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4 黄昏的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请课文脉络。了解蝉脱壳的过程,自己可以复述蝉脱壳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蝉是怎么脱壳的。教学难点
了解蝉脱壳的步骤,使学生喜爱大自然。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他就是法布尔。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变自《昆虫记》。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翻开书第九课,自由朗读课文,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出示多媒体生字词课件]不知道有哪些同学回家好好预习了的,谁想来读一读? [注意“镇”、“蝉”、“震”,多音字“壳”、“哗”、“调”] 全班齐读,一个字读三遍。
同学们认识了这几个字,能给他们组词吗? 在8个生字中,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注意:“腾”、“震”、“弱”] 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知道有没有聪明的同学有好方法记住它们呢,你能说几个就说几个。注意区分“脱壳、蜕皮”,这两个词。
(二)再读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蝉的哪几方面? 预设:A生:蝉怎么脱壳的? B生:蝉的声音很好,视觉灵敏。
C生:蝉有听觉。(相机板书)
哪些自然段写蝉怎么脱壳的?(2--4自然段)。蝉的声音很好,视觉灵敏,有听觉又在哪些自然段中呢?(5--10自然段)。2.学习第1自然段
蝉一般都住在哪里?结合你的生活来说一说。(蝉一般都住在树上,)的确,蝉和我们很近,和我们是邻居。齐读第1自然段。
作者法布尔称蝉是他的邻居,说明了作者对蝉是什么感情?(很喜欢蝉,把蝉当朋友)文章中又是从哪里说明的呢?(我喜欢观察蝉脱壳)(ppt)我们接着往下读。
(三)学习第2--4自然段。1.第2--4自然段讲的是有关蝉脱壳的内容,那么每个自然段又分别讲了怎么呢?试着用4、5个字来概括。
指名说,师帮助概括:第2自然段写了幼虫脱皮,第3自然段写了蝉脱壳了,第4自然段写了脱皮的蝉。
2.请同学们默读第2--4自然段,走进文字去看看蝉脱壳的过程。
3.并试着介绍一下,注意介绍的先后顺序要清楚。把重点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在有感触的地方的旁边做好批注。小组交流。[师巡视] 谁想给我们介绍蝉是怎样脱壳的? 预设:
A 幼虫怎么蜕皮的?谁能把文中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有一组关联词是什么?先„„接着„„最后
你能用这样一组关联词说一句话吗?
B 接下来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脱壳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动作?找到相关的词语了吗?请默读这一段,把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画出来。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钩住、蜕。[读句子] 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过程很复杂。
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能和我们说说吗?你还体会到什么? 你能不看书,看着这些词语来给我们介绍蝉脱壳的过程吗?
此时你们有什么感想?试想一下蝉在这个脱壳的过程中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说。(疼,痛苦,坚强,向往外面的美好世界)这个脱壳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半个小时 这半个小时对于蝉来说好过吗?漫长吗? 不好过,十分痛苦,十分漫长。
猜想一下在这半小时里它可能还会遇到什么? C 完全蜕出来以后就行了吗? 你是从哪里找到的?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去看看视频,感受一下蝉脱壳的过程。蝉脱壳的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金蝉脱壳
三、练习
概括讲述蝉脱壳的过程。
四、总结
蝉在的地下生活大概是四年。此后,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这是一种生命的蜕变,这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
五、作业
1.依照课文介绍蝉的一生。
2.给自己的父母朋友讲一讲蝉的不凡之处。
六、板书
10、蝉
幼虫蜕皮
腾起、翻、倒挂 蝉脱壳了
打开、伸直、翻
蜕皮的蝉
钩住、蜕
第二篇:《黄昏的蝉》教学设计
《黄昏的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蝉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 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的叫声使树林更加宁静,鸟叫声使山谷更加幽静。作者引用王籍的诗句来写蝉。说明蝉的叫声在夏天都能听到,而且叫得最响。
(2)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蝉并不是用嘴来叫的,而是拿腹部两侧鼓状的发音器来鸣叫的。它的发音器长得很巧妙,旁边还有一个空腔,可以通过共鸣把声音放大。作者捉蝉,把蝉拿在手里看,认真地观察才知道)
3.学生自由读第一部分,然后说说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4.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作者喜爱的思想感情。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蝉的叫声非常响,即使在四百米开外,人们也能听到它的叫声。我们还知道蝉还为什么叫声响亮。叫的声音这么大,却又不用嘴巴,使我们对蝉产生了许多好奇。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蝉的其他知识。
六.布置作业
1.把生字新词抄写两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蝉的什么知识?
