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01: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第一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概念图: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

【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别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可以采取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保证课堂有序进行,即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知识方面,学生已有馒头、包子、面包等口感暄软好吃的生活常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发酵的概念、原理及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酵母菌个体本身是微观的,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发酵食品对学生来说是常见的是亲切的。所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小组分工合作、亲自动手制作发酵食品,而后,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再回归到对酵母菌及其发酵原理知识的认识上。同时,以蒸包子的活动为平台,让学生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景(发面、未发的面 观察 记录 混淆)→发现问题→假设→设计区分方法→预测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做记号、蒸→分析结果→验证假设、推出结论→进行反思总结

(四)评价

本节课的评价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学案,学生按学案的分工表如实填写,并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学案的内容,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给组内的同学评价,同时教师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最后三个评价汇总到教师手里,形成最终的评价。

二、观察比较、提出问题:

加了酵母和没加酵母的面团在形状、大小、状态、松软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成的问题是:1、2、3、三、探究性学习

1、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面包子的记号:

死面包子的记号:

3、制定并实施计划,检验假设(蒸熟包子)

(等待蒸熟的时间里,解答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发酵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4、观察、品尝蒸好的包子,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5、得出结论,进一步确认发面的特点

6、交流收获、体会

四、基于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实践活动也就成为了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请看案例。

【案例】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把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为时代背景,结合每年的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设计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和自主求知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接触大自然,体会与自然相处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操,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体验与感受,提升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具体目标:第一,知识积累,自然观的养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与常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提升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通过观影片、读文本、听讲座等形式的学习,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勤奋执著的学术精神和对自然界真诚无私的热爱情怀。第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会检索、阅读和理解科技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第三,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并生动地表达自己,流畅并愉快地与人分享。第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独立研究探索与团队合作探讨相结合。通过合作探究与他人交流、分享,最终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多样性理解。

(三)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活动一:启动仪式。活动总动员,介绍活动整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活动介绍,了解活动的大致流程,明确各项要求。

活动二:专家报告。聘请知名专家做“享受生物多样性的快乐”的报告。

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报告,做好笔记。

活动三:主题电影。在同一时间展播《植物私生活》等四部专题电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部观看,学生入场和出场处都要盖章,观影后每一位同学要撰写影评。

活动四:小组组建。每班分为8-9组,每小组4-5人,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起一个组名,进行分工,并填写初期分工记录及评价表。

初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查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2)查找北京地区春夏之交动植物的相关资料;(3)记录生活圈内的各种生物;(4)自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或生物观察。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

活动一:专业培训。小组长培训;志愿者培训;专业知识培训。

活动二:确定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上完生物课,接受了培训后,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确定考察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二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相机,负责拍照;(2)准备动植物手册,以备现场查找不认识的生物;(3)负责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撰写观察日志;(4)准备一些特殊工具,以作更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究,如温度计测水温、花铲用来翻动土壤观察土质和土壤中的生物等。

活动三:考察动员会。

活动四:实地考察。

第三阶段: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选择展示方式并进行三期分工。供选择的展示方式有两种:展板展示和PPT展示。

三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图片资料;(2)准备文字资料;(3)制作展板或PPT;(4)负责展板介绍或PPT讲解。

活动二:课堂展示。在生物课上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评价。

活动三:撰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可以是某一物种的说明文,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四)评价

1、总体评价:

(1)分工明确:三张分工记录及评价表填写完整,每张5分,共15分;

(2)认真听专家报告,并记好笔记,得10分;(3)观看电影并撰写影评:有入场和出场处留印得5分,认真写了影评得10分;

(4)前期准备充分,做了详细记录,得10分;

(5)认真写了实地考察日记,得15分;

(6)积极参与了小组的成果展示,得15分,被评为最佳展示的小组加10分;

(7)认真撰写了研究报告,得20分。

2、PPT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PPT汇报评价表

评分细则:(汇报时间:8分钟,超时扣分)

3、展板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汇报展板评价表

评分细则:

