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新课|标第|一|网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习近平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臵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五、课后反思
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第四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2、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新-课-标-第-一-网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比列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列。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列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列美化生活的方法。
第五课 偶戏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收集一些布袋偶戏的资料。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偶戏的表演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2、讨论交流
课前我让同学们本地区的偶戏和偶戏的历史。下面请各小组把你收集的偶戏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二、偶戏
1、欣赏课文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和同学讨论课本上的偶戏这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偶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言。
2、了解一些制作木偶的方法。
师:看!有那么多的装饰方法,偶戏我们也来试一试吧,每个小组装饰一个小纸偶,组长作好分工,看哪个组能在五分钟之内装饰好并且拿到讲台上来。生:(按组装饰小纸偶。)
师:噢,上来了那么多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有更好的方法去装饰它吗?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学环节说明及反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探索t得出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马上应用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探究纸偶装饰的一些要素,如:颜色的搭配、和谐、符合角色形象等等。更进一步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同学们已分组编好了童话剧,还根据角色分工做好了初步的纸偶。现在,开始装饰我们的纸偶。注意要美观,要符合角色形象,做好的小组就可以表演童话剧了。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现在开始。生:(分工装饰小纸偶。)
五、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童话剧表演,好吗?你们除了看表演,还要观察纸偶是怎样装饰出来的。
六、课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装饰了我们的小纸偶,并进行了童话剧的表演。只要用心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除了用纸偶表演童话剧,还可以用木偶、皮影、手袋布偶等表演童话剧,请大家欣赏它们的装饰。
第六课 提线纸偶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纸偶的装饰,提线纸偶 教学难点
纸偶的装饰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
二、新课
1、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板书: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聪明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2、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法。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法。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法。
3、讨论: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材料: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 方法:绑、粘、剪贴、编、、、、、、。
三、小组合作
请与小组同学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用各种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的背景、道具。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学看。学生表演纸偶戏。
四、课后反思
提线纸偶的制作方法易于学生接受,通过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做一做、编个故事演一演的过程,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学习策划简单的活动,在编排故事情节、角色分配、偶戏形象制作、布景设计、音乐伴奏、偶戏表演等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的群体力量,展示每位同学的个性特点。
第七课 动物的脸
教学目标 :
1.通过本课的训练,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2.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动物的脸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教学重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动物的脸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问题:(幻灯)
2、学习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
勾染法(大象)、中锋破笔法(狮子)、破笔点染法(猴子)、勾线点染法(狒狒)、丝毛法(猫)
3、分析国画《猫头鹰》的表现技法。①猫头鹰基本造型
②猫头鹰形体结构:身子、翅膀、尾巴、爪子。结合幻灯教学,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猫头鹰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来进行教学,教师在画鸟的羽毛时要突出重点,尽量讲得详细一些。说明:先用墨赭画头顶,接着画身体和翅膀注意水分不要太多,润笔、枯笔相结合。
四、学生练习
1、画一只猫头鹰,教师巡回辅导。
2、学生临摹不同姿态的猫头鹰(运用幻灯片)
五、作业布臵 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或毛边纸,动物的脸临摹或创作一幅猫头鹰图。
六、课后反思
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能用国画的变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新方法。
第八课 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有趣的汉字了解我国书法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书法的讲解和示范,有趣的汉字,使学生初步懂得写书法的基本技法与步骤。有趣的汉字 教学重点
字的结构的掌握。教学难点 字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
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2、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3、讨论:在本课的图片中,汉字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你认识其中的哪些字?你认为字和绘画怎样才能结合得更好。
三、作业
1、你打算用什么字体写什么字?搭配什么色彩?
2、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四、课后反思
教材中选用了刻有文字的兽骨,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书法、绘画作品等,其用意是向学生展示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具有不同形式的用途,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汉字的兴趣。
第九课 飞天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飞天的艺术作品,飞天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飞天的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飞天的艺术特点,掌握飞天的基本的创作技法,并试着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教学难点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飞天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喜闻乐见。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二、欣赏和思考:
1、课本中的飞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中人物飞翔的姿态是如何表现的?
3、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
三、小组交流:
1、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你最喜欢哪一件飞天作品?
