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3:1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教学重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具:

硬币、秤、1袋盐、1味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看,这是超市一角,你们熟悉吗?出示图。1.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2.你知道几克和几千克表示什么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主题图的信息引出称重的秤,出示常见秤的图片。1.你们都知道那些秤?认识秤。2.认识克,称一称

出示2分钱的硬币,感觉一下知道质量吗?怎么知道?引导学生用秤称一称。

老师这有盘秤和天平用哪个称合适? 在介绍天平秤的使用。学生小组合作称2分钱的硬币。汇报结果。3.掂一掂。

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多个学生说感觉。4.猜一猜,并称一称。

学生从老师出示的课件中猜一猜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并在小组里用天平秤称一称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学生汇报大约是1克的物体有哪些? 5.找一找。

学生感知1克后,从提供的教具中找出大约是10克的物体,然后感知10克,再让学生感知100克的物体。6.估一估。

学生一手拿100克的物体一手拿质量是500克的物体,让其估算一下500克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最后让学生撕下盖住500克的标签验证自己的估算。学生再感知掂一下500克的物体。7认识千克(1)通过2个500克的物体让学生算出它们的质量是1000克,然后然学生观察用盘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教学1000克=1千克。同时让学生明白通常满1000克就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1千克来表示。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

(2)找一找学具重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并掂一掂感知1千克。

(3)学生同时感知1克和1千克。一手拿2分硬币一手拿1千克的物品。学生手感觉。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4千克=()克

9000克=()千克 2.填合适的质量单位。

(1)1个菠萝重约400()。(2)妈妈的体重约 55()。

(3)一个苹果重约200()。3.课本89页第4题。

课件展示课本90页的你知道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克和千克

(g)(kg)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为了给学生一个更清晰的质量的概念,课上我把操作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每组选出一名测量组长,其他同学辅助,测量出自己想测量的物体。先估一估物品到底是多少克或千克,再亲自测量自己自带的水果的质量。学生们有的测量了苹果,甜瓜,梨,黄瓜,铅笔,数学书,特别是一组同学用天平测量一个较大的香瓜时,砝码不够,还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把要测量的香瓜放在天平的左边,把测量好的一名同学的香瓜放在了天平的右边,再添加砝码,读出一共的质量,这样用自己的智慧测出了830克大香瓜的质量。瞧,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还自主比赛估计橡皮、铅笔、各种书本的游戏。最后还布置了他们到超市去体验克和千克的物品的质量。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昌市新桥中心小学 二年级数学 吕书军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超市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接着教材再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片断】 第一次试教

一、认识“克”,感受1克。

1.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师:我们已经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那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重一克呢,大家可以猜一猜(出示课件:猜一猜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克)(学生汇报)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物品约重一克。(出示课件:一枚二分的硬币约重一克,两个曲别针约重一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枚二分硬币约重一克,想不想掂一掂,感受一下一克的质量,拿出桌面上大约重1克的纽扣放在手上掂一掂。(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小结: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算一算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有多重,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单位,那1千克会有多重?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学具带里的食盐,再看看上面的质量标注。生: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师:(课件展示)我们再用秤来称称看。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生:1千克。(板书)3.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得出:1000克=1千克

4、掂一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千克重的盐,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的硬币比较怎么样? 生:重多了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师小结: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教学反思:

第一次试教后,对这节课我又一下几点思考:

一、活动感悟少,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感受1克”、“感受1千克”的两个活动,去让学生感受课和千克。因为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比较抽象。仅仅通过这两个“感受1克”、“感受1千克”的活动,去让低段的学生完全的感悟克与千克,是有点困难。应该要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克”和“千克”。在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上,有点机械记忆1000克=1千克,没有很好的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感受1克”、“感受1千克”活动后,让学生说感受,学生基本上回答都是很“比较轻”“比较重”。低段的学生对这种感受的描述很简单,如果不及时加深这种感受的映像,学生很可能会忘记“1克”、“1千克”的感受。在学生说完感受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加深学生对种感受的记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次设计。第二次执教 【教学片断】

一、认识“克”,感受“克”

1、认识1克

师:在生活中,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会经常使用,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经过测量,生活中的2分硬币大约重1克。

2、掂一掂,感受克 活动一:感受1克

(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活动二:感受500克

师:1个2分硬币是1克,10个呢?(10克)500个呢?(500克)

师:拿出课前准备的500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和刚才的1克相比,与你的同桌说一说感受。(学生掂后说感受:比1克重,不是很重,比较轻的)

3、说一说

师:我们感受了1克、500克,现在来说一说生活哪些物品时用克做单位?(生:洗衣粉、盐)

4、小结

师小结:刚才所说的物品都是比较轻,所以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千克”

1、认识1千克(1)算一算,师提出问题: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师:(课件展示)我们再用秤来称称看。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3)克与千克的联系

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关于1千克与1000克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课件展示): 天平的一端放1个1千克,一端放1克,会保持平衡吗?(不会)那再加1克?要加多少个1克,才能保持平衡?(1000个)小结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感受“千克” 活动一:感受1千克

师:请同桌两人把2个500克的物品合起来,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1克、500克、相比较,和同桌说一说。活动二:抱一抱,感受几千克

师:把你们昨天测量的体重说来给大家听(25千克、30千克)

师:现在请你抱一抱你的同桌,感受一下,和刚才掂的1克、500克1千克相比,现在感觉如何?(很重、超级重)

