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之透视(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17: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现象之透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现象之透视》。

第一篇:教育现象之透视

教育现象之透视

幼儿园,以前对于孩子而言,这象征着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无忧无虑,然而现在的幼儿园生活真的有那么美好吗?看了下面的几则消息之后,让我们真的该深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们是怎么想的?孩子们又会怎么想呢?这样沉重的“童年”真的有必要吗?

中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 长春经开区某幼儿园大班男孩东东,5岁,20.5公斤。还没上学的他,就有15本教辅材料了,放在一起约重7.5公斤,比东东体重1/3还多!像东东这样书包已装不下书本的幼儿园小朋友,在长春还真有不少。

幼儿园里孩子的书包何以如此之重?

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辅材料五花八门,有的幼儿园声称英语教材直接从国外购进。

特点一:定位高端市场 从国外引进教材

在高新区众恒路附近一家大型连锁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教辅材料是我们园长从国外带回来的,一套800元。”

幼儿园老师介绍,这套教辅材料不可以看,“除常规课本外,教材里还包括教学用具、实验器材、美术用品等,都全了。”

无独有偶,东东所在的大型幼儿园,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辅材料。

在走访的10所民办幼儿园中,这两所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辅材料,两所幼儿园入园儿童分别为115人和176人。

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为何出现在两所超百名孩子的大型幼儿园中?“幼儿园教辅材料国际化,构成了幼儿园强大的品牌支撑。那些有实力的幼儿园,有条件整合国外教学资源,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引进教材,所以教具、学具都很贵,现在很多家长又买国外教材的账。幼儿园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市场,这也是满足高端教育投入的需要。”吉林省幼教专家指出。

特点二:托儿费越贵 教辅材料也越贵

相比中小型民办幼儿园而言,托儿费用比较昂贵的大型幼儿园,自选教辅材料价格高昂。

在3所100人以上的大型民办幼儿园中教辅材料费用最少也要300多元。一些中小型幼儿园不仅托儿费便宜,教辅材料费用也很“实惠”(如下表)。幼儿教辅材料差距悬殊的,不只是从20元至868元价位上,在教学内容上

也是相当悬殊。

朝阳区湖西路附近一小型民办幼儿园,大班只有4本教辅材料,包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弟子规》、《学前语文描红》、《数学》、《拼音》,定价26.8元。在之前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对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深表担忧,幼教业内人士也纷纷发出整治小学化幼教的呼吁。其实,一些基本而明显的道理,我们早就并不陌生: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智力开发,幼儿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着手培养,幼儿教育应该偏重这些方面,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家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提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一些幼儿园也为了盈利也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的招牌以吸引生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蔓延着,并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读于贵阳市区一家幼儿园的玲玲,生活被母亲安排得满满的,每星期一、三、五学画画,二、四学书法,星期天还要去学声乐,当然,玲玲在幼儿园还要认汉字、背唐诗、学算术。孩子累,父母也不轻松,除去每年近万元的育儿费用,“每天的生活就像打仗”,背着画板、乐器接送娃娃,甚至还要“在下班之后跟孩子一起学习。”

据了解,贵州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十分钟内可以做多少算术题等方面。于是当地不少幼儿园就迎合父母的要求,教孩子认字、背诗、做算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最刺激家长神经的一句话,也成了众多幼儿园开展、众多家长接受小学式教学的最佳借口。由此,幼教“小学化”现象在贵阳悄然出现,并愈演愈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一家私立幼儿园园长,对此表现得非常无奈。她说:“我们也知道做游戏应该是幼儿园的基本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多了,认字识数少了,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来提意见,搞得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开一些特长班,让孩子多学习知识,否则幼儿园生源就会下降。”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分析认为,幼儿教育之所以出现小学化现象与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分不开的。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更加注重哪所幼儿园学到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所幼儿园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便一味

迎合家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接受能力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

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园长王玉义认为,教育是有规律的,比如教育大纲规定幼儿早期教育达到的目标为“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欢度幸福童年”。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感兴趣的时候就强行让他们学,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开始厌倦,提早学习严重挫伤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针对全国不少地区幼教小学化现象,幼儿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幼儿园里这种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并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据了解,全国30个省市的调查都表明,在小学一年级儿童中就已有35%左右不喜欢语文,40%左右不喜欢数学。这正是那些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结下的苦果。

另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传授知识上不一定正确和准确,使得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

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表面上看是向小学靠拢,让孩子早起步、早领先,实际是一种“近得利”的短视行为,是违背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之举。她认为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儿童。幼儿园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这种“隐形教育”远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