3.教师导:这节课,蝉的叫声这么大,却又不用嘴巴,使我们对蝉产生了许多好奇,让作者想进一步揭开蝉的秘密。
二.继续学文,学习蝉的其他知识 1.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回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默读课文第二段。(3)指名反馈。
(4)找出文中捉蝉的句子,体会捉蝉的乐趣。
“于是我们相约,在天刚擦黑的时候带上手电筒,来到小树林里。„„蝉的我们快乐童年的伙伴,几乎每个孩子都捉过蝉。”
(5)教师小结:捉蝉的游戏真有趣,而且还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默读,想想作者从课文中还知道哪些蝉的知识。(2)指名反馈,体会写法。
原来蝉有一个漫长的“童年”,而且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难怪它一旦走出“地狱”,就要向太阳放声高歌。
3.学习课文第四段。
(1)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自读,思考:“心灵手巧,乐于与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是什么意思?(3)教师展示资料,帮助理解。《昆虫记·蝉》节选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他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他遭受的意外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边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的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4.师:你们喜欢蝉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真是一个乐于与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可是,作为歌唱家尽情欢乐只有五六个星期。
三.总结全文
1.结合搜集到的图片,依照课文说说蝉的一生。2.指名说蝉的一生。
3.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蝉》,深入地认识蝉。
第三篇:《黄昏的蝉》的教学反思
《黄昏的蝉》一文有太多可挖掘的点,什么才是给学的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平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贪多务广”是学不好语文的。所谓“舍得”便是有“舍”才有“得”,这大概便是“简单”智慧的诠释吧!这篇课文着眼点应是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课时的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蝉的知识:发音,蜕变,产卵,生命过程,那部分给予我们生命的启示板书:生命的过程,接下来重点学习蝉生命过程的段落展开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猜想,在读中感动。学生通过读感受蝉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学生有的感到蝉的耐性,蝉的坚持,蝉的孤独。
然而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引导学生学习林清玄的《知了》,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层面不再简单的理解地下的生活,从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第四篇:《黄昏的蝉》一文教学反思
《黄昏的蝉》教学反思
《黄昏的蝉》一文有太多可挖掘的点,什么才是给学的?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平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贪多务广“是学不好语文的。所谓“舍得”便是有“舍”才有“得”,这大概便是“简单”智慧的诠释吧!这篇课文着眼点应是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猜想,在读中感动。学生通过读感受蝉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学生有的感到蝉的耐性、蝉的坚持、蝉的孤独。然而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阳光》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阳光》一课时,遵循新课程理念,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我用谜语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识字时设计了“摘果子”的游戏,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了识字效率。
2、寓教娱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带动作、带表情去读,以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指导朗读,《阳光》非常优美,有些句子、词语非常好,由于是一年级并不需要深入地理解,我只是让他们理解了几个重点词,然后就是让他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感受语言的优美。
《阳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怎样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呢?我设计的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想象、比较、做动作等方式,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阳光的真正美好与宝贵。教学中紧紧围绕阳光给大地及人们带来的美丽与欢乐,来表现阳光的宝贵,学生理解起来浅显易懂。又通过搜集的课前资料,去了解阳光的一些课外知识,即帮助理解了课文,又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效果还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识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导写字过程中时间有些紧张,在理解重点词时,引导得不够到位,以至学生没法领会,回答不到点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讲出来了,以后,我会吸取经验,多请教老教师,讨教些好的经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海浪花变成的镜子》的教学反思
一天,我学习童话《海浪花变成的镜子》,这是一篇向孩子们撒播善良种子的童话,童话中有一面海浪花变成的镜子,这面神奇又善
良的镜子,让男孩、女孩和螃蟹在照镜子时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从而找到了快乐和自信。
课堂里,当我们想象着螃蟹来到镜子前,想到自己原来也有一双善良的眼睛和一颗善良的心时,我问学生:“这时候,你希望谁也来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呢?”