2、和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四、学生做业,教师巡视指导。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五、课后反思
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作品,感受飞天的美感以及线条的感染力,鼓励学生继续练习,画出更好的作品。
第十课 色彩的色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十课
色彩的色相色彩的色相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教学重点:
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难点
调配时水和色彩的分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美妙的。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世界是彩色的,色彩的色相有千变万化的色彩。(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色彩。)观察过自然中的色彩,观察学生的衣服、学习用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色彩。思考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有多少种?
二、新课。
1、复习三年级开始的色彩知识: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间色,红黄蓝这三种颜
色是色彩中的“老祖宗”,有称三原色。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
2、什么是色相?
色相,顾名思义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色彩的色相的。所有的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叫色相。
3、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
(1)、挑选自己喜欢的色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2)、色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己准备用哪些色相不同的色彩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4、小组交流发言
三、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色彩画
四、课后反思
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可喜的改观。书中通过多幅摄影、设计、绘画作品,向学生传达色相给人的视觉带来的美感。
第十一课 色彩的明度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
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 色。
4、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课后反思
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
第十二课 人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
3、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教学重点
1、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2、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教学难点
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作品要画出新意。教学准备
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
生:不可能!
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出示人物形象
提问:老师这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你能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
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
生:可以将人物位臵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
什么环境中。
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1、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
2、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
3、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
4、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
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
第十三课 光盘架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适当的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整体。
2、体验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教学重点
能简单的制作光盘架,体验制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光盘架小制作)老师这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制作,你们看看,他可以派什么用?有什么益处?
2、学生猜想交流
3、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我们一定有很多学习与娱乐的光盘,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帮助,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光盘架,将这些光盘有秩序地摆放在一起,既方便查,又可增添生活情趣。
4、板书课题:光盘架的设计
二、师生探究
1、生活的多彩使我们的光盘种类繁多,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架子(展示更多工艺光盘架)观察选用的是哪些材料?不锈钢木材铁布等等
2、这些漂亮的光盘架美观耐用,使用方便更是装饰家居的理想物品,那设计时应
该注意哪些什么问题呢?
①平衡②尺寸③选材④插接口的设臵
小结:制作时用较硬的包装盒纸或硬纸,也可使用其他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整体。
三、体验创新
1、我们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是未来的创造者,你觉得你的创新思维怎么样?
2、先来欣赏这些小创新者的作品吧。(出示书上的若干作品范图)
集体讨论:选材造型创意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3、有比较才有发现,有胆量才有惊喜,老师期待着你们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用
自己或小群体的智慧设计制作一个既实用又有个性的光盘架。
四、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
1、自我推荐
2、相互展示
3、师小结鼓励
六、课后反思
全课生活赋予我们很多的乐趣,制作光盘架的全过程你开心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你会更乐观,更接近成功!
第14课 杯子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2、学会观察、学会体验。教学重点
设计造型漂亮,功能实用的杯子 教学难点
观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用途,体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你注意过平时喝水的被子么?出示几个:这些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3、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4、你呢,想选哪件?说说原因。
二、师生探究
1、欣赏了这么多东西,你发现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花纹色彩(师板书)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心,一件可以使用的东西,要让大家都喜欢,我们不仅要改变他的形状,还可以改变他的花纹和颜色。
3、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更多美观实用的物品,现在,老师请
大家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一起来欣赏书上的作品:分析其造型、材质、功能等
三、体验并感受
1、学生欣赏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2、这些精美的杯子显示着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鲜明的设计意识,每一处的设计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杯子?(师生交流)
4、再来看看书上的杯子设计,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识。(比较这些杯子,想想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四、作业要求
1、设计时要注意什么?(构思大胆、设计合理、实用美观)
2、根据你的观察,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杯子。
3、学生作业,师指导
五、课后反思
利用大量图片展示了各种年代、用途、材质的杯子,并穿插对杯子局部设计意图的提问,用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杯子的设计元素。还展示了大量学生设计作品,让学生了解简单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并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造。
第15课 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造型设计的知识,培养泥塑造型能力。
2、发挥想象力,用泥做一个有人脸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学生德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有人脸的器物。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有特点的人脸器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见过特别漂亮或特别奇怪的杯子吗?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回答(略)
二、新授:
1、老师书上有两种特别的器物,一起来看一看。打开书本,欣赏“大禾人面铜方
鼎”(商)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提问:“这两种古代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大禾人面铜方鼎”以人脸为装饰图案;“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整体以人为造型。)
2、这样的设计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略)
3、古代人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将人脸运用进去吧?学生回答(略)
4、“同桌相互观察彼此的脸。”
“你看到同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笑)教师用简笔画画笑的表情。
“你还会表演其他表情吗?”学生表演,教师画
5、“原来人脸这么有意思,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有人脸的杯子或罐吧!”
