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及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 王惠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本课是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过程中,排除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中央红军长征是本课的重点,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及初期遭受的严重挫折。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介绍了会议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本课的难点是正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课前教师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图片、文字、影视剧和歌曲资料。
学情分析及本课与语文地理思品等课程的整合
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由于已经学习过一定的语文课《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历史知识,并且由于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材料十分众多,地理知识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七年级学生十分的活跃,所以本节课可以通过图示,电影剪辑及小组讨论、模拟表演等方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学到有关长征的知识,感受长征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组织语言、顺畅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悟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方法 1.联系法 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开题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比较法 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3.体验法 模拟遵义会议会场再现当时情景对有关知识了解更深更透一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听朗读《长征》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在滚滚长江、铁索桥、炮火等视觉冲击下,感悟诗的大气磅礴,引导学生探索长征的艰难困苦、探究革命者的乐观情怀。)明确目标,学习新课。学习新课:
第一篇章:长征开始篇
一、自主学习,在书中标明问题答案,并积极回答。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红军是什么时间开始长征的?
3、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是哪儿?
4、红军为什么改向贵州前进?
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教师:一面观察学生的学习,一面倾听并参与讨论,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让部分学生解答上述问题加以点拨完善后强调指出,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长征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
二、课前搜集资料:
学生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课前通过信息手段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组织语言、正确表达的能力)
学生上台指图讲述长征开始遇到的重大困难。特别是湘江一役中央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设计意图: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识图能力,也触动了学生们对长征初期革命形势担忧的情怀,使他们更深切的认识到正确的组织路线、正确的军事路线的重要性。)第二篇章:长征转折篇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读课本找出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2、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提升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教师:一面观察学生的学习,一面倾听并参与讨论,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让部分学生解答上述问题加以点拨完善后强调指出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模拟“遵义会议”的现场的剧本,还原历史。(设计意图:在学生整容般的角色扮演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剧本的能力,也触动了学生们对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关心的情怀,使他们更深切的认识到遵义会议历史的地位重要性。强化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课件展示遵义会议前14年和后4年的对比,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前期经历了左倾、右倾错误,使党经历了大革命、第五次反围剿等失败,革命形势堪忧,消极氛围弥漫;遵义会议后,长征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三、学生上台指图讲述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首先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克服重重困难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胜利在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设计意图: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识图能力,也触动了学生们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形势的认识,使他们更深切的认识到正确的组织路线、正确的军事路线的重要性。通过观看四渡赤水的视频资料了解毛泽东在指挥中的智慧,提升通过历史事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三篇章:长征胜利篇
一、看图片、影片讲长征故事,学习长征精神。(设计意图: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搜集资料、组织语言的能力,也触动了学生们对长征中广大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团结友爱等精神的崇敬!)
二、合作探究:
1、红军长征过程中会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阻截。②.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③.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④.复杂的民族关系。
2、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善战。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
3、我们今天学习红军长征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弘扬长征精神,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三、辩论台:(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明确责任担当。)有人认为:长征精神已经过时了。你同意吗?你认为新时期应赋予长征精神什么涵义?
