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军行(教师版)[范文模版]
《从军行》活动单(教师版)
【活动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3.赏析本诗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艺术手法。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活动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活动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课时安排】一课时。【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王翰《凉州词》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这些都是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二、走近作者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代表作品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杨炯 《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三、解题和了解写作背景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
来表现新的内容。
2、《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正音。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愿守笔砚做个书生。3.整体感知
①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那么这首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②作者写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明确: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五.文本研习
㈠首联写敌人来犯。
1.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明确: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赏析关键字“照”的表达作用。
明确: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字“自”的妙处。
明确:“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㈡颔联写军队辞京,壮士出征。1.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也即是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指长安。参加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这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此句中“铁骑”、“龙城”两词,仍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军 2
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歌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这一句写唐军迅速到达前线,把敌人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形。“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3.“绕”字的妙处。
明确: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㈢颈联写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这一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明确:①这一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暗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②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㈣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附板书:
来犯 夸张 军情紧急 出征 出师庄严
借代
围城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春夜送友人二首(其一)》活动单(教师版)
【活动目标】
1.了解陈子昂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2.把握本文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3.学习本诗以景衬情,虚实结合和练字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学习方法】诵读、问题探讨和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特点――慷慨苍凉,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正音。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相会?
四、赏析全诗
1.首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宴会的隆重场面?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银烛、金樽、绮筵,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②“吐”和 “对”。“吐”字使人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吐”“对” 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2.你能从颔联中找出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A、用典:以琴瑟比拟友情深厚。“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B、烘托(烘云托月、衬托、渲染): 渲染离情的缠绵。
C、“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隐”“ 没”两字有何作用?
明确:①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夜空的景色。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
②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所写之景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③“隐”字写出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二字点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突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难分难舍、不忍别离的深情。
4.尾联中“悠悠洛阳道”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吗?它对于抒情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不是,是想象之景。寓离别伤感之情于想象之景,更能体现别情的深厚浓重。因而此诗的另一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5、探讨: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是本诗的一大写作特色。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时间:夜晚 拂晓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
这首离别之作,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
附:板书设计
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第二篇:从军行教案设计
从军行教案设计
从军行教案设计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
㈠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㈡颔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㈣尾联:
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诗,它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说出诗中运用哪些意象来描写场面?(2分)
(3)“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高高秋月下长城”一句,谈谈你的认识。(4分)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XX年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XX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第三篇:从军行课堂实录
《从军行》教学实录
张杰
师:师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宋词。通过学习诗歌,我们认识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李白、胸怀天下苍生的杜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豪放洒脱的苏轼、抑郁之中不泯灭报国之志的辛弃疾……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诗歌,让我们窥见了他们那个时代众多文人的心态,也了解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唐代,学习一首与边塞征战题材相关的边塞诗歌——《从军行》。师:作者是谁? 生:杨炯。
师:请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杨炯,初唐诗人,他与骆宾王、卢照邻、王勃并称为初唐四杰。师:回顾一下以前赏析诗歌时的基本步骤。
生齐答:理解诗意、再现意境、领悟情感、赏析写法。
师:今天我们仍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首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听的过程中把握诗句的节奏。(生听)师:请同学们模仿读起来,读准字音,模仿节奏。(生热烈地读,还有的摇头晃脑作古人状。)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生洪亮地读)
师:诗歌会读了,还不能说是理解了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下注释,解决理解诗意的疑难字词。(生大声而投入地读起来)
师:同学们现在一定急于探究诗意了。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听,互相补充、纠正。介请同学们把握一个原则,将单音节的字用双音节的词替代,连词成句,若有需要的话,可以调换词序,让句子变得通顺流畅。(学生之间热烈地说)师:老师读一句诗,你们说一句意思,刚才你们是怎样表达的,现在你仍然怎样表达。(共八句话,其中文下注释已经对四句话作了全面地注解,因而学生说起来还算比较流畅连贯,只有极个别的字词意思没有达到统一。)
师:同学们理解诗意的能力很强,只有极个别句子的意思没有达到统一。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一篇句式比较整齐的译文,请大家看大屏幕齐读一遍。(生读)
师:我们理解了整首诗的诗意,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描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师:诗的前六句都在写战斗,后两句抒发感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理解诗意,也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拿起你的笔圈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写到的物象有哪些?