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学化”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使孩子有自己的兴趣,而不应该一味地让孩子学习书本。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孙明重教授则说:“不顾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一味拔苗助长,盲目攀高,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的、大量的、枯燥的训练,使幼儿失去了天性和兴趣,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在压力下过于自闭、独处,以后就会恶性循环,更加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批评,将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改变一生。

部分幼儿教育专家对各地幼儿进行成长跟踪和调查,他们分析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小学化教育,至少造成三个方面的危害。

1.损害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模式不仅会给幼儿增添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上的体现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比如识字只要孩子会“识”即可,不要盲目地教孩子“写”,以免教育不当让孩子生厌,要让孩子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

2.错过幼儿教育“关键期”

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以及管理20多年的幼教专家朱继红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玩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以后才不会惧怕上学。

朱继红表示,家长们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了,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3.扰乱小学教学秩序

由于各个幼儿园不同程度地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造成小学入校新生基础参差不齐,让小学一年级老师难以教学。照顾基础低的吧,学过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迁就基础高的吧,没学过的学生又听不懂。这种情况常使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这些小学教师更为苦恼的是,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这些幼儿园里 “小学化”教育遗留下的后果,给小学老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些孩子们。

为此,国内幼儿教育专家多次呼吁,全社会应共同防范和抵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全国幼儿一个真正幸福的金色童年。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早恋现象透视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早恋现象透视

教学目标:

了解早恋现象的实质危害性及怎样正确处理早恋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举例说出“早恋”现象,讲述自己对异性的感觉,“早恋”是单纯、幼稚的非理智的,“早恋”的人是不懂得责任的,不懂得透过情爱的面纱客观地评价自己所爱的人的个性品质,不懂得爱情是要有附加的,爱情以外的天空依然是广阔的、美好的。

活动二:讨论早恋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1、早恋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2、早恋增加了父母的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和谐。

3、会使青少年缩小社会范围,因为爱有排他性,专注性。

4、少年心理发展很不成熟,加上外界的压力,早恋多半是不成功的,而失败给双方带来严重创伤,处理不好对以后的婚恋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有的少男少女,因此轻生或者终生不再婚嫁。

活动三:讨论怎样正确处理早恋。

1、当收到异性有求爱信时,要拒绝但要有策略,不要侮辱挖苦,伤害对方自尊心,不要张扬,能自己处理就自己处理,不能自己处理的交由老师和家长处理,要原谅对方鲁莽之举,大可不必因此而拒绝同任何异性来往。

2、正在早恋的,要理智地告诉自己,让童心再次驻留心间,把对异性的美好的感觉珍藏在心底,让友谊长存,同时加强男女不同的正常交往,扩大兴趣。

活动四: 思考:

1、什么是友谊?

2、什么是爱情?

3、如何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及从友谊发展到早恋的大致过程?

活动五:

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加强友谊、杜绝早恋。

第三篇:非理性上访现象透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群众上访也呈多发趋势。但一些群众不是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渠道,而当成向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一些非理性的上访愈演愈烈。

一、非理性上访的特点有“四多”

1、找“一把手”的多。无论什么事,无论事大事小,只找一把手,唯“一把手”是访。

2、找党委、政府的多。无论有没有关联,遇事便找党委、政府,不愿意寻求法律或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3、越级上访多。总希望用上级压下级,不愿在当地解决问题。

4、敏感时期上访多。越是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等关键时期,上访的越多。

二、非理性上访的方式有“四化”

1、组织严密化。有些上访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有部署,有些还成立有指挥部等。

2、行为暴力化。上访者往往不择手段,采取围攻领导、冲击机关、堵塞交通等方式,向受访机关施压。

3、人员老弱化。弱者既可博得同情,又不怕制裁。上访者往往让老弱病残充当排头兵,自己则幕后指挥。

4、上访专业化。有些上访户尝到甜头后得寸进尺,还有些人性格偏执,不断缠访,逐渐变成上访专业户。

三、非理性上访的趋势有“四大”

1、上访面越来越大。已覆盖社会各阶层、各行业。

2、上访规模越来越大。已由过去个体单访发展到动辄几十人、上百人集体访。

3、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一是人数多、情绪急,事态平息难;二是要求高、时间紧,问题解决难;三是上访人员花费多、投入大,善后难。

4、社会危害越来越大。一是上访者自己生产、生活受影响;二是受访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受影响;三是社会秩序受影响。

四、非理性上访心理有“四类”

1、告状有理心理。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受害方,有理不怕言高,做起事来不顾后果。

2、法不责众心理。人多可以壮胆,告状者底气也就足了十分。

3、领导怕告状心理。一些干部求稳怕乱硬不起手腕,使人认为领导怕告状,于是无论事大事小都要上访。

4、事越闹大越好办心理。有的上访者认为,小打小闹不解决问题,只有将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关心、社会关注。因此,往往采取过激手段,将小事化大。

