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职业高中生物学科《遗传和变异》一章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一、本次整合活动的设计目的:

1、通过学生整合活动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干精神和服务精神,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奉献他人事业的热情。

2、通过与学科整合,试图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主导权威的模式,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亦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3、通过与学科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与被整合学科上获得“双赢”。既理顺深化了学科知识性内容,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试图通过本次整合活动,初步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在课程整合中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为老师的教学做什么?为学生的学做什么?怎样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信息技术恰倒好处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怎样真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试图探究如何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科教育的效益。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真正潜力。

二、本次整合活动的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特点:职业高中学生认知结构和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使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得以提高,这成为教师开展本次活动的心理学基础。

2、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3、从生物学科的角度:学生正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该部分知识内容。

三、本次整合活动的信息技术环境:

1、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协作商讨、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2、资源:在教师机上提供了相关的生物学科的信息素材。(如:动画、图片等)

3、硬件环境:学校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展示投影仪,展示用单机。

四、本次整合活动的阶段: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要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一阶段(1个课时)引导

引导学生

进入正题

选题

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利用局域网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

第二阶段(4课时)形成作品

引导分析 技术支持

讨论、分析 制作、反思

小组合作力 作品制作能力

综合分析选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第三阶段(1课时)作品展示 学生互评

引导展示

进行评价

展示、评价

学生对展示作品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五、三个阶段的设计实施情况:

(一)、导入阶段:(1课时)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次研究的3个主题:(如下)

1、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及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的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

2、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及遗传物质的复制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

3、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生物体又是如何执行遗传指令合成生命物质的?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最后提示学生可以选择本章相关命题)

接着,给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研究流程:(如下)

1、根据教师机提供的信息素材和老师提供的研究项目,选定你的研究主题。

2、结合教师机提供的信息素材和研究问题计划表,认真考虑,分析后,填写研究问题计划表,为后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浏览教师机提供的素材,填写你的资料分类表。

4、将你分好类的资料,复制到你班作业目录你的文件夹中去。注意都放在你的资料目录中!

5、选择一种方式(word文档、自制的flash、制作的网页、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或excel表格)呈现你研究的结果。并将你的作品放置在你的文件夹中!

6、完成主题研究后,在全班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报演示。

7、师生共同制定评价内容、标准后,其他学生对你的汇报进行评论。然后,向学生介绍本次作品制作的思路方法(提供学生参考):

1、首先要陈述材料。

2、用一些实验、证明或手段,归纳总结概念。

3、概念的归纳总结。

4、概念如何应用于实际。

5、本作品的小结。

(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学科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论证步骤,完整的处理这次作品。)其后,提出本次活动技术要求:

1、网页作品要求:

a、首页设计美观简洁,文字配合图片内容贴切。合理使用动态字幕,引发参观者的联想。(最好使用表格布局网页)

b、网站内部超链接无空链接,且为有意义的链接。

c、网站整体能够统一风格,颜色、版面、链接等网页要素能够前后一致,便于他人浏览。

2、电子幻灯片作品要求:

a、作品使用统一的模板,使他人便于观看、理解。b、论述所用的幻灯片张数不得少于15张。(作为完整的论述)c、加入作品的文字、图片、动画在版面上布局要合理。

3、word文档——无声的演示体

a、文档使用的文字、图片等内容的排版要仿照报纸版面的布局。图文并茂。内容贴切合理。

b、你所制作的页面布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便于你今后的演示讲解。

4、flash动画

a、动画设计的元素内容,要尽量符合生物学科的科学描述。b、建议使用多个场景,使演示动画便于控制。

(本次活动的技术支持:a、老师 b、水平较高的同学 c、教师机提供的技术支持网页。)接着,要求学生浏览教师机上提供的生物素材,学生选题。学生提交选题信息到教师机。部分学生开始作品的制作。

(二)、根据主题,形成作品。(4课时)

依据生物学科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该科目上的实践。具体操作方法策略:以“本次作品制作思路方法”引导,参照“技术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具体解决。学生提交作品。每节课后教师浏览学生作品,下一节课开始,针对性的指点学生(技术上)。注意前后对比每节课后,学生作品的变化。

(三)、作品展示、学生评价。(1课时)

设想:由学生主持,由学生设计,学生展示,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学生展开评价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同学原则上应是作品的原作者,这样利于他对其作品进行技术上的讲解。讲解时,不但要突出技术要素的讲解,而且要讲解体现出生物学科内容的要素。

展开评价的同学,在进行评价时,基本要求能够在两个学科的要素上进行评价。语言表述要流畅,要点概括要准确。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整合实验研究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为21世纪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学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和认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具有身临其境的模拟、超时空的链接、超大的信息量等特点。所以,两者的整合对生物现象的认知、分析、理解以及应用等教学内容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必然会推进生物教学的彻底变革。

目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地尝试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比如: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平面、无声的资料制成立体、视听资料。等等。但由于对整合的内涵、过程和目标等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两者的整合往往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没有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主动地、创新地学习,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主要原则

1.要运用“学教并重”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整合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教并重”教学理念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符合“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不能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到教学整合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学习“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制作成动态效果,学生仔细观察后自主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可从网络素材库中寻找相关素材),然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最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使学生既有成功 的喜悦,又学习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2.要高度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前提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因为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如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相关主题的资源不够理想或者欠缺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3.要注意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建构容易实现的整合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的目标,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每位教师应当结合每节课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所以,在整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创设生动丰富、形象有趣的画面(或动画),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多构建探究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等等。比如“免疫”这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的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主要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A更新技术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B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

