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五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习作一 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按一定顺序写,无论写外形、脾气等特点,还是写活动、习性等情景,都要想好写作顺序。
2、通过具体内容的描述,在文中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写完后多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句子理通顺,将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写,通过具体内容的描述,在文中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内容的描述,在文中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1、习作指导首先一点就是帮助学生“有东西写”,即言之有物。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苦于没有东西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学生手里没有对写作材料的占有、准备过程,故而经常拿假话、空话、套话来充数。可见,帮助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动物、积累素材,让学生走进小动物,盘活心中积累,课堂上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2、将学生的观察与老师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在指导中,我通过观、说、读、议、评等方式逐步帮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因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为的就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想说”就是指“有表达的欲望”。习作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变成“要我说”“要我写”为“我要说”“我要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明确训练要求
在口语交际中,我们抓住动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了我们自己喜欢的动物。只要你喜欢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就会细心地去了解它,悉心地去照顾它。
二、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有几个小伙伴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写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范文临摹:
①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注:先总写松鼠外形美丽,然后按头部、身体、尾巴的顺序具体写外形美。)
②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注:带点的词语把小燕子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
1、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把自己当作“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准备向别人介绍。
2、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注意抓住动物的特征,加以适当的描写,可以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除了介绍动物的特征外,还可以介绍些什么呢?
(二)师生归纳:
1、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
3、还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写一件具体的事)
(三)小组交流:
相互介绍自己对一种动物的观察,和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那么喜欢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动物的描写,说说你们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四)小结:我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就是通过自己和动物的交往,以及对有趣的事情的描述,在字里行间自然真挚地流露出来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人。
三、确立题目、自由写作
学生自由选材,自定题目,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我喜欢的小动物
观察 抓住特点 外形
简说 小动物 生活习性
详写 我与动物之间的趣事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习作二
写我和书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展开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
3、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重点地叙述活动经过或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在活动中感受最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写,运用在前几课中所学的表达方法。
难点:把活动的过程写具体,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突破方法:回忆活动过程,小组同学互相修改和提醒,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要细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把握要求,审清题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没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读书的四字词语和名人名言。(指名说,课件出示,齐读)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成长的航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与书相伴的日子是充实的,也是快乐的。在本节课中,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读书的乐趣吧!(打开课本17页)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课件出示:(1)说说你在读书过程中的故事。
(2)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
(3)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讨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记一次辩论活动。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合作成组,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互评互说,进行练习。
二、明确目的,畅所欲言
师:在这次“我爱读书”的综合性学习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学生要清楚地表达,听者要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评议、辩论。
3、听了大家的发言,看来大家都对读书过程中的故事比较感兴趣。我们这两节课就来学习写一写读书过程中的故事。是啊,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名人的读书故事,教师随机简单讲名人的读书故事。(出示相关课件)
三、激发写作兴趣,明确写作要求
师: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同学们都对读书过程中的故事感兴趣,只要大家把你们的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有什么要求?
这次写作是与什么有关的话题文章?(与书有关)
题眼是“故事”,也就要求我们写的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既然叙事一定要把事情的什么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1、对于“我和书的故事”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回忆你在读书时的经历的故事,也可以根据书籍伴你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的时间顺序来写。
2、无论采用哪种写法,都要把自己的所做、所闻、所想、所感以及他人的表现都融入之中,在细节描写之处体现真情实感,在叙述过程中要有真实事例,这样会让你的读者感到情真意切。
3、所选的事例应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这样才能较好的反映自己读书时的体验,也能较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习作要求:
1、书写工整。
2、语句通顺,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3、写一个与书有关的故事,内容要具体。
4、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试写初稿
现在同学们已经弄清楚了写作要求,那么大家就开始动手写一写在读书过程中的故事吧!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我和书的故事 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习作三
《假如我是„„》
教学要点
1、复习本单元课文,学习换位思考,促进两代人的沟通。
2、学会审题,根据题目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3、学写想象作文,注意想象丰富合理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本单元课文
小组交流:用本单元的课文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态度也不一样。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在家里,你是不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当你想看电视时,妈妈把电视关了,让你去做作业;当你和小伙伴踢球踢得正欢,奶奶叫你回家;你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天,去看场早就想看的电影,爸爸却安排了你去见一位不认识的老师;你希望元旦妈妈能送你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可是妈妈只给你买了一套书„„是啊,孩子与大人,总是想法有所不同。为了这些,我们还常常与家长闹别扭。人们管这叫“代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课文,老师建议,让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看看代沟这个问题,理解他们在想什么。同时也请大人站在我们的角度,理解我们的想法。这就叫“沟通”——代沟通了。
三、材料引路
1、看,有个孩子他想这样当爸爸。(读《假如我是爸爸》这首诗)
2、学生默读,自由读。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文中用诗歌的形式从孩子的角度处发写出了她理想中爸爸的样子。小作者心目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去探险;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不对孩子吹胡子瞪眼;陪孩子去动物园)
四、审题指导 朗读“笔下生花”的词语,说说你对本次习作的想法。
1、“„„”应是大人(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老师或其他大人)
2、写自己的想象(你希望大人了解你什么)
3、用第一人称。
4、《假如我是爸爸》是一首诗歌,同学们可以不写诗歌。
五、启发选材
1、思考:“假如我是„„”你希望自己是谁或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选材范围。
如;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医生,假如我是宇航员,假如我是服装设计师,假如我是一名军人,假如我是班长,假如我是环保局长,假如我是残疾人,等等。
指导:我们提倡换位思考,能起到沟通的作用。选材不止要新奇,还要想到你最希望谁了解你什么想法。
六、写前嘱托 出示:
1、想象合情合理。
2、写出假想的起因,把假想的内容写具体。
3、默读诗歌下面的吐白。
指导:我们经常说,要把事情写清楚。怎样才算清楚呢?自己以为不行,得看读者是否明白。我们动笔时,一定要想冬冬这样,心里记着读者,换位思考,看看我这样写,读者还有什么不明白。这也是单元主题“角度”对我们的帮助。
七、学生习作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板书设计
假如我是„„
选择恰当事件、换个角度、展开想象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习作四
写一个真诚的人
写作要求:
1、认真观察生活,选一个像修鞋姑娘这样真诚的人,写一写。
2、要写出真情实感,“真情”要写得“具体化”。
3、要注意细节描写。
写作重点
1、从生活中真诚的人群中选身边熟悉的人来写,选取最让你感动的事例,要写出真情实感。
2、情感要具体化。
写作难点
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2、以课文为例,学习选材及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什么是真诚
真诚的意思是真实诚恳,不虚伪。近义词有真挚、真切;反义词有虚伪、虚假。
真诚,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都需要真诚,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写作方法告诉大家:什么是真诚?为什么要真诚?
二、回顾课文内容,学习选材及表达
1、《用目光倾听》
以诗歌的形式,采用第一人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的感受娓娓到来,告诉大家:与人交流需要真诚,而交流时不但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目光看着对方,这是真诚的一种体现。
2、《信任》
(1)真诚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课文讲述了“我”和先生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园摘桃子,自觉付钱的事情,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时也抒发了“被人信任的喜悦之情”。(2)学写法
A.顺序: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B.人称:第一人称。
(3)细节描写:
A、准确、及时的告示牌准确无误的引导人们来到桃园。
B、猫和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它们被训练的热情好客,善解人意。
C、木桌上的留言,无人看管的钱箱,细节描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3.《修鞋姑娘》
(1)以小见大,写了一位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姑娘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
(2)写法
A、倒叙:把事情的结局、高潮、突出的片段放到前头,回过头在写发生在前的事情。
B、人称:第一人称。C、文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D、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情,行为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性格特征。E、对比手法的运用。4.《九色鹿》
(1)神话故事,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落水者,却被落水者出卖,最后受到惩罚,赞美了九色鹿救人不求回报的品质,谴责了落水者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经。
(2)学写法
前两篇文章都是从正面来讲述真诚的重要性而本文是从反面告戒大家不真诚的下场,从而反映出做人要真诚。
三、畅所欲言 小组交流:
你身边有哪些有哪些能体现真诚的人和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哪些不真诚的现象,这些现象是怎样造成的,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全班交流。
四、范文引路,学表达
真诚伴我回家
我是一个初中生,每天晚上放学回家都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小街。小街上没有路灯,路又颠簸不平。每当走到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我的心就“砰砰”直跳,好象一下子要从胸膛里跳出来。
我又紧张又害怕,以前书中看过的妖魔鬼怪全都涌进我的脑海,我越想越害怕,只能拼命的骑车子,希望能快点到家。并且大声地唱歌,来驱赶心中的恐惧。可是这招似乎不怎么灵了,我觉得随时都会冒出一个鬼拉住我的车子或者朝我扑过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束黯淡却又温暖的光赶走了我心中的恐惧。那是街角的一个老大爷,他靠卖早点、夜宵为生。他的头发早已花白,脸上布满皱纹,身上总是那身洗的发白的中山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和蔼与慈祥。有时我会在他那里买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有时买两三个香香软软的包子,或是停下来和他聊两句。
一度,我曾不屑的认为,老大爷是个贪财的人。要不然他怎么会在那么寒冷的夜晚,站在风中守在摊前,不就是想多挣一两个钱。可是,很快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那时去年的一个夜晚,我放学回来后,看到老大爷仍然站在街角,我把车子停了下来,对他说:“大爷,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就回去啦。”大爷笑着对我说。我骑上车子继续往家走。突然觉得路上更亮了,回头一看,老大爷踮起脚尖,费劲的举起摊前的灯,照向我回家的路上,嘴里说着:“都回来啦,都回来啦!”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原来老大爷并不是我心中所想的那样,他是在等每一个晚归的人,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
“都回来拉,都回来啦!”是啊,平安回来的不只是人,还有人间浓浓的真情。
通过范文,分段学习写法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人和事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人我们要真诚地赞美他们,有哪些人我们要真诚地感激他们,有哪些人,我们要真诚的劝告他们?请回忆一下,选择自己想写的一个方面构思。
五、写作指导:
如果选择的是要真诚地赞美一个人。
1、要想一想你要赞美他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
2、选择怎样的事例去赞美他?
