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小编推荐)
透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邱盼明,国际关系学院,10009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问题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当前形成的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同分配不均匀、差异度明显的医疗结构分布以及相对落后、稀缺的医疗资源呈现非同步化状态。医疗问题显现出的一大特征即“看病难看病贵”,而该现象的产生则牵连着经济、政治等诸多相关性因素,为了了解该现象的形成与扩散,采用学科之间相联系的观点对其背后成因进行探讨并研究解决途径。
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卫生体制;公共支出
一、导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不少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仅就GDP而言,实现了量的飞跃。同时,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们在不断努力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取社会财富的同时,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政府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对于农民与偏远地区的卫生问题也给予了重视。这一切,似乎本应该是个良性循环,以经济的增长促进卫生事业的繁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消弭传统疾病的危害和规避潜在疾病带来的风险。然而,事实给予我们的反馈并非如此。相反地,在国内医院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的同时,我们看见的却是愈演愈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大型医院就诊难如登天,专家名医经常挂名诊室,医疗费用大大超出正常可支付能力;而在农村与偏远地区,村立诊所简陋不堪,医疗设备陈旧缺乏安全,“治死人”现象屡屡出现。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呈现出一种病态,医院等医疗机构不再是救死扶伤的天堂,却成为了无耻盈利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从业学医为了追逐医生的优厚的待遇而不是恪守医生的天职。我们不得不追问,“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幕后根源?本文则从这一现象试图解析其背后的实质。
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原因分析
(一)经济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1、供求关系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于此,一些不良嗜好和疾病也借此潜入,人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在日渐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与一些不良的习惯引导下,实际上是存在一种下降状态的。同时对于自身寿命的预估和对健康值的期望,使得人们在健康消费与投资程度上到达了一个峰值。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与医院等机构打交道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在2009年之前,我国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管制十分严格,对于境外资本注资和开办相关机构十分谨慎。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国内医疗
资源的有限性暴露无遗。因此在供求关系上,就医问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状况。许多患者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医疗机构限于自身容量问题无法接纳。这一情况对于“看病难”现象产生了直接效应。
2、资源配置与医疗资源分配
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管制比较严格,相比于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单一缓慢的农村来说,生活节奏快、就医问题复杂的城市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关注的重点。于是,城市被分配给更多的医疗资源,而农村则延后考虑,这种资源配置的计划性造成了城乡医疗差距的不平等;同时在城市内部,大医院更多集中于中心区,城市内部的资源配置也不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如今日趋紧迫的就业形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将何去何从?其必然选择为集中于城市,造成的后果则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一无设施二无人力,广大人群的医疗需求得不到保证。因此,“看病难”现象不仅表现在城市,更突出表现于农村。——很多乡镇医疗机构,不禁没有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医生,甚至专科毕业生也难得一见,而且编制
①待遇难以保障,根本吸引不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
3、市场经济
城市医疗资源的分配额度较多,是否能减少城市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家逐渐放宽对于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方面的管制,以避免管得过死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按照市场经济的方法引导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因此医院等众多医疗机构开始借鉴类似的企业化运营管理方式以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实现医疗事业的发展。然而,前文提到,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是极其快速的,而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量的提升,也更不用期望质的提升。这一供求方面的差异在市场经济的呼应下,医院方面俨然成为了卖方市场,而医疗卫生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导致其价值不会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利益驱动的原因以及国内市场的垄断性,患者在实际的市场总处于被动地位,医疗卫生领域逐渐过渡为一个暴利行业。因此,在“看病难”现象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看病贵”现象,二者相互作用,因为“看病难”而导致“看病贵”,就医的门槛变高了;而根据“看病贵”更加大了“看病难”,就医的成本增加了。两者形成了类似所述的恶性循环,“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逐渐成为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公共问题。
(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层面的原因分析
1、公共支出
