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理性上访现象透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群众上访也呈多发趋势。但一些群众不是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渠道,而当成向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一些非理性的上访愈演愈烈。
一、非理性上访的特点有“四多”
1、找“一把手”的多。无论什么事,无论事大事小,只找一把手,唯“一把手”是访。
2、找党委、政府的多。无论有没有关联,遇事便找党委、政府,不愿意寻求法律或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3、越级上访多。总希望用上级压下级,不愿在当地解决问题。
4、敏感时期上访多。越是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等关键时期,上访的越多。
二、非理性上访的方式有“四化”
1、组织严密化。有些上访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有部署,有些还成立有指挥部等。
2、行为暴力化。上访者往往不择手段,采取围攻领导、冲击机关、堵塞交通等方式,向受访机关施压。
3、人员老弱化。弱者既可博得同情,又不怕制裁。上访者往往让老弱病残充当排头兵,自己则幕后指挥。
4、上访专业化。有些上访户尝到甜头后得寸进尺,还有些人性格偏执,不断缠访,逐渐变成上访专业户。
三、非理性上访的趋势有“四大”
1、上访面越来越大。已覆盖社会各阶层、各行业。
2、上访规模越来越大。已由过去个体单访发展到动辄几十人、上百人集体访。
3、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一是人数多、情绪急,事态平息难;二是要求高、时间紧,问题解决难;三是上访人员花费多、投入大,善后难。
4、社会危害越来越大。一是上访者自己生产、生活受影响;二是受访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受影响;三是社会秩序受影响。
四、非理性上访心理有“四类”
1、告状有理心理。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受害方,有理不怕言高,做起事来不顾后果。
2、法不责众心理。人多可以壮胆,告状者底气也就足了十分。
3、领导怕告状心理。一些干部求稳怕乱硬不起手腕,使人认为领导怕告状,于是无论事大事小都要上访。
4、事越闹大越好办心理。有的上访者认为,小打小闹不解决问题,只有将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关心、社会关注。因此,往往采取过激手段,将小事化大。
五、非理性上访原因有“四种”
1、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随着社会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逐步提高。某种程度上说,群众上访实质上是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2、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畅。政府统筹和协调能力弱化,一些地方政策打架、部门设卡、群众负担沉重,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日益降低。
3、一些干部作风不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躲、二推、三拖、四哄或干脆不理不睬。还有些干部官僚作风严重,方法简单、粗暴,与民争利,以权谋利,引起群众不满并进而上访。
4、部分领导认识偏差。一些地方将群众上访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容易造成地方官员为求政绩,遇到矛盾绕道走,结果使矛盾越积越深。
六、化解群众非理性上访有“四策”
1、用发展引导。一是尽快改革旧体制,建立科学、文明、民主的新体制,使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引起群众上访的体制性因素。二是完善决策和执行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疏通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增加办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用机制保障。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群众上访,用科学的方法评判干部。群众上访不是洪水猛兽,更不至于谈访色变。
3、用真情打动。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是加大干部职业能力培训力度,使干部既想为群众办实事,又愿为群众办实事,更能为群众办实事。再次是注意方法,对群众上访把好“四关”。一是不上推下压,以情感人,把好接待关。二是要揭不要捂,以理服人,把好受理关;三是先治标后治本,软硬适度,以法约束人,把好处理关;四是上访与下访相结合,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相结合,以党性温暖人,把好善后关。
4、用法律规范。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最集中的体现,依照法律、运用法律解决群众上访将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选择。
第二篇: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
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
2006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陈 蕾(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内容摘要: 现今中小学中男生弱势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 目前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差异,考核评价方式、教师 的课堂纪律要求和教育的女性环境都有利于女生优势的发挥, 不利男生潜能的挖掘。改变男生弱势状况,要革新教育理论, 重视“性别差异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开设符合男女生兴趣 要求的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实行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 教育;改变教育评价,因性而异,区别对待;要调整补充教师队伍, 使男女教师比例协调。
关键词: 男生;弱势;性别差异教育;因性施教中图分类号: G 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6)06-0035-0
4一、中小学中的阴盛阳衰
在目前的中小学,女生凸现高于男生的成功趋势,已是
一种普遍事实:女生学习成绩优秀,在各种考试、竞赛中超过 男生;女生受老师、社会好评的比例越来越高;相反,男生担 任学生干部和评为三好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小,即使在传统的 男生占优势的方面也是如此,如许多学校广播操的前排领队 几乎都是女生。男生似乎正在成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学习上有问题的几乎都是男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充满自信、流 利地回答教师提问或者与同学对话、表达自己意愿的女同学 多于男同学。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能够显示出较强的组 织能力,积极参与并具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也是男生少于女 生。在家庭生活中,生活习惯比较好,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能体谅父母、分担家庭责任的也是男孩差于女孩。女生比男 生强的情况屡见不鲜[1]。从高考中我们可看出明显的“阴 盛阳衰”现象,男生总分成绩不如女生,而且差距还在拉大。钱国良对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高考成绩(根据《浙江招 生年鉴》)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包括总分在内的两个项目(平均分和及格率)40个(均差)指标中,男生只有13个“+”, 而女生则拥有27个“+”,同时, 2001年成绩统计男生还有8 个“+”,到2002年只有5个“+”,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男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弱势导致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的男女性 别比例出现了不平衡。近年来,女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上 升, 1998年在校女大学生为学生总数的39.75%, 2000年占
41.07%, 2001年则达到42.14%。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 高校录取新生中女生的比例分别是44.65%和45.63%[2]。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常有发生,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 调查表明,在该组织27个成员国中男孩的阅读水平普遍低 于女生[1]。《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根据几乎每一种
标准来衡量,美国各地和每一种人口群的男生,课业表现都 赶不上女生。在小学,被判定有学习障碍以及被编入特殊教 育班级的男生比女生多一倍。中学男生在标准书写能力测 验成绩也落后女生。1980年到2001年间,宣称不爱上学的 男生增加了71%。这些变化在大学尤为显著: 30年前美国 大学部学生有58%是男生,现在只占44%,阴盛阳衰。1992 年女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仍落后男生,可是到20世纪90年 代中期这种差距已经缩小,修习中学程度的生物、化学课程 的女生也超过了男生[3]。在英国公布的GCSE成绩中, 2000 年有53.2%的应试女生拿了A到C的好成绩,但是男生的 表现就逊色多了,只有42.6%的应试男生拿到了A到C成 绩。而在1999年的一份报告中, 11岁的男女学生在写作技 巧上的差异最大,只有47%的男生达到了11岁学生应有的 写作能力,而62%的女学生已经达到她们该有的水准[4]。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是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是弱势
群体,女性在智力、能力方面逊于男性似乎成定论。今天我 们看到女性受教育能力大大增强,在各种重要的考核、竞赛 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反映了女性性别弱势的部分改变,是社 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个十分可喜的现象。然 而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小学女性优势的凸显也正 是男性弱势的呈现,意味着相当部分的男生被排除在充分发 展的行列之外,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展现、潜能得不到发挥, 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和事业成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个性得不到舒展,心 灵疲惫,会造成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任由发展会成为社会 和谐稳定的隐患。美国教育部长史派林斯说,“男女生成绩 差距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家庭和民主体制蕴含深远的影 响”[3]。
二、男生弱势力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智力结
构、个性特点、业余爱好、知识面水平和发展潜力方面有着明 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男女生之间智力上有优劣之 分。因而男生弱势局面往往是教育本身造成的。我们的教 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上述差异,而强求一致的要求,这是 一种粗象的平等,用这种粗象模糊的平等来掩盖男女生在心 理和发展上的差异,倒成为了性别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 式,它人为地制造了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1.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发挥女生的优势。注重语言表
达能力的考核制度使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女生 优势的发挥,而不利于男生优势的展现。现代脑科学、神经 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研究结果都已表明,男女的大脑 是有差别的。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掌管语言 能力,功能分化明显,而女性语言和空间能力则由两个半脑 控制,功能区域化很不明显。因为大脑半球的分工明确性使
男性空间能力比女性优越得多,男孩一般喜欢运动不爱安 静;女性因两个脑半球同时控制其空间能力,所以会相互妨 碍,而语言的发散性却恰好适合女性的大脑功能特色,这使 女性常常喜欢用语言的方法去比较抽象的问题。而且由于 女性有关观语言、拼写、书写的语言能力位于左半球的一个 特定的区域,正如男性的空间能力一样,比较专业化,更增添 了她们在语言方面的优势[5]。
在现实的考核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占极其重要的地
位,如高考中语文、英语、数学是三大重头科目,而女生在三 科的总体水平高于男生。首先在英语成绩中女生处于绝对 优势。钱国良对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高考成绩的统计 分析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女 生均保持着绝对优势,其中文科男女生的英语及格率差距超 过20个百分点。及格率的最大差距达到21.52个百分点(2001年文科),最少也有16.65个百分点(2001年理科)。平均分的最大差距是13.4分(2002年文科),最少也有9.04 分(2001年理科),男生英语成绩的最低及格率只有24.54%(2002年文科),而女生则是44.56%(2002年文科)。男生平均分最高是88.07(2001年理科),而女生则是97.11