3、这件事情如何写具体、写感人呢?
这是写作的重点,在叙述事情的时一定要抓住事情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进行细致的刻画。对话描写要注意不同的语言形式,避免重复单调。
4、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力求体现简洁明了,采用别具心裁的开头和结尾形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注意起一个合适的题目。
起题目的方法多种多样:点明中心式以事件为题;以一件特殊的事物为题;含蓄式等等。
六、写作素材——了解和引用
1、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2、与“真诚”有关的名言。
(1)爱人者,人恒爱之。
(2)以诚待人,以信交友。
(3)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4)真诚是通向荣誉之路。——(法)左拉
(5)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
(6)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法)拉罗什福科
(5)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
——(尼日利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6)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英)乔叟 诗人(7)真诚的眼睛是清澈的,真诚的声音是甜美的,真诚的态度是和缓的,真诚的行为是从容的,真诚的举止是涵养优雅的。故诚能行之永久,是处事立身的根本,是人生休咎的关键。
(8)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傅
雷
3、典 故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板书设计
真诚的人
中心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
前后照应、过渡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习作五
写一次劳动的经过
教学目标
1、记叙一次劳动的全过程,做到真实、具体、完整、有次序。
2、仔细观察、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
经过写一次劳动的经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要学会在习作中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写一次劳动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写前训练
1.、在作文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次劳动,使学生身临其境,观其情,见其人,闻其声,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激发写作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回忆,口述劳动经过、场面、表现。
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最后一段时间你参加了哪些劳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②这项劳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的,有哪些人参加? ③在劳动中大家表现得怎样?
2、比较下面几段话,看看哪一段写得具体、真实。①我做饭时,把米淘了一遍又一遍。
②今天是我第一次独立做饭。我想一定要做好,所以把米淘得非常干净。③傍晚,我按照妈妈教我的办法开始煮饭。我量了两碗米,再舀两瓢水倒进饭盆里,用手轻轻地搓。水浑了,我就把水倒掉,然后再舀些水倒进盆里,让浮在水面上的糠皮、杂物顺水流掉。我又把杂在米中的稻壳和沙粒拣了出来。就这样淘了三次,水清了,米也就淘好了。
3、把下面短文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具体,要联系实际想一想,妈妈是怎样教的?洗衣服有哪些具体办法,要把过程写清楚。
〔例文〕
一天,妈妈指着盆子说:“小红,这是你换下来的衣服,泡在水里已经十多分钟了。现在我来教你洗„„。”
二、习作指导
1、审题
让学生先读懂文题,弄清本次作文题目的要求。要求记叙一件事,要将文章“写具体”。
通过对文题的分析,要使学生明白,“劳动”一词涉及的面很广,可写社会公益劳动、校园劳动,也可以写家务劳动,但必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亲身体验的劳动,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体会,不能虚构。
2、借鉴
引导学生重温《幸福在哪里》和《劳动的开端》这两篇课文,使学生借鉴课文是怎样写劳动过程的。
例如《劳动的开端》描述了作者十二岁时帮家里运煤挣钱的事,反映了劳动的艰辛,这也是写了一次劳动的过程。课文先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起因,接着把劳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课文写了作者挑煤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这些都写得逼真感人。
通过重温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写一次劳动除了要交代清楚六要素外,还必须具体、逼真地再现劳动中人们的表现,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及怎样解决的等等。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用词造句要恰如其分外,哪些话要先说,哪些话要后说,哪些地方要总说,哪些地方要分说,哪些事要详说,哪些事要略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依据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参考文题
为了帮助同学们命题和选材,可以提出一些文题供学生参考,并鼓励学生自己拟出有创造性的题目。
《妈妈教我学做饭》 《周末大扫除》 《植树》
三、范文引路
一次难忘的劳动
同学们,劳动这个词你们一定不陌生吧!只要劳动,才能有所收获。而对于我来说,在我印象中最深刻,干的也最笨拙的一次劳动,却成了我心中的珍藏。
那大概是我七岁的时候吧,吃完晚饭后,我突然想干点什么家务活,这时,我突然看到了堆在水盆中的碗碟,我的脑海里顿时蹦出一个念头:不如,我就洗碗吧。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这次就让我来洗碗好了。奶奶同意了。可我刚拿起碗,就犯难了:该用什么东西洗碗好呢?我左翻翻,右找找,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螺旋形的刷子,我想:用这玩意儿洗碗应该不错吧。于是我就拿着它开始洗碗。
开始洗碗了,我先把碗放入水中,舀上些水,然后用那把刷子像刷鞋油一样一下一下地刷掉碗上的饭渣。在干了约半个小时后,笨手笨脚的我才洗完了三个碗和一个碟子。在洗的过程中,还差点把碟子掉下去打碎。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也创造了壮丽的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就没有文明。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勤劳的人。
一次难忘的劳动
今天,我发现我们这栋楼的楼道很脏,地上积满了灰尘,扶手上也全是污渍,于是趁放假在家,准备把楼道好好打扫一下,为居民做一件好事。我拿了一把扫把,一个水盆,就开始劳动了。
我先在地上洒了点水,这样就可以防止灰尘漂浮在空中,然后我弯下腰拿扫把,认认真真地扫了起来,可我因不常做家务,不一会就腰酸背疼腿发麻,有好几次,我都停了下来,想不干了,但我想到环卫工人天天打扫大街卫生,比我辛苦多了,他们都坚持下来,我才干一会,就受不了,多不应该,于是,我又干了起来,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扫好了一个楼层,扫好楼层就该扫楼梯了,我站在最上面的一个楼梯,拿着水往下面泼,然后站在要扫的那一阶的西面,用扫把有顺序的扫着,可无论我怎么扫,楼梯间相联的靠近扶手栏杆的角落的脏用扫把怎么都扫不到,这下,我可犯难了,我想用手去抓,但又怕脏,最后,实在想不出别的方法了,只好咬咬牙万般不情愿的伸出手,快速的把脏抠出来,我就这样扫了一级又一级楼梯。虽然,已是寒冷的冬天,但我还是热得出了汗,汗水顺着我的脸颊一滴滴地往下淌,和地下的脏水混在了一起,我顾不得休息,擦了把汗,继续扫,我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扫得越来越快速,终于,楼道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整洁的楼道,我把扫楼道的艰辛都抛到了脑后,心里满是劳动后的喜悦。
从这次难忘的劳动中,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我以后要多参加劳动,多帮大人做家务,通过劳动锻炼自己。
四、独立试写
按照以上的训练和指导鼓励学生选择与劳动有关的感受最深的材料列出写作提纲,通过反复修改,然后进行写作。遇到疑难问题要记下来。
五、质疑评议
1、让学生分小组分别交换自己的习作,细读后提出:还有哪些地方按要求写得不够详细,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根据他人的意见,再认真思考及修改。
2、教师要在巡视时了解学生试写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列出重点题目进行讨论,然后将学生的习作按上中下三类,各分别选出一至二篇,在班上交流,师生分析,指出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六、修改成文
通过质疑评议和例文分析,让学生找出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或重写,教师同时分类指导。
板书设计
劳动 起因、经过、结果
详略得当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习作六
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灯
教学目标:
1、掌握三大空间选材的方法。
2、了解多角度、多种方式的表达。
3、加强“描写”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重点:
三大空间的选材。
教学难点:
多角度的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灯。
教学过程
一、了解写好作文的三个条件
1、引导学生总结写好作文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2、小结好作文的三个条件: ——个性的观点。——个性的表达方式。——扎实的基本功。
二、以《灯》为题,训练学生“如何建立个性观点”
1、激活生活空间。
家里、学校、医院、码头、街道、商店、机场„„用过或者见过那些灯?有 何特别之处?
填写: 的 灯。例:破损的小路灯、教室的长明灯„„
2、整合知识空间。
在报刊、书本、电影、电视、网络„„知道哪些特别的灯?写三个以上。例:延安窑洞的煤油灯——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3、启迪想象空间,小结灯的特点(光明、指引)。根据特点联想,大千世界何为灯? 何为灯?为什么是灯?