以上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案例简要地谈了谈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问题。总之,要想根据每节的内容编写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先要客观深入地分析教材,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要反复琢磨什么内容课标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对于一般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讲,对于重点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于什么手段、使用哪些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等等,每一小节的要求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再就是熟读教材,逐字逐句,书上都涉及了哪些例子、哪些素材、有没有图片、怎么读图,等等,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有教参,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做好这些准备,教师再着手编写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掌握了学生的喜好,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科学前沿,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第二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剖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1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3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4

1、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面包子的记号: 死面包子的记号:

3、制定并实施计划,检验假设(蒸熟包子)

(等待蒸熟的时间里,解答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发酵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4、观察、品尝蒸好的包子,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5、得出结论,进一步确认发面的特点

6、交流收获、体会

四、基于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实践活动也就成为了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请看案例。【案例】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把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为时代背景,结合每年的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设计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和自主求知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接触大自然,体会与自然相处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操,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体验与感受,提升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具体目标:第一,知识积累,自然观的养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与常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提升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通过观影片、读文本、听讲座等形式的学习,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勤奋执著的学术精神和对自然界真诚无私的热爱情怀。第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会检索、阅读和理解科技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第三,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并生动地表达自己,流畅并愉快地与人分享。第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独立研究探索与团队合作探讨相结合。通过合作探究与他人交流、分享,最终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多样性理解。

(三)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活动一:启动仪式。活动总动员,介绍活动整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活动介绍,了解活动的大致流程,明确各项要求。活动二:专家报告。聘请知名专家做“享受生物多样性的快乐”的报告。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报告,做好笔记。

活动三:主题电影。在同一时间展播《植物私生活》等四部专题电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部观看,学生入场和出场处都要盖章,观影后每一位同学要撰写影评。

活动四:小组组建。每班分为8-9组,每小组4-5人,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起一个组名,进行分工,并填写初期分工记录及评价表。

初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查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2)查找北京地区春夏之交动植物的相关资料;(3)记录生活圈内的各种生物;(4)自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或生物观察。第二阶段:实地考察 活动一:专业培训。小组长培训;志愿者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二:确定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上完生物课,接受了培训后,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确定考察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二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相机,负责拍照;(2)准备动植物手册,以备现场查找不认识的生物;(3)负责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撰写观察日志;

(4)准备一些特殊工具,以作更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究,如温度计测水温、花铲用来翻动土壤观察土质和土壤中的生物等。活动三:考察动员会。活动四:实地考察。第三阶段: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选择展示方式并进行三期分工。供选择的展示方式有两种:展板展示和PPT展示。

三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图片资料;(2)准备文字资料;(3)制作展板或PPT;(4)负责展板介绍或PPT讲解。

活动二:课堂展示。在生物课上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评价。活动三:撰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可以是某一物种的说明文,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四)评价

1、总体评价:

(1)分工明确:三张分工记录及评价表填写完整,每张5分,共15分;(2)认真听专家报告,并记好笔记,得10分;

(3)观看电影并撰写影评:有入场和出场处留印得5分,认真写了影评得10分;(4)前期准备充分,做了详细记录,得10分;(5)认真写了实地考察日记,得15分;

(6)积极参与了小组的成果展示,得15分,被评为最佳展示的小组加10分;(7)认真撰写了研究报告,得20分。

2、PPT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PPT汇报评价表 评分细则:(汇报时间:8分钟,超时扣分)

3、展板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汇报展板评价表 评分细则:

以上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案例简要地谈了谈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问题。总之,要想根据每节的内容编写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先要客观深入地分析教材,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要反复琢磨什么内容课标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对于一般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讲,对于重点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于什么手段、使用哪些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等等,每一小节的要求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再就是熟读教材,逐字逐句,书上都涉及了哪些例子、哪些素材、有没有图片、怎么读图,等等,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有教参,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做好这些准备,教师再着手编写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掌握了学生的喜好,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科学前沿,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1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3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4

