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 教案

时间:2019-05-12 23: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送友人》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送友人》 教案》。

第一篇:李白《送友人》 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第二篇:送友人,李白,教案[范文模版]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篇二:送友人教学设计

走进李白之送别诗

《送友人》教学设计

城关初级中学 钱丽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课前几分钟读李白送别诗几首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写的诗吗?(预设:《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请大家齐读《赠汪伦》,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汪伦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

新课教学

初读感知

1、齐读《送友人》,正音,理解诗题。

2、读了这首诗,那你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预设:孤独、伤感、失落)

问题引领,分析研讨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孤蓬万里征)

2、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孤蓬)

3、你们知道蓬草吗?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

4、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孤独)

5、请问是诗人孤独?(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

6、“孤蓬”是一种事物,那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来吗?(预设: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7、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青山白水的?(预设: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8、“横”写出了青山什么特点?(连绵、静态美)那“绕”呢,写出了流水什么特点呢?(动态美)(你知道其他古诗句中用字用得特别好的例子吗?预设“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这里也有两例,出示ppt: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9、虽是别离,可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浮云落日这美景的呢?(预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落日,本是两种自然景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有什么作用呢?(预设: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随风漂浮,好像友人即将远行,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不忍离去,就好像此时的诗人舍不得又友人的离去。所以这首诗诗人借浮云和落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0、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又是怎样与友人作这最后一别的呢?(预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大家想一想:诗人当时对友人说什么了吗?(预设:说了,要珍重,后会有期!没有说,只写了马儿萧萧长鸣)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一次次洒脱的挥手告别,包含着诗人对友人最诚挚的祝福。)

11、无论是青山流水还是浮云落日,无论是孤蓬飘飞还是班马嘶鸣,这些事物在古诗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那你知道什么叫意象吗?(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的概念)

12、其实,古人特别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句诗不知大家听说过吗?(出示ppt: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可以说出这两句诗中的意象吗?)

13、(出示ppt)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14、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灰心颓废。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

反复诵读古诗: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及语气。

15、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机动安排)

我们了解了以《送友人》为代表的李白的送别诗豪放洒脱的风格,下面来看看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风流倜傥,豪迈洒脱,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朋友遍天下,诗作传古今,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还将会学习他的《渡荆门送别》,在那里我们会再一次与他相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篇三: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园地

11-06 0003 :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课堂实录(节选)

一、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如:其他诗歌中的“愁”、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下首先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总结。)

回顾与反思

“诗歌与散文”新课程目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

一、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养其鉴赏兴趣,在交流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认识鉴赏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从平时的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情况来看,鉴赏无从下手,组织答案没有语言可写。其根本原因,一个是不知如何鉴赏,另一点就是鉴赏时没有清晰的抓手。我想,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就能够弥补学生的这种缺陷,使其领会到怎样鉴赏,从哪里着手鉴赏,鉴赏时有话可说,同时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应该说一下目标的设置了。当时综合考虑新课标和学生现实状况两个因素,于是就设置了这三个目标,基本上是按先读后品再背,最后巩固拓展的方式进行的,其中以品味语言为中心,因为在品味语言时,其诗歌手法(表现手法学生已有较多认识)和思想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然后再经方法点拔使其彻底清晰。

篇四:送友人教案

课 时 教 案

第 单元第 案 总第 案 1 2 3 4 5 篇五:送友人教案

送友人

李白

教学目标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1.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第三篇:李白-送友人

李白-送友人

篇一:李白《送友人》赏析

送友人

【读前三思】

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送别友人?美景当前,分别在即,诗人又是如何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的?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译释平台】

青山 横北郭,白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水 绕

东 城。

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白水: 明净的水。] 此地一为别,孤 蓬

此地 一 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

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为别:分别。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

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

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

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正如我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飘浮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我与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

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萧萧:马的嘶叫

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赏析窗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 “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 “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 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篇二:李白《送友人》 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篇三: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答案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阅读训练】:(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3)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14)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篇:李白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3、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课时:2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整体感知】

瀛(yíng)洲 天台(tāi)剡(shàn)溪 渌(lù)水 谢公屐(jī)殷(yǐn)岩泉

訇(hōng)然 鸾(luǎn)回车

怳(huǎng)惊

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入梦之因。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历程。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出梦之叹。

【内容赏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文章开头还提到了哪些山?写这些山有何作用?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这些山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了衬托、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教师承接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现在请同学们诵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3、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①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剡溪清幽。②从“脚著谢公屐”到“空中闻天鸡”,白昼——山中壮美。③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傍晚——洞外恐怖。④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夜晚——洞中仙人。⑤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梦醒长嗟(第五不是描绘图景)。

4、“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飞”字与“送我至剡溪”中的“送”字有何表达效果(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5、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洞中仙乐”这一部分内容。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教师承接语: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看第三部分)。

6、第三部分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你如何评价他的这种性格?

明确:第三部分流露出了李白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7、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①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厌恶现实。【艺术特点】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板书设计: 蔑视权贵,厌恶现实

入梦之因 梦游历程 出梦之叹

李白的诗歌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友情的讴歌,也有对民生的关注,当然也有一些对生活情趣的写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女生活情趣的诗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人物形象】

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 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

【语言风格】

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五篇:《送友人》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作品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②白水:清澈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⑤征:远行。⑥浮云:飘动的云。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⑧兹 :声音词。此。⑨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⑩班马:离群的马。作品译文(1)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呻吟着,增加了我的离别愁绪。

(2)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附近),先世流徒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李白就出生在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参与权贵争权斗争被唐肃宗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中途遇赦放还。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自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他的诗豪放飘逸、想象雄奇、色彩鲜明、音调高昂,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个热爱人民的伟大诗人,千百年来,被人们称作“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后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全集》30卷。鉴赏一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3] 鉴赏二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鉴赏三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下载李白《送友人》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送友人》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友人古诗

    送友人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

    李白教案(合集5篇)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

    李白专题活动课教案

    《李白专题》活动课教学设计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 徐英 活动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感知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2.积累李白诗歌,体会诗歌中关于酒和月的内涵。 3.体会诗......

    李白《行路难》教案

    课题:《行路难》(其一)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吟唱中理解背诵本诗。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3.理解比喻、引用、反复等艺术手法的作用,体会作者在困境中的......

    李白蜀道难教案[定稿]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

    将进酒 李白教案

    将进酒李白 教学目标: 1、诗歌鉴赏如何从语言角度出题并作答。 2、背诵《将进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位同学课前演讲,题目分别为《我心中的李白》《李......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

    李白诗歌教案

    青春盛唐,青春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生平创作经历,深入解析李白诗歌思想,鉴赏其诗歌艺术特色 2..搜集整理李白名诗名句 教学重点: 1.对李白诗歌思想进行分类解说 2.讲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