例:书本是灯——照亮智慧的天空 „„
小结:确定作文写什么的过程就是个性思想启迪的过程。每次作文训练其实就是一次思想训练操,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历经“生活激活——知识整合——想象启迪”的系统训练,我们才能做到文思泉涌。
三、如何形成个性表达方式
1、引导激趣:实验报告、路灯日记、体育解说、动物世界、周星驰、李咏、朱军、崔永元„„
2、选择个性表达方式(?)表达个性观点(?)小结:作文怎样写?怎样表达个性观点?千人应有千个法。如同练书法,经过临摹,逐步建立自己的风格。风格成就未来的人格。每次作文训练其实就是一个人格形成的助推器。
四、如何快乐表达
1、“我手写我心”,前面训练的是如何“心到”。接下来训练如何“手到”?只有心到、手到,表达才会快乐。
2、手到——扎实的基本功。“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必须系统训练,其中重点需要掌握的就是“描写”,描写过不了关,写作起来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谈何快乐?
3、人物描写训练。
小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只有心到、手到,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作文其实是一个快乐表达的大舞台。
五、范文引路
我心爱的小台灯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盏可爱的小台灯,那是爸爸在我入学那天送给我的。那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后就让它陪你学习吧,希望它成为你的好伙伴。”
小台灯造型独特,圆圆的灯底,修长的灯杆,灯杆上撑着蓝色的圆形灯罩,灯罩下面嵌着一个晶莹的灯管。打开台灯,柔和的光芒立刻洒满书桌,照亮了我的书本,也照亮了夜晚的小书屋。我一见到它就爱不释手。
每当夜晚来临,我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小台灯闪着光芒,站在桌边静静地陪着我。有时,我会在台灯旁边放一束春天的野花,在灯光的照耀下,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有时,我会在灯座上放几片秋天的落叶,吟诵着“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一年又一年,小台灯陪伴着我渡过了四个春夏秋冬,我们已经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小台灯的光芒经常鼓励我战胜困难。一次,我学习时,遇到一道非常难的奥数题,怎么都解不开,我烦躁不已,站起来,“啪”地一声把灯关上了,顿时屋里一片漆黑。小台灯的光芒消失了,我的心里霎时感到空落落的。黑暗中,我似乎感到小台灯在批评我:“小主人,遇到难题你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我冷静下来,重新打开台灯,光芒又洒在了书本上,我改变了解题思路,感到豁然开朗,终于解出了那道题。当时,我真想对小台灯说:“谢谢你,我的好伙伴。”
小台灯使用时间长了,也需要维护它。一次,我打开开关时,灯不亮了,原来灯管坏了。我顿时感觉失去了这个好伙伴,心里空落落的。爸爸东奔西走,跑遍了好几个建材城,才买到了新的灯管,看来它是独一无二的。我打开开关,我的好朋友又回来啦!光芒更柔更亮了,台灯又开始陪我读书啦!
小台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它的光芒,那光像白雪一样明亮,照亮我的书本,照亮我的书桌,也照亮了我学习的路。它是我的好朋友,我会一如既往地珍惜它。愿这盏小台灯能够永远闪烁着它那美丽的光芒!
我最心爱的小台灯 每当夜幕降临时,我总在心爱的小台灯下看书、做作业,预习第二天的功课。明亮的灯光透过蓝紫色的灯罩,明亮地照在桌面上,是那么柔和,那么温馨。看了一会儿书,累了,我总爱端详这盏小台灯。
这是一盏非常漂亮的台灯。灯柱上下两端细,中间粗,像个花瓶,十分精致。在“花瓶口”边,有个吊坠。“瓶口”还有朵盛开的花,花的周围是几片绿叶。
灯罩更美。圆形的灯罩分成八片花瓣,每个面上都有一个卡通人物,每个卡通人物在蓝紫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活灵活现。他们摆着各种姿势、很酷的造型,成了卡通的世界!制作台灯的能工巧匠们要用多少“功夫”才能把灯罩装饰的如此美丽引人啊。
台灯还有神奇之处。台灯的按钮一共有七个,分别有着不同的颜色,——粉、白、黄、青、蓝、紫、橙。按下不同颜色的按钮,灯泡就会发出同按下按钮的颜色的光芒。吊坠也有个按钮,按下去,吊坠也会发出奇异的光芒,还会唱出许多动画片的主题曲。
一次,台灯不亮了,我很着急,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燃烧。我急忙找爸爸,爸爸修了很久,还是不亮。这晚,我只好在客厅里预习,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好好学习,只好不看电视,早早的去休息了。要知道——爸爸最喜欢看球赛,而今天却又是决赛,真是扫了爸爸的兴趣。做完作业,我去睡觉了。可我怎么也睡不着,心想:台灯陪伴了我日日夜夜,如今却坏了,就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难过!
第二天,爸爸请人来,终于把小台灯修好了。小台灯又发出了那柔和的光芒,我惊喜万分。从此,我更爱惜它了。
啊!亲爱的小台灯,你是我难舍难分的好朋友!
我最喜欢的灯
灯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白天有规规矩矩的红绿灯,晚上有闪闪烁烁的霓虹灯,元宵节有千姿百态的花灯,然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盏台灯!告诉你们吧!这盏台灯的灯罩是银色的,将它和灯座接连在一起的灯杆粗细适中,灯杆是呈螺纹形,可伸缩台灯的高度,只要你轻轻一拉,台灯便升高,轻轻一压,台灯又降低了,可方便了,我最喜欢灯座上的图案了---是两个小女孩在专心致志的看书.这盏小台灯是我学习的小伙伴,虽然它很普通,但是它陪伴着我度过许许多多个夜晚,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在这柔和的灯光下看书、学习,就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在灯光下做作业,小台灯总是把它那明亮的灯光投射在我的写字台上,默默地为我照明,从不向你索要一点回报;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心里很乱时,便抬起头凝望它,这时小台灯发出的光就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仿佛微笑着鼓励我:“别急,慢慢地想,心急吃不到热豆腐,认真思考总会做对的!” 这让我的心豁然一亮,顿时,我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这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的小台灯,它不仅是帮我完成作业的照明灯,而且是我获取知识的导航灯,引领我驶向胜利的彼岸!我希望我的小台灯能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我爱我这小巧可爱的小台灯!
提起灯,人们不会感动陌生吧!我就有一盏最喜欢的灯它就是站在我写字台上,每天忠实地为我服务的美丽台灯.那是我上小学那年生日妈妈送的.灯的底座是一层厚得如冰灯那样剔亮透明的所料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盛开的花儿,仿佛让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到丁春的气息.底座的右下角有一个黑色的按钮,那是台灯的开关.在底座的后部中央立着一根塑料柱,柱上有一个能调整台灯高低的灯柱.灯柱上画着一个小女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仿佛告诉我知识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等住的顶端镶着一顶粉红色的帽子——灯罩.灯罩上画着犹如雨后春笋办的高楼大厦,它仿佛在告诉我这是妈妈对我的期望,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在灯罩里安装着一只短短的日光灯。
这盏台灯站在我的写字台上已有多年,虽然现在已经半旧,但是我特别珍爱它,每天晚上压射出的那柔和的光,照在写字台上,伴着我专心致志地写作业.每当我写字或看书累了,困了的时候,抬头看见了一幢幢高楼大厦,想起了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顿时增添了力量,困和累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有努力地学习起来.精美的台灯,愿你永远伴随着我,就像大海上的灯塔,永远为我导航!
六、课后写作指导、总结收课
板书设计
喜欢的灯
以物喻人、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第二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2、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描写龙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4、背诵古文《叶公好龙》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7、自学至少11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点: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难点: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教学准备:
1、有关龙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何忠范、《新序》„„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课时安排:
《龙的传人》
2课时 《大人们这样说》
2课时 《叶公好龙》
2课时 《乐山龙舟会》
2课时
语文天地
4课时
龙的传人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
录音带
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 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中国人与龙
龙是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
龙的传人——中国人
教学反思:
在学《龙的传人》这堂课时,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章旭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后,对怎样使孩子对龙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此外,如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更有利于我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本周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安排了以上活动,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会说些什么哪?(生回答)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出示生字(指名读,评价,纠正)
2)齐读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税来说一说关于“龙”大人是怎么说的哪?