五、非理性上访原因有“四种”

1、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随着社会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逐步提高。某种程度上说,群众上访实质上是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2、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畅。政府统筹和协调能力弱化,一些地方政策打架、部门设卡、群众负担沉重,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日益降低。

3、一些干部作风不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躲、二推、三拖、四哄或干脆不理不睬。还有些干部官僚作风严重,方法简单、粗暴,与民争利,以权谋利,引起群众不满并进而上访。

4、部分领导认识偏差。一些地方将群众上访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容易造成地方官员为求政绩,遇到矛盾绕道走,结果使矛盾越积越深。

六、化解群众非理性上访有“四策”

1、用发展引导。一是尽快改革旧体制,建立科学、文明、民主的新体制,使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引起群众上访的体制性因素。二是完善决策和执行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疏通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增加办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用机制保障。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群众上访,用科学的方法评判干部。群众上访不是洪水猛兽,更不至于谈访色变。

3、用真情打动。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是加大干部职业能力培训力度,使干部既想为群众办实事,又愿为群众办实事,更能为群众办实事。再次是注意方法,对群众上访把好“四关”。一是不上推下压,以情感人,把好接待关。二是要揭不要捂,以理服人,把好受理关;三是先治标后治本,软硬适度,以法约束人,把好处理关;四是上访与下访相结合,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相结合,以党性温暖人,把好善后关。

4、用法律规范。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最集中的体现,依照法律、运用法律解决群众上访将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选择。

第四篇:“高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

“高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

一、“高二现象”的表现特征及危害 所谓“高二现象”,是指在高二这个年级段普遍存在的难以管理、难以教育的教育现象,它是中学年级中的“事故多发段”,是“撞红灯”的高发区。任何一个教育者在此年级段的带班带课、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总觉得特别费事、费神。老师苦口婆心的正面引导已成为“疲劳教育”,学习成绩“滑坡”。许多“淘气包”对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心理、寻证心理、对抗心理”。面对老师的批评,有的不屑一顾,态度生硬,冲撞老师,有的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养成的坏习惯改不掉,滋生的新毛病又露头,错误缺点此起彼伏。

“高二现象”的出现,严重危害高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它是青年走向人生的岔道口,如果缺乏认识、缺乏管理、缺乏引导、有可能走向歧途。“高二现象”普遍性的存在,给学校教育带来“流行性”的治疗难度,易出事故、易出乱班,对其它年级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高二现象”的强弱取决于教育发展的优劣,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家庭之间的差异,个人之间的差异。

二、“高二现象”成因

(一)“高二现象”的生理成因。

青年期是少年斯向成年斯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少年走向成熟人生的转折期的开始,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年龄段。在个体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高二学生在生理发育上,早已进入了青春发育期,身体迅速成长,是人生中除了乳儿期外的第二次生长高峰。身高平均年增长7-10公分,体重平均年增长3-3.5公斤,女生比男生早两年左右。

2.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上,脑发育主要转向机能方面,神经纤维变粗,分枝增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复杂化,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接近成人水平。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学习与行为上反应快而灵敏,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为抽象思维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

3.性成熟,第二特征发育趋于成熟。生理发展和性成熟促使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出现,对异性的兴趣以及新的情感体验产生了重大影响。

4.情感上表现为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高中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带有冲动性,易激动,不善于自制,两极性明显。行为不易预测,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这与少年期的神经系统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较弱有关。

(二)“高二现象”的家庭成因。

在人的一生教育中,家庭的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奠基工程,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受教育史上始终书写的是第一笔。父母的言行举止自始至终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俗语说:“有其父母,便有其子女。”讲的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习惯、气质、品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高二这个情绪易感性较强的年龄段,父母的教育影响显得尤为关键,造成“高二现象”的家庭成因有三:

1.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高二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明显变化,心理上的独立自主性与对父母的依赖性形成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对人对己进行评价有了自己的(对与不对)的见解

和尺度,对以前周围权威人物的崇拜而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但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学习上仍然受到家庭的制约,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这种依附关系。在思想深处不希望家长完全不管或不关心他们,但反对家长把他们当小孩看,要求平等,反对过多过细的照顾、监督或包办行为。家长过分的监督管理,则往往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和反抗行为,导致家长与学生的矛盾。我们许多家长平日忙于自己的事务,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学习、了解掌握教育方法,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孩子如果在家里或者是在学校里犯了错,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坚信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至理。不是唠叨数落,就是责骂、喝斥、甚或一顿拳脚棍棒。殊不知,教育策略中拳脚棍棒的体罚式教育,是施教者的最后绝招,当对教育对象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多数家长感喟的说:“我只有那样打,打死不输嘴,我也没招了。”当前高二学生离家出走大都是因在校在家的容身空间太小而造成的。