这时,班里的学习委员张泰浩站起来说:“我想让李兆康也到这面镜子里来看一看,他虽然有时候有些野蛮,爱恶作剧。但是他也有很多优点。”听到这儿,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一个给李兆康在班级重新树立形象,让他融入集体的好机会吗?
于是,我注意观察着李兆康,故意问他:“人家说你有时候有些野蛮,你没意见吧!”
“我没意见,我还要为他鼓掌呢!”他的脸红了,有些不好意思。
“那我们今天就来当当这面镜子,也来照照李兆康的优点吧!”
孩子们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有时也帮助人。” “他长得很可爱。”
“当我不开心的时候,他会逗我开心。” „„
再看看李兆康,他的背都挺得直些了。那堂课后面的内容他听得特别认真。更让人奇怪的是,打这以后,他也在有意地控制自己爱恶作剧的坏习惯,慢慢地,大家都乐意和他作朋友了。
是呀,当孩子们沉浸在童话中美好的情境中时,他对童话中善良和崇高的那份认同感,一定也能在他的心中激起一些涟漪。毕竟,人性本善,何况这些尚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当童话在他们心中荡起涟漪时,他们小小的心灵也会与童话中的善良与崇高产生共鸣,于是,他们也会自觉地向往着善良和崇高。或许,藏在童话中的善良和崇高的美好因子原本就更能感化孩子。如果,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多一份用心,在我们的课堂里借助童话有意地创设这样一些感化问题孩子的情境,巧借童话来化解孩子们心中的那块“顽石”。我想,我们的班级管理一定会多一份和谐和快乐!
神奇的鸟岛》课后反思:
《神奇的鸟岛》一课说明介绍解释了青海湖西北角鸟岛的地理位置以同鸟岛上十万多只水鸟相处和谐,遇到敌害能共同对敌等趣事。展现
了鸟类团结可爱天真又纯洁,显示出自然界的神奇奥妙。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明白鸟岛是个漂亮的地方,是鸟的乐园,从而使学生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奥妙;难点是领会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这一段是怎样写具体的。以前的许多课例教师总是花大力量与精神在鸟多上做文章,一节课下来,学生只对那里鸟多留下深切印象,而真正神奇之处却忽略了。对此,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以下两方面来超越以往此课的弱点。
抓住主线,感受3个神奇。
⑴神奇之一:领会鸟岛位置神奇。我在第一课时已经经过学生朗读、思考分析感觉到这里很隐秘,不好不怎么样找。教师小结为“位置神奇”。第二课时,我仅以一个课件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节时增效。
⑵神奇之二:鸟不但多,而且相处和谐。我紧紧抓住“除了位置神奇,你还从那看出鸟岛的神奇之处?”让学生经过默读、思考分析、画批、组内交流、集体交流来超越难点。
①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解程度到文章是分:天上、地上、湖里;颜色、种类、数量来具体写明了鸟多的眼花缭乱,令人称奇。
这里,我特别培育学生要学“实”。即:说的时间一定不离开语言文字空谈,要结合搭配具体的词语、句子来谈感觉,这对学生浏览短文的运动和训练是特别必要的。
②在句子比较对比思考分析与判断中,使学生感受怎么样写具体。
湖水里,是斑头大雁,是燕鸥,是环嘴鹬,还有天鹅,凤头潜鸭,黑颈鹤„„我们大约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种鸟呢!
湖水里,那披着五颜六色的彩色花衫的是斑头大雁,小巧玲珑的是燕鸥,张着长长的嘴东张西望的是环嘴鹬,还有洁白的天鹅,漂亮的凤头潜鸭,迈着长腿踱步觅食的黑颈鹤„„我们大约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种鸟呢!