4、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龙”在不同人心目当中的不同形象体会“龙”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小结)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五.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祖国腾飞的蓝图。文章以“龙”为喻,把中国比做腾飞的巨龙,向世人讲述了新时代人们赋予龙的新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祖国。根据本文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之情。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讲述的龙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条理。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每一节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这个问题,可着重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小节中体会。如第五小节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作了形象的比喻?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题得到升华。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散文诗,适合诵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等,读出激情,读出韵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情感的理解。
课后的仿写同学们说得不错,基本都抓住了我们现在国家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我班同学是这样写的: 舅舅对我说,北京就是一条气魄的巨龙,它在迎接2008,它在迎接旭日东升,它又在搏击万里长空。叶公好龙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教学准备:、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好”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学生欲进入课文中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 ”、“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以简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特别是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读、译、问、答,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意图在于明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设计意图:演一演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实际上这里在表演时揭示写作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教学反思: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叶公非常喜欢龙,他在家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上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谈近来,龙尾拖到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则成语,形容人表面上喜欢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
有了上学期的两篇古文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文体离我们的孩子比较久远,学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尽量让同学们感觉到它的故事性,具体是这样教学的:先是揭题,通过题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本则寓言要讲述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好)”“龙”的故事。这可以说是文章的脉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脉路自己去读,自己想,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寓意,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在课外自我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探索生活中有没有“叶公好龙”的现象,都表现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联系生活谈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最后结束时学生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非常深刻的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含义,看来这节课基本是成功的。
语文天地一 第一课时
一、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
1、激情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文;
2、自读品味,思考: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3、小组交流,并深入学习——乐山龙舟会重点写的三项活动“龙舟夺标”“抢鸭子”“放漂灯”,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4、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5、拓展延伸:课后继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
二、畅所欲言
(一)、日积月累
1、积累和“龙”有关的成语。
2、积累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
3、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书法欣赏
1、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
2、了解有关的书法家的资料: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王铎„„ 第二课时
一、初显身手
1、搜集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2、你的家乡有哪些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3、查阅资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向同学们介绍。
二、金钥匙
组织活动的有关要求。
三、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书,包括4篇主题课文:《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还有一个实践活动,围绕读书活动开展。本单元的4篇课文,通过著名作家的亲身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的介绍,引导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2、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总而言之”等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背诵《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能设计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7、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8、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教学重点:
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教学准备:
1、有关四位作家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柳宗元、李贺、李清照„„《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课时安排:
《神奇的书》
2课时 《忆读书》
2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
2课时 《我的“长生果”》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习作
2课时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语文天地》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二、理解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孩子扮演图中的角色,揣摩人物的心理,表演他的动作、语言,从而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受孩子的欢迎,教学效果不错。
三、交流方法,分享收获。
《语文天地》其实是对孩子学会积累知识的能力训练。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完成,与小伙伴分享收获的快乐。然后,进行班级交流,请认字多的同学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明白了多多阅读课外书的好处。这个学期,我们给每个孩子设计了一本《课外阅读记录本》,引导孩子重视阅读与积累。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水平也有进步。孩子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慢慢学会归纳内容提要,摘抄好词好句,并且能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通过交流,孩子们还懂得了在生活中认字。生活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与语文文字打交道,只要他们肯多问多记,就能认很多字。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神奇的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认字环节 点出 “履”“扉”这个字,并解释 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全诗4个小节,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书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美丽与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设计了自由大声朗读、自由读、默读、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了思想感情。
在教学第一、二小节后,指导学生仿照前两段写一写。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说孩子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是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体现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现摘录如下: 没有一艘飞快的潜水艇,能像一册书籍,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没有一艘非凡的轮船,能像一句名言,带我们感悟人世的道理。
忆读书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 读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教学反思:
《忆读书》是写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好书非常感兴趣,听得来津津有味。课文较长,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学生在朗读上锻炼少了,所以,本堂课不算出彩。上了这节课,就感觉自身的文学底蕴较差,不够游刃有余,还将加强文化修养。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角度新颖,表达独特。文章通过作者 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会友”的习惯。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释题明意,导入新课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书
(冰
心)
“侣”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在设想中,质疑课题,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2、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3.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5、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通过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品位,欣赏,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举行“以此为侣,其乐无穷”辩论会。
【通过交流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辩论会的举行,更让学生彻底地领会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能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
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2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4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5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7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王威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王威说说原因。王威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读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语文天地二 第一课时
《我的“长生果”》
读了课文,你大体了解了什么?
本文以读书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继续的,找出有关词语。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理解重点句子。
二、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一)、学生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1、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
2、要安排好读书时间。比较厚的书,要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读。
3、晚上读书效果比较好,就把每天读书的时间安排在晚上。
(二)指导学生如何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1、看目录可以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2、看内容提要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书的内容。
3、看序言或后记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价值。
(三)怎样选书
1、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需要的书。
2、注意是不是好书,是不是精品。
3、看看作者是不是名家,是不是有知名的,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课时
三、讨论各种读书方法
1、朱熹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学生交流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四、制定读书守则
读书时动笔:写摘要、做批注„„ 学会使用目录。
边读边想象书中描绘的情景。先要读懂,再评论。
五、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观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形式,下面就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及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交际的前提。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待人,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使学生心地坦荡、思维开阔,创造的火花不断地迸发。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建议,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二、实现口语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并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它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以往的听说训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三、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1.创设情境
小学生心智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比较粗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善于观察,所以教师要教他们学会看、听和感觉。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演讲故事》时,老师准备小兔、小松鼠布偶,上课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看着实物去读故事,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献你一束花
教材分析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学习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教学重点
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教学难点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教学准备
教师:
1、作者简介。
2、将重点语句制作成多媒体。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出示鲜花。美丽的鲜花,一般用来送给谁?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做《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在课文的开头,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合作。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开火车领读。)指生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这束鲜花是送给什么人的?
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阅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你觉得,鲜花还应该献给什么样的人? 课后延伸(作业)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教学反思: 《献你一束花》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为一名比赛失利的女体操运动员献花的事,说明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文章重点处理突出,细节设计较为精彩。
这课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节课未处理。我在执教时是这样处理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大败而归的女运动员的心理呢?我突然想起了我班去年的拔河比赛的事,我班是大败而归。当时还有同学哭了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不禁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教学的平台而暗暗高兴。于是我让A同学说说失败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是第一个哭的男生),没想到他又哭了,我也不好再问,便让一个女生谈,她说:“当时,我很不服气,希望再来一次,可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机会”B说:“我不敢抬起头,害怕的同学责备我。”“我们垂头丧气,就和这位运动员一样,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知道他们完全可以理解女运动员当时的心理,因为他们也曾经辉煌过,而去年却失败了,感受不是同样的吗!
“那我们换位思考,该怎样对待那些失败的人呢?”其他同学纷纷说:“只要付出汗水了,失败了,也是英雄”“只要付出了努力,不管是否成功,都应该献一束花给他们。”„„
还需多讲吗?我想这课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由此可见,学语文就要用生活最接近学生的事例去感染他们,才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而去伤学生的心。我以后继续探索,让生活成为教学的资源,也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情感与语言文字溶为一体,产生共鸣。
微 笑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三、重点: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四、难点: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微笑”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检查课后生字、词语
特别提示形近字:逝与浙
隆与窿
顿与吨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4、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而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大家都知道“微笑服务”,也期待“微笑服务”,享受“微笑服务”。微笑就像一缕缕阳光,能温暖人的心田;微笑又像一丝丝春风,吹散人的烦恼忧愁。各行各业的“微笑服务”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馨。也是因为这样的“微笑教育”更能让我们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能让学生亲近老师,走进老师的空灵世界。然而我却忽视了“微笑教育”,常常以严肃的神情待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就突发奇想,要是这节课我以微笑的表情走进,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定会有所促进。正如我所想,当我微笑着步入后,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您上这节课特别高兴,我们也很高兴。”“老师,我看得出,您上这节课的心情很好。我们尽可以畅所欲言了!”„„
用目光倾听
教材分析:
《用目光倾听》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教导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意思。
2、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句意思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网络查询“金波”的有关资料
学生:将诗歌读熟,查找理解“伴随、真诚、倾听、灿烂、千言万语、传送、照耀”7个词语;查找“金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谁能简介一下作者——金波?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对题目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作者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位儿童诗歌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阅读他的作品。)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你读读诗歌,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为了让学生理解“目光倾听”做铺垫)
妈妈对你说的最平常的话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呢?请你读读第二、三小节?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学生总结“用目光来说话”。第一个小节实质上是个总起的段,后面的两小节是解释说明第一小节的。)你想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三小节?你最想读哪几句诗句?
(指导学生美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感情所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我们一齐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对最后的诗句理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用目光倾听”的意思。)小组讨论: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请你再来读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背诵诗歌 指名背诵
男女生比赛背诵 小组背诵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所以让学生背。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交流“金波”的作品
1、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把你喜欢的诗句画下来、记下来。(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收集的资料更多,将喜欢的诗句画下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小组间谈谈感受
(交流感受让学生全面的理解诗歌)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积累语言)
三、朗读自己收集有关母爱的文章
1、你想怎样读这篇文章?你为什么会这样读?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都来聆听你对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感情读文章,通过有感而读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读给大家听,为了给学生作个引导。)
2、小组间有感情地读自己收集的文章
3、评选出经典的文章,找出本组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读给大家听。
四、写一写
1、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平时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2、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用诗歌、一段文章表达出来,回家读给妈妈听,好吗?