(2001年理科)。其次在语文成绩中男生处于明显劣势。男 女生语文成绩平均分的最小差距是2.82分(2001年理科), 最大差距是6.01分(2002年文科);男生平均分最低是95.03分(2002年文科),女生的最低是99.25分(2001年文 科);及格率的最大差距是16.01个百分点(2002年文科), 最小差距是7.03个百分点(2001年理科),男生最高是73.30%(2001年理科),女生最高是85.85%(2002年理科)[2]。因此,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方式大大有利于女生优势的 发挥,对很多男生却是一种打击,对语言能力处于弱势的男 生来说,信心锐减,兴趣丧失,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优异成 绩的获得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2.教师的课堂纪律要求适合女生的天性。首先,脑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男女的能力差异和不同的认知策略偏好。“男 孩子总是对周围的空间充满好奇,因此喜欢去探测、去探究、去挑战、并乐此不疲;而女孩子则比较情绪化,重视秩序、合 作、友爱。”[5]男孩子天性较大胆、粗放,因而更愿意表达自 己的意见;而女生则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趋向权 利的认同,因而在课堂上比较小心,不仅不敢像男生那样说 出自己的想法,而却还刻意去琢磨教师的意愿和意图,以避 免自己因为得不到教师的认同而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尴尬,失 去自尊。一方面,教师喜欢男生那种大胆表达、给教学增添 活力的声音,但是另一方面,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保护 自己权威和师道尊严,教师又相当拒绝这种声音。因为由于 资金有限、资源短缺和教育政策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 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班额都较大, 50-80人不
等。如此庞大的班级,对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倾向于偏好听话、乖巧、不会制造 尴尬和麻烦的学生,这样女生在课堂上更受到教师的宠爱。其次,男孩天生爱动不爱静。据国外的研究统计,被诊 断为活动过度的孩子,男孩子占95%以上。多动症的发病 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而学校教育中特 别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着严明甚至刻板的纪律要求, 运动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在安静、遵从秩序和纪 律、压制运动、拒绝“小动作”的环境中进行的,即便是体育 课,也有很多条条框框,不允许做无关的动作。这样,“男孩 子对运动的渴望、对刺激的好奇的天性遭遇现实的教育后” “往往要经历痛苦与沮丧”[6]。男孩在课堂中得不到教师的 鼓励和肯定,屡屡成为教师眼中影响课堂教学、妨碍课堂秩 序纪律的反面角色,难以树立自信,在灰心失望中得过且过, 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勇气和毅力,逐渐成为学校中弱势 一群。
3.教育的女性环境使女性行为合乎期待。现在,中小学
特别是城市中小学中出现了明显的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的现 象,男女教师比例极不协调。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提 供的数据显示, 2004年全省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接近70%。广东68万中小学教师,一半以上是女性。广州白 云区中小学女教师占80%以上[7]。
由于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男女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工
作方法都有差别。女教师往往心细、敏锐、多注意细节;男教 师则粗犷、豪放、多注意方法而忽视细节。在女教师占绝大 多数教育环境中,女生的行为(如耐心、认真、细致)一般比 较容易符合女教师的行为期待,因而比较多地受到表扬和肯 定,而男生的某些“男子汉”的行为特征(如好动、粗犷、不够 细致)则容易被视为不守纪律,因而受到限制和批评。南京 师范大学教育系做的一项学生品德评定比较调查显示:女生 的品德评定显著优于男生,其中被评为最差等级的男女生比 例是10: 1,被评为最好等级的男女生比例为2: 3,其他各等 级的评定也均为女生优于男生。这种评价标准导致了一些 男生对女教师和受好评的女同学的不满,并产生了对性别角 色行为的迷惑[8]。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在男孩心中投下 阴影,他们要么为寻求肯定,刻意模仿女性行为,要么忽视自 身特点,悲观退缩,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
三、男生弱势状况改变的对策:因性施教
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重要问 题之一就是未能重视两性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以及教 育所应扮演的角色。男生弱势局面的出现,正表明我们的教 育是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是不符合“以人为本”原则和 教育规律的。为了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正视现 实生活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改变“无性别差异”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教育理论的革新:重视“性别差异教育”。要大胆革新
教育理论,承认研究和正确对待“性别差异”在现代教育学中 的科学地位,大力开展对于现实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性别 差异心理学、性别差异教育学研究。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性 施教”的观念。“因性施教”并不是否定男女平等,而恰恰是 科学的男女权利平等观的体现,否认男女学生不同的身心特 点和发展规律,只看到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忽略了他们在心 理和发展优势上的差异,并以政治学意义上的平等代替教育 学意义上的平等,反倒是性别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要以真正科学的、体现人本精神原则的教育理论, 来回答和解决因忽视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教育问题。
2.教学内容的改进:开设符合男女生不同兴趣要求的课
程。在教育内容方面,要考虑到男女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吸收能力和学习特长等因素,充实和调整各类课程的内 容,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可供选择的部分,以利于男女学生 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特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 林斯基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当然首 先是“喜爱读书”,然后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 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 支配的时间”。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应该适当减少强制性 的课程,增加课程选择的自由,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强 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差异性、可行性,就可以使得教学更加适 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更多男女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因材 施教、充分发展的机会。
3教学方法的探索: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创设适合男女学生发展的模式。一是小班教学。在不致浪 费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小班教学,把教学班学生数额控 制在20-25人左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与教师接触的 机会,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使更多的男生能 脱颖而出。上海市近年来就已经把“小班化教学”当作小学 阶段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据报道:上海在14所小学实 行“小班化”教学,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 重,就更爱学。二是小组教学。分组,应该根据男女生不同 的兴趣、爱好,按照适当调高或调低的能力目标来组建,尽量 符合学生的能力层次,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使更多男生 找到自己的优势,努力进取。三是个别教育。无论分班教 学,还是分组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上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多种多样的模 式和方法进行个别教育。
4.教育评价的改变:因性而异,区别对待。教育考核评
价是左右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无“性别差别”的评价指标 必然会导致无性别差别教育。要摒弃那种唯学生考试成绩 是举的简单片面评价方式,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建
立定量的评价方式,更建立定性的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成 绩做出评价,还对学生情感、目标、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评 价;不仅进行他人评价,还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 价。评价要根据男女生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同样的事例(如书写认真)对女生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某些男生 而言就是值得表扬的。当然,教师在区别对待时,要注意分 寸和合理性,以免给女生造成教师偏爱男生的错觉,影响班 级秩序和团结。
5.教师队伍的调整补充:协调男女教师比例。改变教
师队伍不合理的性别结构,花大力气改变我国小学女教师
“一统天下”、中学教师“阴盛阳衰”的局面,吸引优秀的男性 人才到中小学任教,健全学校的性别角色环境,给男生宽松 合理的成长环境,让男生在男性教师的身上找到学习的楷 模,重拾信心,以培养人格健全、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才。同 时,还要提高教师“因性施教”的意识和能力,使教育能够符 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
总之,在今天女孩逐渐走向正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决
不能忽略男生发展正在趋缓的事实,毕竟社会本身对男孩的 要求并没有降低,男生自身的发展与女生同样重要。因性施 教,促使男女生共同协调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 考 文 献:
[1] 芮彭年.关注男生[J].师道, 2004,(4): 13.[2] 钱国良.高考“阴盛阳衰”现象透视[N].教育信息 报, 2003-06-19.[3] 幼稚园到大学男生一路输[EB/OL].http: //www.xiexiebang.com/cms/app/info/
doc/index.php/7279.2000-08-25.[5] 安妮.莫伊尔,戴维.杰塞尔脑内乾坤:男女有别之谜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39-41, 60.[6]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 2004: 22.[7] 荣吴俊,陈黎明,赵媛媛.我国中小学教师“男少女多”
[N].北京青年报, 2005-09-10(A2).[8] 吴亦明.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 J].北京教育, 2001,(9): 14-15.[责任编辑 郑慧淑]
第三篇:煤矿“三违”现象透视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是人人共知的。大量事实证明,在煤矿生产中,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不规范,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认真分析“三违”的成因和危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是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一、“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
通过对所查处“三违”发生的成因和性质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三违”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盲目性“三违”。一部分职工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很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