支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本是国家的重要责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屡兴屡止的医疗卫生改革却一直在反作用于这个局面。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在很多时候,人民恰是因为疾病而“一朝回到解放前”,“因病致贫”现象成为常态。医疗卫生改革的结果往往是导致富人阶层与特权阶层“看病不贵看病不难”,而最后遭殃的永远是中下层贫困人群,逐渐到了恐惧医院的局面。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句话用来形容当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最为恰当不过。国家财政对于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公共支出的缺乏与不足,医院用以维持经营与日常行政开支的经费来源只能是广大患者,而在这个不平等的交易过程中,患者通常只能默默承受。
在当前的公立医院等机构的日常开销中,国家直接给予的只占10%,而90%都来源于患者。一方面,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最优质的医疗人才都集中于各公立医院;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发展经营得不到国家及时的补助。这一现象结果就是广大患者既对公立医院趋之若鹜,同时又因为高昂的就医费用望之却步的尴尬境地。再者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居民个人医药负担太重。在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比例为20.3%,社会支出为34.5%,① 姚中杰、尹建中、徐忠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机理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而个人支出为45.2%。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一旦遇到重病,很多农民还是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未就诊病例中,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为21%,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
2、特权医疗
当前热考公务员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在于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再深层来看,公务员的待遇体现在什么地方?一是住房配给,二是医疗福利。可以说大部分考公务员的个体都是居于这两方面条件的。另外,在我国的军队福利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高级军队干部也是以医疗待遇进行结算的。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本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然而现实状况则是这类群体长期享受高等级的公费医疗,并且医疗实际范围扩展至其家属乃至远房亲戚。于是不可避免的将产生实际过程中的浪费与掠夺资源。
首先,公务员群体因为存在公费医疗的待遇,在患病就医时通常不会要求医生对症下药,而允许乃至建议医生使用价值较高的药品,治小病用好药,成为了一种人之常情,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药品资源的浪费;
其次,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同样允许公费医疗以及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地点,拥有特权医疗的群体往往更可能选择大医院,享受他们臆想的更优质的医疗效果。因此,患小病也跑高级医院也成为了一种常态,这对于医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
第三,特权医疗群体更多的存在过度医疗的状况。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复医疗,二是长期医疗。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手握公费医疗的特权,滥用医疗资源与长期霸占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升级。
3、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漠视
与公共卫生医疗体制相匹配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应当是保证其良好运行的一道关卡,就医看病离不开药品处方。当这一方面被合理控制,对于解决公共卫生医疗的“猫腻”很有裨益。然而现实状况是有关部门对于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执行力不足,药品流失问题严重,药品定价效力过低以及药品使用方面缺乏监督,造成医院在给患者选药配药时自由度太高,大肆选择贵药,滥用抗生素,甚者与黑药房进行地下合作,牟取不正当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看病贵”现象的蔓延。
(三)经济人心理层面的原因分析
经济人来源于“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理性的,试图使自己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在实际过程中,社会中的人都不是经济人,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经济人倾向。
1、排队效应
排队效应指的是有些时候人们惯于排队却缺少对于排队的认知,这出自于心理层面对于逐利的考虑。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是可以暂时规避“看病难”现象的。但由于人们通常会认为人多的地方总是好的地方,因此自认为理性的跟随,造成了最后的不良结果。
在就医过程中也是这样,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了解所就诊医院的好坏,只是根据别人的评价与所见的人数判断就诊医院的水平,因而自觉地拒绝就诊同水平的其他医院。通常我们见到的实例是有些医院床位奇缺,需要加床就诊;而有些同水平的医院却门可罗雀,床位空闲。这两方面的差值导致了资源的双面浪费,一方面医疗资源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拥堵造成效率低下。最后表现结果为畸形的“看病难”现象。
2、博弈心理
在目前情况下,医生收红包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人认为不给医生红包就很难让医生尽心尽力为自己医治,可能会导致病情拖延,花费更多的医疗开销。因此实际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而医院与患者之间本身已经使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患者实际上不得不接受医院与医生提出的费用和各项检查要求而很难有议价能力。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就从这种心理中衍生出来,患者往往觉得找到一个适合的医疗环
境十分困难,而接受一个不太满意的医疗环境最主要的不满意则是价格的高昂,因此“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建议
(一)增加公共支出,提高社会保障
首先,为了减轻“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要做的是就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而这一现象得以解决的重要途径在于增加对于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公共支出。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推进医疗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于这一方面的资金支持,促使我国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的质与量都得到合理提升。