3、写一写
(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文章展现出来)
五、文章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2、你最喜欢谁写的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把作品读给大家听:
一、可以让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
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评评:可以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作业
把自己的写的诗歌或文章读给妈妈听。
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更好的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在本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朗读文本当中。比如在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两句时。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他读的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信任
教材分析
《信任》通过记叙在桃林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我”和丈夫到桃林自己动手采摘桃子、自觉付款一事,是“我”体验到了人被信任的喜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
自采
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修鞋姑娘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我”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了“我”的修鞋经历,表现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与善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的修鞋经历,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教学难点:
从“我”对修鞋姑娘态度的变化中感悟人物的品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修鞋姑娘之间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有怎样的认识?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深入理解语句“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有感情朗读,注意要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直奔重点,把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两人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的真诚。)着眼重点,诱导突破。
找出文中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注意体会感情。(点评:作者态度的变化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抓住作者态度变化这条线索,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修鞋姑娘的品质。)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点评: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我”这一角度来谈,也可以从修鞋姑娘这一角度来谈,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即可。)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最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领悟本文的写作特点。
默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得的地方?
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为表现修鞋姑娘的品质,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谈谈本文在写作手法上对自己的启发。
(点评:课文是指导学生写作最佳的范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准备。)小练笔。
1、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点评: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
修改小练笔。
预习下一篇课文。
教学反思:
1、努力体现学生的自然生成。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应该是教师心中固定的程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阅读倾向,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体验选择教学突破点。
2、努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不会学到会学,情感由浅到深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读书方法的指导过程便是如此,包括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等,同时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能读书打下基础。情感的升华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情由心生,言以达情”。学生一声声心灵的呼唤已经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
3、努力体现读的实效和层次性。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尽管课文比较长,尽管当堂朗读默读需要不少时间,但还是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幸福在哪里 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点评: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点评: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点评: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多精彩之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课文读得充分,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读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归纳文意;二读理清脉络;
三、精读感悟幸福;
四、分角色读,读出感情,感受幸福经历。使学生适时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扶放得体。
大纲指出“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根据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这个环节,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而是先抓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进行教学,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幸福就在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接着,请学生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段,思考: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通过划句子交流,梳理了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在学通弄懂本段的基础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合作 学习第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请了课文脉络,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两大部分后,教师重点印度学生理解了十年后三个孩子如约相见,各自谈十年的经历和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写作特点:详略得当.,从而指导学生写作。另外,课堂教学中,注重讲练结合。如:训练学生用两个“代表”说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和优化了学生的语言系统,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年青人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之后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适时拓展,强化主体情感。
在全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与“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非常必要:既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幸福其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尽义务造福人类。
五、板书设计精练。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独具匠心,言简意赅,只用了10多个字,就把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幸福就是治病救人,幸福就是对人有利,幸福就是春种秋收。再配以形象的的简笔画,更是生动、有趣。由此看出执教老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板书设计水平。
六、结束语精彩
如果我们把整堂课或整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中的压轴戏。本节课教师采用了点明主旨式结束语:“劳动是光荣的,在劳动中,我们会感受到收获的骄傲;劳动是幸福的,在劳动中,我们会享受那美妙的过程;劳动是快乐的,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欣慰。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自然和社会赐予我们的幸福吧!”教师用言简意赅的结束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启发性、感召力很强,达到了课已尽,意无穷的教学境界。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劳动、对幸福的真正含义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是一堂真实的课, 所以不可能十全十美,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比如: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想知道什么”,接着教师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质疑,重复。如果直接看插图质疑,马上带着问题整体感知全文会节省时间。另外对“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个中心句读和悟都不够充分,若能把这个中心句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反复读,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放手学习“他们都做了哪些有益的劳动”效果会更好。第3、在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时,语速过快,跟课件不同步,若是能及时提示效果会好得多。第4、出示名言警句时大屏幕上的字过小,不清晰,今后课前准备应再充分些。最后建议教师的平翘舌应区分清。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课后能与我商榷。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师: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材料。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板书课题 :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
(点评: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引出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简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感情铺垫。)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 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 检查反馈:
(点评:学生人人参与,在补充、完善、争辩中,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1)、“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点评: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诗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多次想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 “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点评: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点评: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的确,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是创造的雏形。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王国,自由驰骋。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带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三、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点评:《秋浦歌》品颂会,有效地把知识向课外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习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习李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劳动的开端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目标: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教学反思:
《劳动的开端》节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拉很多的障碍,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抓住中心内容迅速的进入文章”在课前我一直思考着。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就此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抓题眼,奔重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刚接触课题开始,就启发他们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一早就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以审题为第一教学步骤,抓住“开端”,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书哟课题的意思。在这一环节后让学生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基本上是集中的。
1、作者第一次劳动从事的是什么劳动?
2、是怎么劳动的?
3、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是怎样的?
4、劳动以后又怎样了?这些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学生给自己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去与文本充分的接触,阅读的目的性强了,思维的马达发动了,效果也明显了。经过交流,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有了把握,这样就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了。学生顺着问题,找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经过。这为随后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方便。陆九渊曰:“为学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题眼,由学生质疑,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帮助了学生很好的去学。这不是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建设性的过程。
二、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的第2课时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的疑“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产生共鸣。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难”这个词。“艰难”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的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难的?”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
6心愿
凡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9岁的凡卡给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了自己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穿插起来的。揭露了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即使是儿童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有读懂比较长的文章的能力,能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但课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组成的,内容较复杂,需引导学生动笔读书、集体交流等方法疏通课文。文中凡卡的称呼不一,可以在初读课文时解决。而“凡卡为什么会回忆起快乐的往事”“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凡卡能实现梦中的愿望吗”等问题,都应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解决。
教学目标:
正确规范地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作者的简要资料、生字新词、课文的重点语段),搜集到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交流本文作家契诃夫的有关资料。
学生交流: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逝世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3.教师简要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点评: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因为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难度。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并回答:你读懂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出示)(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4.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输理总结。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他梦中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等
5.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点评: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生字新词,有的读音容易出现问题,采用巩固的方法,效果明显。课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组成的,内容较复杂,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大致思路的基础上,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读课文,深入感悟,解决疑问。
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解决疑问。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和悲惨。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④睡不好觉等。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3)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4)朗读指导。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二)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解决疑问。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交流: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三)从回忆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解决疑问。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在书中寻找答案,边读边划出,进行交流。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四)细读课文,从梦中体会凡卡的命运,解决疑问。
默读凡卡的甜蜜的梦这段内容,思考:凡卡的梦能实现吗?为什么?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进行交流。
(点评:课文结构复杂,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附: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正确规范的书写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你一定想对凡卡说点什么吧?采用写信的形式给凡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教学反思: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种子的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向我们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告诉我们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
学情分析:
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向我们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要抓住诗中难点,借助多种渠道体味感知,进而突破。最好能与学生自身经历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褐色、积攒、絮语、盟誓、酿造”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3、通过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努力,就会有希望,就会成功”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录制课文录音;任意植物的种子;种子生长过程的;音乐。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繁衍;作者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出示任意一粒植物种子)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同时板书:种子)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交流课前掌握的植物生长信息)
2、一粒小小的种子也是有生命的,听,它在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梦呢。(板书:梦)(播放学生录制的课文录音)
[点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以孩子的童音读出课文内容,拉进了距离,让孩子感受到了没有发芽的种子的一种稚嫩。]
3、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些什么?(学生谈)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种子的梦》。(板书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以孩子的感兴趣的视角切入主题,用孩子富有童趣的声音作为引导,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问题集中在:种子的梦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做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2、打开书,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预习: 交流作者资料。
检查生字新词。
[点评:这一环节将会利用多媒体出示文中需要学生认识记忆的生字词,在出示过程中,用红色突出易错笔划,引起学生注意。]
4、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5、全班齐读。
[点评:“学问,学问,有问才会学”,质疑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三)深入学习,提升认识:
1、这是一首儿童诗,读过之后,你知道种子的梦是什么吗?(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种子梦想自己从播种到发芽,到开花结实,再到最后不断繁衍。)
2、种子梦想了自己最终能够开花结实继续繁衍的生长过程,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再来读一读文章。
3、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第1-3小节讲述了埋在土中正在生长的种子;在具备一切生长条件下(第4小节),种子发芽(第5小节)。随后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第6-7小节),最终结实繁衍再生长(第8小节)。
4、出示种子的生长过程。
5、刚才我们看到了一粒小小种子的生长过程。有什么感觉?
[点评: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谈感受,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形象画面,初步体会种子生长的艰难。]
6、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种子生长的历程。
7、有了梦想就要去一步步的实现它。种子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默读课文。
8、交流。(学生谈出在种子的生长过程中有努力也有帮助即可。)
9、既然有努力也有帮助,那我们就来找找看,种子都做出哪些努力?都获得了哪些帮助?