2.无知性“三违”。相当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自主保安意识差,对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章了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3.习惯性“三违”。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包括基层干部,不能够很好地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产量、进尺,为了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没有导致事故,尝到“甜头”的情况下,一再实施,养成习惯性“三违”。
4.管理性“三违”。有些科区和队级管理干部,重生产安排轻隐患整改,重制度制定轻现场落实。甚至有极少数管理人员,在明知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
5.放任性“三违”。个别管理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职工安全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放任性“三违”。
6.工序性“三违”。有的职工在作业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了工序性“三违”。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三违”的发生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三违”人员的主要群体是35岁以下青工,占“三违”总数的65%以上;
二是严重“三违”逐年减少,一般“三违”相对增加,“犯点小错误没关系”的思想在不少职工中仍普遍存在;
三是作业工序、环节多的单位“三违”现象相对严重,掘进、开拓、运输等单位是“三违”的多发单位;
四是职工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三违”的发生成反比,文化素质越高,“三违”行为越少。
二、“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
1.“三违”现象发生的主观因素
“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根源。由于职工个体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个人素质等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九种不正确的心理:
(1)侥幸心理。有些职工自认为自己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违章违纪不会出事,便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违章违纪。这类情形在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工人中较为普遍。
(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职工安全思想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抛至脑后,工作不细心。
(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很多职工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思想严重,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反规程,是否符合措施要求。(4)马虎心理。部分职工安全思想松懈,在工作中一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了事,结果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
(5)蛮干心理。有些职工,特别是基层班队级管理,摆不正安全与生产、与效益的关系,只想着要产量、要进尺,不顾作业场所有没有安全隐患,甚至有极少数人即使发现了隐患也不处理,放任隐患,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事故。
(6)取巧心理。有的职工为了达到目的,投机取巧,我行我素,不充分估计行为的恶果,冒险违章违纪,扒矿车、坐皮带、带电作业等等。
(7)盲目心理。一些进矿时间不长的新工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工人,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文化技术素质低,作业中糊里糊涂地违章,糊里糊涂地出事。
(8)厌倦心理。少数职工因长年累月地高强度劳动或身体健康原因,不堪重负,生产热情不高,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使安全缺乏可靠性。
(9)唯心心理。有极少数的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想法,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
2.“三违”现象发生的客观因素
一是职工文化素质不高。煤矿作业条件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状况,决定了职工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在调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职工占被调查人数的55%,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97%。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往往使职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不全面、不充分、不理性,反映在安全上,就是摆不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常会产生“上班就是挣钱”的偏颇认识。
二是作业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煤矿生产受多种自然灾害威胁,生产战线长,工作环境差,作业条件恶劣,危险程度高,长期高负荷的简单劳动,很容易让职工生理和心理产生疲倦,滋生麻痹松懈思想和取巧心理,常常为图一时的省事、省时和省力,违规违章作业而酿成祸端。三是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干部抓管理不讲究方式方法,喜欢采取“土政策”对职工高压强管,缺乏民主公正,严重挫伤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积极性;管理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在现场强行要求职工违章作业,甚至带头违章违纪,给职工的安全观念造成错误引导;工作任务布置不合理,不考虑作业现场的实际状况,不切实际地安排任务,造成职工身心疲惫,忽视安全,违章蛮干。
四是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工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一方面,职工过多地接受外部信息,容易分散精力,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走样;另一方面,付出与得到的差距较大,与其他行业相比,职工收入普遍较低,造成心理失衡,安全思想不稳定;再次,职工家庭和亲属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及生老病死等重大事件,也会使职工思想情绪波动,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导致行为失调。
三、减少和杜绝“三违”的对策和措施
造成“三违”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减少和杜绝“三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严管重教,循序渐进,多管齐下,形成“人人要安全,个个争安全”的良好局面,最终杜绝“三违”。
1.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违”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根子在思想。要结合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扎实做好一人一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职工思想主阵地,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2.培养职工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有些职工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被动接受管理,甚至想方设法逃避管理,将自己游离于企业发展之外。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宣传教育,帮助职工把实现自我价值构筑在企业发展的平台之上,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端正工作态度,用正确的心理支配行为,履行工作职责,实践安全生产,忠诚企业,真诚工作,形成企业与个人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3.提高职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
安全素质是职工安全意识、业务水平、行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要借助安全培训这一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一通三防”知识学习为重点和突破口,以特殊岗位职工安全素质达标活动等为载体,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使职工明白什么是安全,怎样故才能保证安全。
4.促进现场管理的科学和规范
一是管理的制度要规范。使职工出生产的全过程都能做到有令可行、有章可依。
二是管理的手段要科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务;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工时,提高生产改率,杜绝撇钩延点等现象,使职工始冬能够保持充足的体力和良好的工作高状态。
三是现场的监督检查要严格。对识工的违章违纪,要及时制止,严肃查处,促使职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5.重视开展“三违”危害性的教育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教育不放松,紧密围绕职工生理和心理规律、社会和家庭生活对人的影响规律、安全与生产辨证发展规律,以有效、管用为原则,通过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三违”人员现身说法等安全教育形式,使大家充分认清“三违”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自觉规范行为,远离违章。6.强化管理人员安全模范作用发挥
在反“三违”斗争中,各级管理干部应责无旁贷地走在前列,不仅要严格管理,制止职工的违章行为,而且要严格要求自己,做遵章守纪的模范,给职工做出榜样。
7.坚持依靠创新发展促安全
要依靠技术创新,改变落后生产作业方式,寻求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增加职工收入,使职工自觉摆正安全与效益二者之间关系,主动远离违章;要依靠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减少“三违”发生;要依靠制度创新,革除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弊端,建立激励机制,为职工搞好安全生产提供舞台和拓宽空间,形成崇尚先进,人人争当安全模范的良好风气。
(摘自:《中国煤炭企业管理》2004.5)
第四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关键词:无效课堂
以学为主
课堂气氛
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两点认识
无效课堂: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课堂。
以学为主: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它遵循的原则是: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贴着学生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讲学生所需的,讲学生不知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守望者在学生急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地出现,并发挥其作用。);教学的归宿是学生(“叫学生互助一下子,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朱则光老师语)。二.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略述 在平时的听课中受益颇多,从老师们那里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不一定正确,现在把它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1、多数教师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不能够用个人的知识、个人的能力、个人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活课堂,因而学生的学习表现得很被动,课堂的教学显得有些僵死、呆板、模式化,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为主”。
2、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欠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方法的引导,只忙碌着给学生打鱼吃,不知道让他们自己挖一个坑,养上鱼,自己随时吃随时打。
