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高红霞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这二个长度单位
2·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五、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课件
②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用直尺上的毫米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第二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5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①分米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3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5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第三篇:毫米 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 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实际操作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知识
完成第5页练习一
|
第四篇: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材料
我执教的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的设计:
毫米的认识,从学生喜欢的孙悟空的能变大小金箍棒导入,学生产生想知道学具盒里的金箍棒有多长?产生测量欲望,测量得知2厘米多一点?更精确的知道长度,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学生观察直尺知道1厘米=10毫米。通过测量物品,感受1毫米有多长。最后解决问题,准确的测量小金箍棒的长度。
活动二估测常见较小物品的长度,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
活动三 分米的认识,学生想知道变长了一点的金箍棒有多长?测量得到10厘米长,引出又一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并告诉学生1分米=10厘米。估测常见物品的长度,建立分米的长度概念。
活动四实践运用
1、先估计再测量(空格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物品估测)设计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加深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猪八戒的日记,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时间:2010-05-27 12:29 来源: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点击: 教学内容
54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
教学过程
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师(拿起数学书):看看数学书的封面,要量它的长度或宽度,你觉得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要量它的厚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如果学生回答“厘米”,则组织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发现:数学书厚不足1厘米。如果学生回答说“毫米”,则追问:为什么你要用毫米做单位呢?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书课题:毫米(mm)
二、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建构学习的平台(一)认识毫米。
1.指认。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教师则让学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长1毫米。
学生可能说“1厘米=10毫米”。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学生用“手”指“不清楚”时,教师指导:用铅笔的笔尖指。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着直尺,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或“验证”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未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发现”;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验证”)。先数0~1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再数1~2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笔尖才行呢?(因 为1毫米很短)
2.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教师指导: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教师再指导: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学生完成操作后,接着,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组织操作: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没有)2张呢?(没有)3张呢?(没有)继续“添纸”,并用两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你觉得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例举。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4.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小朋友动手量一量。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认(板书:指),用手比划(板书:比),在生活中找、举例(板书:找)。
(二)认识分米。
1.引入。
师:我们通过指、比、找,认识了“毫米”。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呢?(米、毫米、厘米)如果让它们在楼梯上排排队,“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层应该站谁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楼梯图,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楼梯图上板书:毫米、厘米。
师:“米”应该站在哪个台阶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米”站第3层,也可能会说“米”站第4层。追问:为什么让“米”站第4层?
学生回答第3层应站“分米”之后,教师先在楼梯图上板书“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完成课题板书:分米(dm)
2.认识。
师: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的时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长度,现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找到的同学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交流: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
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所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指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长的线段——先是用两只手指在各自画的1分米长的线段上比划,然后将两只手指离开纸面,观察两只手指之间的距离。两只手指并拢,再张开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检验两手指张开距离是否是1分米。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纸条,凭对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长。拿出直尺,检验所折的纸条长度,并进行调整。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出示一次性饮水杯、磁带:饮水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磁带的长度是1分米。
3.练习。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总结提升中建立前后联系
1.交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言时,教师让学生再次用手势逐个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指着“楼梯图”指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挑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9()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先是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本课教学,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从生活应用的角度看,当度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或度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用毫米做单位。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表述物体的长度,相对较少。分米的产生,更多的是构建一个有规律的长度单位的结构,即:将“米”一分为十,得到“分米”;将“分米”一分为十,得到“厘米”;将“厘米”一分为十,得到“毫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先教学“毫米”,再让学生由“十进制”的知识基础生成“分米”的教学,也就更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认识分米,教师设计了指、画、量、比、折、找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一分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米和厘米)
师:对,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
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师:要测量黑板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要测量文具盒的宽度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1.引入1分米。
师:说到文具盒啊,有一个叫兰兰的小朋友可开心啦,因为妈妈刚给她买了一个漂亮文具盒。(出示文具盒)
师:这就是她的漂亮文具盒,她首先量了量文具盒的长,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演示,课件播放: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
10厘米)
师: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10厘米也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分米)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谁知道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2.认一认。
(1)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直尺看一看吧。
谁上台指给小朋友看?(指名上台)
从哪到哪是1分米?(从刻度0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
1分米)
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跟着他数一数。(拿着铅笔指着数一数)
师:10厘米也就是多少?反过来怎么说?