同样是些鸟的种类多,我出示了文里面的句子和我缩写的句子请学生比较对比思考分析与判断后谈感受。
这样不需说教,学生在比较对比思考分析与判断中就知道明白把鸟的颜色或者姿态各自写出来就使文章显的生动、有说服力,反之,就像流水帐,苍白无力。
③力求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书中涌现()的是(),()的是(),还有()的(),()的(),()的()。。。句式。因为课前我曾让学生搜索搜集关联资料,有些学生从网站上面下载了许多水鸟图片、文字资料,所以在这里以次为依靠,使学生开展想象,进行填空练习,既丰厚了知识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运动和训练。
课后有背诵第二自然段的使命,但这段文字很多数量,因此我将这段里面的重点部分,融入课堂,增大教学密度,提高实效性。
⑤鸟岛聚集着十几万只水鸟,它们会不会争吵、发生矛盾呢?教师在引出这个疑问和问题后,学生立即反应“不会”,并找到根据,书里面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文字课件——这岛上生息着十几万只水鸟,但它们相处的十分的非常和谐。并请学生结合搭配生活实际来谈谈对这句话的感觉。生1说:“我看到有些人为了一点事就争的面红耳赤,又是
打又是指责。而这里的鸟取相处的如同此类和谐,真是人还不如鸟呢!”生2说:“我看了有关资料,知道明白虽然同时也是群居,但它们又是却会自相残杀,它们的素质跟水鸟比差远了。鸟岛的状况真是令人不能够认可思议!”(老师、同学都笑了。)
经过学生的交谈,它们都感受到鸟岛神奇之处不但在于多,更在于它们相处和谐。
⑶神奇之3:共同对敌。
①本课练习题3要求学生能复述“鸟岛捍卫战”。也就是深切感受更为神奇的是它们不但相处和谐,还能在敌害来犯时共同对敌。为此,我准备了一个生动的视频资料(鸟岛捍卫战实景)。那扣人心弦的场面情况,剧烈的音乐,将学生、和会老师都深深吸引,小孩子儿童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神奇之处溢于言表。这也为复述打下根本基本。
②看罢录像,趁热打铁,让学生读书回味刚才的激战。然后再出示6个复数提要——黑鹰来犯、大雁报警、众鸟迎敌、黑鹰俯冲、群鸟反击、黑鹰流窜。把学生初次复述的难度降低,顺利帮助小孩子儿童们完成这个运动和训练。
小孩子领会到鸟岛的神奇之处了吗?我当堂做了一个小测试:鸟岛神奇在哪呢?你知道明白了吗?请你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这两个句式说说。这样,既培育了他们的语言文字运动和训练有考核他们这节课是否有所收入。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能流利的用两个关联词把鸟岛神奇的因果关系说明了了。看来,我对此课的把握是对的。
经过这次实践,我更明了了,贯彻新课标,进行课改,将新理念信念转化为教学动作行为的重点关键要素在于教师把握教材、饮食吃透教材。
《玻璃公公一家》教学反思
《玻璃公公一家》这篇课文是用童话体裁写成的说明文,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学生极易理解。在导入课文时,我简略介绍了玻璃的历史,突出玻璃历史悠久,因此课文把玻璃比喻成公公就不足为怪了,接着我又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吊起学生胃口导入课题。学生带着好奇与兴趣自主阅读课文,效果自然就好了。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讨论交流并归纳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板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的规律及本课特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课文,扮演各种玻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文拓展方面,我利用课文中提到的“玻璃节”,让学生拿出课前查阅的各种新型玻璃资料(有课文介绍的种类,也有学生自己查阅的种类),开展了一次玻璃节。学生自己扮演各种玻璃,接受各大媒体记者的采访和客商的咨询,有的同学还为此做了漂亮精美的名片,可谓人人动脑用心了。
作业布置就是设计一种理想中的新型玻璃参加明年的玻璃节。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这一课的设计还是符合了新课标要求,既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了课文知识,又搜集资料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还动脑想象,动嘴说,动手设计,动笔写,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充分运用了自主的学习方式。
但这课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自己过于顾虑,初教小学担心别人对自己评价不好,因此课也上得有点拘束,很多环节上课实际没有设
想中的流畅,表扬学生的语言也没发挥自己的特色等等,但我相信,在三小各位领导及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以后的教学,会越来越出彩!
