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4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

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能够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以“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实验为核心,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分析〗 1.设计思路:

本节以安排“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变化”的活动为窗口,首先引导学生归纳燃烧过程的条件和产物,进而引出新问题“食物在体内供能的过程与燃烧的过程一样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食物在体外和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尽量减少引导,放开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和细胞的呼吸作用这两个过程相联系。〖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呼吸作用对学生而言是个理解上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将食物的体外燃烧过程和体内氧化分解过程相联系。先引导学生思考:燃烧过程需要什么条件?会产生什么物质?进而提出新问题:食物在体内的供能过程与燃烧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条件、产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从演示活动入手,通过对比学习,认识到两个过程本质是相同的,进而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准备〗

4个无色透明的集气瓶、塑料吸管、2根小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

引入:请同学们列举人体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学生分组讨论)

师:对讨论结果不过多评价,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例,如呼吸、血液循环、思考问题等等都需要能量,进而引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问题: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燃烧过程需要什么条件?会产生什么物质?

生:燃烧需要氧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师:人体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怎样释放出能量?在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

演示实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一)实验步骤:

1.取大小相同的四个集气瓶,分别标号为A、B、C、D。

2.请一学生将A和B瓶置于室外,打开瓶盖,3min后盖上瓶口。

(学生讨论A和B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成分与空气相同。)

3.请一学生取一塑料吸管依次插入C和D瓶中,通过塑料吸管向瓶里连续地呼气数次,然后盖严瓶口。

(学生讨论C和D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部呼出的 气体。)

4.将燃着的蜡烛同时分别放入A和C瓶中,让其他学生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 长短。

5.分别向B和D中倒入20mL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两瓶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实验现象(由学生观察后总结):

1.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时间长。2.D瓶里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讨论:

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要放热。

师: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 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

板书: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讲述: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生:讨论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意义。(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还可以 维持体温恒定。)

小结: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作业:基础训练P27自测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主要是以“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实验为核心,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过程的异同。所以,在实验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实验涉及的化学知识、方法较多,其中的原理不必向学生过多解释,否则容易使学生迷惑,只需要了解实验现象即可。〖板书设计〗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食物中储存能量

1、热价: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2、糖类:17KJ 蛋白质:23KJ 脂肪:38KJ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

二、细胞通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生物细胞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第二篇: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

第一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2

重庆市万州区响水初级中学

郑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测定食物中储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气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演示,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食物中储存有。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有多少,怎么释放出来。

3、通过演

.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炭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食物中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了解食物中有多少能量,怎么释放出来。

3.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不同的食物中的多少不同。4.通过简单计算,使学生了解食物热量价的来历。

5、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食物储存的能量”。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

1、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如何减少误差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3、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准备

1、提前一天进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的预实验。

2、预先收集4瓶新鲜空气,4瓶呼出气体。

3、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的用品。

4、预习教材P48——P51的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递进设问引入新课。

(1)通过进行探究活动表明,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那么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活动,回答: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氧气。

(2)人体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是怎样释放出能量的?在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呢?请同学们进行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很多同学比较疑惑,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怎么燃烧呢?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释放能量可能也需要氧气。(3)氧气是怎么进入人体内? 学生回答:通过呼吸。

(4)通过呼吸,吸入人体内的气体与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是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小声讨论。

二、演示实验: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1、师生共做演示实验。

(1)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集气瓶,学生上台进行实验。

①两个同学分别用吸管向C、D集气瓶中吹气5分钟。②点燃两支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在A、C集气瓶中。

③取10ml澄清的石灰水(两份),分别倒入B、D集气瓶中。(2)、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的时间长,向B、D集气瓶中倒入等量的石灰水时,B瓶中没有浑浊现象,D瓶中有浑浊现象。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和C中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 B和D瓶中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 请说出实验检测的依据。

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呢?(相对于空气)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A和C瓶中的气体成分有差异。因为蜡烛在A瓶中比C瓶中燃烧的时间长,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人体内呼出的气体的氧气含量。

B和D瓶中的气体成分有差异。因为将等量的石灰水分别倒入B和D瓶中,D瓶中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因为人体内的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要消耗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

2、本质。

(1)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呢?可以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生物的哪些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的知识讲解。

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要放热。

(2)人体内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只要是活的都要进行呼吸作用。(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含义。

三、人体的呼吸作用及意义。

1、什么是呼吸作用?

讲述: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细胞内的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CO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简单的说,呼吸作用就是指生物体细胞2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请大家把人体细胞的呼吸作用与上节课的探究活动“食物在体外燃烧”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条件,产物)学生经过比较发现,它们都需要氧气,产物都是二氧化碳,还有能量的释放。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个过程的本质提相同的,也就是说,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从你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中,你们认为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用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我们身体发热(维持体温的恒定),进行一些活动,例如挺胸、抬头、跑步、说话、吃饭等。

(1)如果没有能量,这些生命活动能进行吗? 学生回答:不能!

