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山流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高山流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故事,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音难寻,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三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悼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文章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么成为知音的,体会他们的深厚情谊。学生对于“知音”一词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并不清楚。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用真诚的心与人交往,珍惜同学间的友情,和同学有爱相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读中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2.乐曲赏析:感受《高山流水》乐曲的美妙。
3.分析故事、人物形象,加深理解,让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2.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难求。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难求。
教师准备:课件、《高山流水》音乐、《高山流水》小视频、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高山流水(板书)
1、复习生字词(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2、你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给大家听听。(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勇于自我展示的能力。)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艺高超,却找不到听得懂他音乐的人,后来伯牙做官出使出国,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面对秋江元月,借曲抒情,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高山流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师相机板书关键字词: 俞伯牙、钟子期、知音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知音难寻部分
师: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第1段),学生齐读。课文里还有一个词也告诉我们他在音乐上的成绩卓著,找找。(琴艺高超)
1、作为这样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找到听得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生答)
2、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请同学们找找。(第2段)
3、抽学生读
4、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一直都没找到知音)
5、在第2段中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俞伯牙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
6、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伯牙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得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表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请同学们朗读。
(二)学习巧遇知音。
1.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后来,伯牙做官出使楚国,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面对秋江圆月,借曲抒情,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自读3、4自然段。
2.小组交流:哪些地方描写了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的美景?(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象迷人)(学生汇报)
3、学生齐读,再次感受美景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3.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种有琴声的傍晚,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播放录音3-4段)
4.孩子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曲子,就是《高山流水》,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正当伯牙弹起这首曲子时,钟子期来到了伯牙身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默读5-7段,钟子期听了音乐后,他会说点什么呢?读后请勾画出描写钟子期神态、语言的句子。
6.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课件出示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课件出示)
(1)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①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子期的话说明伯牙的琴弹得好,弹得妙,能用你们的“读”表达出音乐中所蕴藏的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吗?(抽生读;齐读)
③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赞叹什么?(琴声美、妙、琴声惟妙惟肖等)他是怎样赞叹的?(再齐读)
(2)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你来有味道地读读。(抽读)
看到了音乐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我们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再读)
(3)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师: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②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
③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
④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⑥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了解我的人啊!”
7、观看视频再次感悟伯牙抚琴遇知音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师:一次巧遇,子期和伯牙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于是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八月十五,当伯牙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
2、子期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抽生回答)
3、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4、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或句子。
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体会出伯牙心中的悲痛?(生回答)师:你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悲痛欲绝)⑥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示意学生齐读11、12自然段)⑦用读体会伯牙的痛苦,伤心!
伯牙长叹道:“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齐读)
5、观看小视频,再次体会伯牙痛失知音摔瑶琴痛苦的心情。(点击播放视频)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师:伯牙遇子期而激动万分,又因离别而心碎不已,正因有了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与“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学生自读第13、14段、汇报“高山流水”、“知音”的含义)
二、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谁?为什么说他是你的知音?你是怎样对待你的知音的?(指名说一说)
2.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好好珍惜身边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和同学团结友爱,好吗?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 ――― 钟子期
第二篇:《高山流水》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谈谈我对《高山流水》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传说:俞伯牙琴艺高超却难觅知音,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知音钟子期,两人相约来年再聚,不料俞伯牙等来的是钟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俞伯牙痛失知音,碎琴祭友,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知音”友谊,将伯牙碎琴所在的小山命名为“碎琴山”,并将“高山流水”这个乐曲的名称固化为成语,象征友谊。这段流传几千年的佳话让我们认识了一对忠贞不
二、相互敬重的知己,也明白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道理,教育我们要珍惜友谊,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是训练学生快速读文、概括文章大意的好素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入微,是抓住这些内容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培养写作方法的好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除了常规的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教学目标之外,我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点是体会伯牙的惜友之情;教学难点是理解伯牙碎琴的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多以人物神态、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学生做到读句子,想画面,用心感受,用情朗读,边读边思,划词句批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本文的教学准备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通过自学完成生字词掌握、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分段、文章大意的概括以及初步实现感情朗读等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有:自学检测、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感悟真情,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第一步自学检测、导入新课
此环节准备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以及熟读课文的情况。
1、听写“磅礴”、“渺”、“捺”四个字,检查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老师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设计检测“一见如故”、“心急如焚”、“如泣如诉”等;
3、按小节轮流读文,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回顾文章大意,并板书文章的四个小标题——难觅知音、偶遇知音、凭吊知音、纪念“知音”。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步骤既检测了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读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又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同时基础知识的落实也为精读课文、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设计初衷:“偶遇知音”和“凭吊知音”是文章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一个表现出兴奋,另一个表现出悲痛,在情感上又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考虑到学生学习思路的自然衔接和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我准备在板书小标题后,直奔文章重点。
(一)偶遇知音激动万分
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导学课文第二部分:一曲《高山流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那么“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1、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
2、师生交流。(择机板书“激动万分”)
①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②抓住“啧啧赞叹”、“意味深长”以及钟子期的两句话,体会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③抓住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评价后的言行举动,来体会俞伯牙偶遇知音的兴奋;
④为什么伯牙遇到能听得懂自己音乐之人竟如此兴奋?引导学生回头体会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指导学生读出“琴艺高超”的自豪和“始终”的遗憾。
⑤抓住“一见如故”进行拓展。什么叫“一见如故”?结识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伯牙和子期共处了日子里,他们会做些什么?