第三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重点内容的确立

•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主题。这些内容都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编制的,它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大主题都是我们初中生物中的重点内容。时间关系,我们从中选几个内容来谈谈这些重点知识的教学实施问题。•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生物学中有不少内容很抽象,尤其是微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比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基因什么样,那怎么来理解基因的传递呢?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我想到的就是先带领学生找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明确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把研究基因的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的传递问题了,教给学生转化的思维,也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体现,因为染色体比较大,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容易研究,就相对的具体一些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样,复杂的问题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也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比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测定气体成分变化的问题来解决。• 枯燥的问题生动化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处理这样类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小游戏等以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加进了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观察、记录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的问题生活化

比较理论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距离,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并很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比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我一开始用了猜词的小游戏,学生以为像电视节目那样娱乐轻松,所有的人都积极踊跃地参与,游戏结束了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刚才的游戏就是在对生物进行分类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就感觉极其轻松,没有压力。

总之,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充分为教学实施服务,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以达到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总免不了设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恰当地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投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愿意思维、乐于思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 3 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儿这么问。

(一)按教学内容的特点分

1、形态结构教学的问题设计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不仅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各部分的形态、特点,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实验来认识各部分,也就是说,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比如,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了洋葱细胞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你的显微镜视野中有多少洋葱细胞啊?从哪儿到哪儿算是一个细胞?”“洋葱表皮细胞什么样?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每个细胞由几部分构成?怎样描述才不容易遗漏某个部分?”用这样的问题串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观察要有序,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形态到结构,由表及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又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去逐步地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教学目标。

有些细微的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设臵一个问题情境,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对该部分结构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的结构,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如“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没有任何破损的菠菜叶和部分盛满水的烧杯,教给学生把叶片部分浸在水面以下,然后含 着叶柄基部往叶片内慢慢吹气,观察在水面下叶片冒出气泡的现象,同时提问“为什么从叶柄基部吹进的气体会从叶片上跑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叶片的正反面冒出的气泡一样多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2、生理功能教学的问题设计

相对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会抽象难理解一些,所以,在讲解生理功能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动画、实验等手段,设臵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比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根、茎、叶内有导管,而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这一途径什么样、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呢?教师可以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做一个小实验,如把芹菜的下端横切平整,然后把下端浸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芹菜上端的叶脉中也会充满红墨水,并把芹菜拿出来,横切成许多小段,分发给学生观察横断面,再纵着撕开看纵向的充满红墨水的导管(PPT芹菜),同时提问“你把芹菜的下端浸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其顶端的叶片中充满了红墨水,这说明了什么?墨水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芹菜的横切和纵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推测一下充满了红墨水的结构是什么?它在植物体内是怎么分布的?”,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导管,又目睹了水分运输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导管的运输作用。

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还是通过实验设臵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提问,让 学生慢慢体会到植物的呼吸,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先让学生动脑思考,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才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了呢?他们想出很多方法,有的甚至很幼稚,不过没关系,教师可以顺着较为合理的思路,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把植物放入水中,若冒气泡则可以证明。窗台上正好有天竺葵,我问学生这么大的一盆花如何放进烧杯呢?学生便想到折一小枝放进去,我这样做了,结果并没冒气泡,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学生商量:另换一枝,看看行不行?再折下来吗?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时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枝叶压弯进水里,这样既做了实验还没损伤植物,又试一次,还是没有气泡,看来这个办法不行。尽管如此,但这个学生的思路还是不错的,知道从气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一点应给予肯定,并接着加以引导,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来解决。确定了研究思路以后继续跟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怎么设计呢?这个特定的空间是什么样的?室外行不行?引导学生分析室外环境大,干扰因素太多,不好控制。我们的教室行不行?学生互相讨论、比较看法,觉得教室空间也不小,又有门窗与外界相通,还是不行,得用小容器。这时我出示一个广口瓶,问学生可以吗?他们一致回答还应该在瓶口盖上盖才行。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在密封的小容器里氧 气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都相对明显易测的道理。接下来继续讨论实验材料的选择,显然,一棵完整的植物不妥,不易放入小容器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应该用它的局部或某一小器官来做,经过大家的筛选,认为种子比较合适。这