由此看来,人体细胞的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2)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因此说,呼吸作用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3)下面的问题,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收集资料,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笔记本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能量的释放过程来看,燃烧的过程是十分剧烈的,能量是瞬间释放出来的,你认为这样的过程在人体内可能发生吗?如果发生,将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什么影响?你认为人体内能量释放的过程与燃烧有什么区别呢?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生回想,回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搞清楚了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的道理。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 的变化“演示”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公式: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动力)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10.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测定食物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和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能够多了解检测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

1、使学生明白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的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3、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模式:观摩式、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了解的营养物质由血液来运输,那么我们人体如何从这些物质中获及能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大家先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板书: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教师:通过刚才阅读,大家能否明白课文中的实验,是如何说明食物中储存的能量?(让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在“探究食物中储存能量”这个实验中,分别用质量相同的花生和核桃燃烧加热水,哪种物质加热水时上开的温度高,说明这种物质释放的能量多。从而说明食物中储存能量。

(要求学生记下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储存的能量值)

教师强调:人体生命活动年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脂肪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板书:

(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教师:上学期我们分别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我们人体也是通过呼吸作用,从营养成分中猎取能量。下来,我们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来了解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要求:先让学生阅读演示实验,根据课本知识,回答演示实验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强调:呼吸作用的意义○1维持体温恒定;○2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三)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习题训练

1、引起昏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下列哪种营养成含的含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

A、水分 B、维生素 C、血糖 D、蛋白质

2、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比较,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都需要吸入氧气 B、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 C、人吸入氧,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

3、人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糖类 B、二氧化碳 C、能量 D、葡萄糖

4、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5、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来自()A、有机物的分解 B、食物中的能量 C、太阳光 D、地球上土壤的能量 五分钟检测题: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分解有机手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

A、高高 B、高低 C、低高 D、低低

3、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用于()

A、构成细胞 B、交换废物 C、提供能量 D、构成细胞和供能

4、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用于()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线粒体

5、同样质量的食物成分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最多的是()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无法判断

6、从事体力劳动或参加剧烈运动的人含量比较大,是因为他们()A、身体强壮 B、肠胃功能好

C、胃口好 D、消耗能量多,需要摄取食物得到补充

7、大米、玉米面、黄豆、花生的热价分别为14.43KJ、14.98KJ、17.24KJ、22.82KJ花生的热价最高,是因为花生中含哪种成分最多()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8、一定时间和一定限度的发热,对人体的生理意义,不正确的是()A、是身体抵抗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B、使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 C、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身体的抵抗力增强 D、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恢复健康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习题训练:

1、C

2、A

3、C

4、A

5、A

五分钟检测题:

1、C

2、B

3、D

4、D

5、C

6、D

7、C

8、B

第四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会量筒、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对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法。

2、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材料器具:花生米、铁架台、带孔的橡皮塞、量筒、温度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解剖针、烧杯、水 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教师将花生种子用天平测量好备用;将橡皮塞打好孔,插入温度计备用,将铁架台与试管夹固定起来,备用。

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例如: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作出假设:问题一: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问题二: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讨论后作出假设。例如:食物中确实含有能量;问题二无需做假设。

制定实施计划:

问题一: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种子释放的热能。

问题二: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些困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对照实验装置进行大胆猜测的方法,给学生一些提示,后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

(2)用量筒量取20毫升的水,放入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3)读出温度计的读数T1(4)将种子点燃,尽快移到试管底部进行加热,待到种子完全燃烧后停止(5)读出读数T2(6)根据公式,计算出热量

得出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部分组的结果整理到黑板上,全班同学

进行分析:

1、每个组的数据有差别,甚至会差别很大,分析原因有哪些?

2、这个探究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

应当怎么做? 全班进行交流。

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表达交流:完成实验报告中的问题,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说出实验结论。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第五篇:“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教学设计

“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教学设计

“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张 韬#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P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TD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DIV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LI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BORDER-TOP: medium none;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BORDER-TOP: medium none;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BORDER-TOP: medium none;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8pt;MARGIN: 0cm 0cm 6pt 21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8pt;MARGIN: 0cm 0cm 6pt 21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8pt;MARGIN: 0cm 0cm 6pt 21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3{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2{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1{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下第十章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抽样调查.内容解析:

统计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分三个学段,尽管每个学段都提出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但要求不同.第一本学段(1-3年级),要求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二学段(4-6年级),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第三本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抽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抽样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个体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观察,用所得到的数据特征来推断总体数据特征,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抽样的必要性在于:一是由于总体包含的个体数目往往很多,甚至无限,不可能一一考察;二是有些调查实验带有破坏性,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统计活动中的几个环节是: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运用,其中数据的收集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数据的收集活动中也充满了统计的思想.数据收集常用的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统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调查,因此抽样调查是统计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学生对于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已经经过了两个学段的学习,并且在前一节课的全面调查中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习和应用,因此这些知识不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其对统计思想的理解.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随机原则和适量原则,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抽样调查及相关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初步体会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性;

4.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目标解析: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抽样调查,能通过实例解释什么是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2.能在不同的情景中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体会样本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的影响;