2.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于诸方面教育的营养缺一不可,这就犹如要想庄稼丰收,阳光、雨水、肥料缺一不可一样。然而当前的“破碎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都缺乏父爱或母爱,疏于教育,他们性格孤僻、怪异,心理自卑,缺乏上进心,缺乏集体观念,是造成“高二现象”的又一家庭成因。

3.教育进入两千年以后,教育者遇到的教育对象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些从小就坐在“小皇帝”宝座上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含在嘴里爱到高二的孩子,未经一天风吹日晒,缺乏自理,缺乏勤劳。在他们身上有的是依赖,有的是娇气,有的是对大人的颐指气使。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生活需要真挚的热情,克服困难需要吃苦精神,挫折需要健康的承受心理,对待他人需要理解和宽容,而这些品德和精神恰恰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这正是造成“高二现象”的又一家庭成因。

(三)“高二现象”的社会成因。

“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和制约作用。社会教育的“大气候”影响着“小气候”,然而由于社会教育的复杂性,使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混合在一起,甚至会出现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制的矛盾现象。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电视、录像、网络、手机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各类文化挤占市场,良莠混杂,对于认识水平较弱、缺乏辩证观点,好奇,易感的高二学生来说最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分好坏,盲目接受、效仿,这些年来,学生群中出现的染发、留长发、留胡须、剔光头、穿奇装异服、戴金银首饰、唱流行歌、说流行话、用流行品等,均属于盲目的行为模仿。校园中的“厕所文化”、“宿舍文化”、“课桌文化”、“墙壁文化”的泛滥和公物的坏损,就是这种模仿之后的心得体会和感情宣泄。

另外,高考虽在扩招,然而就业的双向选择性,使对社会用人机制改革认识肤浅的家长盲目发出“大学毕业、不包分配”的教育误导,使得“读书无用论”再度抬头,是“高二现象”产生的重大社会诱因。

(四)“高二现象”的学校成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当前教育部门及其老百姓对办学评判,把重头戏放在升学率的高低上,学校办学不得不把方向定夺在满足教育部门,满足老百姓的愿望之上。于是加大管理力度,向管理要质量。在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和实施过程中,一些过激的做法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说:节假日补课、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这样做适得其反。水紧鱼跳,想提高质量,倒造成厌学,厌学情绪一旦产生,伴之而来的就是“非补课课堂”的听讲质量下降,学生懒于听课,懒于作业,懒于思维的“并发症”产生,严重影响学业成绩。再比如说:我们有许多教师带班,由于教学工作等事务

繁忙,很少有时间去思索班务管理和学生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批评简单、粗暴,只治其现象,而未治其根本,丢掉了教育的主动权。有时忙不择言、急不择语,出言过激,刺伤了学生的自尊,长此以往,一个、两个、三个,伤到多了,使得学生敬而远之。从此,班级管理中帮手减少,对手增多,况且,教师刺伤学生有时是不知不觉,学生也不会主动谈心,他在背地里跟老师较劲,诸如破坏公物,拉帮结派,跟老师唱反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师生矛盾暗中滋生,一旦爆发,难以收场。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正面教育太多,侧面教育太少。我们班会讲、周会讲,大会讲、(1)针对早恋现象,不去坚眉横眼地喝斥,而是采用“迂回曲折”的谈话形式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在全面掌握了证据之后,找男女双方谈话:“早恋不足为奇,这份感情非常美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从目前你俩的年龄来说,不是谈婚论嫁的时候,应把这份感情冷冻起来(不是解散,而是冷冻),抓紧时间学习,读书,等到你俩都立了业,参加了工作,感觉到过去冷冻的那份感情解冻之后尚能热火朝天的话,教师给你俩当‘介绍人’,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做,对各自的感情还是一种考验,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明修感情之栈道,而暗渡教育之陈仓。

小会讲、集体讲、个别讲、班主任讲、课任老师讲,几乎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人人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轰炸密集之至。但效果呢?实在不好,这是因为,说的次数多了,人就烦了,更何况逆反心理严重的高二学生呢?

