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作者:中学教研…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3-25 22:56:43 发布人:eduzhai
几年来,我县生物教师多次参加校本培训和离岗培训,又参加了县中学部举办的走进新课程标准的培训,经过培训的生物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市、县级优秀课。2001年11月评选出市级优秀课4人,县级优秀课7人。2003年又评出县级优秀课5人,2004年县教体局评选县级明星教师活动中,生物教师有两名获得县级明星教师的称号。
我县生物教师队伍素质很高,主要的人员成分来自丹东、抚顺师专生物系毕业的,还有三沟通生物专业毕业。但是近年来,把生物教师调到其他学科任教的有22人,把一些非生物专业毕业25人充实到生物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对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三本教材根本不熟悉,不知道怎样备课、上课、实验教学,独立操作生物实验技能不具备,难以完成生物大纲要求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先后下乡听课13人,(小屯中学3人,小屯水泥厂中学1人,黄泥洼中学2人,大背中学1人,首山乡中学2人,隆昌中学1人,三新中学1人,穆家中学2人)发现生物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生物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生物专业毕业的有30人。
⑴抚顺师专毕业6人;⑵丹东师专毕业的5人;⑶本溪师专毕业的1人;⑷省教育学院生物专业毕业的1人;⑸三沟通生物专业毕业的6人;⑹辽阳大学林果专业毕业的1人;⑺熊岳农专毕业的5人;⑻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3人;⑼辽阳师专体育专业毕业的2人。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学科都属于生物专业 专职教师
55人 专业技术职务 高级 中级 初级
14人 30人 11人
所学专业 生物学科 其他学科 体育学科
28人 25人 2人
学历 高中 中师 大专 大本 从事本学 科年限 5年以下 5-10年 11年以上
8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30-34岁 35-40岁 41-45岁 45-90岁 51岁以上13 10 10 4 4。
2、非生物专业毕业的25人。⑴在25人中多数是学习英语、语文、物理、政治、数学专业,改教生物。⑵在25人中,有11人新改教生物。
⑶在25人中从小学改中学任教2人(塔子、穆家)。
以上这些教师没有系统学过生物学专业,没有参加过生物继续教育。可以想象这些人怎样才能胜任生物教学工作。
二、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方法上分析
1、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新课程理念,教师上课时,不携带生物挂图、实物、模型、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具。学生不爱学,使生物课枯燥无味。有个别教师“满堂灌”,很少提问学生,没有习题设计,课后动动脑几个问题不给学生解答,听到铃声马上下课。还有一些教师上课时抓不住重点,不会课堂小结,把本节课教学内容从头到尾又讲一遍。每节课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哪些知识属于知道,哪些知识是识记的,哪些知识是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应用,以便学生掌握好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当前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一是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阅读、讨论、思考、互相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二是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多数学校学生都有《中学生素质教育丛书》生物能力培养和生物实验报告册,上课讲解对答案,实验课不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报告册代替生物实验。三是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四是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要适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的特点,教学方法只有尊重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从教师教学基本功分析
1、看板书
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下乡听课发现有的教师板书字迹不工整,设计不合理,黑板分三条,第一条黑板不写字,在第二条黑板写板书,例如蝗虫的形态结构综合性比较强,用大括号写不下,挤到第三条黑板上,显得板书不工整。有的教师板书写太多概念、功能都往上写,多数教师不会板画,就是比较简单的图也不敢画,如“洋葱表皮细胞图”,“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边讲边画,学生记忆深刻,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2、看教态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有的教师教态不自然,备课不熟练,眼睛离不开教案,双手拄讲台,有的教师在讲台前来回走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看语言
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杨顿挫,富于变化。
有的教师说不好普通话,主要字读音不准确。例如细胞质的质读成“子”字,脊髓的髓字读成“随”字等等。有的教学语言的语调非常高,自己也意识到了,但是低不下来,噪音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4、看操作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VCD、录音机、录放机、电脑等熟练程度。
有的教师讲课时用人体的内部器官模型,脑的内部结构模型,眼球结构模型,蝗虫内部结构模型,拆开后一半会组装不上,投影仪的清晰度调节不好,虚影。
(三)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1、教师要精讲多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要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精华和要点,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在力求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30分钟,练15分钟,习题要具有典型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练习,且练习要有坡度、深度和一定的广度。题型和练习方法多样化,题量适当,使学生当堂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2、习题设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设计题型,基本题型有以下几种:填空题、选择题(单项选择)、判断题、连线题、填图题(识图作答、识图填空、识图选择)、实验题(填空、填表、选择、简答)、填表题、问答题(简答、用箭头形式回答),着重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求索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3、听课发现有很多教师不会设计习题,课堂练习单调,知识反馈不及时,无法矫正。例如讲初二生物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板书写的是眼球各部分结构,练习时把字擦掉,各个结构变成横线进行填空。视、听觉形成,把箭头前后字擦掉变成填空题,选择题写在大白纸上,眼球结构图事先画在小黑板上,练习时多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答题,教师对答题的学生进行评价。都可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生物教学改进意见
(一)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改进不备好课,就上课。
