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这三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过程:
《望岳》
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1.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
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2.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三、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九、当堂背诵全诗。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杜甫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喜爱。顶着“诗圣”头衔的他可谓是声名远播,妇孺皆知。但若问及杜甫究竟凭何得以居于千古大浪淘沙的芸芸诗人之上时,相信少有人能体察出这”圣”字之深远含义。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的巧心组合足以对这个问题献上答案了。
回看几千年的文化史,饱受儒家文化浸淫的中国文化中,对伟大的判断不外有二层:一是艺术上的造就,即凭借顶尖的创造力创新文体或者使前人所创的其中某些臻于完美。二是思想内容上的前瞻性和深刻性:既反映代表时代精神,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是所谓的“妙笔生文章,铁肩担道义”。而将两者融于一体又达炉火纯青的确实不多。杜甫之前有屈原:创新骚体以抒爱国之情成为典范;与杜甫同时的有李白:兼擅各体,重立“不为富贵折腰”的骨气。传至杜工部,除了沉郁顿挫的诗风之外,在历史上留下最为浓重的一笔就是“士”——这个特殊群体作为理性,公平,正义维护者形象的完善吧。
“士”,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们,历来以社会良知来作为其理想人格。即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以及世上的一切有关公共事物,人,事,以无所畏惧的心去忧患国家命运,批判眼前不平,重建理想之国。而杜甫的忧患意识又尤为突出。据刘明华在《杜甫研究论集》中对忧患所下定义: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人生命运和社会危机的忧虑和焦心的心理意识。大致上分为生命忧患和政治忧患。忧生者未必忧世,但忧世者常常免不了忧生。《杜甫诗三首》不但集中体现了以上两种忧患,更展示了“诗圣”杜甫的成长过程。
《望岳》作为诗人少年青春之时所作,属早期作品,二十四五的杜甫家资殷丰,朝气蓬勃。于是当望及祖国如此锦绣山河时,自然意气勃发,气吞山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士”——杜甫为国效力,大展宏图之愿。而这种单纯的快乐随着阅历渐长奔波于市时,逐渐消退。到了必须面对安史之乱这个王朝衰变转折点时,杜甫不得不以儒思想在“士”身上形成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对乱世作出反应。于是“自非旷士怀,登兹翻而忧”的杜甫开始了绵绵忧患。杜甫于乱世飘零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因个人遭遇而生的生命忧患,这种忧生之感始于他在长安的困顿期。于是《春望》中的杜甫就感于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自己却白首无成,大谈了乱世之苦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想黍离之悲,见鲜花而落泪;恨离别之愁,闻鸟叫而揪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刚过不惑的杜甫就开始白头,对早生华发的描写正是杜甫对自己坎坷流离,忧患悲愁,报国无门,无法完成少年志向的一种追忆和感叹。
但杜甫并未让人感到他在苦难面前的畏缩,他一放面感叹时不待我,命运多创,另一方面却更意识到人生如此局促,只有采取我不弃世的态度放有所作为。这就使得杜甫在生命忧患中注入了责任感。他想到了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在历史生命中得到肯定。这使得诗人的最终忧患超越了对个体的垂怜。
在所选的最后一首《石壕吏》中,其中最为精彩的句子是后来代夫从军的老妇人的一番自白:“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几句话忠实记录了唐王朝官吏的残忍暴戾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杜甫在民族危难之时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已经表明他从对个体生命的悲叹中跳出来了,完成了由忧生到忧世的蜕变,这也才真真正正体现出了他的伟大之处。这是因为——
儒家的“民贵君轻”所提倡的对民的重视仁爱说到底是维护统治的手段而并非给民众以权利,尊重以之监督君主的权利。人民当为朝廷,说好听点是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效力,这在《石壕吏》中表现为杜甫称赞了老百姓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勇气和做出的巨大牺牲。但政治上的判断最终被良知所动摇——生来就宅心仁厚悲悯者,对所有生命都悲切关怀的杜甫把自己的感受推己及人,将是至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都融入“悲天悯人”的“悯”之中。也正是因为杜甫亲身经历了灾难的折磨,这种关心才远远胜于其他仅仅是“旁观者”的 3
诗人。(写百姓疾苦的诗人又何止杜甫一人,白居易也曾表现过如此主题,但他的‘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观点表明了他只是靠想象和体会来完成,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诗三首》记录了一个诗人由盛世入乱世的离乱遭遇和感时伤痛,展示了杜甫又立志为过效力到对未能实现此愿望的忧患到最后真正的忧国怜民的过程。这是杜甫的人生经历过程,也是杜甫作为“诗圣”的成长和蜕变过程。而杜甫的——“圣”——也正是体现在他始终心系国家由患己到患世的过程飞跃。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难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 导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 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 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3)词类活用
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2.读懂诗情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交流点拨】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2)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高大雄伟,神奇秀丽。(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3.名句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饱含哲理,请你简要品析其精妙之处。
【交流点拨】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两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中可见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春望》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读懂诗情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交流点拨】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许多名句包含哲理,请你再写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并简要说明所包 含的哲理。
【交流点拨】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抓住关键,才能有所突破)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未来充满无限希望)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出 真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肃宗 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 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石壕吏(háo)(lì)逾墙走(yú)泣幽咽(yè)邺城戍(yè)(shù)河阳役(yì)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朗读的停顿。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2)词类活用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听妇前致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4.背景链接
《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他携带家眷和逃难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 4 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石壕吏》的内容。
【交流点拨】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 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二)读懂诗情
1.全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语简要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交流点拨】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 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交流点拨】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
3.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诗人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4.小结: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拓展延伸 杜甫名句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③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⑤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⑦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⑧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⑨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很熟悉了,那位同学介绍一下?