三、“高二现象”的教育对策

“高二现象”的可耐性较强,教育者必须坚持“可教育”原则,坚定教育信心,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允许同一错误的反复性。在全面了解、掌握学生过错行为前后情况下“辨证施治”巧妙运用教育艺术,捕捉教育契机,予以正确引导和矫正,促使其不良行为向良好方面转化,顺利渡过高二难关。

1.建设一个民主、蓬勃向上、充满正气的班级,有利于消除“高二现象”。

这样的班集体,师生民主意识强,凡事商量,班主任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不独裁,师生一条心,人际关系良好,人人都为班集体操心,维护班集体的声誉,有这样的人际环境,班上即使有几个淘气包,想出格也孤掌难鸣。加之高二学生的从众心理因素,时间一久,也会被他人良好行为所同化。

2.开展生动有趣的健康活动,有利于消除“高二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学生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即俗语说的“长个不长心”。他们常表现为精力旺盛,浑身是功,其能量随时迫切需要发泄。有时会不自觉表现出一些盲目的、不必要的动作。情绪易冲动,思想带有幻想性,自制性尚差,又无所顾及,无论干好事坏事都是非常卖劲,行动之后往往又不去认真思考行动的利害关系和后果。解决这对矛盾,不可压抑,不可断喝,除了作正确引导而外,需要教育者开展生动有趣的健康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能量的释放提供机会。诸如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公益活动、体育竞技、快乐周末等等。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活动把多余的精力释放以后,才会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学习,而当各类活动组织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才会产生“向校性”,即渴望去学校。渴望参加活动、欣赏活动。这比班主任在班上苦口婆心、枯燥乏味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目前的电游、网吧跟学校抢夺学生,归根到底是学习生活太单调、太乏味而形成的局面。

3、研究教育艺术,巧妙施教,有利于消除“高二现象。在教育中,我们经常所使用的教育方法,由于缺乏艺术性而导致教育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作过一次调查,了解父母对已婚或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涉的案例中,惊奇的发现父母的干涉程度越高,男女双方产生愈来愈强烈的爱,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讲,是由于行为主体受到干涉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所致,借此效应,对班主任如何管理好学生,怎么纠正学生过错和不良行为,应引起我们教育方法的反思,那就是说:我们平时在教育中命令学生“不准迟到、旷课,不准破坏公物,不准打架骂人,不准吸烟酗酒,不准谈情说爱”等“不”字,某些时候强化了学生这种行为,为避免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在使用“批评”这一武器时要坚持“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的原则。教育实例如下:

(2)批评教育迟到学生,不去惩罚,不去过多责问,如果班主任走出校门,站在学生来校的路口,等待学生的来临,学生必然忐忑不安地忙于向教师解释迟到的原因,这时老师不妨这样说:“我不是怕你迟到,耽误学习,而是担心你在路上的安全,你来了我就放心了”。这种听似充满温暖关心的回答,其实隐蔽了因为你迟到害得老师为你一人担心的潜伏批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敬仰教师,对于高二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生,乐于接受,刻骨铭心。

(3)班主任在带课带班的工作之余,如果无私牺牲一些自身的休息时间,去辅导学生功课,去问候学生的冷暖,去谈聊人生,去叙说生活的感受,去和学生运动,去和学生娱乐„„这种看似闲淡无聊的与学生的交往,不仅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而且使班主任在不经意间了解了学生。学生认为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敬爱老师这个人,也就敬爱老师的讲课,服从老师的管理。这样收忙于管理之外逸于管理之中的效果。达到有所不为才有所为的管理教育境界。

四、“高二现象”教育的粗浅体会

我通过与老教师交流,他们都反映在施教之后得到的体会是:现象表露在高二,根本出在高一或初中,欲想“高二现象”症状减轻,就必须从初中、高一密切关注,留心观察,积极建设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班级环境,既注意大面积教育,又兼顾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防微杜渐,为学生安全渡过高二危险期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总之,“高二现象”已成为中学教育阶段的普遍问题,但却不是教育的“不治之症”,而是诸种不良综合症的高发期,施教者不可没有耐心,不能急躁,要清楚认识到:任何一场大大小小的病,从患症到治愈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需要我们的耐心而外,尚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无怨无悔的爱心,以及对教育事业神圣的忠诚。

第五篇: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

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

2006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陈 蕾(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内容摘要: 现今中小学中男生弱势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 目前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差异,考核评价方式、教师 的课堂纪律要求和教育的女性环境都有利于女生优势的发挥, 不利男生潜能的挖掘。改变男生弱势状况,要革新教育理论, 重视“性别差异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开设符合男女生兴趣 要求的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实行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 教育;改变教育评价,因性而异,区别对待;要调整补充教师队伍, 使男女教师比例协调。

关键词: 男生;弱势;性别差异教育;因性施教中图分类号: G 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6)06-0035-0