一个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钻研教材。要考虑每章每节教学内容在整个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学过的内容的联系、区别,有什么特点,以及后续内容的联系等等。讲清这些内容关键在哪里。这些问题事先考虑周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教材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当编选习题,是否能真正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及技巧,并达到启发思维、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二)有过硬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改进过去不愿学习的思想。以前大家都讲,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有道理的。教师必须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居高临下,把课讲好。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知识。现在一年级学生学完初二生物教材,需要一年时间。最后过渡到新教材。2004年秋季初一新生,开始学习新教材,为了尽快适应新教材实施,生物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此次课改要求即“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负有责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提高对继续教育紧迫性的认识,每位生物教师只是走进新课程,还没有亲自教新教材。应该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并把学习和教学实践及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争取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如果改行生物教师不归队,出现了完全外行的教师兼生物课。旧教材“照本宣科”,以教师传授为主,备备课,尚能勉强对付的话。今后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每堂课都要提出的很多问题,外行来教,教师不知道本节课所涉及到知识面有多宽,学生问老师,答不上来,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狼狈状态,此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势必落空。我们要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就得学习。
(三)要有组织教学能力,改变过去只教书,不育人。
1、所谓组织教学,包括课前的编写教案,即把一堂课如何开头,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讲解新课,怎样提问等等都要写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教学还包括课堂施教的能力,也就是把备课过程中所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2、正由于教学过程中包括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因此,原订的教学计划中未必能百分之百地执行,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一项检验。对偶发事件注意因势利导,效果更佳。对有些学生在课堂不遵守纪律,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3、要搞好课堂管理,组织好教学全过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而其主导方面是爱生。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信任,生活上关心、体贴,思想上耐心教育,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赞赏和表扬,常使学生激动不已,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但有组织教学能力,还要教书育人。
(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
1、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去讲,效果可以大不相同,关键之一就是看教师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教的活,学生学习生物课就有乐趣,就会学得主动,学而不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
2、下乡听课发现有的教师“一言堂”,虽然提出几个问题,基本是齐问齐答,不给学生提供看书阅读时间,把学生束缚得死死的,不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敢解答,怕解释错了丢面子,不给学生讨论发言机会,课堂气氛不活跃。首山镇二中生物教师徐春瑞,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能力培养、能力训练。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和谐,课堂气氛融洽,尊重学生。不管问题答得对与错,都给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五)加强实验教学,改进演示实验。
1、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很复杂,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教师只依靠讲解和出示一些直观教具,有时学生很难理解,当然不易获得巩固的知识,通过实验,情形就不同了。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做生物实验,解剖、观察、绘图,采集动植物标本,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实验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要求生物教师所有演示实验必做。
2、下乡听课初一生物下册第七章鱼类第一节鲫鱼和“实验六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应边讲边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节好课。鲫鱼各种鳍的作用是教学难点之一,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通过活鲫鱼的演示实验来解决这个难点,效果较好。有两位教师进行演示,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课前教师从市场买回活鲫鱼几条,并把它们放养在水槽里或玻璃缸里,待上课时用,上课时教师把鱼带到教室里。首先,提出一连串问题,例如⑴鲫鱼为什么平衡在水中而不翻倒?⑵在水中鲫鱼是怎样运动的?⑶其动力来自何处?⑷鲫鱼靠什么来控制前进方向?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其次,教师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仔细观察现象,以得出结论,准备回答。演示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教师用剪刀剪去一条鲫鱼的尾鳍而留下其他的鳍;剪去另一条鲫鱼的胸鳍、腹鳍、臀鳍和背鳍而留下尾鳍;第三条鲫鱼鳍全部保留,作为对照。三条鲫鱼分别放在三个水槽里,并放在讲台上。待其内水静时,教师有目的地用小棍轻轻敲打水面,鲫鱼受震动,就会在水中运动,学生此时就可很好地观察。如此做法可重复进行,可以观察到鲫鱼各种鳍的作用,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气氛活跃。第三请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很快回答出:各种鳍能使鲫鱼侧立水中,不倾斜、不翻转起到平衡作用。其动力主要来自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尾鳍的摆动控制方向,胸鳍和腹鳍能保持鱼体的平衡作用。
四、生物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更快地进入角色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还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首先,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
正因为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彻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
(二)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哪些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 的过失和错误。
(三)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探究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既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查、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下一番功夫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的课程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课程开发整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熟练使用幻灯、投影仪、录放机、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电影、照像机等进行辅助教学。“十五”期间继续抓好生物研训工作,争取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县研训工作会议,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培养生物骨干教师,发挥他们在生物教学中的骨干作用。搞好新旧教材的交替工作,把全县生物教学质量现提高一步,更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以上有不当之处,请领导与同行们批评指正。
