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美术上册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1教案 人美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了解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空间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能力,能较正确地分析和画出场景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意目标: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网上搜集的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
1.出示学生搜集的数幅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近大远小。
二、新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习近平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2.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1)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 1
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产生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小结:我们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4.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为课写生做好准备。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应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1)在校园中看到了哪些场景有各种透视现象的?请学生举例说一说。
(2)投影出示校园风景照片,和学生共同欣赏。提示在绘画的过程中应注意(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三、教师示范
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在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1.根据风景照片用速写的方式画下来,注意线条的流畅性,组织线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线条的前后,疏密等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画错,比如柱子画的侧向旁边,没有直立,前后的树画的大小对比不够等)2.步骤:
1)先找到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3.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作画
1.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画校园里的场景,选择近大远小这种透视现象明显的(走廊,花坛等地方),在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2.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把画面画的完整、生动。
3.通过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五、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运用在图画中。2.线条是否流畅。3.画面是否完整。
4.布置自己班级的书画苑,让老师和同学共同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
六、布置课外写生练习
描绘各种体现透视现象的画面。
第二篇: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 人美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个师生互动环节—观察手,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接下来出示摄影风景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同桌互相学习讨论看看还会有怎样的新发现。最后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最后通过让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同时进行作业的展评。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地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当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才能用线准确的表达出来透视的现象。
第三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透视现象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的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教学准备
学具:直尺、钱币、签字笔或水彩笔 教具:多媒体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将从兴趣导入、讲授新知、探究学习、巩固新知、作业评价、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兴趣导入。
首先,我设计了“欣赏自然景观”这一环节,出示两张 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我问同学: 提问: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空间感更强烈,贴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画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为一个小点,所以空间感最强烈。
小结:离我们进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透视现象
1、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消失点。
提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
总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动,右边的景色美就把消失点往左移。
2、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视平线是与眼睛平行的教师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看!老师的视平线这儿你们的呢?教师由站姿该为蹲姿,由此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总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3、消失线: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进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
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高远矮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长廊中的横梁与树的变化是一样的。
五、创新表现: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沙画表现透视现象。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六、实践提示:
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七、欣赏、评价:
1、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你们真棒!
第四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
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得到结果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每组选一个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发现。
第一组告诉大家这几幅图里边路面有什么变化。——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第二组告诉大家天空(屋顶)的变化。——近大远小。第三组告诉大家路两边物象的变化。——近疏远密,近高远低。有变化的线叫做透视线,它们的延长线都交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消失点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视平线。
总结: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板书课题,让学生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出示幻灯片让孩子跟着幻灯片的内容读。
现在我们就能解释照片中我们座位排列的现象了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2、了解了生活中的这个现象,我们再欣赏几幅名画,看看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物象的透视现象的。(出示画家代表作)
3、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我们如果要用透视现象画出生活中的现象,应该怎么入手?(出示幻灯片)
大家分组讨论怎么表现这个场景。(讨论后学生代表上黑板表现)
老师也用了一种方法来表现,大家看一下和你们的方法一样吗?(出示带有透视线的幻灯片,并黑板示范)
老师先找出消失点,然后找到视平线,再找出各个透视线,最后画出每个门的轮廓线。画好以后擦掉前边的辅助线,这样一幅具有透视关系的画就画好了。
从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回到讨论幻灯片)——和地面垂直的线仍然垂直。
总结画的方法(出示第12张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三、布置作业(出示作业幻灯片,并播放音乐)
四、评价作业: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我们今天学习到什么?我们会画什么了.2、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了解到在生活中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有远近时,会出现不同的大小变化。所以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慧眼,都能发现身边的美,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班级、让学校变得更美丽!
第五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殊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教学准备:
图片,(tu2 pian4 _)2B铅笔等。教学过程(jiao4 xue2 guo4 cheng2):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xiao3 jie2 _)近大远小。
2、思索: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外形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央,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徐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拼车是否合法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薪的发现。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广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学生训练
通过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轻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或把自己家溜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