4一、中小学中的阴盛阳衰

在目前的中小学,女生凸现高于男生的成功趋势,已是

一种普遍事实:女生学习成绩优秀,在各种考试、竞赛中超过 男生;女生受老师、社会好评的比例越来越高;相反,男生担 任学生干部和评为三好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小,即使在传统的 男生占优势的方面也是如此,如许多学校广播操的前排领队 几乎都是女生。男生似乎正在成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学习上有问题的几乎都是男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充满自信、流 利地回答教师提问或者与同学对话、表达自己意愿的女同学 多于男同学。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能够显示出较强的组 织能力,积极参与并具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也是男生少于女 生。在家庭生活中,生活习惯比较好,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能体谅父母、分担家庭责任的也是男孩差于女孩。女生比男 生强的情况屡见不鲜[1]。从高考中我们可看出明显的“阴 盛阳衰”现象,男生总分成绩不如女生,而且差距还在拉大。钱国良对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高考成绩(根据《浙江招 生年鉴》)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包括总分在内的两个项目(平均分和及格率)40个(均差)指标中,男生只有13个“+”, 而女生则拥有27个“+”,同时, 2001年成绩统计男生还有8 个“+”,到2002年只有5个“+”,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男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弱势导致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的男女性 别比例出现了不平衡。近年来,女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上 升, 1998年在校女大学生为学生总数的39.75%, 2000年占

41.07%, 2001年则达到42.14%。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 高校录取新生中女生的比例分别是44.65%和45.63%[2]。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常有发生,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 调查表明,在该组织27个成员国中男孩的阅读水平普遍低 于女生[1]。《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根据几乎每一种

标准来衡量,美国各地和每一种人口群的男生,课业表现都 赶不上女生。在小学,被判定有学习障碍以及被编入特殊教 育班级的男生比女生多一倍。中学男生在标准书写能力测 验成绩也落后女生。1980年到2001年间,宣称不爱上学的 男生增加了71%。这些变化在大学尤为显著: 30年前美国 大学部学生有58%是男生,现在只占44%,阴盛阳衰。1992 年女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仍落后男生,可是到20世纪90年 代中期这种差距已经缩小,修习中学程度的生物、化学课程 的女生也超过了男生[3]。在英国公布的GCSE成绩中, 2000 年有53.2%的应试女生拿了A到C的好成绩,但是男生的 表现就逊色多了,只有42.6%的应试男生拿到了A到C成 绩。而在1999年的一份报告中, 11岁的男女学生在写作技 巧上的差异最大,只有47%的男生达到了11岁学生应有的 写作能力,而62%的女学生已经达到她们该有的水准[4]。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是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是弱势

群体,女性在智力、能力方面逊于男性似乎成定论。今天我 们看到女性受教育能力大大增强,在各种重要的考核、竞赛 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反映了女性性别弱势的部分改变,是社 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个十分可喜的现象。然 而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小学女性优势的凸显也正 是男性弱势的呈现,意味着相当部分的男生被排除在充分发 展的行列之外,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展现、潜能得不到发挥, 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和事业成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个性得不到舒展,心 灵疲惫,会造成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任由发展会成为社会 和谐稳定的隐患。美国教育部长史派林斯说,“男女生成绩 差距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家庭和民主体制蕴含深远的影 响”[3]。

二、男生弱势力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智力结

构、个性特点、业余爱好、知识面水平和发展潜力方面有着明 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男女生之间智力上有优劣之 分。因而男生弱势局面往往是教育本身造成的。我们的教 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上述差异,而强求一致的要求,这是 一种粗象的平等,用这种粗象模糊的平等来掩盖男女生在心 理和发展上的差异,倒成为了性别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 式,它人为地制造了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1.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发挥女生的优势。注重语言表

达能力的考核制度使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女生 优势的发挥,而不利于男生优势的展现。现代脑科学、神经 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研究结果都已表明,男女的大脑 是有差别的。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掌管语言 能力,功能分化明显,而女性语言和空间能力则由两个半脑 控制,功能区域化很不明显。因为大脑半球的分工明确性使

男性空间能力比女性优越得多,男孩一般喜欢运动不爱安 静;女性因两个脑半球同时控制其空间能力,所以会相互妨 碍,而语言的发散性却恰好适合女性的大脑功能特色,这使 女性常常喜欢用语言的方法去比较抽象的问题。而且由于 女性有关观语言、拼写、书写的语言能力位于左半球的一个 特定的区域,正如男性的空间能力一样,比较专业化,更增添 了她们在语言方面的优势[5]。

在现实的考核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占极其重要的地

位,如高考中语文、英语、数学是三大重头科目,而女生在三 科的总体水平高于男生。首先在英语成绩中女生处于绝对 优势。钱国良对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高考成绩的统计 分析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女 生均保持着绝对优势,其中文科男女生的英语及格率差距超 过20个百分点。及格率的最大差距达到21.52个百分点(2001年文科),最少也有16.65个百分点(2001年理科)。平均分的最大差距是13.4分(2002年文科),最少也有9.04 分(2001年理科),男生英语成绩的最低及格率只有24.54%(2002年文科),而女生则是44.56%(2002年文科)。男生平均分最高是88.07(2001年理科),而女生则是97.11