《我发现了新的流星群》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是沉闷的,文本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和学生的情绪都很低落。是不是课前听写生字的不理想,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引入部分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或是这样的文本我们应换一种方式切入。
这堂课的设计,在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思考“孟奂发现流行群的经过,分析他成功的原因?”先引导学生概括出成功的原因“兴趣”“恒心”“思考”“探究”,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发现流行群的经过。“你能说说发现的经过吗?在这个过程中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思考?”没想到,看到的只是漠然、茫然的眼神,在失落中责备学生。
如果把课前引入改为欣赏宇宙、星座的图片,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太空的了解和疑问,会不会将学生情感体验与文本紧紧联系起来。如果让学生欣赏满天如精灵般的流星雨,会不会激发起学生对流星雨产生同样的兴趣、结缘呢?会不会激起学生探究孟奂成功的过程及原因呢?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和反思中我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当我上完王冕这课的第三课时时,我深深的体会到:只要用心去教,定会收到好的教学结果。
一、在上课文第6自然段,讲了王冕用了三个月时间学画荷花,但没有具体写王冕是怎样学画,于是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王冕在这三个月中是怎样学画的,一阵沙沙的写字声后,学生交流了:“白天,王冕仔细观察荷花,把荷花的形态熟记于心,晚上回家就在油灯下回忆荷花的样子,然后画下来。母亲让他早点休息,但王冕依然没有在油灯下刻苦的构线,涂色……”有的同学写到:“王冕开始画得很不好,他想放弃,但他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事情,我一定要坚持。经过努力,他画的荷花越来越好。”……通过练笔,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到王冕的刻苦好学。
二、学完了课文,我说:“同学们,王冕的孝敬母亲、刻苦好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同学们内心肯定有很多感触,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吗?”同学们发言踊跃。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王冕的家境如此贫困,但他在逆境中刻苦勤学,最后成为一位大画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懂事,对母亲非常孝顺。我想,当我们还在抱怨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的时候,还在对父母挑三拣四的时候,当我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时候,当我们作业没有认真完成的时候,当我们成绩大踏步地退步的时候,当我们每天捧起父母为我们准备的丰盛的晚餐的时候,当我们穿起漂亮衣服的时候,当我们拿着父母给我们的零花钱乱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当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想到我们优越的生活条件是由父母创造的时候,想到我们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听完我的话,教室里一片沉寂,我想,我的话至少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了一片涟漪,或许会对他们今后的行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吧?
《让学生快乐写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和感受的直接方式,学生通过作文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了解自己的个性情感和心理需要,给自己的成长塑造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然而,封闭型的传统作文教学已经异化为学生攫取语文高分的手段,成了传授写作知识和技巧的训练,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地讲,熬完两节课便万事大吉,学生“低头造车”榨出的作文缺乏灵性、生气、情感,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大敌。作文改革路在何方?最近我在作文教学中颇受启发。
在上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写自己高兴、痛苦、伤心等事时, 我先组织孩子们说,但课堂上鸦雀无声,然后我灵机一动,心想:也许孩子们怕我都不原和我师交流,于是我赶紧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大组,甲组同学说高兴事,乙组学生说伤心事,丙组学生说痛苦事,不到一分钟孩子们便自动组合,很快的形成了三大小组,看到这样的气氛,我一下松了口气。让刚成一组的同学进行5分钟左右的深入而密切的交流对话,我及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真心话,说出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最后三组角色互换,按顺序进行谈话。谈话结束后又让学生把自己参加今天活动的经过写下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并提供学生一些与本次活动相关的优美词语,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动起笔来„„
我采用了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谈话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在“周围事物”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帮助学生在作文课上学会“摄取生活素材”。使之成为“取之不绝”的作文源泉,这呼应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的目标要求。
我把谈话过程尽量拉长和变细,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清。有意识地丰富了学生的见闻,诱导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激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高涨的激情中完成写作,呼应了《课程标准》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目标要求。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不但使学生在当前写好作文,而且保持了学生作文学习的可持续动力,保证学生从不原写作文到学会写作文。
我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尽量把作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训练能够演示成为“情景”,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景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教
师深入研究作文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构学会写作的认知和技能的相对完整体系,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小露珠的梦》的教学反思