3、缺乏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小孩子的老师应该具有孩子的心智,切莫把对孩子的教育成人化。(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4、以教代学。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多交流,多动手,把机会多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的探讨、交流、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5、很多老师讲课非常不错,但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教知识落不到实处,学生一旦脱离课本就不知所讲所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只关注自己“表现”得如何,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是否会学了。
6、不少复习课只做到了“温故”,而缺少“知新”——缺少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以上是一些共性问题。我认为,老师之间应该形成相互听评课的习惯,应在听评课中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讨活动,老师只有在不断汲取、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堂低效的几点原因
1.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其实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责任并不全在学生,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与课堂行为习惯导致的。我认为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与老师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心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感影响着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如果老师上课时表现的颓废悲观无精打采,情绪低沉闷闷不乐,说话时语调平平、声音低小,语速过于迟钝缓慢等都会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这样的环境会造成学生课堂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也会无精打采;甚至有的老师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盛怒粗暴咄咄逼人,都会导致课堂气氛的紧张,学
生情绪的不安,使学生心里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如果老师带着轻松愉快、和谐愉悦,激情饱满,精神振奋的情绪,甚至是带着歌声来上课,自然会营造一种“特别精神”的课堂效果,会使学生心里乐滋滋的,思维也格外敏捷,与人互动交流也会格外轻松愉快。当然,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创造不同的课堂气势,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也需要造势。课堂是激情的课堂,老师应该满怀激情地来上好每堂课,不能只是“温温柔柔的”。然而,不少老师讲课时从头至尾一个调值——平调,语调平平、讲课走不进文本,不讲究情感的抑扬顿挫,;甚至有些老师“波澜不惊”的神情、神态也压抑了学生激情的发挥。听课的学生面对缺少激情的老师时,他们的激情自然也被压制了。另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好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也会点燃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有的老师讲课时,时时用眼神、手势来激发学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和学生心灵交汇的效果。
课堂是温柔的,我们不应带着粗暴而来;课堂是圣洁的,我们不应带着鄙俗而来;课堂是谦卑的,我们不应带着狂妄而来;课堂该是给人以幸福、满足、快乐与鼓舞的,我们不能带着贫乏、疲惫、沮丧抑或盛怒而来;课堂是给每一个学生的,我们不应把它只留给了自己。
2.教学目标定位、设置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缺少层次,没有梯度;目标定位不准,不够突出。例如,某老师教学古文复习(复习了两课古文)课时其中一个目标定位为“诵读课文”,到了复习阶段还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恐怕就不合适了。在复习阶段应当突出复习中的重点、复习中的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拔高性复习、拓展牵引性复习,而不是对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应该对知识层面有所提高与加深。
②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明确,把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混同起来。如,某历史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三大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的地位、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教训。”老师列出的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③教学目标的设置较为含混,缺少层次性和清晰度,如,某小学语文老师教授《修改病句》时,定的教学目标是:A.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类型;B.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修改;C.重点:寻找原因,不改原意。
④还有些老师只是快速的出示了教学目标,甚至学生没有看清、弄明白教学目标就一带而过,更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简要解说,这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就只是一种摆设。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
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孩来说,老师没有必要一次性地把教学目标形式化的在讲课前呈现出来,因为小孩子的注意集中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老师刚刚说过的,一会儿俱忘了,及时把目标有所呈现,也应该把整体目标分化到每个教学小环节中去,利用短暂记忆、兴趣教学、快速完成。小学低年级教学目标是否出示的问题一个值得大家探讨商榷的问题。
3.教案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敢对教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敢于取舍、有所突破,教学设计太过于循规蹈矩。有些教师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设定自己的教学案,而是每堂课都是一种固有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计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或辅助资料,教参上怎样说,自己就怎样一步一步的去做,课的设计没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不是根据自己的学情、教情来做自己的教案,做不到以学定教,更不用说根据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课案了。这样的设计缺少个性、教学环节呆板,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庞杂,似乎是面面俱到,实则沥沥拉拉,哪一个目标完成得也不到位,就更不用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了。当一堂课下来之后,老师们经常这样抱怨:这节课前松了,后紧了,拖堂了„„等,更有甚者把原因推脱给学生,说学生表现不积极,配合不好等等。
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教学重点、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教案。如,一位老师教学《芦花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几句话来概括。然后,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让学生一步一步回答,结果当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时,时间几乎过去了一半,下面的教学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无法到位,只能草草收兵了。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设计用一个问题一带而过即可。(比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分析一下:教什么(教学重点)、如何教(教学思路)、怎样教好(教学方法)这三个问题。
4.教法、学法方面的问题
①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只是让学生活动而缺少教师合理的学法指导。如,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有这样一个读的环节:自由读→听录音范读→分组读→指读→齐读等多个读文教学环节,可以说读的方式灵活多样,读得也不算少,但学生读的一直不是很到位,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读课文时缺少了方法技巧的指导(作者的情感是读文的基调,语气语调、轻重缓急是技巧)。还有一位老师教学《武陵春》时,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缺少了读的指导性和目的性。失去了教学的目标,方法也是空白。
②教学环节的低效。布置学习任务较笼统,不够具体明确,学生学习较为散漫,是学习的无效环节。如,一位地理老师复习《东南亚》时,在复习的开始就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复习“东南亚”,同学们看一看从××页到××页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学生开始漫无目的的翻课本或无所事事,效果极差。又如以为初中语文老师讲新授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在导入新课之后,出示了很多和讲课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占用了课堂不少宝贵的时间,毫无实效。③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不少班级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却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精力思维不集中,形势松散,讨论问题时不够集中;缺少真正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意识;学生自由合作探究活动缺少老师的引导和掌控,也缺少一种好的习惯。
5.课堂设计问题的技巧
①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过大或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如某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②问题设计过多,不够集中,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的老师讲课时问题设计到十几个甚至更多,有些不成问题的问题都设计到。而在讲解这些问题时,用采用了“青草引小羊似的”教学方法。如某老师设计了满堂的问题。成了“满堂问式”的课型。
问题的设计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讲授《女娲补天》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不如设计
成: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都喜欢女娲,你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她的哪一点吗?这样设计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问题的设计应该讲究梯度和密度、难度。梯度指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从易到难,从切入点入手,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密度是指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不宜多,应该突出重、难点,恰到好处;难度就是根据教情、学情确定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我们教学时应该注意把难的问题分化成几个小的问题来突破,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意义,过于难得问题耗时、费力、效果不好。
④还有不少老师还是泛泛而讲。该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知识获取过程,老师却代讲;该让学生自己梳理的老师却代替,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做不好”。这样长期下来,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能力,闭塞了学生的思维。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它的有利点在于:扩大教学信息量、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持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够直观立体的给学生全新的多感官的感受。但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够代替老师的教学,更不能把课堂搞的满堂声、光、电,华而不实,热热闹闹两下子,回味起来还是老样子。