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引领同学们明确责任担当习总说: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课堂检测:
1、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敌人力量强大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红军力量薄弱 D、日本侵华的影响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远征” A、是为了北上抗日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C、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D、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3、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上
4毛泽东在《长征》中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时间是 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本课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通过学生模拟遵义会议现场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下面附学生学习后的手抄报作为反馈资料:
第二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有三部分内容,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由于新课标删除了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本课中,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教材一点都没有交代,所以在课上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的经过,难点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要理解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这节课时,我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诗《长征》,你能背诵出来吗?接着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重走长征路,数一数当年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
二、提供资料,激发兴趣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等,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
本节课的亮点,我觉得是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当我问到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含有哪些精神?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都能从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中去体会,当问到‘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时,全班同学一致持否定意见,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又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学说: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还有同学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发扬长征精神,要勤俭节约,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家长、老师的期望,才能在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师生同感之情升华。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新课导入时教师讲得不够生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活跃;课堂组织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新课讲授时与前面知识联系的不够密切,从而历史的延续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弥补。
篇二:以诗入境,诗史结合 《红军不怕远征难》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导入这节课时,我首先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这样,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授完本节课后,反思课堂达到的成效,使我感触颇多:
一、引用诗歌有利于课程的导入
通过诗词来导入本节课,一是引入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对长征有更直观的印象。二是通过对熟悉的诗词中的一些问题设问,引入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真相的兴趣。在《长征》诗中毛泽东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学生们既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又比较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减轻了学生们的课业负担。
二、引用诗歌有利于提升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的国度,几乎每个中国人从小就是背诵着床前明月光这样的诗歌长大的。这些优美的诗词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每当一提到某首熟悉的诗歌的时候,人们就会有一种亲切感。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应用一些诗歌,就能够很容易增加历史课的亲和力。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很有效的方法。
三、引用诗歌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
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很多跟历史课本内容相关的诗歌,如:在讲解皖南事变时,引用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更能让学生们对国民党的罪恶行径感到义愤填膺,同时也认识了皖南事变的性质等知识点。又如在讲《战略大决战》时,则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豪迈气派,也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给予学生们思想上的震撼,加强了历史情感教育。
总之,文史相通,通过以诗入境,诗史结合既加强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等课程的融合,同时又丰富了学生们诗词鉴赏的能力,不仅让学生们懂得了历史知识,更是培养了学生们开阔的胸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诗歌,对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三: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的实际检验,整个教学过程还算比较成功:一是利用几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教学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昂,效果明显。二是突出了重点。三是声情并茂(课件里既有音乐,又有图象),寓教于乐。四是学生探究的程度深。
不过也有几个不足的方面,有待完善:
1.本节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在课前按成绩将学生分好组,放在上课后,总是有学生说小组的力量分得不均衡,一次又一次地分组,共花了9分钟,严重地浪费了教学时间;还有一个环节(讲故事部分)也可以节省时间:只让学生讲最精彩的《飞夺泸定桥》,对另一个故事《爬雪山,过草地》可以给学生展示几张幻灯片。这样就能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做书面作业。
2.课后在评课时,有的同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小组只探讨一个问题,那么学生对其他小组探讨的问题怎么掌握?在预设《导学案》时,我也曾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又想到河北石家庄市鹿泉一中韩爱学校长讲的一个学生每次只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看起来那节课上他掌握的东西少,但这是他自己的东西,只要这样日积月累,他就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就没考虑这个问题了。蔡秀波老师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的好方法:即在此基础上,把重点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所有学生都在书上作上记号。我想:这确是一个万全之策,即每个学生既深入地探讨了一个问题,又能将本节的其它重点问题很好地掌握,这个办法好,不妨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
3.对红军长征的经过及走过的省份这个难点,要引导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说一遍后,教师还要指着图强调一遍,以彻底突破难点。
篇四:《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
第三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杨冰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重点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的经过,难点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长征胜利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要理解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我注重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向同学们介绍“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使本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教学中,我还利用课件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本节课尚有不足之处,如学生虽有决心学习“长征吃苦精神”,但凭一时激情,真正心理准备不足,说明对长征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透彻。
第四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影片、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现实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借助声音渲染,导入新课。
多媒体视频播放《七律·长征》诗朗诵,引出本课。你了解红军长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长征起因,见证真实历史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启发学生: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只有被迫长征)
【设计意图:“链接”历史,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激发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拓展。】
(三)“重走”长征路线,感知悲壮历程
1.初期受挫
长征初期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仍在延续,导致人员死伤过半,初期受挫 2.历史转折
毛泽东力挽狂澜,作出正确决定,夺取遵义,在此作了一次休整,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遵义会议的召开。(明确时间、内容、意义)3.冲出重围
遵义会议后,由于确立了正确的领导核心,红军开始一步步重出敌人的重围。四渡赤水(出示赤水图片)——巧渡金沙江(出示金沙江图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出示大渡河、泸定桥图片,学生描述场面)——爬雪山、过草地(出示爬雪山,过草地图片,学生描述场面)——进入甘肃。4.胜利会师(明确:会师时间、地点及队伍)
陕北会师 会宁会师
5..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生动的历史,震撼心灵:长征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为感情升华储备夯实的基础。】
(四)紧把时代脉络,激荡时代情感
师:长征已成为过去,逝去的历史我们是否就应该丢弃呢?学习这一课后,仅仅是为了回顾那段难忘的史实吗?