6、欣赏范作。
“几件范作有什么不同?”
(材料相同:紫沙泥。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脸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脸器物?”
学生回答(略)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并掌握人物浮雕、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了解陶艺技法,并将其运用到美化生活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16课 唱起来跳起来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歌曲与舞蹈。
2、掌握喷雾法的表现技巧。
3、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难点:
用喷雾法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作品。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激起兴趣
1、播放一段歌舞录象,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来、唱起来。
2、学生就坐后提问:我们为什么在听到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唱想跳?
3、让学生说一说对歌舞的感受。(听到音乐感到……看到跳舞也会……)
二、欣赏作品、体会内涵
1、欣赏一些歌舞题材的美术作品。
2、讲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3、分析画面里人物动态的表现。
4、介绍新的表现方法:喷雾画
三、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1、师生一起操作
1)取出预先刻好的人物剪纸作品固定在底板纸上;
2)在喷壶中加入颜料和水调和;
3)对着作品进行喷射;
4)稍后取下剪纸作品,一幅喷雾画就完成了。
2、出示个别学生作品,分析成败之处(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3、学生第二次尝试喷雾画(要尽量避免前面的失误。)
要求:剪纸作品待干后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再剪一些简单的造型(如花、草、鸟、云、月、星等)让画面更完整。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1、评价标准:
1)形象是否清晰
2)色彩是否协调
3)构图是否合理、饱满
2、选出优秀作业
五、课后反思
画面虽然是静止的,但是我们仿佛听到悦耳的歌声从画面中传来,令人心动不已。除了名家名作,教材还通过多幅学生作品,向学生传达喷雾画的韵味。画面中人们栩栩如生的动态、鲜艳绚丽的色彩,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17课 电脑美术——有趣的人像
教学目标:
1、学习电脑绘画软件中的有关处理技术。
2、用特殊的处理效果对画面进行变化。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电脑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电脑绘画软件中的有关处理技术。教学难点:
用特殊的处理效果对画面进行变化。教学过程:
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控机)
1、让学生欣赏几幅经过电脑特殊效果处理的人像作品
2、提问:看完这些作品你最想知道什么?(这些作品中的效果是如何做出来的?)
二、新授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全部过程在photoshop软件中完成)
1)打开photoshop软件→新建文件→用铅笔工具进行作画,完成人像线描并命名保存。(也可以直接把作品通过扫描仪命名保存在文件夹里,再打开后使用。)
2)打开文件夹里的人像作品,在色板上选择颜色为其着色后保存。
3)选中画面,打开滤镜,进入纹理处理效果进行变化。或选择滤镜工具中的其他方法进行图象的特殊效果处理。(教师可多演示几种,如突出效果、浮雕效果、曝光效果、图章效果、铜版雕刻效果等)
三、学生尝试
1、教师指定路径让学生打开图片文件并保存,再打开进行图象处理。
2、用教师所教的方法,让自己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在大胆尝试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及时保存。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后反思
学生能在以往尝试人物写生并具有一定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绘画技巧,利用电脑美术软件独特的多种图像变化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普通的写生人物演变成多幅有趣的人像作品。
第18课 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希望工程”培养乐于助人、珍惜现有的良好学习环境和热爱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感情。
2.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探索巧妙运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制作,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
3.培养思维的扩散性,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经验的提升。教学重点
根据了解到的有关边远地区小朋友学习情况,展开丰富想象再创作表达爱心。教学难点
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出课题
1、出示“希望工程”摄影作品,先请学生欣赏,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何发现?