生:烽火、西京、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雪、旗、风、鼓声。
师:这位同学准确而迅速地找出了诗中的物象。这些特定的物象组合成了特定的意境,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诗人勾勒了哪几幅场景?(生思考)生:我觉得有点燃烽火、将军带兵出征、相互厮杀的场景。生:我认为还有一幅铁骑包围龙城的场景。
师:对,诗人勾勒了四幅场景,老师分别用两个字给每幅场景取了外名:来犯、出征、围城、苦战。在诗歌中,诗人常用常借助特定的物象来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诗歌的意境。刚才我们归纳的四幅场景,都有各自的意境特征。现在同学们闭目想一想,哪一幅场景在你的大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思考)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苦战这幅场景。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漫天的大雪模糊了旗画,显得很激烈。师:漫天的大雪模糊了旗画,这是在表现什么内容? 生齐答:环境恶劣。
师:从环境的恶劣,你读出了激烈,可我们还不知道怎么个激烈呀,能否更具体地为大家描述一下?
(该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很显然思维受到了阻塞。)师:好,哪位同学帮助补充?
生:我认为还要加上后面一句,狂劲的风裹夹着鼓声,这样可以看出激烈。
师:看着同学们一脸茫然,仍有眯不敢认同他们的观点,是吗?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激烈的。是什么样的雪?
生七嘴八舌地说:大雪,漫天大雪、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师:是什么让它变得模糊暗淡?
生:是雪覆盖的原因,还可能是天太冷,雪花落到旗画上结成了小冰棱。师:是什么样的风?
生:狂劲的风,呼呼地北风、呼啸的北风、凛冽的北风。师:又是什么样的鼓声?
生:是战鼓声,连续不断地鼓声。
师:从《曹刿论战》中我们知道,战斗时击鼓的作用是什么? 生:鼓舞士气。
师:那好,鼓舞士气的打鼓节奏是什么样的?我击几种节奏,大家听,看是哪一种?(先缓慢,再加快)
生:是铿锵有力、激越的鼓声。
师:接下来,同学们把刚才分析的过程展开想象,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一遍。
生:漫天飞舞的鹅毛般的大雪,模糊了旗画,呼啸凛冽的北风裹夹着阵阵铿锵有力、连续不断的战鼓声,我仿佛看到了两军对垒、相互厮杀、血流成河的场景。
师: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极强,想象也特别丰富。听了这番描述,你认为这幅场景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激烈悲壮。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印象深刻的场景?
生:我选择的是出征。我的理由是:一位将军被召进了皇宫,接受了皇上的任命,只见他单膝跪地,双手恭敬而郑重地从皇上手中接过兵符,神情严肃,穿上盔甲,急匆匆来到阅兵台,先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地演说,接着举起右臂,向着台下排排士兵高呼:必胜。台下千千万万个士兵异口同声地应和:必胜!声音铿锵有力,响彻云霄。这幅场景的特点是庄严肃穆。师:你描绘得太精彩了!画面中有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把我们仿佛都带进了阅兵场,另外还准确地点出了场景的特点。
师:老师归纳一下这两位同学相同思维路径:都是先描述画面,再用准确地词语点出意境氛围的特征。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激烈悲壮、庄严肃穆,这些词语正是边塞诗歌意境的特点,老师还总结了边塞诗歌意境的几种类型:雄浑壮丽、雄浑壮阔、苍凉悲壮、高远辽阔。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加深印象。
现在,同学们做笔记:你可以选择诗中的某句话的意境特点作笔记,也可以选择分析意境的思维路径作笔记,也可以积累边塞诗意境特征的词语。(生作笔记)
师: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也想象了意境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诵读诗歌,找一找诗中直接流露作者情感的诗句。(生边读边找)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这三句诗,揣摩一下该诗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生:爱国。师:爱国之情是一个非常宽泛地概念,它可以外延出许多种情感来。现在,我们来一个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一位热血男儿,读这三句话时,心中涌动的是什么情感?
生: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
师:对。杨炯他富有才华,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他仍象唐代千千万万个热血男儿一样满怀报国之志。这首诗正是突厥入侵大唐边防之际,裴行俭奉命出征之时写下的。请同学们用饱含激越、豪迈的语气,读出诗人心中的渴望赴边杀敌,建立功勋的壮怀之情。(生齐读)。
师小结: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这样做: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在想象意境的基础上,找出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了。
师:这首诗写战斗却不见人,但我们又能分明感受到战斗的惨烈悲壮,作者是借助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描写战斗最惨烈悲壮的句子是哪句?
生: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师:从诗名表面上来看,写到了哪些内容?
