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从军行教案
古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体会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析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借古讽今的技巧和叠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鉴赏法、品析法相结合。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回忆学过的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由此引出古从军行。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二)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三)总体感知 1播放录音 2 齐读 3 解读全诗
板书
从军生活:望烽火 饮马 → 紧张
环境: 风沙暗 公主琵琶 →恶劣 凄凉 艰苦 →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无城郭 连沙漠
夜夜飞 双双落
(四)重点难点
诗人用音节和叠字表现巨大的讽喻力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五)理解升华 边塞诗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②.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
2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所以,古从军行在感情上有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在艺术手法上有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4.用典故。同学课下熟读诗歌,背诵。
第二篇: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古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李颀〔唐代〕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饮(yìn)马:给马喂水。傍:顺着。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行人:出征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世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是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五、六句是说,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不见城郭;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这里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七、八两句是说,胡地的大雁惊飞着哀鸣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流泪滂沱。
诗人并不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而是别出机杼,背面敷粉。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九、十两句是说,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分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汉家:汉宫。最后两句是说,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到汉宫。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的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葡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是区区的葡萄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第三篇: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一个读书人参军报国、奋勇杀敌的场景。诗歌内容简单,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翻译出来。【学情分析】
学生对律诗并不陌生,之前也学过不少诗歌,但是单纯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本诗,稍有困难。【学习目标】
1、诵读本诗,结合注释,揣摩诗歌内容;
2、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
诵读本诗,揣摩诗歌内容。【学习难点】
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
导入:
在古代,读书人的奋斗目标就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读书人都深居书房、孜孜以求,然而一旦国家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这些文弱书生就毅然决然参军打仗,为国效力。初唐诗人杨炯就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诗——《从军行》。环节一:学习目标
1、诵读《从军行》,揣摩诗歌内容。
2、理解并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复习旧知
1、初唐时期诗歌特点。
2、初唐四杰。环节二:自主学习
1、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本诗内容。(3分)
2、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3分)
3、颔联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场景?结合诗句分析。(3分)
4、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士们怎样的特点?
(4分)
5、尾联一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注:学生结合诗歌,通过圈点勾画,独立完成各题。环节三:小组交流
各组2号学生主持:“小组交流开始,现在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环节四:班级展示
1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1题;
问: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本诗内容。
答: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都城长安,心中很是不平。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统帅强悍的骑兵包围了匈奴要地龙城。大雪弥漫,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变得模糊暗淡;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个下等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点拨:结合课下注释,加入自己想象,句子表达要连贯通顺。2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2题;
问:找出首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答:“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3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3题;
问:颔联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场景?结合诗句分析。
答: 写了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并且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地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4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4题; 问: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将士们怎样的特点?
答:“雪暗凋旗画”:视觉角度,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图案都黯然失色。
“风多杂鼓声”:听觉角度,写出狂风呼啸,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
描写了将士们冒雪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5组:1号同学上台讲解5题;
问:尾联一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教师及时点评并补充)环节五:检测反馈 5分钟时间内背诵本词,组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班内抽查。环节六:总结评价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及其雄劲。布置作业
每组前3号同学赏析诗歌,原文和赏析写到作业本上;
每组4—8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原诗和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第四篇:从军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四.赏析全诗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
㈠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㈡颔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㈣尾联:
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六、拓展延伸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诗,它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说出诗中运用哪些意象来描写场面?(2分)
(3)“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高高秋月下长城”一句,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七、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八、高考对接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九、作业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第五篇:《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烽火城
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板书: 愁 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四、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
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五、拓展积累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 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前军夜战洮河北,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红旗半卷出辕门。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结合注释,指导读诗。
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作者如何士卒思亲之情?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
等待.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板书:
愁
久戍不归的的征人还有怎样的愁绪?
4、读一读,体会诗境。
四、析古诗,研写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
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环境:
烽火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
时间:
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音乐:
羌笛 《关山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 ,,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从而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五、拓展积累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 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前军夜战洮河北,从军行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红旗半卷出辕门。
已报生擒吐谷浑。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