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

时间:2019-05-12 23: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

第一篇: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迁安镇成教中心 陈必云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支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 探究学习。本文以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该教学设计的关键进行 分析。[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化学方程式

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 式教学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气息。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 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在处理“教” 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在这种教学设 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 学中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支架式教学的五大构成要素是: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

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1]。这五大要素即是贯穿于支架式教学 中的五个基本组成环节。(1)进入情境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化学学科

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引

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真实的体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原有

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一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有启发性,并结合学生的自省;三要借助于各

项具体的学习目标[2]。这样营造的“问题解决”的氛围才能够及时并积极

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2)引导探索

独立探索

教师应该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围绕当 前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概念框架,适时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为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所需的支架帮助。在搭建支架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择支架的难易以及 设置的多少,不能简单地认为叙述步骤、指导操作、给出图表就完成支架的提供工作,要使支架设置的合理且实用需要结合实际。(3)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概 念框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决定问题的探 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不是完全的让学生去独

自探索,而是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没有思路

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建议,以帮助他们顺利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完 成认知的“同化”和“顺应”[3],这是实现知识意义构建的两个基本过程。

教师的支架帮助要随学生能力的发展动态的变化,当学生的意义建构 能力提升时,教师要逐渐地减少帮助。(4)协作学习

在协作学习期间包括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协作。一

个好的学习共同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必备条件,协作学习可以形成 好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多边的互动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内的

气氛,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自主建构知

识的学习方式和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小组讨论、协商可以

使小组成员引发认知冲突、便于交流意见、经验,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互 相依赖的人际关系。(5)效果评价

效果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经验,摒弃不好的、错误 的方法或结果,也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对

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评价和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小组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 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这五个组成环节贯穿在支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

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设置五个环节的顺序,也可以进行环节上的删减以 适应实际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以初中教材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 2

“如何正确书写方程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将支架式教学模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内容处在初中化学第一册,学生刚刚接触化 学用语。因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模式比 较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在这里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原有的化学概念、原 理、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少,而知识的理解和构建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基础的,所以需要他人的帮助进行知识构建;初中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 能力相对薄弱,需要经验的支持,需要借助于他人的经验来学习,或者 说需要有人为他提供一个支架来帮助他主动构建;另外,“化学方程式” 是初中化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用语,化学用语的学习更需要原有概 念和原理的支撑,避免简单记忆,所以,教师为其提供学习新知识必备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供经验事实材料,形成一定的结构框架,把新知 识纳入原有的框架中。根据以上分析,本节教材比较适合应用支架式教学,以下是运用支

架式教学设计模式来完成“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设计。(1)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寻找搭建支架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确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必备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 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化学方程式。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的基础。通过以上知识的复习,创建问题情景:如果空气中氧气不充分,会 产生另一种物质— 一氧化碳,那么这个方程式该如何写呢(因为上一 节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引出是通过碳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形成的,而这 个方程式不需要配平)?这时,学生会产生一个矛盾:各粒子或原子的数 量不等。

(2)第二环节:问题引导,进入情景—搭建支架

明确这个反应是确实存在的,得出书写方程式的第一个原则:书写

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想象不存在的物质或化学反 应。

那么这个方程式又应该如何书写呢?这时教师提供第一个支架:质

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计算 c+o2→co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 和各原子数量是不是守恒。

(3)第三环节:给出帮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独立探索

如果要这个式子两边守恒,两边的原子个数首先要相等,但是在这 个式子里,只有碳原子是相等的,氧原子不相等。

教师提供第二个支架: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那么分析 c+o2→ co 反应的过程本质: c+o+ o→ co(把分子拆成原子的形式,理解反应过程的本质)这样的话,每一个氧分子反应就需要 2 个碳原子,所以在 c 的前面 加一个系数 2,上式变成: 2c+o2→ co 就能生成 2 个 co 分子,在 co 的前面再加一个系数 2,上式变成: 2c+o2→ 2co

然后提示这个过程叫做配平。

(4)第四环节:分析讨论、协作学习—渐撤支架、形成动态支架 式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一些学过的反应,至少写出 3 个化学反应,看

哪些反应需要配平,才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把

写出的方程式放在一起,看哪些需要配平,如何配平,总结书写化学方 程式的过程。

这时给出书写化学方程的第二个原则: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

物和生成物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这个过程通过配平来实现。

(5)第五环节:习题练习、效果评价—撤掉支架、形成知识体系

让学生写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针对化学方程式说

明书写方程式的原则和方程式所代表的含义,由此得出书写方程式的 其它原则,如催化剂、加热、点燃、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的标注等。

以上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支架:一是质量守恒定律;二是化

学反应过程的本质。这是学生学习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理解化学方

程式的含义必备的知识结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搭建支架,而且要考

虑支架的结构性和过程性,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不但掌握如何书写化 学方程式也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下转第 含义,学生的学

243 页)— 245 —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上接第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方程式本身或245 页)书写方程式的步

骤,而是将该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新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形 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支架式教学在运用中的关键点

对以上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基于最近发展区——找准支架

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支架式教学本质上

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捕捉到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但是最近发展区并不是显性的而是一个潜在虚拟空间,是否

能够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有

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支架是正确书写化学 式,这是没有理解知识建构的意义,仅仅在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不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本质的。(2)支架搭建的动态性、渐撤性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建立的支架是敏感的、动态 的,与儿童暂时的能力相适应的,而且随着儿童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而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此,搭建的“支架”应该是动态性。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但学生的经验、能力等是有限制的,而教师的支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并随着学 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支架的帮助。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