生:漫天飞舞的雪花,色彩模糊了的旗画,呼呼作响、凛冽刺骨的北风、连续不断铿锵有力的鼓声。
师:写这些物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内容? 生:战斗的激烈悲壮。
师:用特定的物象来表现一种氛围,这种写法叫渲染法。渲染法正是这首边塞诗的写法特点。老师还整理了一些诗歌创作的其他方法: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正侧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衬托、象征、对比。
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朗读中理解诗意,在想象中再现了意境,在品读中领悟了诗情,在赏析中掌握了写法。同学们能否将这节课中所学的知识技巧运用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呢?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与《从军行》有同工异曲之录的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同时还编写了三道小练习,这三道小练习正是这节课所讲知识的延伸。请同学们用心研读这首诗,完成三道练习。(生先自学再交流)
师课堂总结:文学是窥探历史社会的窗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触碰了大唐时代的尚武精魂,仰视了大唐热血男儿的英武豪气。可以这么说,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慷慨悲歌之气、壮怀激越之情依旧萦绕在每一位同学的胸膛中!读诗,就是读史!另外,我还希望同学们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从内容、意境、情感、写法这四个方面提升诗歌赏析能力。以诗为友,感悟历史!读诗入怀,领略人生!下课。
第四篇: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篇二:《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二是凸显板块《信息与生存》的主题,使学生了解“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
四、其五,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一。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家中妻子在呼唤什么?游子又在无奈地叹息什么?你能把妻子的呼唤和游子的无奈读出来吗?
(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迁移运用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五、板书?
烽火城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羌笛
愁 点明主题篇三: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三县堡乡中心校 鲍洪磊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爱国诗》中《从军行》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塞战士的军旅生活。《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爱国之情;二是凸显板块《爱国诗》的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作者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 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
四、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五。
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大漠风尘”“红旗半卷” 已报 生擒“吐谷浑”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的爱国情绪。以及边关将士的高昂激越的乐观品质。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关将士的心理——“已报生擒吐谷浑”。
(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 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
通过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诗抓住重点字眼从而把握全诗命脉掌握作者思想和情感,短小精悍,也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篇四:《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二是凸显板块《信息与生存》的主题,使学生了解“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2.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诗句。但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本课时,我采用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
谷浑。”从而引出“边塞诗歌”的主题,进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提到边塞诗人,那就不能不提到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已学习过其四和其五,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其一。
课伊始从诗人、题目入手,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二)抓字眼明诗意
接着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注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从而突出“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重点。
(三)想意境悟诗情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等字眼,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古诗的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家中妻子在呼唤什
么?游子又在无奈地叹息什么?你能把妻子的呼唤和游子的无奈读出来吗?(学生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化了认识。这时,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悟情明理,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进而突破了“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四)迁移运用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篇五:从军行其四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 李晔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本诗是一首优秀的爱国诗,对于积累诗歌,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十分有价值的,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说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教法、学法
1、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所以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必须有足够的铺垫与积累。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加入课件补充适当的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
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古诗的阅读与积累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珍视学生的感受,采用自主探究和想象感悟等学法。说教学过程:
1、依次出示当代诗人石祥的《十五的月亮》;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入手,逐步跟随诗人了解边塞,走近边关,感受戍边之苦和思乡之情。
2、介绍边塞诗,诗人王昌龄及诗题《从军行》,自然引到正课的学习。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随机指导,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3.师生接读,运用多种方式读,使学生做到读准,读通,尽量读出味道。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看到边塞的什么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在介绍青海湖和雪山之后,抓住“暗”字,让学生体会气候多变,环境恶劣;风沙满天生活艰难;硝烟四起,烽火不断,战争的阴云也使雪山暗淡。2.汇报第二句时,解释玉门关。引导学生背诵与玉门关有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边塞之偏远,守城将士之孤独。抓住“孤”字,引读前两句。小结边塞之地气侯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为下文做下铺垫。3.继续汇报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引出“黄沙面战穿金甲”。由“百战”和“穿”感受到战事频繁,战斗艰苦。重点理解“穿”字后,再引出《关山月》、《赋得自君之出矣》、和《陇西行》三首诗,更深层地渲染战争的惨烈。接着马上转入戍边将士的豪情,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将士们的誓言更加铿锵有力,掷地有声。4引读后两句,体会报国情。让学生思考,这些将士为什么终不还?感受到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战争,以及钓鱼岛问题,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报效祖国的情感。
第五篇: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