(2001年理科)。其次在语文成绩中男生处于明显劣势。男 女生语文成绩平均分的最小差距是2.82分(2001年理科), 最大差距是6.01分(2002年文科);男生平均分最低是95.03分(2002年文科),女生的最低是99.25分(2001年文 科);及格率的最大差距是16.01个百分点(2002年文科), 最小差距是7.03个百分点(2001年理科),男生最高是73.30%(2001年理科),女生最高是85.85%(2002年理科)[2]。因此,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方式大大有利于女生优势的 发挥,对很多男生却是一种打击,对语言能力处于弱势的男 生来说,信心锐减,兴趣丧失,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优异成 绩的获得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2.教师的课堂纪律要求适合女生的天性。首先,脑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男女的能力差异和不同的认知策略偏好。“男 孩子总是对周围的空间充满好奇,因此喜欢去探测、去探究、去挑战、并乐此不疲;而女孩子则比较情绪化,重视秩序、合 作、友爱。”[5]男孩子天性较大胆、粗放,因而更愿意表达自 己的意见;而女生则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趋向权 利的认同,因而在课堂上比较小心,不仅不敢像男生那样说 出自己的想法,而却还刻意去琢磨教师的意愿和意图,以避 免自己因为得不到教师的认同而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尴尬,失 去自尊。一方面,教师喜欢男生那种大胆表达、给教学增添 活力的声音,但是另一方面,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保护 自己权威和师道尊严,教师又相当拒绝这种声音。因为由于 资金有限、资源短缺和教育政策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 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班额都较大, 50-80人不

等。如此庞大的班级,对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倾向于偏好听话、乖巧、不会制造 尴尬和麻烦的学生,这样女生在课堂上更受到教师的宠爱。其次,男孩天生爱动不爱静。据国外的研究统计,被诊 断为活动过度的孩子,男孩子占95%以上。多动症的发病 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而学校教育中特 别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着严明甚至刻板的纪律要求, 运动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在安静、遵从秩序和纪 律、压制运动、拒绝“小动作”的环境中进行的,即便是体育 课,也有很多条条框框,不允许做无关的动作。这样,“男孩 子对运动的渴望、对刺激的好奇的天性遭遇现实的教育后” “往往要经历痛苦与沮丧”[6]。男孩在课堂中得不到教师的 鼓励和肯定,屡屡成为教师眼中影响课堂教学、妨碍课堂秩 序纪律的反面角色,难以树立自信,在灰心失望中得过且过, 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勇气和毅力,逐渐成为学校中弱势 一群。

3.教育的女性环境使女性行为合乎期待。现在,中小学

特别是城市中小学中出现了明显的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的现 象,男女教师比例极不协调。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提 供的数据显示, 2004年全省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接近70%。广东68万中小学教师,一半以上是女性。广州白 云区中小学女教师占80%以上[7]。

由于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男女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工

作方法都有差别。女教师往往心细、敏锐、多注意细节;男教 师则粗犷、豪放、多注意方法而忽视细节。在女教师占绝大 多数教育环境中,女生的行为(如耐心、认真、细致)一般比 较容易符合女教师的行为期待,因而比较多地受到表扬和肯 定,而男生的某些“男子汉”的行为特征(如好动、粗犷、不够 细致)则容易被视为不守纪律,因而受到限制和批评。南京 师范大学教育系做的一项学生品德评定比较调查显示:女生 的品德评定显著优于男生,其中被评为最差等级的男女生比 例是10: 1,被评为最好等级的男女生比例为2: 3,其他各等 级的评定也均为女生优于男生。这种评价标准导致了一些 男生对女教师和受好评的女同学的不满,并产生了对性别角 色行为的迷惑[8]。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在男孩心中投下 阴影,他们要么为寻求肯定,刻意模仿女性行为,要么忽视自 身特点,悲观退缩,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

三、男生弱势状况改变的对策:因性施教

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重要问 题之一就是未能重视两性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以及教 育所应扮演的角色。男生弱势局面的出现,正表明我们的教 育是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是不符合“以人为本”原则和 教育规律的。为了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正视现 实生活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改变“无性别差异”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教育理论的革新:重视“性别差异教育”。要大胆革新