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代替书面;口头代替笔头;学生多了直观感受,缺少了抽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课件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张僵死的小黑板;课件的制作力求简约化,明了化、实用化,忌华而不实。
我认为,对一位教师来讲,媒体的使用及其作用总是有限的,而对文本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却是无限的。不断向文本索取,让学生演绎精彩,教学才能走向成功。
7.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理想。要么老师只顾自己讲授、要么老师布置给学生任务人学生自己学习、要么„„,老师和学生形不成良好的互动教学关系,做不到“同化教学”。其实,更有效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经历知识获取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更多的老师是把自己当成了传授知识的主导者,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信徒。其实老师不是神父,学生也不是信徒。四.几点反思 反思一:
只有脱下旧鞋子,换上一双新靴子,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实践经验,抛弃那些由来已久的积习,解放自己,也解开一道道束缚孩子灵性的绳索,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反思二:
我们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来适应全新的教学。新型教师不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型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身体走下讲台,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感受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量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
起学习,一起活动,进行同化教与学,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只有教师把自己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知识的学习者,学习中的首席促进者,才能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气氛,每个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思三:
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新舞台。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一定要改变是想“一刀切”、答案“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过程观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教”为“导”,以导促“学”。新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老师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搭建起一个能共同展翅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手中的那一颗小小的火柴棒,然后悄悄地去点燃那一株要光芒四射的智慧火把。
反思四:
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课堂,实现心灵的对话。“教师的独角戏”已被新课改的重拳推下舞台,师生的对话已构建起了新型的课堂。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共鸣,理应在互动交流的课堂上飞扬。老师理应创设充分民主的课堂与人文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
走近一朵花,你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走近一位学生,你会听到学生心跳的心音; 走下“讲台”,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
解开学生身上的绳索,也放飞了你自己的心灵;
我们一起用心来呵护每一株成长的嫩芽,他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一起用力撑起一片蓝天,他们定会像鸟儿一样展翅飞翔„„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还等待什么呢?
(注:本文已选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资料选编》)
初中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对策
【摘要】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无效教学行为 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无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欠妥、动作欠妥、仪表欠自然、教法欠科学等【1】。无效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学的盲目性、无序性、专制性、生疏性和粗陋性等特点【2】。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反思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语文课堂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冷落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为质疑而质疑,为讨论而讨论。现在的许多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组织小组讨论。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气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但如果鼓励肯定过于泛滥,那么这样的鼓励肯定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并且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同学。有些教师过于频繁地使用激励手段,有意无意地放
大激励的作用,其结果适得其反。一个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的。
4.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些教师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重视花样翻新,学生不能“学有所得”,这样的教学实际是无效的。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准确地认识、判断学生,无法进行师生互动。有的教师课堂引入太多,作业配置不恰当,数量过多、难度偏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不透彻,使本来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5.无效的语言表达行为。教师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准确。教师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更多笑声,时不时地讲些自嘲式的幽默,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挥,信口开河,既抓不住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化的语言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却因说话带有太多的口头禅和多余的语助词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6.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语文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囿于旧有习惯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建构,由语文到语文,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讲解知识,炫耀术语的学术讲座。学生缺乏学习的体验,课堂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不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不能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这样的课堂自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一个老师有好感,对这个老师教授的学科他就愿学乐学,学习成绩也会不断上升。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来自课堂上的才华和能力,幽默风趣的个性,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才能创建有效的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兴趣
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利用课本插图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现实的状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果断的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只按照教师“教”的思路主导,而应根据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贵在质疑,教师教学贵在设疑。语文教学中疑设何处,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般来说,疑应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教学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课堂,而有效的课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的内容。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激励性的语文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性的调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培养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养成自身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勇气和习惯。教学反思常常是从教学这一层面开始的,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比如一节课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更高层次的反思则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等【3】。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为课堂教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决策和教学选择,优化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课程标准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1】 崔承志 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2】 钱桂林《无效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与矫治》(《教书育人》2000.3)【3】 童贤忠《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益》(《科学教育前沿》2010.8)(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作业设计 有效性
内容概要: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选择,作业设计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作业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变为师生共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教学目标从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富于弹性选择。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过滥,水份较多。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们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重点抓不住,难点没解决;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难度偏高,造成学习渐失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教师在教《安塞腰鼓》后,可设计以下一组选择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中的三分之一。1、安塞腰鼓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是我国西北的一种地方名鼓,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名鼓及其作品吗?