那1分米和10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1分米=10
厘米)
学生齐读。
师: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外,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全班交流。师:为什么你们找出来的都是1分米?
小结:只要他们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2)体验。
① 师:刚刚我们在直尺上找出了1分米,现在请小朋友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这样拿着直尺,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拇指和食指不要动,轻轻拿开直尺。
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大概有多长。
② 师:同桌合作,一人比划出1分米,一人用直尺量一量,看看估
计得对不对。3.画一画。
(1)师:刚刚我们又借助直尺比划出了1分米,你能用直尺画一条
长1分米的线段吗?
画1分米长的线段要注意什么?(直、10厘米、两个端点、标
注)
(2)投影反馈,提问:“你是怎样画的?”(3)师:如果都是从刻度0画到刻度10,问:“邵老师的这把直尺0刻度已经被磨损了,我该怎样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呢?
(4)小结:在直尺上不管从哪画起,只要画够10厘米,也就是1分
米。
(5)师: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1)师:下面我们还请直尺做我们的小帮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插座、开关的边长,粉笔的长,铅笔的长,卷纸的宽,固体胶的长,水彩笔的长)
5.数一数。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1米等于几
分米?(板书:1米=?分米)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反馈,说说理由。(板书:1米=10分米。)
(3)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地数一数,看看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
师:你估计课桌的高大约是几分米,凳子呢?
(2)小组合作,反馈。
(二)认识毫米。1.师:我们小朋友今天都带了卡,请你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在测量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卡太薄)
师:太薄也有厚度,要想测量它的厚度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师:当测量长度不够1厘米的物体时,我们一般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听小天使介绍一下。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师:请小朋友们用直尺量一量,卡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再请你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为什么?
师: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可以数一数,在数之前我们先来听听茄子老师的要求。(课件播放)
学生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那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请茄子老师来验证一下。(课件播放)小朋友们跟着茄子老师在心里数一数。
师: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
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小声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师: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或厚大约是1毫米,你能举个例子吗?
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组织汇报。
师:在书上数出10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师:你知道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三、总结。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今天还学习了分米和毫米。那你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一排?
2.指名上台排,问:“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师:你能不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说,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多少厘米等于1分米,多少分米等于1米?(板书:10)
那原来学的多少厘米等于1米呢?(板书:100)
3.师:还有不同排法吗?
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4.师:在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4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生说师板书:m dm cm m)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题目。
指名回答。
(2)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橡皮的长度是35毫米的?
(3)提问: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2.“想想做做”第5题。(1)出示题目。(2)独立完成,反馈
(3)比较:这4个物体的长度一样吗?前面的数字不是都一样? 3.“想想做做”第6题。
(1)谈话:下面老师想考考小朋友的眼力,出示线段。(2)提问:你能判断出这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吗?(3)谈话:测量一下,看你的眼力准不准。(4)反馈
4.拓展延伸。(机动)
师:前几天,我读了一篇小明写的日记,我觉得写得挺好,只是,那时候他对长度单位运用的还不是很熟练,所以出现了一些小错误,今天想请大家做一回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出示学生日记: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师:谁愿意做一回小老师?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师:其实在生活中还有比1毫米更短、比1米更长的物体,那测量它们要用什么长度单位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去收集一下,下节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后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一块橡皮的厚度和一枝铅笔的长度,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再量一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下节课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第五篇:《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 》。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分米和毫米是通过厘米和米的认识过渡过来的,所以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认识1毫米和1分米,通过实物测量过程让学生加深对1毫米和
1分米的记忆。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
3、教学重难点:
认识1毫米和1分米。知道有多长。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说教法:
A、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在观察长度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有分米和毫米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B、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实物精确到毫米,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5、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铅笔、钢笔、带子、钉子。
6、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观察——验证——质疑——解答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和主动性,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7、教学环节:
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导入上我利用直接进入主题的方法,问学生:我们学习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一目了然。记住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开基础。
在探究新知识的环节,先让学生观察1米和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生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子,告诉学生着中间的每一个小格子就是1毫米。告诉生
1厘米=10毫米
接着在黑板上画出10厘米的长度,让生把1米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告诉生
1米=10分米
通过观察、交流、实际操作,很好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认识1分米和1毫米。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华,是有关知识要点的晶”,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