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的产生(教案)大全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
1、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准备]
军鼓、鼓槌、豆子、音钹、音叉、皮筋、尺子。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高兴吗?
师:那咱们唱首歌,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会场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放松了,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还能给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素材,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能对声音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吗?(出示课件:奇思妙想)
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引导学生筛选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出示课件:实验),老师也有几点建议要提醒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生自由探究)师: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让哪个物体发出了声音。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有两个发现:一是让学生发现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二是让部分学生能初步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物体本身都会动。]
师:看来,通过刚才的初步研究,同学们有这么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再动脑想一想: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生分组讨论)
师:来,告诉大家,你们组准备怎样研究,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说,可以借助手或豆子来观察物体的变化,这个办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这些办法亲自试一试,看看物体在发声时本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组研究)
师:好,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把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师: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怎样? 师:“动”,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课件出示:振动的概念)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吗?”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设计以上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仅本节课实验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生利用材料再次体验)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 师:那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师:是啊,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想办法让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物体只要不振动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其它的问题,在今后的时间里老师很愿意跟同学们继续研究。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欢乐。
师:(师边播放音乐《小白船》边深情地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轻轻地站起来,和全体参加会议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本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最后又在音乐中结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声音,处处有声音,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会场。]
[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从试讲到正式举行公开课,讲了好几遍,在几次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以下几点,对我教育颇深。
课前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优美的歌声,边尽情的欣赏边欢快地拍手、跺脚、打肩膀,气氛异常活跃,师生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所以我的心情特别好,师生之间在异常融洽的氛围中探究交流。课堂上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大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让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但并不是单纯地让物体发出声音,因此,我重点提醒学生:在让桌上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关键之所在。开始备课时,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只是期望学生能答出“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就行。结果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越多,不就越说明他的探究活动越成功吗?学生要不是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他能有那么多的发现吗?能说出那么多让老师都想不到的发现吗?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且越多越好吗? 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体验了“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认为结论的得出已是非常简单,便很自信地说:“通过刚才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动脑得出来的,更不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来的。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当然,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答出,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都是难得的。
第二篇:声音产生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黟县渔亭初中
汪云海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具:音叉、水、钟罩、电铃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课本中的示例来引入课程。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利用手边物件发声,并通过音叉振动水的实验来说明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弦乐器发声时弦的振动,管乐器演奏时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等。
2声音的传播要有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实验及事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通过、介绍课本钟罩实验来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介绍理想实验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1、在15℃空气中:340米/秒 •
2、在水中:1500米/秒 •
3、在钢铁中:5200米/秒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四、布置作业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
课堂练习:一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一下,水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声音?分别由何种物质传来?
2010.9.29
第三篇:声音的产生 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 小学部 李晓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0
例
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
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常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
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第五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仙阳中学 张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两只,直尺一把,纸屑若干,铁架台一只,水槽一个,音乐喇叭一个,乒乓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直尺,音叉(包括音叉和音箱)。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学习不久的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让学生观看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人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鸡叫声、电话铃声、丛林中的鸟语、掌声、婴儿哭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教室里可以用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教室里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教室里可以用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
击打音叉。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
三、探究性活动二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视频播放演示课本P36图3一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思考:①该实验直接说明了声音通过什么传播?②声音的传播是否借助其他物质?
问题:在生活中是否只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说出讨论的事例结果,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体验: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其他同学几乎听不到)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听的同学体会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把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盒放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同学们能听到声音吗?
现象:同学们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是怎么样声音传播,即空气、桌面、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交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声音的传播吗?比如古代人为了能够更早的发现敌军会趴在地上听马蹄声的交流„„
四、请大家阅读课本P37、P38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五、课堂归纳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四>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
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