2、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和抒情线索各是什么? 3、用“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两个短语各写一句话。4、观察教学课件上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你能用一两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神态和景物特点吗? 5、安塞腰鼓产生在我国西部高原,你在电视式报纸上看到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吗?能不能在课余时间向同学们作一介绍或出一其剪报。
6、请你把我国开发西部的事,向家长、邻居请教,谈谈西部开发对我们的影响。
7、你去过西部某城市旅行过吗?有亲戚在那儿做生意吗?如果有,请你把这事写下来,有机会在班上交流,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你,也了解西部。
8、你看过美国西部牛仔片吗?如果有,请向同学们说说美国西部与我国西部的印象。9、以校艺术节中某一乐器演奏活动为对象,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10、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并完成。
这样一来,实践证明这种作业比统一布置,学生跃跃欲试,热情更高。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即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是创造。
二、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也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也是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运用巳有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独创结果。这种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变色龙〉〉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教师可对这场景,设计如下作业:如果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将军的哥哥来了,瞧,那不是他的马车吗?”试想奥楚蔑洛夫这时将会怎么样?请以〈〈将军哥哥的马车来了〉〉为题,口头作一个片断描写。字数在250左右。
这道题的特点是:新颖性,即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多向性,即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系统性,即可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开,由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所触发,产生思维的连动;统摄性,即善于把现有材料统摄起来。这道题,学生可从中得出许多的猜想和想象,课堂气氛活跃,有利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发挥创造力。
2.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具有创新的主观意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意识系统,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人,总是反映了他的意志系统在调节,推动着意识活动的正确运行,能意识到哪些东西是陈旧的,哪些东西是新颖的,从而启发着新的创造。下面是两道训练题:(1)“m”:根据这个图形,想象它和什么相似相近,能不能在10分钟内找出10个相似或相近的事物?(2)“公园里,游客都在悠闲地散步,他们突然发现有个青年男子从前面奔来,朝公园大门方向奔去。”请展开想象:发生了什么事,这位中年男子为什么要奔跑?答案多多益善,但一定要合乎情理。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学生愿意想,未能完成目标的学生,甚至会要求教师“开开恩”让他们再“冥思苦想”一番,变“要学”为“愿学”、“乐学”。
3.作业设计要启发思维创造的灵活性。即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随机应变”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比如“木头”和“皮球”,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在它们中间各添加几个概念,就能使它们联系起来。木头(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像类似的作业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事实证明:这类作业比那些反复多次机械的抄写字词、短语,效果要强,学生积极性也高。
三.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主要指幻灯、录音、广播、电影、语言室、电子计算机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假物”、“利器”,利用幻灯、录音、影视等手段,就是手、眼、耳等人体器官的延长。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程式化。在教〈〈木兰诗〉〉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由此编剧的美国大片〈〈花木兰〉〉的VCD影片。在美妙的动画视听效果中,学生们都沉浸在那史诗般的境界里,兴趣颇浓。教师可因此设计一些课堂作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他们肯定不愿长期做被动的听客,希望在教师指导下亲自体会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的甘苦。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生活性,更要让学生亲自参加听说读写的活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发展,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条件愈来愈好。学生可以利用录音机预习课文,把作业写在幻灯片上,或直接上电脑操作,有条件可动手在网上索取资料,设计作业,甚至直接实现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对话与交流,如此,作业的时效性就大大的增强。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语文课堂中要“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真正做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当务之急。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 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小巷深处》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 导致拖堂, 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小巷深处》语言浅显明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可从体验人物现实经历角度设问,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
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鼓励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问到实处根处。
告别无效提问 成就有效课堂
[作者:诸暨市暨„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2019次
发布时间:2011-7-11 16:42:17]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提问是否得当,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提问,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教学得不偿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科学课堂提问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1.提问过于形式化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类似“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的提问,学生也就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这些问答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提问之目的。2.提问具有随意性
教师课前不精心备课,不用心设计要提的问题,在课堂中 “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浪费宝贵的时间;有些问题难度大,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常会先叫到同学后提问,这种方式常会使被叫到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不思考,这些提问方式就会失去课堂提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3.提问没有梯度性
有些较难的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或层次性,问题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摸不着底,从而无法回答,导致课堂“冷场”。另外,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个别老师还会训斥学生,殊不知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习受到影响。4.提问缺乏价值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识记性层次居多,这些问题几乎是低水平的重复,缺乏思维层次的提升,这样的问题不能产生“一石产生千层浪”的效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教师的提问预设性太强,缺乏生成性;只顾优等生,忽视差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语言表达不清晰;缺少评价反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
二、优化课堂提问,成就有效课堂的策略
1、紧扣主题,设计情景性问题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同课异构课
(一)故事: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
生:可能劈到没有了
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 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堂课,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二)魔术:在一个大烧杯中放入两小烧杯,内装着无色液体,盖上盖子,罩上白布,一会儿时间,其中一小烧杯表层出现了红色。师:是两杯中的液体倒到一起了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看大家能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案例2】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电生磁》
教师实验:用一节干电池,导线,一个小电阻连接成电路,外面用白纸包裹成条形磁铁的形状,通电后平行地放在小磁针上方。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那大家猜我手上拿的可能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条形磁铁。
师:是不是这样呢?(老师揭开外面的白纸,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不是说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吗?难道这样通了电的导线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案例1中是“绍兴市书圣大学堂”上过的两堂课,前面一堂课是台州市初级中学金京生老师上的展示课,后面一堂是我的一个尝试。同一课题,金老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我采用魔术实验,两个引入都紧扣主题,提出了与本堂课有关的问题,明确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案例2中老师用实验开门见山地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很自然地引入课堂,整堂课由“难道通了电的导线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的提问作为出发点,很顺畅的进入到下面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绪高涨,迫切地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学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直观的实验,一个新颖的魔术,一件时事背景,一个重大的科技发展或成果等,都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果趁此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因好奇或感兴趣展开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师: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由很多小颗粒组成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怎么分呢?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师:(学生实验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组磨成了像面粉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颗粒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
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为什么?
生: 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
师: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更小呢?
生:有,可以把它溶于水(学生实验)师:它没有了吗?