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
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
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读)
指名二生读。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教师强“夫”的读音。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
生:豪迈,高昂。
师:对。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5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2分钟的诗句背诵,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2分钟)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学生背)。咱们再齐背一遍吧。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抒发涌动在你胸中的'豪情。
(学生吟诵,想象,表达)
师:谁先来描绘一番?
一生:泰山怎么样呢?啊,它是如此广大,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看得见。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山这么高,把阳光遮住,山南山北一个白天一个黄昏。我一定要登上台上顶峰,那时群山都在我眼下都显得很矮小。
师:(笑问)那你没看到半山腰的飘荡的云气?
生:我看到层层云气在山间飘荡,山下的景物若隐若现,很是美丽。
师:追问,你没看到小鸟?
生:没看到。
一生补充:大自然特别喜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缭绕的云气心胸激荡,看鸟儿归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开了。
师:你很注意细节啊。很好,这是细望所见。
师:整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或者你对哪一句感悟最深?请大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读,批注)
师:请把你的精彩与同位分享。(学生同位交流)谁来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一生:我最喜欢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广阔无边。
师:对,这是远望所见。
一生:我特别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从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师:你欣赏的很到位啊!继续欣赏。
一生: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的有情义,写出了泰山的美丽。
一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特别有意义。他要俯视群山,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师:是啊,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这也是诗人的誓言:一定要攀登上人生的顶峰!所以,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共鸣。你读过的诗歌中,哪些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同学们积累的很多呀!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是否与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记一记。多媒体出示: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学生一分钟读读背背)
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书)美景豪情。岁月悠悠,眨眼间,20年过去。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探亲在家,于是全家随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刚刚安顿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别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寻找皇帝。结果在路上南北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位卑微而未加关押。春天按时来到了长安城,可是,已经物是人非,长安城已经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长安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现在,你是45岁的杜甫,你困据长安城,你在三春时节望到了什么?心里感情怎样?请运用学习《望岳》的方法自学《春望》。
(学生读诗,描述,感悟)
师:告诉大家你的学习感悟。
生:我读到了杜甫的忧虑。从诗中“破“字,我看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地忧虑。
师:好,景语乃情语。借景抒情。
生:我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师:这也是一个名句。一个“万金“,真实的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对家人的生命的担忧和牵挂。
生:我觉得诗人忧国忧民,他不为自己考虑,想的是战乱时百姓。
师:是啊。(完成板书:凄景忧思)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过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我们再看一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歌。翻开主题学习《古韵今风翰墨香》39页,《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读诗歌一遍,然后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是说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再次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播放视频)
师:唐诗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这里有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经典,享受诗意人生!下课!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很熟悉了,那位同学介绍一下?
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
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
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读)
指名二生读。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教师强“夫”的读音。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
生:豪迈,高昂。
师:对。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2分钟的诗句背诵,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2分钟)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学生背)。咱们再齐背一遍吧。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抒发涌动在你胸中的豪情。
(学生吟诵,想象,表达)
师:谁先来描绘一番?
一生:泰山怎么样呢?啊,它是如此广大,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看得见。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山这么高,把阳光遮住,山南山北一个白天一个黄昏。我一定要登上台上顶峰,那时群山都在我眼下都显得很矮小。
师:(笑问)那你没看到半山腰的飘荡的云气?
生:我看到层层云气在山间飘荡,山下的景物若隐若现,很是美丽。
师:追问,你没看到小鸟?