C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

D掌握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 3.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3.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介绍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环保网(http://www.xiexiebang.com)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减数分裂》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3.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题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

四、引发的思考:

1.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2.利用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3.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4.利用信息技术的实时性特点,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在网络环境下,要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内容等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和实践,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培养学生善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我相信,在认真分析生物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着力于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编著.基础教育新视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汪凤炎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3]《生物新课程教学论》 汪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开花和结果》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可能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具体的全过程,本节内容理论知识较抽象,有些过程用肉眼无法观察到,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等,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如果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微观结构宏观化,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幻灯片1:图片:海南的美景(伴随着《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音乐,同学们心情愉悦)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四季如春、鲜花盛开的海南,听着这美妙的歌声,我们感到无比幸福、十分自豪。幻灯片2:动画:祖国各地正在盛开的鲜花

师:面对盛开的鲜花,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见花开花落,或黯然神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或豁达乐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总护花。对于一个热爱生物科学的人来说,他更多地关注的是生命成长的历程。如果你连续观察花开花谢的过程,就会发现,许多花在凋谢以后,就在花着生的位置会出现小小的果实。花究竟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开花和结果的奥秘吧!

整合效果分析: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思考多彩的物质世界中花开花落的生命历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幻灯片3:课题: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师: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现在让我们开动大脑,借助双手去探究花的结构。下面以同桌同学为一小组共同观察紫荆花的结构,并思考讨论问题。如何进行观察呢?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的是一朵桃花,紫荆花的基本结构与桃花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提供的观察方法,对照图形进行观察,(幻灯片4),并试着思考、讨论这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师:刚才各小组同学观察都很认真,很好,现在老师手中有四道题,我们以四个大组为单位各选其一,看看哪个组的学习效果最好!”

师:老师随机请每一组的一名同学来抽签回答问题,本组的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完善。老师将每组学生的回答情况简单地写在黑板上。

第一题:说一说,你们通过观察、解剖花,认识了花的哪些结构?

第二题:试一试,说出屏幕上桃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幻灯片5)

第三题: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猜一猜,花的哪一部分最终发育成果实?

第四题: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整合效果分析: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本节课,在学生动手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做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检查等等,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师:看来大家对于花的基本结构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了,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很好,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验证同学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对花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雄蕊的结构示花粉 幻灯片7:子房的结构示胚珠

整合效果分析:由于花粉和胚珠的内部结构不容易看到,因此在了解了花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更深入地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的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展示和语言描述,学生仍然感到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放大显示微小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师:花开放后,要形成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植物是如何完成传粉和受精的呢?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传粉的相关知识。观看一段录像(幻灯片8)。注意什么叫传粉?如何完成传粉?拿出纸和笔做一些记录,记录一些关键字或词。

师:通过观看录像,你知道什么叫传粉?花是如何完成传粉的呢?

花传粉之后,距离结果还有多远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植物是如何完成受精的?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观看录像(幻灯片9)。注意记录,什么叫受精?如何完成受精过程?并且注意在这段录像中,花的哪一部分最终发育成果实?看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整合效果分析:生物课堂中有很多生命现象,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通过多媒体播放录像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师:对于受精过程,同学们可能比较陌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受精过程,老师将其全过程设计成电脑动画,结合刚才的录像,我们来学习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幻灯片10)整合效果分析: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在这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加上老师适时的解说,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很容易理解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花的受精过程,是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师:受精过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因而纷纷凋落,光荣下岗了。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子房是如何发育成果实的?

师: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幻灯片11:图片展示)。

师:果实的这两部分分别是由子房的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大屏幕来对比分析一下子房和果实。(幻灯片12:图片展示)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们终于从“春华”看到了“秋实”。现在,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开花和结果》

团结中学 姜玉玲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一、学校重视,教师主动收集大量的多媒体资料。

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技能与方法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决策。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与水平,塑造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资源设计与应用。

二、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课前学生展示。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课前的复习由学生主持。主持的学生用大屏幕展示出复习内容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和填图题(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其内容丰富。这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一张嘴,一个黑板,单纯提问式的一问一答,当每道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学生那期待而又紧张的状态,足可以说明,多媒体带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能很好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能力得到了锻炼,把自己所学所获很好的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二)教师激情导入,展示学习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欲望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学习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质疑,教师就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借助一些图片、动画、视频给予引导、点拨和解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遇到的实验性质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则可以用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来实现。比如,《心脏和血液循环》等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实验,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出实验的结论。

(五)“研学案”中的填图题、观察题、比较题和归纳题,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如 “花的结构”、“心脏的内部结构”等,用多媒体展示,有不同颜色的区分,还有动画形式的文字说明,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十分醒目。学生用心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力便彰显出来。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这比以往的教师板画,反复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创造出和谐高效的的课堂气氛,学生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大脑思维高度活跃,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洁的方法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

下载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

    8、听《《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有感

    听《《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有感 今天听了两堂专业课,分别是由谢怀宇老师讲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王秀蓉老师讲授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 说来......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

    生物学科教学总结

    生物学科教学总结 20xx年—20xx年上学期,我们全体生物教师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

    生物学科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蓬莱市北沟二中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们全体生物教师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认真备课、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