参军打仗,为国效力。初唐诗人杨炯就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诗——《从军行》。环节一:学习目标

1、诵读《从军行》,揣摩诗歌内容。

2、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复习旧知

1、初唐时期诗歌特点。

2、初唐四杰。环节二:自主学习

1、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本诗内容。(3分)

2、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3分)

3、颔联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场景?结合诗句分析。(3分)

4、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士们怎样的特点?

(4分)

5、尾联一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注:学生结合诗歌,通过圈点勾画,独立完成各题。环节三:小组交流

各组2号学生主持:“小组交流开始,现在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环节四:班级展示

1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1题;

问: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本诗内容。

答: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都城长安,心中很是不平。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统帅强悍的骑兵包围了匈奴要地龙城。大雪弥漫,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变得模糊暗淡;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个下等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点拨:结合课下注释,加入自己想象,句子表达要连贯通顺。2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2题;

问: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答:“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3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3题;

问:颔联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场景?结合诗句分析。

答: 写了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并且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地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4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4题; 问: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将士们怎样的特点?

答:“雪暗凋旗画”:视觉角度,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图案都黯然失色。

“风多杂鼓声”:听觉角度,写出狂风呼啸,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

描写了将士们冒雪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5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5题;

问:尾联一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教师及时点评并补充)环节五:检测反馈 5分钟时间内背诵本词,组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班内抽查。环节六:总结评价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及其雄劲。布置作业

每组前3号同学赏析诗歌,原文和赏析写到作业本上;

每组4—8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原诗和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下载从军行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军行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军行及练习

    从军行 【年代】盛唐【体裁】五言律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

    从军行课堂实录

    《从军行》教学实录 张杰 师:师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宋词。通过学习诗歌,我们认识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李白、胸怀天下苍生的杜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豪放洒脱的苏轼、抑......

    从军行教案设计

    从军行教案设计 从军行教案设计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

    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① 杨炯 烽火②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⑤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⑥,胜作一书生。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从军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

    从军行诗歌

    塞北的风从不温和不像恋人的手温柔客居边疆酒肉不绝闲来作诗 有话对自己说杯酒空空竹篮空空怀中银两所剩不多借问酒家可否欠赊待吾归来 怎么赔没话说吟起一曲 谁人思乡那悲......

    从军行板书设计

    《从军行》板书设计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方 法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看文字 想画面 解诗意 悟诗情......

    从军行(教师版)[范文模版]

    《从军行》活动单(教师版) 【活动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