老师拿出干大豆种子问学生可以用吗?有的学生说可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行,理由是前面“种子”一章中曾经提过干种子生命力低,那它的呼吸作用肯定也弱,气体成分变化不明显就不好测,而萌发种子生命力旺盛,呼吸作用肯定也强,气体成分变化明显才易测,所以应该用萌发的种子,同时可以用干种子或微波后致死的种子做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好了,用什么方法检测瓶子中的氧气少了?用什么样的方法检测二氧化碳多了?如果检测到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实验,再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学生会对植物的呼吸印象更深刻。

(二)按问题本身的作用分

1、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的问题设计

作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这类的提问,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学习和思考。

举例: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吹气球,学生会很兴奋地参与。教师设问“从吹气球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气球内外的气体成分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7 通过设问让学生对刚才热热闹闹的小游戏进行思考,把学生的活跃的情绪慢慢引导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设计

作用:当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或讲解一个新内容需要学生回忆旧知识时,恰当的设问会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教师设问“哪些过程产生氧、哪些过程消耗氧?哪些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哪些过程消耗二氧化碳?”,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和本质后,去判断分析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搞清楚了产生氧、耗氧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以便为下一步“碳氧平衡”的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

3、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问题设计

作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后,让学生尝试着去解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现象,“为什么植物单独存在会死亡、小鼠也不能独自生活、而把二者同时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却可以都长时间地存活?”学生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他们已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

4、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

作用: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

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教师给学生列出了一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怎样检验气球内外的气体哪一个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再比如讲“气体扩散”时,教师喷洒一些香水,“为什么老师在讲台上喷洒香水,坐在后面的同学也能闻到啊?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课程结束前的问题设计

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总结,作出自己的结论。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课程将要结束时 设问“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当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上耗氧多、产碳高的事实后,这样的提问一定能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能知道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关注日常行为和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终极教育目的。

第四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分析

上一学年已经过去,新的学年已经开始。回顾上学年工作,就生物学科而言,取得的成绩不少,这都归功于各位领导和全体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为了总结经验,使本学科 以后的教学成绩再上新台阶,我们有必要对上一学年的工作简要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加以思考。

一、值得肯定的成绩:

1、期末调研考试成绩和2003——2004学年相比进步不小。全市市区七年级生物期末质量调研成绩比去年年终提高了不少,全市参加3808人,人均67.98分,及格率达93%,证明老师们已对新课标有了初步认识,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市教育质量的腾飞注入了活力。

2、教师们的工作态度比较端正,能够一心扑在工作及学习中。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老师能突出以教学工作为重心,能够互相听课,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如市区的三所初中及卢店、君召、大冶等乡镇都搞得不错,虽然说生物中招不考,但能得到各位领导及老师们的重视,十分难得。在此氛围中,老师们干起来有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了,为高中的生物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两年,郑州市的教研课改立项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如市直二初中生物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就搞得轰轰烈烈、扎实有效。

3、课改意识逐步增强。老师们讲的少了,学生们练的多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先学后讲,先练后讲的方略运用到了教学中,教学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抓的比较扎实,教案写得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克服困难做实验,力争课堂效果最佳化。去年在市区的三所初中听课,感觉变化不小,老师们自制教具,想尽办法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市区三初中的高英华老师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实验装置,用来测量各种油料作物种子的燃烧值。市直两所初中的何丹龙、何少峰、刁云海等几位老师,克服各种困难,力争实验课能够正常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 学习兴致高,课堂效果佳,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期末调研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期末考试,总的来说成绩不错。本套试题力争贴近新课标,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习能力,达到活学