其次,认清“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群体所在,要减少城乡差距,缩短贫富差距,切实的推进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收入再分配,提高基层医疗能力,满足更大范围的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对于中低收入者,降低其就医的门槛;对于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要积极推进卫生下乡,同时积极引导专业医疗人才下乡。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保障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能力,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培养新型的医疗卫生人才,促进技术革新,推进效率,以此来直接解决“看病难”问题。
(二)规范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医疗资源的不足和缺乏,因此需要尽量开源,补充新的有效地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一是要对于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根据实际而不是计划配置资源。既要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公共卫生医疗的需求,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在区域内部,也要根据实际设置医疗机构,确保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要规范市场经济,对于医院此类部门要规范其运营,并进行合理监督,防止医院利用自身独特地位进行盈利,保证其事业单位性质。
三是要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局面,目前国家也已经允许境外资本注资,以此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活力,同时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
(三)加强管理监督,整治特权医疗
解决这一现象还要从“节流”入手,正确区别现象的来源,先手消除不正常的以及节外生枝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优化公务员群体的素质,这一要求需要在进行公务员选拔时进行严格考量,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私。
第二是规范公务员福利,统一公务员医疗服务,利用规范和措施减少公务员反复医疗和长期医疗的非正常现象,效仿减少公车使用的监督办法,努力使公务员医疗规范化、合理化。
第三是打击特权医疗,构建健康的医疗保障制度,减少乃至消除非正常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四)改进医院绩效,引导患者就医
患者的个人迷惑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产生也产生了助推作用,因此在患者层面也需要有所行为,积极有效的引导患者正确就诊。
同时,对于医院本身,其内部绩效应该力求合理,保证每一位医疗人员的个人收益,根据绩效确定个人所得。打击非法收入与红包现象,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政府和医疗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提升患者对于医疗事业的了解,利用各种渠道增进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接触,医院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名誉,提高社会影响力,保证医疗质量,使得患者在选择医院时不盲目,导致医院之间的差值过大,避免产生公共资源的浪费与无谓消耗。
参考文献
[1] 姚中杰,尹建中,徐忠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机理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9).[2] 翁舟杰.“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经济分析——西方租值耗散理论的视角[J].经济学
家,2012(10).[3] 李正关等.转变医患双方价值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6):
379-380.[4]彭鸿林.看病难看病贵——热议中的冷思考[A].热点关注.2009(3).
第二篇:看病难看病贵探讨
探讨“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难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
“新医改方案出台实施以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长期存在的卫生资源缺乏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基层医院人才短缺、技术薄弱的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医改的瓶颈。”魏武、梁先平代表建议,应尽早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问题,否则将影响基层三级医疗网络建设。
有代表建议,要加大对基层医院、农村医院的支持力度,督导和支持三级甲等医院等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避免一有小病就涌入大医院,几管齐下将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看病贵”的根本出路是全民医保
“中草药效果好,价格较低;抗生素价格昂贵,副作用大,剂量也难以掌握。”赵晓宇代表是万荣中医院院长,关于“看病贵”,她有不同见解,认为西医动辄花费几万几十万,贵在药而不是贵在医,贵在中间环节而不是贵在治疗手段。选择中医药固然价低效果好,但也还不是解决“看病贵”的最有效办法。
“惊喜地看到,政府将城镇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在去年基础上,每人再提高40元。” “虽然我国的城乡合作医疗水平近几年发展得很好很快,但离人们的期望值还是有一些距离。”关毅代表希望,尽快实现全民医保,尽早能看到全民实现公费医疗,这才是解决 “看病贵”的终极路线。
医患关系紧张的破解之道是人性化服务
“人和人之间究竟怎么了?”近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例子不胜枚举,代表们认为,医疗问题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水平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乎道德,关乎诚信。不少代表长期在一线工作,非常了解患者,也能体会医生的艰辛。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关键在转变从医人员的工作作风,改善医院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加贴近群众、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第三篇:浅谈“看病难,看病贵”
浅谈“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不绝于耳,那么什么是“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绝对性”看病难,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这往往发生在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第二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看病贵”的概念更复杂,涉及到看病就医的价格、费用以及医疗费用对家庭个人的经济影响等方面的情况。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是大家普遍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呢?第一,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对医疗行业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让医院自生自灭,医院为了自身正常运营,不得不走“以药养医”的道路,这直接造成了患者看病费用高的现象。第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学生毕业后首选三甲医院,大多数即使考研深造,也不愿意到基层医院,这使得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普遍低下。