“十五”期间,2001至2004年市、县优秀课名单,县明星教师名单附后。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今年我县语文教学又是硕果累累,在全市名列前茅,我听到此消息,真是由衷的欢欣鼓舞。在教研会上,大家气氛活跃,各抒己见。当然,高兴之余,我更想到了如何再去更好地发展?正好这次暑假学习,我深入地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再结合平时听课中的感受,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认为,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诚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一、学生课堂发展方面的问题
1、关注优秀生,忽视差等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2、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荷叶·母亲》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阅读方面的问题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重点轻面。
平时,和老师们交流时,多数语文老师说:“我们又没赶上进度,考试怎么办?”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老师们把课本看成任务和知识的传授。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殊不知,课文只不过是例子而已,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人生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
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
2、讲读与自读,泾渭分明而非水乳交融。
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为完成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而设立的,二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自读课更多地应看作是讲读课文的延伸,能力训练的迁移,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有了讲读课而舍弃了自读课,我们的教师总认为自读课文内容不考,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而目前的中考阅读部分偏重了课外,我们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也将忽略讲读与自读,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无论教读与自读,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日后自为读书。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量,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实际上我们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交流会等应有的教学活动几乎是空白。事实证明,只有讲读与自读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水乳交融,才能学好语文。
3、偏重了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划过一道痕迹,只把课后习题的答案抄在了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的往往也不够。比如:第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教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我们往往只把练习练习一给出的文章内容要点这一结论指给了学生,而至于怎样抓文中关键语句等概括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当然也就见不到学生概括要点的过程了。
总之,教无止境,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创造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盐都区初中八年级生物学科现状分析及教学常规要求
初中八年级生物学科教学现状
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自我市新一轮中考改革以来,初中生物学科被列入综合Ⅲ,安排在八年级进行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第的形式呈现。由于这个结果在学生毕业和高中录取中没有得到运用,这样的一个导向,使得许多初中校的领导对该门学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师资配备严重不足,课务分工不科学、不合理。生物为搭头分配给基础学科的老师。
2、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投入不足,教学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是部分老师由于非专业,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不强。非专业的老师基本都未系统地学过生物,对生物上一些专业名词、述语是懂非懂,他们在课堂中只能照本宣科,连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教不到位,更不要说开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活动了。而在生物教学中忽视这些活动或活动组织不充分,一方面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以活动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二是日常教学中用心不够,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深入思考与分析,进行有效的经验积累和改进。
三是优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单一,就书论书,课堂没有生机
3、学生认识有偏差,对生物课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的应试教育,社会和家庭的过分追求中考效应,使学生对生物学科等常识技能科的学习产生了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不能从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的高度,提高初中阶段对生物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学生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课堂有效教学的组织、反馈练习、作业的使用等。第一:教案
一、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一)学习目标:
目标的确认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设置,要明确、恰当、具体。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
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要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方面挖掘。
难点: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有一定困难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任务,既起到预习新知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实践能力,不是仅仅于老师的收集的展示,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联系与本节课有关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产、生活实际、感受,采用各种形式(演示实验导入、兴趣故事导入、科学家的故事导入、名诗名句导入等)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2.师生活动:凸现知识学习、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自主学习,教师点拨。采用填空、思考、简答、识图、填图、析图、实验等多种形式,突出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图解的教学中要突出方法指导。图的种类有结构、过程图、坐标图。图的能力要求有识图、填图、析图、作图。
实验的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了解实验常规,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讨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实验效果。
(2)合作交流、探究释疑。对于学生个人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要精心设计科学、规范、具讨论价值、一层一层的探究思考题,以分散重难..........