6.探究长征胜利的原因。7.探究长征精神。
8.明确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
师(满怀深情):同学们,长征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进取、英勇无畏的精神;长征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深度、广度、高度解读文本,使文本具有时代气息】 小结:投影板书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原因、时间、路线、意义
二、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三、长征精神的内涵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简洁明快;显现知识点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 布置作业:连线(红军长征中在下列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湘江
夺取遵义,召开会议 乌江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赤水河
飞夺泸定桥 金沙江
与敌人恶战,损失惨重 大渡河
跳出敌人包围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组织思维能力,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第五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一、学教设计说明 1.课改理念
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2.教学模式
“三环──五步”历史课堂改革综合教学模式
“三环”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展示—课末知识升华
“五步”即:导入新课—生生和师生交流自学内容—激发学生展示自我(提出问题、角色扮演、设置情境、影视资料、历史小品剧等多种手段)—小组合作收获智慧—达标测试
二、学教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2.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学教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五、媒体选择
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六、学案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自学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2)能够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3)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自主学习】
(1)结合课本第一段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课本内容完成长征的经过结构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向其他同学讲解。
长征初期路线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知识网络】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无畏牺牲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
之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为此,我们更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长征吗? 生:齐答想了解。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如果想要了解长征首先要知道长征是怎么发生的?结合学案自主学习(1)概括出长征的原因。师:时间到。哪位给大家回答一下。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生生与师生交流自学内容】
师:回答正确,正是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那么长征的征途是怎样的?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小组间交流你们课下完成的学案中自主学习(2)、(3)、(4)内容,有什么疑问可以向老师提出。【激发学生个体的展示】
师:时间到。请同学注意观察幻灯片长征路线动态图,哪位同学能结合自主学习(2)的内容讲述初期与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过程?
生: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 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 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生: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师:两位同学讲述的很好,下面让我再一起回顾一下长征的路线吧。出示幻灯中的长征路线。
师:长征初期党内暴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需解决? 生: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师:正确。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请大家看有关遵义会议的影片。师:影片中博古是怎样分析长征失败的主要原因?
生:敌人力量的强大
师:假如你是毛泽东在会议上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利的原因,你会做怎样的发言。(小组间讨论)
生1: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的错误,而敌人力量的强大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利的客观原因”
生2: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说:“首先,我以博古的说法持反对态度,针对当前的情势我们现在不能与敌人硬打硬拼,应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生3:假如我是毛泽东我会说:“不能照抄照搬苏俄的模式,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抛弃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方式,重新选举新的军事领导核心”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究竟毛泽东作出了怎样的发言呢?会议最终做出怎样的决策呢?让我重新回到影片中去。
师:遵义会议的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可以结合学案中自主学习(3)内容回答)
生: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师:补充,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好了,让我们学生继续到回到长征的经过中来,(长征经过课件)遵义会议后,红
军四渡赤水、巧江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10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结束。师:那么请同学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生: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师:长征胜利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结合学案自主学习4)
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师:同学们请看学案中的知识网络,今天主要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遵义会议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小组合作收获智慧】
师:我们常说:“学史可以明智”,其实学史的一种最高境界就是从史中获得智慧,那么怎样从中获得智慧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对已知的历史进行感悟与认识。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课,你从中又能获得哪些认识?下面小组间探讨长征的认识看哪组获得的智慧多。(5分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哪组先来说一说?
生A组:我们应该学习红军长征中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
师:也就是说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那么在今天长征神又有哪些体现呢?
生:抗雪灾、抗震救灾、三峡工程、“神七”升天等。
生B组:中国的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程艰难而曲折,但我们也要清楚长征了只是中国革命一个小组成部分之后,中国的革命又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的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
生C组:南昌起、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从长征初期的节节失利到遵义会议后长征取得胜利,都说明了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是不行的。也就
是说:中国的革命要想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生D组:我们把长征中博古的军事指挥与毛泽东军事指挥的结果放到一起对比一下,不难看出正确的指挥和战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
生E组: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生F组:其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北上抗日,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策,一切行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非常好,对长征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且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智慧。所以同学们在以后学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样我们就会就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用心灵可以触摸到有生命的历史,也让我们可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
师:下面请同学自己整合一下知识结构,完成学案中的达标测试题,小组间讲解并更正答案。
结束语:幸福美好生活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长征这段历史,更不能忘记在革命中牺牲的烈士们,让一首长征组歌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