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水变甜了 【案例4】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的浮力》
师: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 为什么? 生1:因为河水的密度比海水小,船开到河里受到的浮力减小,所以要下沉一些。(大部分学生赞同。)
师:河水的密度比海水小,这一点说得很好。但是,轮船无论在河里还是在海里,都是什么状态?此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生2: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师:在行驶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变化吗?(齐生回答:不变)
生2(立刻举手):哦,我知道了,轮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时,由于它受到的重力不会改变,所以,船受到的浮力也不变。但是,河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时排开河水的体积要大于它排开海水的体积。所以,它就要下沉一些。分析:这2堂课都是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3:“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难在微粒小,肉眼看不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不上,所以我在引导学生从看到小颗粒到研磨成更小的颗粒再到溶于水看不见颗粒的过程中,始终启发性地提问学生“蔗糖还存在吗?”,让学生感知整个过程只是蔗糖的颗粒变小了,最后蔗糖是以极小的微粒——分子存在,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4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学生的答案对了,但其中的理由解释不清甚至错误。当该学生解释错误时,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肯定其正确之处,然后启发学生找出其中不变的量来解决此类问题。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案例5】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如下问题:(1)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2)水为什么会被吸到左侧集气瓶中?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3)要保证实验成功,你觉得对红磷的用量有什么要求?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4)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木炭、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
(5)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1/5,你能分析可能的原因吗?(6)从实验中你还能推知氮气的有关性质吗?
分析:从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1和问题2主要是基本的简单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中下学生,问题3和问题4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主要面向中等生,考查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以达到知识同化的目的,问题5和问题6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面向中上等学生,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6个问题层次感很明显,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作答,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梯度和层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有所收获,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4、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6】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学习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的复习课
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那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4人小组讨论)
生1:我觉得如果地球不自转,那就没有白天和黑夜了。
生2:不对,应该有白天和黑夜,只是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半个地球永远是黑夜。
生3:假如地球不自转,那地球上就没有生命了,因为地球不自转了,那有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气温会升得很高,而另一个半球永远是黑夜,气温会很低。
生4:我觉得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仍然会有生命,他可以在白天和黑夜交界的地方生存,因为那里气温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师:不错,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还有同学要发言。
生5:我觉得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也不可能是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半个地球永远是黑夜。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5:因为老师只是假设地球不自转,并没有说地球不公转,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上不可能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也会有夜晚的,只是白天和夜晚都很长。(学生和听课老师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认为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也存在昼夜更替的现象,只是周期更长,那会有多长呢?
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应该是一年。师: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分析:本案例是参加教研活动时一位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基本能相互评价自己的回答,尤其是第5位学生的想法,这可是我们老师自己也没有预设到的,让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惊喜。这些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已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思维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这也是平时教学中最想看到的一幕。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阶段,类似地:在学完重力和摩擦力后,可以设问:如果没有重力或摩擦力,世界会变得怎样?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可以设问:如果声音传播速度变慢(快)了,会变得怎样?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可以设问:假如你是分子,你会怎样介绍你自己?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课本上的方法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外,对条件适当改变,可设计如下问题: 已知电源电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1)若缺少电流表,但多了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2)若缺少电压表、但多了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3)若电压表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有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发学生智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让我们每位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提问,告别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成就高效的科学课堂。参考文献
[1]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邦华.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误区及对策.中学物理,2010.8 [4]吴方春.“问题串”在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08.1
有效提问实际上是使用有效的策略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有效的问题;第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不管是提问时所使用的策略还是问题,都具备了有效性,这样才能在课堂是实现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际上是很难使用量化的方式来制定出程序,并且一个问题是否有效实上是具备相对性的,不能对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绝对的判断,所以需要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进而更好的把握有效提问。有效提问这一概念是针对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提出来的,为了更好的界定有效提问,需要明确何谓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还有其各自的基本特点。首先来看无效提问。无效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的,这类提问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1)答非所问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基本想法不关注;对学生所表达出的想法不敏感;问题和学生无关;没有认清学生的认知水平。(2)非常复杂的问题。这类问题无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识水平,或者是问题的范围很大,因素很复杂,说法众多。(3)教师能回答的问题。由于教师上课习惯的原因,学生在掌握教师提问的特点后,能够猜测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会马上回答出来。这类问题的动机可能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学生是不可能回答上来的,教师便自问自答;不需要学生来进行思考;只有教师一个人知道问题的原因。(4)令人难堪的问题。比如“你怎么会不知道呢?”[⑧]这往往会让学生的自尊心方面受到很大的打击。
再次来看低效提问。低效提问的问题一般是模糊问题、琐碎问题与抽象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看上去貌似很简单,但是假如教师无休止的问下去的话,肯定会让学生感到反感,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答案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性的答案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所看到的。通过对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的考察,有效提问实际上指教师有目的、简洁明了的提出简短并且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的回应与回答。有效问题的标准是:能够产生较为复杂的心理方面的活动效果,是经过需要分析、综合、评价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能够将问题进行清楚描述,并使学生理解教师问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创造性与明确地做出相应的回应;问题的提出应该是恳请式的,让学生能回答出其最好的想法;让学生考虑重要的问题;尊重学生情感与意见的问题能产生好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观点之后,感觉到轻松;学生能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之中对问题进行推导,允许其已经掌握好的知识去理解主要内涵;问题之中带有“为什么”的字眼,能帮助学生更专注思考问题等等。[⑨] 上面对有效提问的含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一是清楚,主要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清晰,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回答;二是有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的真正目的何在,提问的真正目的是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是有组织,教师在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组织,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层面与材料自身的发展顺序,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能形成清晰事件逻辑顺序,并和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联系;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简洁,冗长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混乱;一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不要将多个问题罗列在一起,与此同时两个或者是多个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很难把握好准确的答案;五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作出积极反应,问题需要具备认知方面的难度,学生按照线索,经过考虑之后,能够获得自身答案并使用清晰地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方面的快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调动思维器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效率的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好比磁石,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问是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不断从一个成功点走向另一个成功点。三)设计问题的策略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更是门艺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问题到位,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的话,积极调动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积极性,让课堂都充满学生的求知欲,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