点。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分好组确立小组组长、先个人思考后再讨论最后小............组集中,老师要巡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适当点拨,纠正偏差,确保有...
效。
常见错误:讨论题空洞或偏深或偏浅。讨论时先叫学生后提问题,或者几个问题一次提出来,然后逐次指定学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后马上指人回答搞形式。
3.总结回顾:
小结不能简单的重述知识,或指出重难点,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要进行总结提炼主干知识、核习知识,切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进行..................
恰当的学法指导,以保证在反馈练习之前的回顾知识阶段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常见错误:让学生空洞地谈感受、体会,或教师围绕主要标题简单叙述一下。
4.反馈练习:
要科学地使用教材中的“自我评价”和“初中生物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性地进行。确实起到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教师检查自己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5.教学反思:
要确实有感而发。教学反思的不光是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尤其.......
应根据本节教学的得失,从师、生两个方面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自己............
对分析一节课的能力,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要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现实意义,保证执教平行班级能充分再显成功优势,避免失误的重蹈,也要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历史意义,即可以作为复习课、课外辅导和以后教学上的参考。
二.复习课教案
复习巩固生物学知识的一般要求是:及时性;重点突出;反复性;多样...............性。及时性就是必须经常的进行复习。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新授知识和.
复习知识必须交替进行,必须把复习分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目标
应站在包含复习内容的大角度上设计,不应是复习这几节或这一章的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有些目标在新授课已得到圆满解决,在复习目标中则不要出现。
(二)重点和难点:
应站在复习内容的全面高度上,在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拓展延伸上,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上,拟定重难点。切忌不要把复习包含的几节知识或这一章的重难点累加。
(三)教学过程:
1.理顺知识,形成网络:
应是师生共同把所学知识进行前后、左右联系,形成真正的网络体系,使学生把知识整理得有系统、有条理。
2.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要有在复习过程中的更深层次的讨论与交流的内容,与新授课相区别,.............
变换角度,重新筛选资料,拟定探究思考题。
要加强点拨、提炼、总结与归纳,要突出列表比较、图解分析、抓关....................
键词,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精讲点拨环节中,要体现相应的教法与学法的配套。
3.反馈练习:
要设计一定数量、针对性强、多种形式的练习,一定要覆盖复习几节..............
或这一章的重难点知识,达到巩固加强 .....
通过复习和巩固,使学生真正能巩固、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
1.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一是要有新型的师生观,要充分体现“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要通过建立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平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
与沟通。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变为学生乐学的天堂。三是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探究释疑、反馈矫正时,教师一定不能急于评价,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借以保证学生在...........
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圆满参与。四是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建立动态、多样的激励性学习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容量适中。一是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如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和自然课中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了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
于经验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二是要重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三是精讲点拨要准确到位,但在补充知识时,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有利于....................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解析,有利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3.要突出生物学科特点。一是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课堂走向生活化。二是要充分运用现有媒体,加强直观。提倡教师自制教具、自绘挂图、临绘板画,提高授课效益。三是在教学中要渗透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尤其应注重后者的教学,不能失之偏废。
4.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各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活动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新课标的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扎实开展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课堂学习、探究实践中一起看书、观察、讲座、交流,得出对某一问题的结论,然后由小组轮流推荐代表和全班其他小组交流并相互补充。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一般而言,小组中的四个学生相对应有强弱之分,各有所长。二是学习小组建立后,教......
师一定要经常对小组成员的各种分工进行轮换和抽查,以促使他们多方面能......