10、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将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互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深层含义。
11、全班交流:(1)努力:
A、对困难的克服。
找出描写种子生长过程中代表困难的词句。(冰冷冰冷、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自己的付出。
交流相关词句。(根须吮吸、冲破、积攒力气、伸展、挤碎、倾心交付„„)谈谈你的体会。结合两部分的努力,说说你的感受。
(2)帮助:
种子的生长除了有自己对困难的克服、自己的付出,还要借助许多其他事物的帮助。你找到了哪些?(水分、阳光、蜜蜂、大地„„)
12、不难看出,种子的生长是艰难的,要遭遇这么多困难,借助许多力量。那它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梦想呢?(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只要有了这些,它就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
1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配乐)
14、这也是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发芽——开花——结实——繁衍,过程中要有自己努力,还要有其他事物的帮助。虽然会遇到坎坷,但对于美好梦想的追求不变。
15、有没有同学也要来谈谈你的体会?
[点评:教师小结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他们会结合学过的《枫叶如丹》,将植物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相连。自然抓住文章的难点。在此谈出体会,不仅仅是对文章中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更多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来谈。]
16、小结。
(四)拓展延伸:
1、一粒种子竟会有如此远大的梦想,那你呢?你的梦又是什么呢?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写下自己的梦。
[点评:作者借种子的梦告诉我们要有追求、有梦想,虽然会遇到困难坎坷,但要勇于面对,尽力克服。学生在理解后,将思想内化,说说自己的“梦”,从而拓展思维,锻炼表达,也为练笔做了准备。] 附:
[柯岩简介] 柯岩,女,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广东南海县人,满族。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先后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职编剧,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柯岩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三十多年来出版过《最美的画册》《相亲记》《“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寻找回来的世界》《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柯岩儿童诗选》等30部。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教学反思:
《种子的梦》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散文诗,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描述了种子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表达了种子生长过程中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与春雨和太阳妈妈之间那细腻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整体欣赏的方法引导幼儿体会散文的美好意境。通过分段欣赏使幼儿知道了春天是耕种的季节,知道了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借助许多的力量才发芽长大的!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幼儿讲述种子都做了什么样的梦?
冰冰说:“种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宝宝,她和宝宝做游戏。”
新蕾说:“种子钻出了泥土,看见了美丽的花园,种子也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旭旭说:“种子长在幼儿园里,每天伴随我们小朋友跳舞、游戏!”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续编的种子的梦,语句通顺,想象力特丰富!但是在续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幼儿说种子会遇到暴风雨的袭击。也许在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里只有美好的意境。为此我续编了种子的梦里也可能遇到不开心的或危险的事。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
总结:尽管过程有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通过不同形式感悟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幼儿续编了种子的梦,体现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了幼儿纯真美好的心灵!通过学习散文拓展了幼儿的思维,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
本节课中自我评价:
课堂气氛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很好了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最精彩的环节就是孩子的续编语言。但是我没有及时的记录幼儿的语言,表扬孩子的语言比较单一。通过散文,知道遇到困难要坚强、克服!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自我感觉本节课有的环节内容不够深入,应确定生成子主题进行第二课时教学。
7单元火与光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全文讲述了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脱离苦海,不顾主神宙斯的反对,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火种,把火带给人类,教给人类用火取暖做饭的本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他的做法激怒了宙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在巨大的苦痛面前,他毫不退缩,不乞求仁慈,决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懊悔,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他不惜忍受痛苦,成为人类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本课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细致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抓准文章的主线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类心中的英雄?”这一切入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神话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情节起伏跌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并能在阅读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印象最深的细节去体会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着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另外,学生已具备了查找,筛选,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认识本课11个生字,在课文中能正确认读,并做到正确书写,准确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感悟这位人类的英雄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雄的行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中,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感悟这位人类的英雄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课文中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雄的行为。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找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
通过翻阅书籍,了解普罗米修斯这一西方神话中的人物。
制作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教学,制作普罗米修斯受难时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引入新课。
1、(出示燃烧的“火”)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能离开火吗?火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如果生活中离开了火,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3、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过着没有火的生活。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查资料,对当时人类的生活有哪些了解?
过渡:此时,天神普罗米修斯来到了人间。(出示课题: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4、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点评:在开课初,为学生创设燃烧的火焰这一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从而展开学习活动。特定情境的创设,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火是万万不行的。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过着没有火的生活,很自然的引出天神普罗米修斯,引发学生思考,他能拯救人类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1、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想提醒大家注意?
2、学生互相领读易读错的字词,为阅读理解课文扫清障碍。(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独立识字,并把自己学习中发现的易读错的字词提醒别人,互帮互学,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记住同学们的提醒,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课文,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普罗米修斯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点评:在这一环节中,从整体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去思考,为下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四、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们心中一位伟大的英雄?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2、全班交流。
(1)学生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的悲惨生活,为了帮助人类寻找幸福生活,放弃神仙的生活,来到人间,鼓足勇气去向宙斯求火。是一位关心人类生活的英雄。)(2)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把长芦苇的一端触到火焰,绒髓点着了,慢慢地燃烧起来了。他端着那个宝贵的火种赶回出发前的地方。”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体会到普罗米修斯发现绒髓可以点火,为了人类他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火种。真是位英雄。(3)他教给人类用火取暖,做饭的本领,教给人类制造工具的本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是一位教会人类生活的英雄。(4)抓住句子(出示):“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从中体会出普罗米修斯被捆在峭壁上,受到各种痛苦的折磨,但他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决不懊悔,决不屈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英雄。
3、有感情朗读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此时的他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
4、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的做法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天地神灵,他们是怎么做的?读读书中是怎么写的?
(点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围绕着中心问题自主阅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
五、回归整体,升华感悟。
1、再读全文,普罗米修斯的哪些英雄行为令我们敬佩?
2、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英雄行为是怎样理解的?(点评:“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环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们对英雄有了真正的认识。)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的问题全部不剩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想这才能体现“大语文观”。课本就是一座桥梁,在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资源,生成新的目标,才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这节课的的最后可设计安排这样的阅读:同学们,要想更多地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及赫剌克勒斯的情况,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希腊神话故事》《罗马神话故事》,它将会使你明白宙斯为何不肯给人类火种?最后宙斯又是如何甘心让赫剌克勒斯将普罗米修斯救走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奇异的激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并且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激光的特点和用途,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激光确实是“奇异”的光。
学情分析:
激光这种高新技术,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很陌生,但是它却在军事、医学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并且有着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让学生对激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学生在第九册教材中已经初步体会了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也初步学习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应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目标:
1、通过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9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研制、灼伤„„”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用途,理解激光是“奇异”的光。
3、了解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找出本课介绍激光特点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对激光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用途,理解激光是“奇异”的光。教学难点:
了解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找出本课介绍激光特点的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激光的音像资料。学生:搜集生活中运用激光的例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了。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激光的了解?(学生交流)
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激光紧密相关(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理解“奇异”。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呢?
今天我们这堂课要举行科技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要向参观的人们介绍这种奇异的激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激光。同学们,你们愿意当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吗? [点评:语文课上要开“博览会”,学生们会觉得很新鲜,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了。]
二、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过渡:要想当好讲解员,就必须先学习课文。
(一)学习“最亮的光”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先读这两段话,弄懂不理解的字、词。
2、想一想激光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最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再分别用横线和曲线划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特别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3、再读课文,加深对这种玻璃的认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准备在博览会上讲解。
(二)自学“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1、请同学们总结刚才的学法,自学“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两部分。
2、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学习课文。提醒学生通过抓重点词,理解“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点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举行科技博览会
好了,现在马上举行科技博览会。请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为我们介绍这种奇异的激光。(教师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进行讲解)
1、请学生扮演讲解员进行讲解。
2、其他的同学认真听,评价一下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讲解员。
评价依据:1)他的讲解是否精练、准确?是否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听了他的讲解,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最好能结合重点词句来谈。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下重点词句评价:
从以下语句及带点的词语可以知道激光是“最亮的光|” 1)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
2)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
从以下语句及带点的词语可以知道激光是“最快的刀”
1)然而用激光刀来钻眼就方便多了,只见闪光灯一闪一闪,在啪啪声中,一颗颗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
2)用激光刀切开皮肤,可以减少流血,减轻痛苦。从以下语句及带点的词语可以知道激光是“最准的尺”
1)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
2)你会发现它的精确度是很高的,过去任何一种计量方法都赶不上。
(教师随机穿插提问学生遗漏疏忽之处,随机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从特点和用途两方面讲解。)
[点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找出文中介绍激光特点时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同时训练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今天难得见到激光研究所的人员,我们想知道激光除了刚才介绍的用途以外,现在还有哪些用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哪些用途呢?