活用之目的。从各题答题情况来看,出现问题较多的有选择题的第5小题,是有关听觉的形成过程,其实在讲课时老师只要依据耳的结构,从声音依次传入内耳的顺序画一个箭头图即可,这样可化繁为简,把课本上较多的内容化为容易理解的问题。填空题中的11至14小题错的较多,纠其原因是总结的少,不能活学活用,稍微变化就不会了,没有把知识真正掌握。如11小题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如果能和胆汁、唾液腺等腺体结合比较,就不难回答了。错的最多的为13小题,题目中所涉及的话都是课本上的原话,只是老师们没加重视,本来这些内容就很抽象。第三大题识图题得分率低,这里联系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各一部分,而平常练的是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各自循环路径,没有把二者统一成一个整体。还有识图题的第三小题,书上是用手拿烫手的馒头来总结出反射弧的结构来,但本题只是变成手拿烫手的火盖,有些同学就不会了。同时此次评卷还强调错别字,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字一定要写准确,否则无分。从这次考试看,老师们在平时讲课时,知识的活学活用是多么的重要,还有部分老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初中生物教师兼职的较多。原因是教师不够用,同时大多人认为生物好教,只要读读背背就可以了。还有就是为了老师之间的评比,一级多人教,这样看起来合理,但不符合教学规律,缺点是课备得不精,加大了备课量,最终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你若教5-6班,会越教越顺手,同时发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补充的内容也越丰富。虽说中招近几年不考生物,但作为必修学科,我们必须 扎实有效的开展好生物的教学工作。况且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只要抓住课堂效率,调整好心态,成绩一定会不错,同样可以得到领导、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3、生物的实验性强,但准备实验也确实费时,为了图省事,好多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只是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其实,只要勤动脑筋想办法,有些实验还是不花钱就可以做的,因为我们学的动物、植物在农村是很容易采集到的,只看你愿动与否。如上一期的内容,在观察直、须根系时,可以发动学生周日回家时准备,如几棵麦苗及香菜,用水洗净,保持起完整性,一观察便知。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它们的规律及特征,变学会为会学,同时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只要老师倡导参与,学生对于做实验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关键就看你是否组织到位,安排是否合理。当然,这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

4、教案也写了,但有些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教案贵在实效性,应依据不同的内容,写出能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化、学生学到真本领、学起来又不费力、兴趣高的教案就行。作业难度不够,错的很少,这就失去了做作业的意义,只有在平时把问题及时暴露出来,才能真正把掌握知识的深刻内涵。

5、课堂提问 应该面向全体。但有些课堂提问只是提问学习好的学生,结果使差生永无抬头之日,成了陪

听陪坐的双陪生。我认为老师应该一视同仁,甚至要偏爱学困生,特别是在初中这个转折阶段更应注意,少批评多鼓励,应时刻关注他们的闪光点,重新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场合及分寸,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建议及意见:

1、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生物实验不同于理化实验,它大多取材于自然界,有些不花钱或花少许钱就可做到,就看你是否重视它。各位老师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足开好实验课。随季节就地取材,同时列好计划,量力而行及时购买实验用品。保证做好演示实验,有条件的要做好分组实验,再由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及体会,从中找出快乐,变苦学为乐学。初中阶段生物教学重在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2、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的问题多,课后练习也贴近生活实际。在学习时,应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去接近大自然和社会,搜集与某节内容相关联的课本内容以外的例子来,方法可以是亲身实践、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从而有助于各种应变能力的提高。

3、生物教师要重视教学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课题题目要小,要从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入手,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教师们应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

4、扎实搞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现在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校本教研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老师们应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平时老师们应多交流,多听课、评课,积累经验,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5、学习别人经验,应小步骤进行。不管是什么学习模式,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慢慢的小步骤进行,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不能因怕失败而不搞教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加强学习高中教材,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好与高中教材的接轨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胜任初中教学工作。同时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才能与新课标接近,对自己平常的教学工作也才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7、改变一级多人教的局面。这样可集中精力备课,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听课、评课制度,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周至少要听一节课,但不能应付差事。

8、改变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做好导的工作,而不能包办代替,应还给学生

以思考的时间。学生一看就懂的则可少讲或不讲。重点、难点应讲清讲透,注意教学方法改进,把制作磁性教具和画黑板画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把疑难问题形象化。同时也应改变什么人都能教生物的局面,新课程越来越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胜任,好多调查、资料分析、探究的问题是非专业教师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加大学习力度,大兴学习之风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坚决取缔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能力为主,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9、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教学应该尽量多联系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多联系社会。练习题应精选精练,讲解习题应注重解题思路以及突破口,把握牵涉到的知识点,增强解题能力,把知识学活,掌握解题技巧。如本次七年级期末考试中,有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内容,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而也暴露了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看来活学活用,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同时要真正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

第五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分析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