《小露珠的梦》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文章不仅语言鲜活,而且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时,我认真仔细的研究了教学参考书,反复朗读了本课教材,设计了种种朗读形式,这种设计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读为主,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出相应的语气,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涵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时刻没有忘记这一点。但是,由于上课时调控能力不当,读的遍数不少,但却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大海美极了这一段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出大海的美来,但找了几名学生来读,都读的不怎么样,这时我应该范读再指导学生来读,共同感悟大海的美丽,但我害怕耽误时间,只是匆匆的一句“你读的很美”就打发过去了。语言是体现情感的符号,文章本身就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一篇文章通过语言描述所塑造的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往往会给学生情感的陶冶。我却轻而易举的就把这种“情感的陶冶”给抹杀了。
本次教学也有闪光之点。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方面,引导有方,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第一:小露珠到大海后会看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看到可爱的海豚,凶狠的鲨鱼,自由飞翔的海鸥„„第二个精彩点是:少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如:你从小露珠身上学到什么?答:学他的坚强、勇敢、历尽千辛万苦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总之,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无论你的设计多么精妙,可面对六十多个鲜活的生命,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理解、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
初读诗句重点放在读通读顺上,教师可通过范读及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如“见”在课诗句中读“xian’’不读”jian。
另外,古诗的题目不象记叙文那样明了,一看就懂。所以理解题目的意思应该作为理解古诗的重要开始。古诗解题意的方法很多,本课的两首古诗可以采用看注释和抓重点的方法。如《敕勒歌》看注释先了解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敕勒族的牧歌。
在教学中还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习《敕勒歌》时可让学生想想,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那些景物?“天苍苍,野茫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的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全诗寥寥二十字,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朗读的练习和指导。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朗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老师可以找些相关意境的古典乐曲,配
乐后,再入情入境的练习朗读,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两首古诗,虽然描写的景物季节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诗人已喜悦的心情赞美诗中的美好景物,表达的情感都是积极向上,开朗豁达的。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朗读中,要知指导诗人读出明朗向上的情感基调。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背诵。可采取多种方法练习:如个人自背、小组内练习、师生合作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小组间竞赛等。以激发背诵的兴趣。
《秋的原野》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在设计本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第4自然段)这是一幅画吗?因为出示的文字,学生都摇头说是不是。接着,我说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你信吗?自己读读看。利用这个阅读期待的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充分阅读,教师适当点拨:“第一次读就把轮廓读出来了”、“再次读,把图读得活起来”……在不同的要求下进行阅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课文的内涵,感受了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我还善于利用批判。如在朗读“池水清清”时,我说“听起来不够清”。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进步。这样,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培养了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在后面朗读“衣衫轻轻飘荡时”,学生已会自己评价了,“我觉得衣衫还没飘起来”,这就是学法的迁移。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
2、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巧妙地“预设”——“这是一幅画吗?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引导学生深入地感
悟、品析、朗读重点词句,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了壁画的美。真正体现了“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因此,在备课时,要深刻钻研教材,预设巧妙,为学生的及时“生成”培育更多的“土壤”。
但在教学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思考:
1、朗读要具有层次性,该如何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2、对于图文结合进行教学的课文,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这节课上,图片也许出现得太晚,可能让学生有些失望。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这个信息渠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创新,首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仅渴望了解作者,更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其次,课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