[点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总结
今天,我们的博览会开的很成功,通过讲解员的耐心讲解,我们终于知道了激光确实是“奇异”的光。并且从大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也了解了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又进一步学习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反思:
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该“读”什么,怎样“读”?是需要好好琢磨的。开始,我觉得引导学生读懂激光的奇异就可以了,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像这样一篇说明文,我们要读它向我们介绍的知识,读懂特点——应用——优势之间的联系。《奇异的激光》向我们讲述了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们要懂得的是激光的特点——发光方向集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凸透镜聚焦到一点的温度高。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所以激光才具有亮度高、温度高、准度高这样的特性。于是在军事、科技、医疗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而激光在各个领域应用的优势又源于它的特点。例如激光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应用,便于瞄准射击,攻击敌方的防御系统,使敌军丧失战斗能力。在医学方面,可以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就像凸透镜聚焦光线一样,焦点最热,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临床医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算使学生读懂了与激光有关的一些知识。
学什么呢?——激光奇异吗?是不是觉得很神奇,那作者是怎样写的,让我们感到这样的惊奇呢?了解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通过换一种说法的形式,体会形象、准确地说明让我们感到激光的奇异。了解一些科学术语——激光(撞击分子或原子使其受激放射出光子)、人造光、方向集中、研制、切割、吊线等等。
上完这样一节课,我忧急万分!我们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的知识,而这方面我欠缺得太多太多了!对于这样的文本解读,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需要在备课之前查找许多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老师“读”懂了,学生才能“读”懂!希望大家指点!
灯 光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 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3. 学习本课生字词。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
2. 《灯光》引起了作者一件什么事的回忆?
3. 课文几次写到“灯光”?是怎样写的?
[点评:这篇课文以课题“灯光”为线索,可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使他们很快明确了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为具体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围绕“灯光”,深切领悟;引导想象,丰富内容
1. 在描写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时,赋予灯光以感情色彩。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灯光强烈的感情色彩,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学生理解这“灯光”起到两层意义:①以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触动作者往事的回忆;②从动人的往事中对比广场灯光„„让学生思考:这灯光为什么令“我”感到光明和温暖?通过朗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在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这种感情、感觉是有情激发的想象,包含着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评赞„„这“光明”和“温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2. 课文第二大段是作者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件往事,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这里可围绕“灯光”这一线索提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展开想象,丰富任务的内涵:
① 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一幅插图?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对未来憧憬些什么?
② 体会郝副营长说的话:“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体会“多好啊!”的含义,深切体会一个革命先辈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强烈。3. 在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战士们靠什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为什么用火柴点燃了那本心爱的书,他当时怎样想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4. 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当时这样做的想法,这样做了之后的意义,深刻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立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感化熏陶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 郝副营长的美好愿望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实现?是怎样实现的?
2. 如果你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及万家灯火时会想到什么?
启示学生:从此你看到都市的夜景,璀璨的灯光时,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光明”、“温暖”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靠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不仅要缅怀先烈,并要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一定刻苦学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点评:第一步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层次,第二步对课文内容深切理解,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中心,与生活相联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不是空泛的说教。]
四、拓展延伸
搜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新中国的故事,召开“踏着先烈足迹”的故事会。
[点评:举一反三,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而且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想选编此文的目的应该是让这感人的故事熏陶学生的心灵。如今,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没有谁会认为这很特殊。而在那特殊的战争年代,却有人为了璀璨的华灯而战。一连三次:“多好啊!”一步步直入主题,幸福生活是人人都要追求的,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是人类心中永恒的追求与渴望。学这样一篇课文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太有用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个人为中心的意识增强,为他人着想,心中有他人的想法淡化了,当学生朗读课文,读到“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时,学生分明眼中有异常,情绪也低沉了不少。我想这就应该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了!
8单元角度
牛和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
1.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3.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漫画] 图1:一个人物背影全身照片,这个人留长发,体型消瘦,旁边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阿姨,几点了?”
图2:被称做阿姨的人,一转头,小女孩怔住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叔叔。
提问:看过这组漫画你想到什么? 师从同学们谈的看法中提炼出这一条:“不能带着固有的思想看待事和物。”[点评: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 2.[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提问: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点评:使学生对牛和鹅先有初步印象,进而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进行对比阅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牛和鹅》,“我”与牛和鹅发生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快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问: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如果学生谈不到,师点拨:扳、似的、吭、束缚、掐住,边说边用出示该词,引导学生练读)
[点评: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3.试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点评: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理解课文。1.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练读课文1-4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牛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鹅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印象。
(2)同位合作这样读一读。
(3)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在学生谈的过程中用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要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谈,要谈的有凭有据。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提问点拨:牛比鹅大,为什么我们欺牛怕鹅?如果学生注意不到,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理解词句含义] 2.过渡:“我们”尤其是“我”怕鹅,可就偏偏遭遇了鹅的袭击。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提问,在学生畅谈中点拨重点: 出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的心理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从中能体会出我非常怕鹅,一点也不敢反抗。出示“鹅听见了,„„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找出动词,体会到在我们眼里“鹅”不怕人,“鹅”大胆地想来袭击我们,我们很怕鹅。“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一句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练读。出示“这时,„„拉住我不放。”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点评:在学习第一部分进行了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过渡:如果是你亲眼看到这紧张的时刻,你会怎样做? 3.师述:金奎叔来解救我了。
(1)师生配合读8-11自然段,师“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飞快地走了过来,„„
鹅„„,可是„„
老雄鹅„„”
(2)提问:在金奎叔的制压下,鹅怎样了?
(3)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请同学们点评他们的朗读,理解金奎叔的话。4.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1)师提问“我”从金奎叔的话中,悟到什么?“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从“实在”你体会到什么?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你得到什么启迪?(2)这件事以后我怎样对待牛和鹅了?为什么我与牛和鹅的接触中前后情形大不相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迪?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师述: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教学反思:
这课已经酝酿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么现在应该是酿成葡萄酒的时候了!不过,滋味却是那样酸涩!
开始上课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牛和鹅眼睛的故事。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孩子们听得有趣,自然放松下来,同时,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这样过渡到课文内容,自己觉得比较自然。
学生初读课文,随着读我随着讲自己的感受:有趣,读着读着会乐出声。大家也会有这种感受吧?这是情感的渗透吧,也是一种交流。果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也乐起来,忍不住乐出声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说感受吧:被鹅追、咬时的狼狈样特别生动有趣;金奎叔赶鹅那一段有意思;还有前面欺负牛的那一段,觉得有意思。
这是预料之中的。接下来做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时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板书:我怕鹅,鹅追我,金奎叔赶鹅„„在这个基础上请学生结合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只是放在这里,还略显不自然。
比较乱的地方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一直没有想好的,本来应该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话,但怎么切入却没有思路。于是,读事情的过程。为什么要读也并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说感受生动的语言。每想到这里便觉得发堵,不舒服。甚至现在都有写不下去的感受。不过,为了当初的承诺,我还是要写出来。讲好了给大家当样子,不好是靶子,给大家借鉴。
重点于是在体会我的表现,鹅的表现;金奎叔的表现,鹅的表现。因为,在此处我总认为是有比较的,正是这种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决定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或者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次讲的时候,我便引导着孩子对比着来读,读出我的害怕,再读出鹅的神气;读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读出鹅的害怕。反复指导朗读,这里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钟罢。后来想想,这里花的气力显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的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如此反复诵读也还处在一种无意注意的状态下,效果未必好。
再就读到金奎叔的话了,抓住“这样看”和“这点”两处让学生说清楚,然后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联系生活谈谈启示。基本就是这样的思路下来吧。层次不清楚的感觉始终有,所以课上下来觉得比较累。不知自己怎么讲下来的。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 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第三篇:2016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课 题:折纸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
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教学反思: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课 题:星期日的安排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生:
(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 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 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 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 0.25 0.14 1.34 4.06 0.08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 15÷45 5÷10 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1、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2、比一比“小数王国”里的0.06与“分数王国”里的1/20那个数大?(1)画图来比较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6个格。1/20表示为在含有100格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5个格。
此时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了。0.06>1/20(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将分数1/20化成小数,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小数再进行比较。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3)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转化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分数在进行比较。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首先要进行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在继续进行比较。
3、“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将分数王国中的分数翻译成小数。将小数王国的小数翻译成分数。
4、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
对于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我们上学期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回忆出转化的方法。
三、练一练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只有表现形式统一了,才有可能比较大小。
四、作业
课本P8页练一练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
3÷4 15÷45 5÷10 9÷10 =3/4 =15/45 =5/10 =9/10 =0.75 =0.333 =0.2 =0.9
六、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练一练2、3、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13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小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首先要利用通分的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只有分母统一了才能进行比较。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生活中处处都有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信息的,只要我们用心来观察就可以了。教学反思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练一练1、2、3、4、5、6、7、8、9、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3、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将全班人数的和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在提数学问题时,由于个人情况的不同,及时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与补充。
题目中出现了分数和小数,需要将小数化成分数或者将分数化成小数。
将分数化成小数,再在尺子上标出各个数的大概位置。此题也是一个分数与小数互化的问题。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观察参与运算的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接着进行分数加减运算。
此题先要将3/5化成小数,进而确定答案。将0.4化成分数,进而确定答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相同,其中涉及到分数加减的运算,首先呀考虑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首先要分析题意,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而进行计算。
首先用计算的方法来得出结果,然后观察结果的规律,进而总结出类似题目的规律。
课后反思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初步感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1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1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1页的表格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2页第2、3题。
完成后指名学生口答,集体校对。师视情况作补充或提示。课后反思: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1)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2)同桌互说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或接近长方体或正方体。
2、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以及各自的特点
指名回答,集体讨论。
二、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特点。接下来我们要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你能行吗?(1)挑小棒
A、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从中挑出几根小棒,才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先思考,怎么挑,再自己动手挑一挑。B、把跳出来的让同桌看看,是否正确,C、动手验证,亲自搭一下。看看是否准确。D、想一想:怎样挑选就一定能搭成一个长方体模型?(2)截小棒
现在有一根铁丝,要把它截成若干小段,搭成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截几段?如何截?为什么?