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无谓的努力,使学生在最适宜的速度合目的性的发

展。也更能有效地利用渐撤支架的帮助达到培养学会生自我调节、独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通过一个反应来说明化学方程的书写,在这 学习的目的。

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明显地给予帮助,但是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教师 明显地撤掉了支架。

(3)支架式教学中师生有效的合作与互动 在支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共同合作解决

同一问题。在共同合作中,教师是经验上的先导,对活动的可能方向做

整体的把握。但教师并不是控制、限制学生的活动,而是促进、协助的支

架。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支架的设置者。好的支架设置者 如同好的教练,能够了解选手的特点和能力,知道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

的支架。逐渐地,学习者就可以在没有外界指导、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

成某种活动。这时,学习者就完成了对有关知识的内化[5]。学生是主动构

建知识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 式。

参考文献

[1]亓永英.支架式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 2005,(8):77-78.[2]张克龙“.支架式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探讨互换[j].教 学 研 究 , 2005,(5):6-7.[3]甘维良.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j].科技咨讯,2006,(23):100.[4]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

阅刊,2005,(12):30-31.[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158-159.— 243 —

第二篇:支架式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P76一79第三单元第二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要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选择条件,运用公式进行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通过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厌倦枯燥、乏味的说理和“满堂灌”。因此,有理由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起来。这样一来,不仅使他们学会动脑思考,还学会动手实践,不仅学会独立思考,还学会与他人合作;不仅学会主动探索规律,而且还学会发现规律,人人体验和感悟到像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和发现规律的艰辛;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设计: 1.搭脚手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2.进入情境

脚手架搭成以后,教师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评析:“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好奇是探究的起点,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动手分别用不同的三角形做“拼图游戏”,实际上是教师创设了一个“背景支架”,加上多媒体动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3.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评析:接着,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游戏的直观刺激,而是适时抛出一个问题 “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立即引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更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师生共同得到:(l)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以下的关系: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三角形面积=底x高+2

【评析:三个支架的搭建,使学生顺利地跨越了“最近发展区”,从“实际发展水平”(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原认知)进入到了“潜在发展水平”(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新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3个支架的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概括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完成了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由于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记忆的持久性就可想而知.通过协作学习,在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抽象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5效果评价 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①判断:下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3×5÷2=6(平方厘米)”,对吗?为什么?

在下面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吗?

②讨论出结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③问题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除了这些推导方法,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

④要求学生动手动脑,用其它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评析:以练拓思,挖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一题多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断的搭建脚手架,不断的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迈进,不停顿的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学生完成了认知阶段之后,就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为:

第三篇:支架式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字母能表示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数学6(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活动)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并设计了一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次,教材设计了“做一做”的活动,将代数式的求值自然地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运算法则和公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七年级的孩子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活泼!好动!大胆!好胜的特点,对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了好胜心和表现欲;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索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教学过程设计: 1进入情境(活动一:唱儿歌“青蛙”)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问题:接下来“任意只青蛙时该怎么唱?”然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评析:唱儿歌《青蛙》,消除了学生由于众多听课老师在场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送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创设适宜情境,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因而,教师采用“唱儿歌”的手段创设的情境,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情感支架"。同时,儿歌内容也符合本节课的主题,贴近七年级学生的经验世界和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2独立探索(活动二: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围绕“字母能表示什么”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搭一个正方形需要四根火柴棒。

(1)按图中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

要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

要根火柴棒。(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你是怎样得到的? 1

第四篇:支架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名:羽毛球的基本技术 对象:初中生

1.搭脚手架

围绕如何打好羽毛球这个主题,按照培养兴趣和锻炼身体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1 如何击球又高又远 2 如何提高击球速度

2.进入情境

脚手架搭成以后,教师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和部分视频(图中显示,羽毛球的持拍要领和击球的方法和动作)看完后我们来一起进行模仿练习。

3.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击球更加有力,更高更远。支架2:引导学生如何发力,如何找到击球点。支架3:让学生观察专业运动员的击球慢动作。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和小组共同得出结论:

(l)要想把球打的又高又远,击球点必须要在最高点。(2)想要提高球的速度,就要增加挥拍的速度。

5.效果评价

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必须要在最高点击球? 2 如何提高挥拍的速度?

6.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生。体育的运动技能有不同的差异,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也各有不同,总体上基础属于一般。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较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当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也给课程安排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好好安排上课内容。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7.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羽毛球技术特点安排不同的活动辅助学习羽毛球高远球技术,难点在于学生对球的控制,结合腰、腹等身体力量击打高远球。

8.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正确的正手握拍姿势,明确羽毛球高远球的基本动作要领,了解羽毛球的基本常识。2.技能目标: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高远球技术,能运用所学技术击球,75%以上的学生能利用所学技术击球到后场区;通过体能训练,发展速度柔韧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并在往返跑、来回跑、压步走等游戏中培养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

第五篇:支架式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1.搭脚手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2.进入情境

脚手架搭成以后,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师生共同得到:(l)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以下的关系: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三角形面积=底x高+2 5效果评价

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①判断:下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3×5÷2=6(平方厘米)”,对吗?为什么?

在下面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吗?

②讨论出结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③问题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除了这些推导方法,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 ④要求学生动手动脑,用其它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为:

下载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概念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

    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

    支架式教学(五篇)

    小学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参加市课题组半年来,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互动,自觉在课堂教学的观念和实施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或许是参加工作以来,个体知识结构......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恨铁不成钢,造成学生......

    支架式教学模式(精选五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支架式教学(优秀范文5篇)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