第一,问题设计要凸显目标意识[13] 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能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应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具体缘由何在。课堂提问突出目标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的作用,这样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讲授《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之时,教师可以仅仅围绕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来设计下面的几个问题:(1)“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异”体现在了哪些方面?(2)从作者写作的意图来看,其想要突出的是哪点,为什么?(3)蒋氏的祖父与父亲都死在了捕蛇这件事情上,而自己也出现过几次差点有死的危险,但是为什么不肯去更役复赋?等,通过对上面问题层次性的设计是为了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第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各类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的各类学生设计好相对应的问题[14],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充分降低其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理解的坡度,也就是说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步骤与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并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为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那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何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得到思考,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在领会前面两个问题基础上,理解小说的基本思想;而基础很好的同学则在充分领会前四个问题基础上,深刻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能将写作手法运用于写作之中。
第三,问题的难度要象摘果子一样,学生踮起脚,才能摘得到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上要是适中,就好比那树上的果子一样,只要学生踮起脚,才能摘到果子。比如在讲授都德《最后一课》的第一部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原因是什么? ②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等,很明显,这两个问题是不难的,只要学生认真研读第一部分,就能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努力之后,就能获得新知。[15]
第五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李晓
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幼儿教育中出现了“ 小学化” 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游戏的主导地位被学习所取代, 幼儿教育中识字、算术教学的比重过大, 课堂讲授结合作业练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取代了生动活泼的游戏化教学。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拟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傲育“ 小学化”现象的消积影晌
1、“ 小学化, 的做法违备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的大研究早以证明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还很不成熟、很不完替,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小学化”的做法不顾幼儿的年龄特征, 在实践中很容昌导致幼儿过度疲劳, 影响蒯的身体发育很容肠导致部分幼儿过早体脸到学业成绩不佳引起的挫折感, 形响幼儿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形成。
2、“ 小学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 妨碍了幼儿的全面和诸发展。社会实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笋础这知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幼儿来说, 游戏是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实践形式, 因为游戏的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其体性特征最适合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迅速、想象活肤的年龄特征。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充足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 联合国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把游戏确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 我国正式颁布不久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将游戏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清动形式。“ 小学化” 的做法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 从而构成了对幼儿发展权益的侵害。幼儿在获得某些知识、技能的同时, 付出的却是身心片面发展的高昂代价。
3、“ 小学化” 的做法破坏了国家对幼儿教育功能、任务的定位。作为我国学制系统的开始阶段,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莫定基础。在完成这一基本任务的过程中, 幼儿教育要适时地引导幼儿逐步做好进人小学的准备, 包括知识经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等方面。应当明确的是, 幼儿教育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原则, 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 小学化” 的做法实际上破坏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功能定仇把幼儿教育与早期智力开发或人学准备划了等号, 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独立地位对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与活动不是合理安排, 而是过分盆视识字、算术教学和特殊技能的训练。这样做,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使幼儿无法做好进人小学的充分准备, 造成相当部分幼儿上小学后出现学业成绩下滑、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逃学和同伴关系障碍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总之, 幼儿教育“ 小学化” 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和有关法规制度, 不利于幼儿教育健康运行和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的错误做法, 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二、幼儿教育“ 小学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小学化” 现象与多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其中, 对“ 小学化” 现象的产生起了较大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 幼儿教育规模不足, 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幼儿教育列人我国学制系统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看, 其规模还是不能适应我国适龄幼儿
众多这一现实的, 在相当多的地方还存在着幼儿人托难的问题。因此, 在一定时期内, 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主要是规模的扩展, 而教育质量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低标准的状况。在国家教委去年制定献全国幼儿教育事业“ 九五” 发展目标实施惫贻中着重提出了以多种形式发展幼教事业, 努力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的目标, 明确反映出我国幼儿教育规模与幼儿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同时,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实施过程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监督机制, 地方幼教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班缺少有效的调控, 对幼儿园是否贯彻国家幼教方针, 是否遵循有关法规制度, 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监督渠道。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幼儿园办园行为的失控, 影响幼儿教育的总体质。
其二, 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以“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为基本特征。近些年来,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 我国中小学阶段的“ 片追”倾向也日益严重, 并且趋于低龄化。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 为了保证本地的升学率,违背国家幼教方针, 要求幼儿园使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教法, 将幼儿过早地拉进应试教育的考试竞争中有的地方甚至对幼儿人小学设人学考试, 迫使幼儿园开设相应的科目。由此可见, 中小学阶段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是“ 小学化”现象产生的重要背景。
其三, 相当比例的幼教管理干部和幼儿教师素质低下。
随着幼儿教育被列人到我国学制系统中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但由于
先前的人员素质基础薄弱, 如今幼教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已成为社会及家长议论的焦点之一。许多幼教管理干部不能正确理解国家幼教方针, 贯彻执行不到位, 在管理上主观性、随意性大许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下, 专业知识贫乏, 职业技能生疏, 且缺乏上进心, 为图省攀, 便以识字、算术教学取代了丰富的活动。以如此低下的人员素质,在实践中出现不规范的管理行为、教学行为是必然的。
其四, 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和需求压力。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竟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社会舆论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 家长们对幼儿教育仍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各种媒体和某些“ 专家,、机构对早期教育作用的不当宜传, 使许多家长接受了“ 早期教育决定论” 的观念。他们片面地认为智力开发越早越快越好, 十分重视对幼儿施以识字、算术、特殊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而不童视甚至不理解全面发展的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期望和宜传压力推动下, 部分幼儿自迎合其要求, 以各种识字教学、算术教学实验班和特长斑吸引家长送子女人园在青的地方还造成了真正坚持国家的幼教方针的幼儿园门庭冷落的馗尬局面。因此, 社会宜传和家长观念中的功利倾向是造成“ 小学化”现象的重要促动因素。除了以上因家以外, 相当比例的幼儿园硬件不完警, 以致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 也是导致“ 小学化”现象的因素。
三、消除幼儿教育“ 小学化”现象的对策
“ 小学化”现象反映了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 也反映了幼儿教育所处的大环境的不成熟性。因此, 对“ 小学化”现象的治理, 切不可简单地“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 而应当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加快幼儿教育发展, 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监督机制。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国家教委的有关意见,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
展幼教事业, 尽快提高幼儿的人园率, 缓解幼儿教育中的供带矛盾。同时, 各地要依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及有关政策方针、加强对幼儿园班的管理监督, 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幼儿园自主管理与幼教主管部门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反馈及时、调控有力的管理监督机制。
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国家要加大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消除,’片追” 倾向, 淡化考试竞争,从而为幼儿教育减轻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压力, 为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创造条件。加强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各地幼儿师范学校班和师范大学幼教专业在为一线培养合格的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同时, 还果尽快对现有的未经专业培训的有关人员进行在职或离职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屏, 国家和地方要逐 步建立和完善对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业务考核制度, 几以及竟争性的用人制度, 并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 以促使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不断学习, 提高水平,广泛佩杰地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
各地要组织幼教专家,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 面向社会提供幼教咨询与指导, 引导广大家俘正确看待幼儿教育的作用, 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 从而淡化社会上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对于某些“专家”和机构对幼儿教育的片面宣传和以商业化手段推出种种幼教方案的行为, 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努力改善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对于幼儿园的硬件建设, 须注意两点一是硬件标准的确定。各地要明确规定幼儿园班应达到硬件标准包括场地、房舍、设施设备、图书玩具等, 并依据标准对幼儿园进行检查验收, 对不达标者作出相应处理, 以形成一定的外部压力。二是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在经费的筹措上, 向家长收取的费用是一项重要的经费来源。但是, 盲目的高收费是不可取的, 幼儿园应在努力提高保教质盘、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才能被家长认可在经费的使用上, 幼儿园要优先考虑改善硬件条件, 为提高保教质量创造更好的条件, 尤其是先前基础较差的幼儿园。另外, 各地还可以考虑将一些规模太小且相距较近的幼儿园班合并、集中有限财力改善条件, 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
总之, 我们必须从软件与硬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完善幼儿教育, 在消除“ 小学化”现象的同时, 也防止其它不正常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① 教育文摘周报》, 年第 期。
② 人大复印资料· 幼儿教育卷, 年第 期。
③高月梅、张私, 幼儿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 版社, 年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