⑥总结学法: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对一见如故的拓展是想加深对“知音”内涵的理解,“知音”不仅是听懂音乐,更是“知心朋友”;对学法的总结,为下一环节自学提供方法。
(二)人散曲终重情重义
俞伯牙琴艺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满怀的志向得不到赏识,伯牙的心无人能懂,与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见如故。但“月无常圆”,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到汉阳江边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听到的是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接下来导学课文第三部分——“凭吊知音”。
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自学提示:
1、自读文章8—12小节,用“——”画出伯牙的语言,在描写伯牙神态的词语下面加上“△”符合,在描写伯牙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
2、想想伯牙得知子期病逝后是什么样的变现?为什么会这样?
1、学生自学汇报……
2、教师点拨、补充:
我准备这样设计,处理伯牙摔琴这个句子:
①学生试读,通过读好“忽然”、“站”、“摔”、“粉碎”,体会伯牙此刻的心情;
②把“摔”字换做“扔”或“丢”行吗,换一下读读看;
③加上导语,导读此句。a、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b、是呀,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伯牙——(示意学生齐读)……c、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要琴何用呢?——(示意学生齐读)……
④为什么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呢?连个反问句道出了其中缘由。请大家齐读——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通过改写成陈述句,对比体验,并理解伯牙碎琴的原因。
3、教师小结:从此,伯牙的琴无人能懂,伯牙的心无人能解,伯牙碎琴既是对知音失去的惋惜,又是对知音的敬重。岂止伯牙如此,子期对这段友情也是敬重的。(板书“重情重义”)(指引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伯牙对子期的敬重和对子期病逝的惋惜之情,在上述的朗读和交流中学生一定会充分感悟,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伯牙敬重子期,子期敬重伯牙,二人重情重义,结局虽悲,但友情至真至纯,永存人间。
第三步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1、“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真心待人”是学习本文的首要收获,为了准确把握这一主旨,我让学生学文后立即整理、交流自己的收获;
2、但是,千百年来,对伯牙摔琴之举的意义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学生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我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针对伯牙摔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或批评、或劝慰,既能体现自己对伯牙的理解,又学生情感的完善和情商的培养。
如上是本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流程设计,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第三篇: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高山流水
(第十册)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高山流水》乐曲。学生: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板书
26、高山流水 说明:
教学的一开始从普通的话题“朋友”入手,重温古人的朋友之论,再引出“知音”一词,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的学习确立了主线。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说明:
教学古文必须让学生读熟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感,因此,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很有必要;同时,有关文言文的学习已有数次,文字疏通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乎若()。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说明: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创造性复述课文。作为打头篇,教师有必要作细致的指导。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说明:
此环节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
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
(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说明:
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高山流水”的含义,懂得“知音难觅”,要珍惜友谊。另外,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理解,再次提升情感及认识。
附板书 高山流水
知音
伯牙
————
钟子期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课文链接]
伯牙摔琴谢知音
——选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锺公(钟子期父亲)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锺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锺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一篇文言文,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它是学生学习中华古典文化,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佳作。
同时,作为本组课文的首篇,它也担负着单元训练的重要任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文本中伯牙弹琴、子期听琴的内容成为复述训练的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有过学习古文的经历(如上学期的《古文二则》和本学期的《蝴蝶泉》)。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朗读存在的难度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释义有了一些浅显的办法。基于以上学情,教师可让学生先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而后通过朗读、交流、结合书中的注释疏通文义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本课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人间真挚的情谊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深、读透、读中悟情;同时,适当地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两人的深情厚谊。
本课学习中,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复述本身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有难度,更何况是创造性复述。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设置好相关练习,又要能够体现层次性、广泛性,让学生的“口”充分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想要读懂文言文内容,必须先疏通文言文的词句。本课后面已有注释和译文,因此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完成这项目标。
着重理解的词有:“鼓”、“方”、“志”、“善哉”、“巍巍”、“少选”、“洋洋”、“破琴”、“绝弦”、“无足”、“复”等
着重理解的难句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目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中古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古文反复朗诵及背诵,从中品味古文的语言美,领略古文的节奏美,体会古文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目标三: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单元,有了前一单元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
目标四: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中的知音难求,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加强感情朗读,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力。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一是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文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二是注意节奏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如何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全文。三是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心情的理解来进行有感情朗读。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主要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造意境,那么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功,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没有把说话训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特别是受考试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的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成为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中的薄弱环节,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单元。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 7(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这样会留给学生广阔的想像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提高。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