教育理论,承认研究和正确对待“性别差异”在现代教育学中 的科学地位,大力开展对于现实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性别 差异心理学、性别差异教育学研究。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性 施教”的观念。“因性施教”并不是否定男女平等,而恰恰是 科学的男女权利平等观的体现,否认男女学生不同的身心特 点和发展规律,只看到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忽略了他们在心 理和发展优势上的差异,并以政治学意义上的平等代替教育 学意义上的平等,反倒是性别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要以真正科学的、体现人本精神原则的教育理论, 来回答和解决因忽视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教育问题。

2.教学内容的改进:开设符合男女生不同兴趣要求的课

程。在教育内容方面,要考虑到男女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吸收能力和学习特长等因素,充实和调整各类课程的内 容,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可供选择的部分,以利于男女学生 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特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 林斯基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当然首 先是“喜爱读书”,然后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 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 支配的时间”。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应该适当减少强制性 的课程,增加课程选择的自由,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强 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差异性、可行性,就可以使得教学更加适 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更多男女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因材 施教、充分发展的机会。

3教学方法的探索: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创设适合男女学生发展的模式。一是小班教学。在不致浪 费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小班教学,把教学班学生数额控 制在20-25人左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与教师接触的 机会,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使更多的男生能 脱颖而出。上海市近年来就已经把“小班化教学”当作小学 阶段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据报道:上海在14所小学实 行“小班化”教学,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 重,就更爱学。二是小组教学。分组,应该根据男女生不同 的兴趣、爱好,按照适当调高或调低的能力目标来组建,尽量 符合学生的能力层次,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使更多男生 找到自己的优势,努力进取。三是个别教育。无论分班教 学,还是分组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上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多种多样的模 式和方法进行个别教育。

4.教育评价的改变:因性而异,区别对待。教育考核评

价是左右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无“性别差别”的评价指标 必然会导致无性别差别教育。要摒弃那种唯学生考试成绩 是举的简单片面评价方式,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建

立定量的评价方式,更建立定性的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成 绩做出评价,还对学生情感、目标、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评 价;不仅进行他人评价,还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 价。评价要根据男女生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同样的事例(如书写认真)对女生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某些男生 而言就是值得表扬的。当然,教师在区别对待时,要注意分 寸和合理性,以免给女生造成教师偏爱男生的错觉,影响班 级秩序和团结。

5.教师队伍的调整补充:协调男女教师比例。改变教

师队伍不合理的性别结构,花大力气改变我国小学女教师

“一统天下”、中学教师“阴盛阳衰”的局面,吸引优秀的男性 人才到中小学任教,健全学校的性别角色环境,给男生宽松 合理的成长环境,让男生在男性教师的身上找到学习的楷 模,重拾信心,以培养人格健全、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才。同 时,还要提高教师“因性施教”的意识和能力,使教育能够符 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

总之,在今天女孩逐渐走向正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决

不能忽略男生发展正在趋缓的事实,毕竟社会本身对男孩的 要求并没有降低,男生自身的发展与女生同样重要。因性施 教,促使男女生共同协调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 考 文 献:

[1] 芮彭年.关注男生[J].师道, 2004,(4): 13.[2] 钱国良.高考“阴盛阳衰”现象透视[N].教育信息 报, 2003-06-19.[3] 幼稚园到大学男生一路输[EB/OL].http: //www.xiexiebang.com/cms/app/info/

doc/index.php/7279.2000-08-25.[5] 安妮.莫伊尔,戴维.杰塞尔脑内乾坤:男女有别之谜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39-41, 60.[6]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 2004: 22.[7] 荣吴俊,陈黎明,赵媛媛.我国中小学教师“男少女多”

[N].北京青年报, 2005-09-10(A2).[8] 吴亦明.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 J].北京教育, 2001,(9): 14-15.[责任编辑 郑慧淑]

下载教育现象之透视(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现象之透视(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矿“三违”现象透视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是人人共知的。大量事实证明,在煤矿生产中,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不规范,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认真分析“三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关键词:无效课堂以学为主 课堂气氛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两点认识 无效课堂: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李晓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幼儿教育中出现了“ 小学化” 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游戏的主导地位被学习所取代, 幼儿教育中识字、算术教学的比重过大,......

    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现象:中国日报网消息:据法国媒体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19日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这项......

    深圳人大代表选举竞选现象透视.

    深圳人大代表选举竞选现象透视 深圳市下辖六区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近日落下帷幕。在此次换届选举中,一些正式候选人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等待组织希望的选举结果,而是主动采取各......

    透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小编推荐)

    透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邱盼明,国际关系学院,10009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问题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当前形成的矛盾在......

    社会学论文——透视大学生兼职现象

    社会学论文——透视大学生兼职现象 大学生在校兼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的现象,大部分在校学生都会选择周一至周五空闲时间或是周末打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这种想法......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透视现象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