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运用自己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对于晏子的语言分析得较为细致,对楚王的语言和神态却没怎么顾及到,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能体会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其中“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后来,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体验课文内容,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如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五彩池》教学反思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学即了的特点。另外,汉语语音有高低起伏的四个声调,也就容易造成音乐般的旋律。这两个规律就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通过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五彩池》中不断朗读可以理清课文思路,更能体会作者感情。
对《五彩地》这样描写细致、语句优美、句法整齐的佳作,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一步是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口诵心惟,读思结合,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神奇的五彩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初步感知“人间五彩池”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第二步是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指导学生朗读就要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动情。读前让学生思考酝
酿:当你面对向往已久的神奇美景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对五彩池的景色、对文中抒发的情感便会有一种亲切感,就会主动地去品味:小时候对瑶池的神往。初见五彩池的惊喜、细看池水时的惊奇、了解成因后的恍然大悟、观后的由衷赞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说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古诗两首》教学案例
今天,我上第四课《古诗两首》,我像以往一样在理解诗的字、词、句上作了准备。在教学《暮江吟》时,当学生自读古诗说了“暮”、“吟”、“残阳”的意思之后,要来说说重难点字“瑟瑟”的意思了,哪知道一个成绩不错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说了:
生:江面上有些颜色是红彤彤的,有些是深颜色的,因为江两岸的树木倒映有水中加上水里面水草的颜色,颜色深一些。师:刚好是半江红彤彤,半江深颜色吗? 生:不是的,诗上说说的,真正的是不一定的。师: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半江„„半江„„ 生:是为了读起来好听。
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上那感觉是怎样的? 生:被夕阳照到的水面波光粼粼,霞光倒映在水中是那么漂亮,有的 像……有的像……
生:垂柳下的水面,被遮住了脸,飘拂的枝条倒映在水中,加上这些地方特别浅,水草都隐约能看见„„
生:还有一些江面,颜色会变,夕阳西下了,刚才还是紫红的,现在冷下来了。
我在课堂上很惊讶,惊讶四年级学生有如此的想象力,我为之兴奋,但我马上冷静下来,在接下去两句诗的理解上,我马上转换了方法,顺势利导,问学生,诗人除了看到这些如此美丽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些什么?同学们很自然而然地去轻声念了那剩下的两句古诗,说出了大致的诗中描述的景象,在大概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之后,我问学生“可怜”是真的可怜吗?很多学生来不及举手就说,“是可爱”,因为看到了这么美、有趣的景象,诗人觉得很可爱。重难点字的意思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看注解自然而然得体会到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我豁然开朗,仿佛被学生点通了,感觉到教学古诗用得着那么“谨慎”吗?“诗”本来就是充满灵性的,有了那么一种心情,诗人才会有感而发,有感而发时,他也不会去想那么多有关一字一词该是什么意思?我们每个人在读诗时,体会到的肯定有所不同,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你碰到了一首诗,难道有可能随手拿起来查字典,带点字该是什么意思吗?再说了古诗中重难点字的意思很有可能在这是这个意思,到了那又是另外的意思,它是随着具体情境来定的。我觉得教学古诗,最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学会怎样进入诗境,用已知的去读懂更多不知的、想知的。而教师真正要做的是怎样创造学习的氛围,而后相机引导。
第五篇:《蝉_》和《贝壳》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贝壳)
主备教师:黄新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说明文,但本文中所运用到的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新知识。同时,作者所采用的拟人的修辞方法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领悟的,从中体会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这两点的引导上,并通过质疑、朗读、讨论等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 【重点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材分析】
1.《蝉》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 1 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讲授法
3自主探究法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知道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困难,首先不要害怕,然后想办法解决。把困难分解,一个一个的小困难解决了,最后大困难也就解决了。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1)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手语到位,句子停顿,面部有感情。)
2、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求: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2)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给词语注音)(1)同学自愿上台朗读。(2)师生齐读。
零líng落luò、断duàn续xù、知zhī知zhī不bù休xiū、收shōu敛liǎn、颤chàn动dòng、聒guō聒guō、宽kuān恕shù
2、结合文中句子解释词语。零落:凋谢。
例句:一阵风吹过,花瓣零落了一地。(朗读句子“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断续:断:断开;续:连在一起。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例句:雨,断续的下了一整天。
收敛:收拢,合拢。指病蝉收拢了翅膀。
(朗读句子“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方法呢?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方法。)
宽恕:宽容饶恕。(朗读“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3、解释学生难理解的生字词和句子。(预设学生问题)
知知不休:不休:不停,指蝉一直不停地叫。