1、想象弹琴的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准确地演绎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2、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通过想象这些动人的场景,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心的人。
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对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适度拓展延伸,丰富文本的表现力。
在本设计中,“知音”一词是主线,围绕这个词展开全文的学习。教学开始前,学生对“知音”尚未理解,所以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
此时,学生一定会记住了 “知音”这个词。在课文行将结束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
1、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如,学习“伯牙破琴绝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破琴绝弦”的原因,特意引用了课外一段内容:(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 锵,鼓掌大笑而散。通过听琴者的对比,来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关于训练材料
一、比较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A、方鼓琴而志.在高山。()B、李林和王勇是志.同道合的朋友。()A、终生不复.鼓琴。()B、奶奶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A、善哉乎鼓.琴!()B、在同伴的鼓.动下,我走上了讲台。()
二、成语积累
例: 莫逆之交 之交 之交 之交(参考: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等)
三、给下列关于友谊的名言连线,自己再写上1-2句
1、相逢何必曾相识。李白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居易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
四、拓展题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练习: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句是
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选择一句写)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四篇:《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19高山流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三、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五、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六、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教学反思:
本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交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人间最珍贵的友谊,让学生懂得了珍惜身边的友情。
第五篇:《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2——6自然段,抓住钱学森说的两句话,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
3、学会描写人物的语言,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1、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
2、学会描写人物的语言,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上一节,我们初学了《钱学森》一文,对钱学森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他? 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体验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钱学森说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2、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最难读,怎样才能读好呢?首先,我们要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先来看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简介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超声速时代之父”,是美国空军科技的奠基石。)“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从这段语言文字中发现了什么?从两个“最”读懂了什么?(钱学森很出色、有才华、学有成就等)
这么出色的钱学森留在这么著名的冯·卡门教授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些什么呢?…… 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是钱学森却选择了回国。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钱学森呢?
钱学森怎么回答的?(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谁来读钱学森的话,注意此时你就是钱学森。板书:我是中国人 你从钱学森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怀?板书:拳拳爱国心
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他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吧(齐读)
4、钱学森的第二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齐读留学生说的话)你对这些中国留学生有什么看法?
其实中国留学生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当时中国刚解放,的确很落后,开展科学研究实在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毅然地选择回国是非常了不起的。
轻声读读这句话,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呢?“终于”写出这一天来之不易,写出钱学森激动、喜悦之情。“应当”是什么意思?从“应当”一词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5、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谁会来劝钱学森不要回国呢?他会怎么劝呢?
引读:钱学森认为回国是义务,回国是责任;是对祖国培育之恩的回报。所以不管谁来劝,他总是说——(齐读第一处)
不管怎么劝,他总是诚恳而坚定地说——(生齐读第二处)
6、正是这拳拳爱国心,促使钱学森踏上了回国的征途。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牵动着钱学森回国的情思? 思乡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浓浓骨肉情
三、抓住侧面描写,体会回国艰难,衬托伟人不凡
师:这浓浓的骨肉情使钱学森牵肠挂肚啊!正是这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才促使钱学森毅然回国。但是,他的回国路充满了艰辛,真可谓一波三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指名说)请看:(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是谁说的?
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甲种部队一个师10000人,乙种部队一个师5000人,五个师至少是25000人,一个钱学森至少抵得上25000人,真是个了不得的人!怪不得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齐读
读好这句话,关键要读好哪个词呢?“绝不能”什么意思?态度极其坚决的
这句话也是人物语言的描写。描写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课文的主人公是钱学森,所以对他的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而这个美国海军的高级将领的语言是(侧面描写)。其实文中还有一处语言描写也是侧面描写,找找是谁的语言?(留学生)
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对比、衬托)
美国政府为了留住钱学森,让他继续为美国服务,他们会怎么留呢?
是啊,他们会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钱学森关进牢里,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引读: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五年漫长的岁月”对一心要回国的钱学森是怎样的五年啊?度日如年、寝食难安、望眼欲穿 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了。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倒叙写法,如果按时间顺序写,第一自然段要放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段放开头呢?
师:这种写法叫“倒叙”。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家在作文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五、小练笔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请同学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吧。交流
六、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受到了钱学森那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我想,《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最能表达他的心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因为——(学生齐读)我是中国人。像钱学森这样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两个这样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