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会教学设计
增强责任意识,争做有为少年
——“责任与担当”主题班会
班会目的:
1.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
2.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推诿扯皮。
3.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富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班会准备:
1.学生调查整理我们班的同学做事负责的事例;
2.搜集近有关“责任”名言和几年来“最美人物”的文字图资料;
3.学生准备诗朗读和小品表演《小哲的一天》; 4.班会课件。
班会过程:
一、漫画导入“责任”
1.以一组哲理漫画导入(出示ppt)
各位同学,大家好!八(3)班主题班会“增强责任意识,争做有为少年”现在开始!请各位首先欣赏几幅哲理漫画。
第一幅: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第二幅: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心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就这样背着它,得走到何年何月啊?!
第三幅:于是,他拿出刀,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些。
第四幅: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加快了步伐。又走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他又想:虽然十字架砍掉了一块,但它还是太重了。
第五幅:为了更快更轻松的前行,这次,他决定将十字架再砍掉一大块。
第六幅:这样,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大家看:当其他人都在负重奋力前行时,他呢,却能边走边轻松地哼着歌!
第七幅:走着走着,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他,该怎么办呢?!
第八幅: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第九幅: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第十幅: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2.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这个“十字架”,是什么呢?
(生答:责任)
二、师生诠释“责任”
1.学生释责任。(学生分组,代表回答)
2.教师释责任。(出示ppt)
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责任意识是人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3.诗朗读《责任》
(请准备的4名学生朗读)
甲:当清风送来第一缕朝霞
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 乙:朝阳中 鲜花中 掌声中
我们开始了成长之路
甲:我们明白了责任的意义
我们正在渐渐地向它前进 乙:因为我们敢于担当
属于我们的责任
丙:责任是一盏明灯
它亮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 丁:让我们时刻铭记着
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丙:责任是一束鲜花
它开在人生的每个角落 丁:让我们时刻感受到
它的芳香与美丽
丙:责任是一曲歌谣
它回荡在生活的不同阶段 丁:让我们时刻欣赏着
别样的生活之美 丙:责任是一副图画
它展示着人生的不同视角 丁:让我们时刻陶醉于
它的优雅与深奥
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一种责任 乙: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一种责任 丙:言出必行 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 丁:谦逊礼貌 不耻下问是一种责任
甲:责任 是重如泰山的嘱托
责任 是言出必行的承诺 乙:责任 是永不磨灭的道德
责任 是坚忍不拔的生活 丙:责任 是活出自我 责任 是分享快乐 丁:责任 是用心沟通
责任 是平淡从容
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就该用青春拥抱时代 乙: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就该用生命点燃未来 丙:我们是翱翔的雄鹰
就该用意志展现风采
合:为了祖国的希望
为了中华的梦想
我们愿意承担共同的责任
我们愿意坚守精神的家园
从古到今,责任意识浸润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责任
三、大家畅谈“责任”
(一)说说名言中的责任
1.学生举例
2.出示名言
(出示ppt)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二)谈谈身边中的责任
1.身边无责任的言行
(分组派代表回答)
2.我们该负起的责任
(汇报我们班的同学做事负责的事例)
是啊,我们不吃垃圾食品,那是对自己负责;看到班级的灯没关,关上了灯,那是对集体负责;而回到家里帮妈妈做家务,那是对父母负责;走入社会不乱扔垃圾,那是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四、社会呼唤“责任”
1.小品表演:《小哲的一天》 上课铃响了,一个学生背着书包急匆匆走进教室。老师问学生:“你的语文作业,还有语文课本怎么又忘带了呢?”学生还振振有词地回答:“都怪我妈妈,昨天忘了给我装进书包。” 2.主持人:
(1)组织评价:你认为这个同学做的对吗?小组内说说。(2)全班交流:全班同学交流
(3)老师小结:小品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
3.我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出示ppt,为全班同学提供对照)
①热爱班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集体有害的事;
②按时完成作业,无抄袭、无考试作弊现象;
③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比赛,为班增光;
④认真值日,保持教寝室、校园整洁优美;
⑤遵规守纪,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使班集体不会因为我而扣分;
⑥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风;
⑧更好发挥带头作用,敢为人先,带动班集体积极向上;
五、学生抒写“责任”
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很多很多,他们正是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看,这些最美的人,最美少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医生、最美战士„„
1、“最美人物”展示
①最美教师: 张丽莉老师是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危急时刻,她将四名学生推至路旁,而她却被车碾压,致使高位截瘫。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她就是我们心中最美教师。
②最美司机:杭州长运公司的司机吴斌正在开车,突然吴斌被飞入车中的5斤重铁块砸中,这个重量相当于被一颗微型炸弹击中。但是他正是被这样一块飞入车中的铁块刺入腹部。他临危不惧,忍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他用生命的最后1分16秒诠释了对自己职业的责任。
③最美妈妈:吴菊萍所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同学们,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未来需要我们承担责任,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责任,把它牢牢记在心中吧!