师生交流
2、出示课题《献出你的爱心》
三、进入角色、思考探索
1、出示学生爱心作品,请学生感受、思考。师生交流
2、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多方面联想、讨论
(2)自主评价交流(小组间完成评价,并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交流合作
各小组展开活动,制作出各组的“爱心物品”
五、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展评
六、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希望工程”的产生经过、“希望工程”对山区孩子的意义。通过小报的制作和给山区小朋友慰问礼品的设计制作,有目的地开展综合探索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心;通过社会实践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收获实践后的快乐。
第19课 小花铲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废旧塑料瓶设计制作小花铲,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思、加工能力,训练他们使用剪子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感受制作的快乐,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用废塑料瓶制作小花铲,造型要简练,并充分利用瓶子的形状。教学难点
利用瓶子的形状进行设计。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桌上的用具安排。摆放好用具。
二、导入
1、乱扔废塑料瓶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2、废塑料瓶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什么?学生发表。(如:污染环境……)学生思考后发言。
三、新授
1、观察,小花铲如何制作的?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学生观察、分析:外形与瓶子接近,要有手柄,要有突出的部分用来铲土。(注意要安全使用剪子。可能会剪不动,可以用刀子割。)
四、实践
1、请你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商量,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2、学生尝试制作。
五、小结
点评作业:表扬有创意、造型简练的作品。
六、课后反思
废旧物的利用。根据塑料瓶的形状,巧妙地制作成有趣味的、能用的小花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用于 创造的精神。
第二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透视现象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的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教学准备
学具:直尺、钱币、签字笔或水彩笔 教具:多媒体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将从兴趣导入、讲授新知、探究学习、巩固新知、作业评价、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兴趣导入。
首先,我设计了“欣赏自然景观”这一环节,出示两张 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我问同学: 提问: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空间感更强烈,贴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画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为一个小点,所以空间感最强烈。
小结:离我们进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透视现象
1、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消失点。
提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
总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动,右边的景色美就把消失点往左移。
2、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视平线是与眼睛平行的教师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看!老师的视平线这儿你们的呢?教师由站姿该为蹲姿,由此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总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3、消失线: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进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
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高远矮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长廊中的横梁与树的变化是一样的。
五、创新表现: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沙画表现透视现象。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六、实践提示:
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七、欣赏、评价:
1、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你们真棒!
第三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
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得到结果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每组选一个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发现。
第一组告诉大家这几幅图里边路面有什么变化。——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第二组告诉大家天空(屋顶)的变化。——近大远小。第三组告诉大家路两边物象的变化。——近疏远密,近高远低。有变化的线叫做透视线,它们的延长线都交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消失点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视平线。
总结: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板书课题,让学生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出示幻灯片让孩子跟着幻灯片的内容读。
现在我们就能解释照片中我们座位排列的现象了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2、了解了生活中的这个现象,我们再欣赏几幅名画,看看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物象的透视现象的。(出示画家代表作)
3、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我们如果要用透视现象画出生活中的现象,应该怎么入手?(出示幻灯片)
大家分组讨论怎么表现这个场景。(讨论后学生代表上黑板表现)
老师也用了一种方法来表现,大家看一下和你们的方法一样吗?(出示带有透视线的幻灯片,并黑板示范)
老师先找出消失点,然后找到视平线,再找出各个透视线,最后画出每个门的轮廓线。画好以后擦掉前边的辅助线,这样一幅具有透视关系的画就画好了。
从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回到讨论幻灯片)——和地面垂直的线仍然垂直。
总结画的方法(出示第12张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三、布置作业(出示作业幻灯片,并播放音乐)
四、评价作业: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我们今天学习到什么?我们会画什么了.2、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了解到在生活中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有远近时,会出现不同的大小变化。所以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慧眼,都能发现身边的美,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班级、让学校变得更美丽!
第四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
大平房镇中心小学 石 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五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殊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教学准备:
图片,(tu2 pian4 _)2B铅笔等。教学过程(jiao4 xue2 guo4 cheng2):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xiao3 jie2 _)近大远小。
2、思索: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外形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央,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徐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拼车是否合法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薪的发现。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广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学生训练
通过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轻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或把自己家溜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