一学期已经过去,回顾一学期工作,就生物学科而言,取得的成绩不少,这都归功于各位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为了总结经验,使本学科以后的教学成绩再上新台阶,我们有必要对上一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加以思考。

一、值得肯定的成绩:

1、期末调研考试成绩和第一学期相比进步不小。八年级生物教学质量调研成绩比去年年终提高了不少,证明已对新课标有了初步认识,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教育质量的腾飞注入了活力。

2、课改意识逐步增强。老师们讲的少了,学生们练的多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先学后讲,先练后讲的方略运用到了教学中,教学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抓的比较扎实,教案写得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克服困难做实验,力争课堂效果最佳化。积极自制教具,想尽办法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力争实验课能够正常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兴致高,课堂效果佳,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期末调研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期末考试,总的来说成绩不错。本套试题力争贴近新课标,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习能力,达到活学活用之目的。从各题答题情况来看,出现问题较多的有选择题的第5小题,是有关基因类型,其实在讲课时老师以通过简化繁为简,把课本上较多的内容化为容易理解的问题。填空题中的11至14小题错的较多,纠其原因是总结的少,不能活学活用,稍微变化就不会了,没有把知识真正掌握。错的最多的为13小题,题目中所涉及的话都是课本上的原话,只是老师们没加重视,本来这些内容就很抽象。第三大题识图题得分率低,这里有关禁止近亲结婚部分,而平常练习时只是单个训练,没有把二者统一成一个整体。同时此次评卷还强调错别字,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字,一定要写准确,否则无分。从这次考试看,在平时讲课时,知识的活学活用是多么的重要,应引起足够重视。

2、生物的实验性强,但准备实验也确实费时,为了图省事,好多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只是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其实,只要勤动脑筋想办法,有些实验还是不花钱就可以做的,如上学期的内容,在观察直、须根系时,可以发动学生回家时准备,如几棵麦苗及香菜,用水洗净,保持起完整性,一观察便知。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它们的规律及特征,变学会为会学,同时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只要老师倡导参与,学生对于做实验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关键就看你是否组织到位,安排是否合理。当然,这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

3、课堂提问 应该面向全体。但有些课堂提问只是提问学习好的学生,结果使差生永无抬头之日。我认为老师应该一视同仁,甚至要偏爱学习困难生,特别是在初中这个转折阶段更应注意,少批评多鼓励,应时刻关注他们的闪光点,重新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场合及分寸,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建议及意见:

1、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生物实验不同于理化实验,它大多取材于自然界,有些不花钱或花少许钱就可做到,就看你是否重视它。各位老师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足开好实验课。随季节就地取材,同时列好计划,量力而行及时购买实验用品。保证做好演示实验,有条件的要做好分组实验,再由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及体会,从中找出快乐,变苦学为乐学。初中阶段生物教学重在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

2、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的问题多,课后练习也贴近生活实际。在学习时,应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去接近大自然和社会,搜集与某节内容相关联的课本内容以外的例子来,方法可以是亲身实践、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从而有助于各种应变能力的提高。

3、生物教师要重视教学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课题题目要小,要从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入手,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教师们应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

4、扎实搞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现在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校本教研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老师们应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平时老师们应多交流,多听课、评课,积累经验,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5、学习别人经验,应小步骤进行。不管是什么学习模式,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慢慢的小步骤进行,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不能因怕失败而不搞教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单位:野鸡坨镇丁庄子中学年级:八年级姓名:张艳超

下载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者:周玲华发布日期:2010-11-14 21:05:20.0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作者:中学教研…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3-25 22:56:43 发布人:eduzhai 几年来,我县生物教师多次参加校本培训和离岗培训,又参加了县......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赵虎 文章摘要: 新课程在现阶段已得到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本文通过对一份优秀的......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专题是“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首先界定了“教学设计”的概念,阐明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分析了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

    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复习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简答等 1,教学设计(P3) 答: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

    教学案例分析设计

    看下面这段实录并回答问题。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的颂歌》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都读得很准,但是,没有读出......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一堂别开生面的“服装欣赏”课 会昌实验学校 李 晖 新课程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