如果要搭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要截几段?如何截?(3)算长度
如果是一根60厘米的铁丝,要搭成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认为搭成的长方体的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长、宽、高分别可能是多少厘米?要求是整厘米数?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4)找面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2页试一试。完成后指名口答,集体讨论,怎样选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
怎样思考?如何保证能搭成长方体。
三、练一练
1、教科书第13页第4题。选出12根可以搭成的小棒?说说为什么?
2、第5、6题独立完成后口答校对.3、底8题按照要求试一试,看看能填出几种?
4、第7题课外一张白纸按照要求做一做。
课后反思:
课题:《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说说为什么剪出来的形状会不同?能恢复到立体图形吗?
得出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图形,同样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第1题想一想,连一连 完成后集体校对。
4、才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再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课后反思:
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6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逐步得出计算方法:长x宽x2+高x宽x2+高x长x2或者(长x宽+高x宽+高x长)x2;为什么这样也可以计算?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学生大胆猜测:为什么这样计算?
得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棱长x棱长x6 提问如果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这样算的:6x6x6=216,3个6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至少需要多少面积?是什么意思?。
3、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4题。
无盖是什么意思?这样需要算几个面?那个面不用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5、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6题。学生先讨论,再发表各自看法,说说原因。
三、学生作业第17页“练一练”第3、5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反思:
课题:露在外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学习新知
1、(1)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4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有没有不同的摆法,露在外面的面会不一样呢?为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2)教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3)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交流后,展示,集体讨论,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不同的摆法,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会有所不同。主要是遮起来的面增加了。
如果是5个小方块,露在外面的面会有几个?会有不同的吗? 那么6个呢?7个?怎样保证露在外面的面最少呢?
2、学生独立完成18页想一想,填一填
1个是5个,2个是8个?为什么少了?遮住的多了一个。学生根据数据发现从第2个开始每增加一个小方块,面就增加3个,因为一个在下面,另外2个前后被遮住了。
学生根据数据发现竖着放回不一样?为什么?遮住的少了,露在外面的也就多了?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课堂练习1、2、3、学生独立完成19页1、22题,完成后指名口答,教师看情况作补充或提示。
讨论3,为什么?学生用实验来证明。
第4题要求学生用计算来说明变化,并从中寻找原因。
五、1号本作业: 第5题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课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呢?
(正方体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师最后根据学生的口答小结。
二、复习展开 独立完成1、2、3 说说要注意什么?
三、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前、后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左、右面的面积呢?
学生口答,课件及时反馈。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底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课件依次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逐个提问。课件及时反馈。3.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第一个是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第二个是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第三个是正方体。
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四、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的基础练习。(1)出示5。
想好以后,与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2)计算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的玻璃面积。
先审题:要求玻璃面积,实际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3)选择题
(1)1.一个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0.2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A、0.2×2.5×50 B、0.2×0.2×2.5×50 C、0.2×2.5×4×50 还可以怎样计算?
展示长方体通风管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还可以列式为:0.2×4×2.5×50(2)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20米,宽10米,深2米。在这个游泳池四壁及底面贴上瓷砖,要贴多少平方米?()
汴河办事处张老庄小学五年级下册 数学 电子教案
A、20×10+(20×2+10×2)×2 B、20×10+20×2+10×2 C、(20×10+20×2+10×2)×2(3)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在它的顶点处切下一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表面积和原来相比()。A、减少了 B、不变 C、增加了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A、6 B、48 C、24(5)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倍。
A、3 B、6 C、9(6)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面的面积。A、1 B、2 C、3 2.拓展练习。
(1)设计包装纸。
a.把两包抽纸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哪种最省包装材料?
b.把四包抽纸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哪种最省包装材料?省多少平方厘米?
3.思考题。P21(8)要扎一个盒子需要多少长的绳子?怎样计算呢?看图算一算。集体校对。再算一算可以扎几个?
五、课堂作业
1、书本练习二中的题目。5、6、7 课后反思:
第四篇:2015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 下册 教案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折纸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
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4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教学反思: 课 时: 第5、6、7课时 课 题:星期日的安排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
(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 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 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 时: 第10、11课时 课 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 0.25 0.14 1.34 4.06 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 15÷45 5÷10 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1、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2、比一比“小数王国”里的0.06与“分数王国”里的1/20那个数大?(1)画图来比较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6个格。1/20表示为在含有100格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5个格。
此时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了。0.06>1/20(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将分数1/20化成小数,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小数再进行比较。
(3)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转化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分数在进行比较。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首先要进行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在继续进行比较。
3、“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将分数王国中的分数翻译成小数。将小数王国的小数翻译成分数。
4、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
对于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我们上学期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回忆出转化的方法。
三、练一练
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只有表现形式统一了,才有可能比较大小。
四、作业 课本P8页练一练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
3÷4 15÷45 5÷10 9÷10 =3/4 =15/45 =5/10 =9/10 =0.75 =0.333 =0.2 =0.9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2、13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练一练2、3、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小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首先要利用通分的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只有分母统一了才能进行比较。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生活中处处都有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信息的,只要我们用心来观察就可以了。教学反思
课 时: 第14、15、16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练一练1、2、3、4、5、6、7、8、9、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3、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将全班人数的和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在提数学问题时,由于个人情况的不同,及时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与补充。
题目中出现了分数和小数,需要将小数化成分数或者将分数化成小数。
将分数化成小数,再在尺子上标出各个数的大概位置。此题也是一个分数与小数互化的问题。
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观察参与运算的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接着进行分数加减运算。
此题先要将3/5化成小数,进而确定答案。将0.4化成分数,进而确定答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相同,其中涉及到分数加减的运算,首先呀考虑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要分析题意,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而进行计算。
首先用计算的方法来得出结果,然后观察结果的规律,进而总结出类似题目的规律。
课后反思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第六单元习作:主题——劳动
习作要求:
1、以劳动为主题,自己命题,写一篇有关劳动的记叙文。
2、要写清自己参加劳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劳动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描写劳动的场面要做到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
教学重点:体味劳动中的乐趣,选取典型的画面,表达自己对劳动意义和劳动乐趣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学习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写自己对劳动意义和劳动乐趣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活动:回忆搜集素材,确定中心,选材构思。习作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搜集素材、确定中心、选材构思、尝试写作。教学过程:
一、习作谈话
教师: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虽然很辛苦,但却有益身心健康。所以,人类必须劳动,社会才能高速发展。我国近年来,建成了许多享誉全球的高架桥梁、高铁隧道,设计生产了运20、歼20、歼
16、歼15等高性能飞机,建成了许多全球最高的高楼大厦,初步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
二、搜集素材
1、你在家里,参加过哪些劳动?哪一件印象最深?为什么?
2、你在学校,做过哪些劳动?哪一件最有意义?为什么?
3、你准备写哪件劳动的事?劳动场面还记得吗?印象最深的人是谁呢?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你能回忆起来吗?
三、确定中心
记叙一次劳动场景,你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呢?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四、选材构思、尝试写作。
编写写作提纲,理清脉络层次,小组中合作完成。
一、学生编写写作提纲,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起草。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习作例文。
1、朗读。
2、学生欣赏。
3、交流:你读懂了些什么?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从叙述方式上思考)
4、学生代表发言,谈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生活素材。
说说准备写什么事?用怎样的顺序写?运用学过的哪些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方法?
三、请大家依据上节课的写作提纲和这节课的交流学习,开始起草好吗?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查指导。
五、朗读展示学生作品,激励学困生积极起草。
1、展示学生作品;
2、朗读学生作品;
3、鼓励为主,激励评价。
4、起草还没完成的同学,加油!我们等你!
六、学生修改草稿。
1、字词是否正确、恰当;
2、标点符号书写是否规范、运用是否正确;
3、句式是否得当?表意是否全面、完整、明白;
4、写作顺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是否得当?
5、内容是否集中,叙述是否有序,详略是否得当?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问题习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习作
(1)———— 《 》
(2)———— 《 》
(3)———— 《 》
(4)———— 《 》
二、指出问题所在: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_________:
三、逐篇指导(指导学困生习作)
四、强调写作方法
说说准备写什么事?用怎样的顺序写?运用学过的哪些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方法?描写劳动的场面要做到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你的习作中,点的描写成功?还是面的描写成功?
五、反思对比自己的习作。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优秀习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优秀习作名单
()《 》
()《 》
()《 》
二、指出优点所在
(1)
(2)
(3)
三、例文赏析
—————————— 《 》 —————————— 《 》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四、学生对照修改自己习作的不足,教师巡视指点。
五、课堂小结。
郭村小学 刘金明 上传 20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