而患者生病后,只要有能力,不论大病小病都要到好医院挂专家号,使得医疗资源严重浪费。好医院的就诊人数多,利益大,有资金购买先进的医疗器械,而基层医院则不行,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医院越来越好,基层医院越来越差。第三,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和管理秩序混乱。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都需要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节节攀生。同时药品生产企业大量生产替代药品,国家降低药品价格,企业就会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所以老百姓感觉不到实际的效果。医院购买新的医疗器械后,必定要从中获利,于是便出现了不管需不需要都做检查的“过度医疗”现象。第四,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对医疗机构的规模、药品的采购和售价、大型仪器的购置及使用和新技术的采用等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办法。
那么应该怎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呢?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投入,负担医生的工资,减少病人开支。第二,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鼓励医学人才到基层中为人民服务,加大医疗资源向基层医院倾斜力度。第三,加大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和管理秩序整改力度,让老百姓能够用上便宜药、放心药。第四,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杜绝开高价药和“过度医疗”现象的滋生。
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用中国式的方法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第四篇:看病难看病贵自查报告
医务科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自查报告
检查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情况(20分)
一、严格执行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我院与安岳县中医院达成检查结果互认协议,其中互认项目有:
1、临床检验(临床生化12项、临床免疫13项、临床微生物1项、其他1项)
2、医学影像(普通放射检查1项、大型设备检查2项、超声检查6项)
3、心电图检查2项。通过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二、认真推行双向转诊工作
根据省市县关于双向转诊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印发了《...人民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分级诊疗领导小组;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标准及流程;充分发挥我院区域龙头引领作用。2015年我院下与全县中心卫生院、部分乡卫生院、民营医院;上与华西医院、省医院、重医附二院等共计50家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遵循分级诊疗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有双方转诊绿色通道,宣传渠道多样,内容详实易懂。专人负责双向转诊病人审核、登记、统计及网络上报等工作,并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
三、加强大型设备的临床应用管理
严格遵循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提高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各种设备的特点,进行最优化选择,以最少的检查达到较明确的诊断,减少不合理的检查和重复检查的现象。同时科室对医疗检查结果有具体的记载、分析以及改进措施,促进了大型设备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杜绝了短时间内无指征重复检查和多项检查。我院2015年一季度 CT 检查阳性率为79.35%、MRI检查阳性率为86.75%、DR检查阳性率为64.67%,彩超检查阳性率为83.2%。DR诊断符合率79.67%,CT诊断符合率79.70%,MRI诊断符合率84.39%。
四、加强处方管理
制定了《处方点评制度》以及《处方点评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点评流程,落实专职人员负责处方管理工作。定期抽查处方,对处方中的各类用药信息进行汇总,汇总登记不合格处方,对不合格处方予以通报、干预和跟踪整改,促进医师临床合理用药。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保护患者利益,重点对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泮托拉唑、左卡尼汀、活血化瘀等药物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通报。2014年共抽查门急诊处方1350张,其中合格处方1299张,合格率96.2%;抽查住院医嘱1680份,合格医嘱1566份,合格率93.2%。
五、严格执行知情告知制度
制定了知情告知制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和知情权,维护医院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严格落实患者接受大型检查、使用贵重药品、高新技术、高值医用耗材等知情告知制度,坚持因病施治,按照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具有诊断参考价值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肯定的药物并且按照规定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须履行告知义务。
六、逐渐增加临床路径病种,探索费用控制途径
截止2015年一季度,我院已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科室11个,实施病种22个,同时新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睾丸鞘膜积液”2个病种已在实施,其余新增病种也已在推进当中,预计到2015年底病种达30个。各病种均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一季度实施病例1504例,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数为1310例,完成1219例,入组率为88.0%,入组完成率为93%。并且根据《...人民医院关于修订单病种质量控制及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和《...人民医院关于印发单病种质量控制及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补充规定的通知》文件规定,实行对临床路径完成情况的奖惩,促进了临床路径的正规实施。存在的问题:
个别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整改措施:
加强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适应症的学习,提高检查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诊断符合率。
自查评分:(医务科相关项目)
总分:12.5分;扣分:1分;得分:11.5分 五-1:1分 五-2: 4分(个别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不达标扣0.5分,大型设备诊断符合率不达标扣0.5分)五-4: 1.5分 五-5: 1分 五-8: 2分 五-11: 2分
第五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