3、说一说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生:一箱苹果、西瓜、一袋大米

4、小结

师小结:1千克、小朋友的体重都很重,所以在生活中,较重的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教学反思: 第二次执教过程明显比第一次有进步,经过两次执教,我对这节课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多体验

克与千克是学生刚接触的质量单位,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我安排了四个活动:“感受1克”“感受500克”“感受1千克”“感受同桌的体重”。通过对“1克”“几克”“1千克”“几千克”的感受,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丰富了感性认识。有课充分的感性认识,再通过1000克=1千克的小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克与千克的关系。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多想象

在感受完“1克、500克、1千克、学生体重”活动后,要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说出感受,以加深克与千克的映像和理解。所以我在学生感受完1克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轻的像什么一样?(羽毛、空气)”、“如果握在手心,大课间活动时跑个几圈会累吗?(不累、轻的感觉不到)”。在感受完1千克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手举着1千克会怎么样?(手酸)”、“现在带着1千克去跑几圈会累吗?(很累)”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多想象着中感受体验,是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具体化。

三、架起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多联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要把生活与体验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学生感受完“克”与“千克”后,联系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时用“克”、“千克”做单位。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的同时,架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活跃整个数学课堂气氛。学无止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随即调整教学预案,将是我教学中一个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听取了另外两名教师进行《克与千克》教学后,发现不同的教师对本课不同的理解与设计,相比较,我的教学准备还不够充分,对学生学情的考虑不足,如先让学生直接估计水果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估计出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差距很大,我在教学中对物品质量的导入不到位,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进行称一称,自己发现其中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小组合作开展的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2.找朋友。

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估一估

称一称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执教人:杨秀循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白糖

一、组织教学:

出示一个“聪”字,问: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认识)你们再看一看它由哪些字组成?你们想变得聪明吗?(想)那就要怎么做?)

二、游戏:

让体重相差很大的三个同学上台“背一背”,然后说感受。

三、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克和千克)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四、互动合作 1.认识感知1克

(1)1克有多重呢?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

(3)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与1克相比,有什么感觉呢?(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

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③请每个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包装袋上有质量标识)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多少?(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⑤展示交流

第1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第2小组呢?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有一袋白糖,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白糖500克,两袋糖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同样的两袋白糖,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你还认识哪些秤?在哪见过?给大家介绍一下。

五.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拓展

1.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1)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3)填单位:课本第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2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于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白糖)可真重呀。七.作业布置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是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邓丽群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一)背一背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生活动,师帮助。)

生:XX比较重,XX比较轻。

(二)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

生2:我觉得一样重。

(三)引入课题

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

生:有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二、授新

(一)认识克

1、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板书:1克(1g)。

2、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 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出示: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教师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二)、认识千克(1)认识千克

出示一箱苹果,1袋洗衣,它们有多少克?还能用天平测量吗?还能用“克”做单位吗? 生:不能用克做单位了,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物体太重了,而克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他们很重,用眼睛看看就行了吗? 生:不行,要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请学生上来拿这两样物品。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重,很费力,苹果使劲的抬都很难抬起来。师:那像这样很重的物体用克做单位你们觉得怎样?

生:很不方便,师:那我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真聪明,通常人们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师板书千克 kg)1箱苹果净含量25kg,谁知道“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小结:“净含量”是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感知1千克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它与克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

师:很好,通过自学先人一步了解新知识,是个主动学习的好孩子!

师:出示一袋盐,看看标签,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

师:1000克我们就可以说成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教师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断句。请同学们掂掂两袋盐的重量,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掂一掂2袋盐的重量,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师: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再看看上面的标签,看哪个同学找的最准。请找的最准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请同学们左手拿1千克的物品,右手拿1克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谈感受。

想一想我们刚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举起)称这袋橘子,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一个橘子呢?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师:要知道一个物品的重量,我们通常要用什么方法? 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师:是的,要确定某个物体的重量,我们要借助专门的称重量的工具——秤,那如果我们要称一袋苹果的重量,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吗?

生:不行,天平只能称很轻的物体,师:那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秤,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就发明使用了杆秤,称量较小较轻的物品就用小一点的杆秤,称较大较重的物品就用大一点的杆秤,杆秤至今在大街小巷中还能看见杆秤的身影,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秤,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社会当中常用的秤。(磅秤、地磅、电子叉车秤、推车电子秤)生活中常用的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身高体重秤、台秤。

师:盘秤、电子秤、体重秤、台秤都是以千克为单位,当称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是多少千克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通常用天平,称比较重的物体,可以用盘秤,弹簧秤,体重秤

设想一下,我们把10颗豆子放在盘秤上称会怎样?把一袋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会怎样,把一袋苹果放在弹簧秤上称一称又如何? 生讨论谈谈想法

师:那我们在称量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答略。

师: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具体要称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3)、知识延伸

教师展示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让学生判断

生:棉花这么多,铁这么少,棉花比铁重

生:棉花是1千克,铁也是一千克,它们是一样重的。师:那为什么棉花看起来比铁多很多呢?

生:因为棉花很轻,铁很重,所以很多的棉花就和一小块铁一样重

师:我们能不能就这样一看就判断谁重谁轻呢?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质量就重,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

三、玩游戏巩固新知

《把克和千克送回家》

四、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g)、千克(㎏)都是质量单位

1000克=1千克 1㎏=1000g 1千克=1公斤=2斤

下载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

    二年级《克与千克》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由于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认识《克与千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以下组织教学活动:1、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活动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上传: 柯海霞更新时间:2013-5-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合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执教人:周开年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一、教学案例 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后面的班级是在修改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案一: 1、从生活引入,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出示图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克与千克”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