3.本节课主要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思想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4.统计学的应用非常的广泛,通过大量身边的事例学生体会统计学在工农业、环保等行业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数学,虽然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思想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思想和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的经验与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质的差异,学生要从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过度到不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的知识造成负迁移,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是: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质疑,对样本的随机性不理解等.2.对样本容量n的确定

样本容量n的确定是抽样调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实施抽样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样本容量过大, 会使调查成本增大, 难以体现抽样调查的优越性,样本容量过小, 又会使样本的代表性降低, 对总体的估计可能误差过大.因此, 解决抽样设计中的样本容量问题至关重要.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置信和允许误差.简言之, 置信度是对抽样估计可靠性的度量, 允许误差是指事先要求与一定的置信概率相对应的误差的最大范围, 它是对抽样估计的精确度提出的要求.由此可知样本容量n的取值不是随意任取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样本容量的确定结果可能是五花八门,分歧较大.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样本容量可以简单的计算调查成本,估计调查实施难度,学生通过成本核算结果、实施难度进行比较后,对样本容量的确定达成共识,也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高新科技支持下与传统方法支持下样本容量确定过程的异同.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课前需要全班同学统计一周自己家丢弃的垃圾袋的个数,为课堂提供数据支持;

2.教师下载或自遍程序,程序实现如下功能:能记录存储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的结果.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 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笑话,使学生明白全面调查方法在某些调查中并不可行,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第一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和样本的代表性.(二)归纳共性,抽象抽样调查的定义:

问题4:下面的调查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合适?

1.了解北京市中学生对“蓝天工程博览课”的喜爱程度?

2.面对金融危机,如何了解全国人民对中国经济复苏充满信心的程度?

3.要想知道一大锅汤的味道,该怎么办呢?

4.某部队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范围,我们应该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5.你还能举出一个运用这种调查方法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 通过大量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从总体很大甚至是无限总体或抽样的破坏性两个方面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为归纳、概括抽样调查的共性提供大量的事件.问题5: 上述调查都用了一种相同的方法,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方法?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思考、抽象、概括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加深对抽样调查内涵的理解,培养他们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第二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

(三)分析比较,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

问题6:你认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吗?

[设计意图] 通过把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进行优劣对比,让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会结合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四)深入情景,体会抽样调查的方法思想

例1.北京市第166中学共有2093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7:你准备用什么调查方法解决?

问题8: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事?

问题9:在调查流程中确定样本容量很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调查多少名同学比较合适?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问题10: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这些同学比较好?

问题11: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流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实例,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体会利用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体会、领悟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等.问题12: 你能概括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吗?

简单随机抽样定义: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的随机抽样.资料: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ondon 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Alf Lo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问题13:文中在调查时进行的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吗?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材料,说明样本的选取因素考虑不周会得到与总体相差甚远的估计,让学生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五)设计活动,经历抽样调查的全过程

例2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一周以来你们家里扔弃的垃圾袋的个数是多少,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14:估计一下平均一周内我们班同学家庭扔弃的垃圾袋的总面积是多少?

问题15:以我们班统计的垃圾袋数据为166中学学生家庭丢弃垃圾袋的样本,估计咱们全校初中部所有学生家庭一周扔弃的垃圾袋的总面积;

问题16:估算我校初中部操场面积;

问题17:估算我校所有学生家庭一周扔弃的垃圾袋能够将操场铺到几层?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体会简单随机抽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

生环保意识,养成共建北京美好家园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好习惯,同时第四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

(六)归纳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请问什么是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是什么?

3.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与其他同学分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问题的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和方法,同时

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了解学生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六、目标检测设计

1.要调查某校初三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选取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50名初三学生

2.下面的调查,不适合抽样调查的是()

A.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收视率

B.全国人口普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力情况

D.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在火车的站台上,有200袋黄豆将装上火车运出北京,袋子的大小都一样,随机选取10袋的重量分别为(单位: 斤): 196、198、199、200、197、198、196、196、200、198,估计这200袋黄豆的总重量为_______________.4.166中某某同学为了调查北京市初中生人数, 他对自己所在的东城区人口和东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东城区人口约62.5万, 初中生人数约16500人.北京常住人口1633万人,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43.1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30.6万, 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 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抽样调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题1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方法的合理性的理解;题2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调查适用性的理解;题3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的理解及简单数字计算能力;题4则从更深的层次上考查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及样本的代表性;题5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核心概念掌握的情况.

北京东城课题组参加讨论成员:雷晓莉,王芝平,张韬、韩芃、马岳、孙妍、范方兵、蓟菏艳、杜开龙、王坤、王芳、邵海磊、宫颖、王静伟

下载《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平凡中释放青春正能量

    在平凡中释放青春的能量青春是什么?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乐、美妙的旋律;有人说:是一幅画,镶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人们以无数美好的语言描绘青春。青春是美好的,充满了理......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 杨磊一、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五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吴一锚【教材简析】《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分析、整理一天的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 王纪明 梁才办事处第七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2、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认识,知道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篇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案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技能目标: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