生:没看到。
一生补充:大自然特别喜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缭绕的云气心胸激荡,看鸟儿归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开了。
师:你很注意细节啊。很好,这是细望所见。
师:整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或者你对哪一句感悟最深?请大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读,批注)
师:请把你的精彩与同位分享。(学生同位交流)谁来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一生:我最喜欢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广阔无边。
师:对,这是远望所见。
一生:我特别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从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师:你欣赏的很到位啊!继续欣赏。
一生: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的有情义,写出了泰山的美丽。
一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特别有意义。他要俯视群山,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师:是啊,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这也是诗人的誓言:一定要攀登上人生的顶峰!所以,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共鸣。你读过的诗歌中,哪些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同学们积累的很多呀!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是否与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记一记。多媒体出示: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学生一分钟读读背背)
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书)美景豪情。岁月悠悠,眨眼间,20年过去。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探亲在家,于是全家随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刚刚安顿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别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寻找皇帝。结果在路上南北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位卑微而未加关押。春天按时来到了长安城,可是,已经物是人非,长安城已经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长安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现在,你是4岁的杜甫,你困据长安城,你在三春时节望到了什么?心里感情怎样?请运用学习《望岳》的方法自学《春望》。
(学生读诗,描述,感悟)
师:告诉大家你的学习感悟。
生:我读到了杜甫的忧虑。从诗中“破“字,我看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地忧虑。
师:好,景语乃情语。借景抒情。
生:我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师:这也是一个名句。一个“万金“,真实的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对家人的生命的担忧和牵挂。
生:我觉得诗人忧国忧民,他不为自己考虑,想的是战乱时百姓。
师:是啊。(完成板书:凄景忧思)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过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我们再看一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歌。翻开主题学习《古韵今风翰墨香》39页,《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读诗歌一遍,然后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是说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再次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播放视频)
师:唐诗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这里有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经典,享受诗意人生!下!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学案
杜甫诗三首学案
(一)望岳
一、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本诗不是律诗,而是五言古体诗,因为本诗不讲究平仄。
二、字音:岱 dài夫 fú眦 zì
三、重点词语:
⑪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⑫岱宗:对泰山的尊称。⑬青:山色。⑭未了:不尽。⑮齐鲁青未了: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⑹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⑺钟:聚集。⑻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⑼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指山的北面(水南);阳,指山的南面(水北)。割,划分。⑳荡胸:心胸摇荡。⑾曾:通“层”,重叠、重复。⑿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决:裂开。眦:眼角。⒀会当:终当、终要。⒁凌:登上。⒂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四、疏通诗意:(不用背,要理解)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五、重点赏析及练习:
⑪这首诗的诗眼是望
⑫诗人从远望,近望,细望,神望,几个角度来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神望
⑬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观察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⑮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泰山雄伟秀美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达作者希望冲破一切、大展宏图的句子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⑯用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展现的画面。(熟背)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⑰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熟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和“割一词用法好在哪里?(熟背)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⑲赏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理解)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写泰山景色及望岳感受。见山中浮云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归鸟投林还巢,时已薄暮,仍目不转睛,故眼眶有似决裂之感。这样望的出神,这种襟怀之浩荡,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感人力量,同时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熟背)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自信和敢于面对困难,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熟背)
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
(二)春望
一、字音 搔sāo 簪zān
二、重点词语:
①国:国都,即京城长安。②破:(被)冲开;攻下。③城:指长安城。④烽火:这里指战争。⑤抵:值。⑥白头:白发。⑦搔:用手指轻抓。⑧浑:简直。⑨欲:要⑩簪:名词作动词使用,解释为插簪
三、疏通诗意:(不要背,简单理解)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
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鸟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四、重点赏析及练习:
⑪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熟背)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划线部分为炼字题答案)
⑫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后题第一大题第2小题)作者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景物,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真切的表达出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⑬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熟背)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⑭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熟背)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⑮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简要评析。(熟背)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⑯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城春草木深。《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世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中写战争持久,表达作者思家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中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⑰全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熟背)
⑱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熟背)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划线部分为诗句的含义)
(三)石壕吏
一、“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二、字音
逾yú戍shù妪yù邺yè咽yè
三、重点词语: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2.投:投宿。3.逾:越过;翻过。4.走:跑。5.一何:何其、多么。6.苦:凄苦。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8.致:对......说。9.戍:防守10.附书至:捎信回来。11.新:最近。12.且偷生:苟活。13.且:苟且;姑且。14.长已矣:永远完了。15.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6.更:再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1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18.请从:请求跟从。19.从:跟从,随从的意思。20.犹得:还能够。21.夜久:即“半夜”的意思。22.绝:断绝,没有。23.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4.登前途:前面的路。25.闻:听。26.独:惟独,只有。
四、疏通诗意:(不用背,要理解)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夜深,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五、重点赏析及练习:
⑪《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战争之惨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中描写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中暗示老妪已经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⑫.《石壕吏》是一首叙事(叙事、抒情)诗,体裁是五言古诗
⑬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⑭本诗反应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