力的发展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成果共享。三是小组讨论交流的探究知识,一定要设计得科学、规范,富于探究价值。四是正确协调和处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和重要性。五是在探究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多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同甘共苦,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情绪体验。
(2)要注重教材中的插图、表格等的分析、探讨,切实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能力。图形、图解、图表等是知识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在各种图中隐含着许多的生物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对图的学习指导,使学生能熟练理解、掌握和运用图解。
(3)要科学地组织安排教材中的“课外读”等课后有关栏目的学习,对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加以了解和理解,锻炼快速阅读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4)加强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学,突出生物教学与现代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通过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切忌: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活动有形式无效果;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传统教学的独特功能,或多媒体教学切换太快,不能充分发挥其就有的作用等。
5.小结不能简单的重述知识,或指出重难点,应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链..........条,切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
6.反馈练习的数量要保证有相当的覆盖面,形式要多样化。除了要充分运用好教材中的相关练习和《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册》的有关习题外,教师还应根据执教班级的实际,自拟一定数量、各种形式的练习题。据我市初中教学的实际,各种练习要当堂完成。.......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大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而不只是“教书匠”和谋生者,更不能成为误人子弟者。一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对学生、家长负责;二是要加强学习、研究,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三是要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把教学工作当作学问来做;四是对学生要热心,有耐心,要充满爱心;五是对教学工作要有激情,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激情,要用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概念图: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
【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别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可以采取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保证课堂有序进行,即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知识方面,学生已有馒头、包子、面包等口感暄软好吃的生活常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发酵的概念、原理及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酵母菌个体本身是微观的,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发酵食品对学生来说是常见的是亲切的。所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小组分工合作、亲自动手制作发酵食品,而后,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再回归到对酵母菌及其发酵原理知识的认识上。同时,以蒸包子的活动为平台,让学生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景(发面、未发的面 观察 记录 混淆)→发现问题→假设→设计区分方法→预测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做记号、蒸→分析结果→验证假设、推出结论→进行反思总结
(四)评价
本节课的评价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学案,学生按学案的分工表如实填写,并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学案的内容,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给组内的同学评价,同时教师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最后三个评价汇总到教师手里,形成最终的评价。
二、观察比较、提出问题:
加了酵母和没加酵母的面团在形状、大小、状态、松软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成的问题是:1、2、3、三、探究性学习
1、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面包子的记号:
死面包子的记号:
3、制定并实施计划,检验假设(蒸熟包子)
(等待蒸熟的时间里,解答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发酵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4、观察、品尝蒸好的包子,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5、得出结论,进一步确认发面的特点
6、交流收获、体会
四、基于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实践活动也就成为了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请看案例。
【案例】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把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为时代背景,结合每年的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设计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和自主求知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接触大自然,体会与自然相处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操,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体验与感受,提升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具体目标:第一,知识积累,自然观的养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与常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提升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通过观影片、读文本、听讲座等形式的学习,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勤奋执著的学术精神和对自然界真诚无私的热爱情怀。第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会检索、阅读和理解科技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第三,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并生动地表达自己,流畅并愉快地与人分享。第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独立研究探索与团队合作探讨相结合。通过合作探究与他人交流、分享,最终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多样性理解。
(三)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活动一:启动仪式。活动总动员,介绍活动整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活动介绍,了解活动的大致流程,明确各项要求。
活动二:专家报告。聘请知名专家做“享受生物多样性的快乐”的报告。
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报告,做好笔记。
活动三:主题电影。在同一时间展播《植物私生活》等四部专题电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部观看,学生入场和出场处都要盖章,观影后每一位同学要撰写影评。
活动四:小组组建。每班分为8-9组,每小组4-5人,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起一个组名,进行分工,并填写初期分工记录及评价表。
初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查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2)查找北京地区春夏之交动植物的相关资料;(3)记录生活圈内的各种生物;(4)自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或生物观察。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
活动一:专业培训。小组长培训;志愿者培训;专业知识培训。