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指病蝉身躯的状态。病时颤动的样子。
响彻:一直响,响了一个夏天。
聒聒:持续嘈杂,使人厌烦。指蝉一直叫,使人很烦。何必:没有必要,不必。只不过:仅仅是;就是。烦人:使人厌烦。
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解析课文
1、学习第一段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学生朗读第一段课文(2)提出问题:
①第一段讲了几方面内容?(两方面)哪两方面(蝉鸣的时间和蝉鸣的后果)蝉鸣的时间怎样?(早)从哪句可以看出蝉鸣得早?(今年,蝉鸣的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②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
(3)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早、知知不休 烦
(4)齐读第一段课文。
2、学习第二段课文(学生提问,学生回答)(1)学生朗读第二段课文。
(2)根据第二段,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在纸上写一写。
预设问题:①病蝉的样子?(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②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外貌描写)。我们还学过什么描写方法?(心理、语言、动作、环境)。
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态度?从哪可以看出?(轻视,厌烦。从“小东西、竟、何必、只不过”等词可以看出)。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3)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微小、病弱 轻视、厌烦(4)有表情的朗读第二段课文。
3、学习第3——6段课文(小组探究,自主学习)
(1)齐读3——6段课文(2)小组探究,自主学习。(3)检查探究情况 ①“都不过要好好活过。”是什么意思?(“不过”是一个虚词,“活过”是动词,是一个实词。意思是要好好的活过。)
②第六段“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③这句话用了两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醒悟,理解,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尊敬。)
④这一部分,有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哪句话是文眼呢?(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好好的生活。)(5)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6)齐读3——6段课文,体会作者态度的转变。板书: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 等17年,活一个夏天 理解、尊敬
5、学习第七段课文(1)齐读第七段课文。(2)提出问题:现在作者对蝉是什么态度?(宽恕)“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你怎样理解这句话?(选择)选项:
①秋天到了,蝉不再叫了,作者也就原谅了蝉以前的叫声。
②秋天到了,景色优美,作者被秋天的景色深深的吸引,就忘记了烦人的蝉叫声。③秋风来了,代表着蝉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着地等待(17年埋在地下,只为活一个夏天。),想得到这些,作者以往对蝉的不敬就全部没有了。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3)齐读第七段,体会作者对蝉的态度:宽恕。
板书: 聒聒 宽恕
(三)探究质疑:
1、文章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照应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但已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3、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生命道理。这是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借物言志)
三、总结课文: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思索: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蝉
蝉的特点
“我”的态度
抑 早、知知不休(§1)
烦 微小、病弱(§2)
轻视、厌烦
(等)17年,活一个夏天(§3—6)理解、尊敬
聒聒(§7)
宽 恕
蝉 生命意义
借物言志
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与运用4题和感悟与思考的1题。
2、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一篇日记。
3、基础训练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扬5
第二课时贝壳
一、教学过程:
导 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蝉》这篇短文,领悟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懂得了生命的内涵“不过是要好好的活”,要认真的过好每一天。那么,今天的这篇《贝壳》又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生命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席慕容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2掌握下列字词(1)字音
淘洗
脆弱
卑微
壳(多音字)
枚 玫(形近字)(2)词义
淘洗:洗涤。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地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3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要注意朗读的速度(舒缓)。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启发 探究
(1)展示贝壳图片,学生结合课文中描述和自己所看过的贝壳(包括图片),概括贝壳的外形特点;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大胆想象)
学生答后,教师评述(2)课文内容研讨
①阅读课文1.2节,作者一上来就赞美贝壳,这些小小的贝壳有什么特征?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板书:拾贝壳—海边拾起 写贝壳—坚硬精致)
②看到这样精美的贝壳作者想到了什么?请齐读第3节,认真勾画出关键词句。
首先想到了贝壳里的生命(注意生命前的修饰词)、上苍用心营造了精致的贝壳,而其是一丝不苟。(板书:
悟贝壳—居所精致、一丝不苟)
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吗!(板书:悟生命—做事精致、一丝不苟)
2重点句子赏析
①《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②“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四、比较阅读
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1.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板书设计:
外形美观——艺术品
引起思索
贝壳
脆弱而卑微的生命消失
把握生命
尽可能把自己应做的事做好
实现价值
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与运用
2、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一篇日记。
3.课外阅读席慕蓉相关文章
4.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