活动二:确定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上完生物课,接受了培训后,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确定考察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二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相机,负责拍照;(2)准备动植物手册,以备现场查找不认识的生物;(3)负责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撰写观察日志;(4)准备一些特殊工具,以作更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究,如温度计测水温、花铲用来翻动土壤观察土质和土壤中的生物等。
活动三:考察动员会。
活动四:实地考察。
第三阶段: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选择展示方式并进行三期分工。供选择的展示方式有两种:展板展示和PPT展示。
三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图片资料;(2)准备文字资料;(3)制作展板或PPT;(4)负责展板介绍或PPT讲解。
活动二:课堂展示。在生物课上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评价。
活动三:撰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可以是某一物种的说明文,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四)评价
1、总体评价:
(1)分工明确:三张分工记录及评价表填写完整,每张5分,共15分;
(2)认真听专家报告,并记好笔记,得10分;(3)观看电影并撰写影评:有入场和出场处留印得5分,认真写了影评得10分;
(4)前期准备充分,做了详细记录,得10分;
(5)认真写了实地考察日记,得15分;
(6)积极参与了小组的成果展示,得15分,被评为最佳展示的小组加10分;
(7)认真撰写了研究报告,得20分。
2、PPT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PPT汇报评价表
评分细则:(汇报时间:8分钟,超时扣分)
3、展板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汇报展板评价表
评分细则:
以上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案例简要地谈了谈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问题。总之,要想根据每节的内容编写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先要客观深入地分析教材,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要反复琢磨什么内容课标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对于一般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讲,对于重点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于什么手段、使用哪些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等等,每一小节的要求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再就是熟读教材,逐字逐句,书上都涉及了哪些例子、哪些素材、有没有图片、怎么读图,等等,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有教参,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做好这些准备,教师再着手编写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掌握了学生的喜好,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科学前沿,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我县十几所中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走进了几十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并针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诚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现状
(一)阅读方面
1、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 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初中所要学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就学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除了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而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2、是讲堂,而非学堂。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考了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教者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五尺讲台这地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而设,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者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这里用了8个强调,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玩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还有一段话,我们觉得阐述得同样精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这对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自己的”,很显然是学生自己的,而绝非教者自己的,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对课文大加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听讲,甚至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无动于衷、麻木不觉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觉得,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程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一节课优劣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堂而皇之的一句口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互动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所共同追求的层次和境界。
3、讲读与自读,泾渭分明而非水乳交融。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为完成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而设立的,二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自读课更多地应看作是教读课文的延伸,能力训练的迁移,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有了教读课而舍弃了自读课,我们的教师总认为自读课文内容不考,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而目前的 中考阅读部分偏重了课外,我们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也将忽略讲读与自读,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无论教读与自读,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日后自为读书。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量,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三年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年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教学大纲还推荐了十部名著和五十篇古诗文,实际上我们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应有的教学活动几乎是空白。事实证明,只有教读与自读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水乳交融,才能学好语文。不树立 大语文观,眼光只盯在课本上有限的几十篇课文,就幻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只能是神话。
4、偏重了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划过一道痕迹,只把课后习题的答案抄在了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的往往也不够。比如:第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教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我们往往只把练习练习一给出的文章内容要点这一结论指给了学生,而至于怎样抓文中关键语句等概括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当然也就见不到学生概括要点的过程了。还有这个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而教材在单元提示中接着明确指出就是集中注意力默读,而我们的老师居然把它理解成大声快速朗读是为速读,当然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每分钟500字以上这些速读的操作方法学生更是无法学到。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阅读方法不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演练,学生日后怎样自己读书?
(二)写作、口语交际方面
1、注重个体训练,忽视训练体系。
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六本教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本教材,甚至每个单元都是这个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应该看作是完成整个训练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作文能力训练体系,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共识。可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往往注重的是作文的次数,作文做了哪些个题目,而忽视了单元训练中所要形成的能力。比如,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写作口语训练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作文贵在创新”,短文后面给了两个参考题目“我”、“窗”,至于你要写哪个题目,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应该让学生懂得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所创新,在于写出“个性”的风采来。从而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总之,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同样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2、局限于课堂,割裂与生活的联系。
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简单的道理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听过这样一节生动的作文课,教者让学生对月亮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并记录下它的变化,再搜集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课文,经过这一个月的深入了解,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文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老师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得如此深透。显然,没有那一个月的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突发奇想地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造一个“月圆之夜”的作文,对学生而言该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历来主张我们应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过去,让我们演一个矿工的段子,我们要到矿山同工人们下到矿井里摸爬滚打一个月,一个月回来,我们说的词全是工人的词,全是生活的词,如今不同了,头天晚上给你个本子,第二天让你上戏,我们哪还演得成?”艺术创作如此,我们的作文也是创作,本应该也如此。
3、看重批改,忽视讲评。
“当语文老师累”,这是所有做语文老师的共同体验和感受。语文老师较其他科老师在备课、批改上任务繁重了许多,尤其在批改上,一摞摞的作文往往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没等上一个作文批完,下一个作文又该做了,搞得我们在作文批改上疲于奔命,结果学生对老师辛辛苦苦写下的批语往往不买帐。这就促使我们的老师应该改进批改方法。在作文批改上,我们主张重批轻改,“批”也是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批,把学生作文中用得恰当、精妙的词句划出来,主要的问题批示出来,而“改”应调动学生自己去改,老师改得再多,那也只能是你老师自己的东西,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感受、认识,况且我们精力有限,一次作文,两个教学班,八、九十人,八、九十篇作文,改是改不过来的。还有一点,“批”应及时、快速,时间一长,不仅批者对学生作文没多少印象,就是学生对学生自己的作文也会淡忘。
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倾向:忽视讲评。我们认为讲评在作文训练中尤为重要。在讲评中,应把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指出来;再就是多鼓励,哪怕只有一个好词好句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作文的认可和欣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作文的成就感。这样,既让老师减轻了劳动强度,又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总之,我们认为,一次好的作文讲评课不仅仅是上一个作文的总结,更是下一个作文的开始。
4、追求大而全,忽视了突破重点、难点。
西方有句谚语:样样通,样样松。作文训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什么都抓,结果势必什么也抓不到。而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大多犯这类毛病。与其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抓全面,倒不如每次训练抓一两个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倒有可能真正学点 东西,提高点技能,一课一得。这是作文训练乃至阅读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文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培养学生对论据的使用能力。这里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我们不妨通过一次训练来使学生把握道理论据的使用,再通过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对事实论据的使用。使用事实作论据应注意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一次来完成也不如把叙述事例要注意指向性,论证意识和对事实分析论述这两个重点、难点集中在一次训练中来完成,这样无论指导、批改还是讲评,都以这两个方面为训练要点,这样,会更容易突破些,效果也会更好些。当然其他文体的作文训练应如此,只有坚持一课一得,经年累月积攒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稳步提升,反之,贪多求快,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5、忽视口语交际、课外练笔和语文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
关于课外练笔,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里的“其他练笔”,去掉我们的片断作文(小作文)14次,字数按每次300字计算,才4200字,还有接近6000字的课外练笔没有得到落实。事实证明,仅凭课堂的几次作文训练就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到一个层次谈何容易呀!
至于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第二册教材上列有警语收集与评比、片断续写比赛、纠正错误用字比赛,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这样五 次之多,可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
二、改进意见
1、创设良好的教研、教改环境是必需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氛围不浓,教改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教师缺乏一种动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已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课与不教课待遇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教师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动力在我们的分配体制中寻找不到,现行的教育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也就是说这种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一名优秀教师他只能活在他拥有的虚名里,竟然还要为他的职称评定而挣扎,小而言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县基础教育的悲衷,大而言之,不能不说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悲哀。教师需要一个较为合理的物质生存环境。这些当然不是我们一两个人或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困难会得到解决。
2、树立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 己感受事物,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包办代替都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3、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首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它是为了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4、我们需要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教龄在10年以上,教学在不断地重复,而能做到不断反思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往往表现为满足现状,抱定陈 旧教学方法不放,结果教十年甚至一生跟教一年没多少区别,没多少长进。
我们认为,《走进新课程》一书中对“反思”的论述也许会对我们的成长有所裨益。它是这样表述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提高教师文学素养迫在眉睫
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二、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我们自己每学年也至少应读二、三部文学名著。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去面对自己 的课堂。当你读了《冰心作品集》、《朱自清散文集》、《毕淑敏作品集》、《余光中诗选》、《毛泽东诗词全解》、《鲁迅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你再来教读课文《小橘灯》《背影》《春》《提醒幸福》《乡愁》《沁园春•雪》《孔乙己》等就会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感觉,否则,必然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