2、尽情抒写“责任”
学生将现在最想努力完成的事写在树叶型纸上,并贴在“责任树”上,让我们用“责任”叶使这棵“责任树”枝繁叶茂。
六、总结展望“责任”
1、播放视频
(出示ppt)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班会总结
责任使我们长大,让我们一路成长,一路承担责任,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稚嫩的肩膀一定能承担起未来的大责任。
今天我们还是一株幼苗,明天我们将成为国家栋梁!让我们把“责任”二字牢记在心,增强责任意识,争做有为少年!
班会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设计:
增强责任意识,争做有为少年
——主题班会
“责任”是什么?
我为班级做什么?
“责任”心语心愿
第二篇:2017(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单元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和一个写作、一个名著导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不同,各有特色,但都属于说明文。
本单元语文能力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把握说明的重点。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的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尊重事实,无论是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用词严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5.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法指导】
1、品读法: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重难点)3.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朗读、默读、跳读等方式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激发爱国热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重点)2.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岁那年,亲眼看见了家乡的文德桥倒塌而砸死淹死许多人的事故,他内心震动,立下了桥梁梦:长大后,我一定要造出最坚实的桥!伟大的梦想引领着他,他果真干出了一番大成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所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明确: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结构坚固 一千三百多年了 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却极少出事 修建时间 公元605年左右 公元1189到1192年间
3、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开头第一自然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二自然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明确: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5、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
6、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 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 双曲拱桥:建于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7、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分明。
三、板书设计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事物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先后
第二课时
1.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重点)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难点)3.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一、复习回顾: 对中国石拱桥一般特征
二、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明确:(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资料。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 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7)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 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2、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请品味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 掉行吗?)明确: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明确:“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 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明确:不行,“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 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6)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沟桥)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三、拓展延伸: 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 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3.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重 难点)4.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重点)2.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重难点)3.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 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
轩榭(xuān xiâ)池沼(zhǎo)丘壑(hâ)嶙峋(lín xún)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2)理解词语:
3、整体感知: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3)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教师小结: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课时
1.研读课文,把握说明方法。(重点)2.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难点)
一、复习回顾
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
二、研读课文,写法探究: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 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 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揣摩语言,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以第五自然段为例简要说明。
明确: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相映成趣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明确:如第七自然段中的描写,第一自然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做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3、朗读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括号内的问题。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 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表达方式——描写、说明、议论
语言运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表现力强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 实全不晓”、“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是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宋 柳永《雨霖铃》)虽然大家都见过蝉,但是我们对蝉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要想知道更多有关蝉的知识,请看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写的《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蝉的哪些知识?
地穴外(2-3)地穴 幼虫 地穴内部结构(4-6)蝉的地穴 初出地面的活动(7)蜕皮 蜕皮的情形(8-9)成虫刚脱壳的蝉的情形(10)地点、方式、数量(11-13)产卵 卵 天敌破坏(14-17)孵化(18-19)蝉的卵 幼虫 幼虫活动: 幼虫(悬挂、落地、入地)(20-24)概括蝉的生活历程(25、26)
2、课文主要是说明蝉的生长过程的。那么两部分分别介绍了蝉的什么过程?(1)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2)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三、研读探究,合作学习:
1、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 幼虫 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问: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
明: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外 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
(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2、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 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对蝉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在这介绍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子:“我曾见过三个蚋守在旁边,同时预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2)列数字:“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被刺成三十或四十个孔。”“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的斜下去。每个小穴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
(3)作比较:“大多数的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在它的窝巢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蝉则不同,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4)打比方:“蝉的方法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巷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石加固隧道。”
四、拓展延伸:
1、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 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总结:
作为一篇文艺性的事物说明文,本文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为顺序,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多种说明方法,通过对蝉的生活习性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语言准确而生动,充满情趣。
六、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蝉的歌唱》)
七、作业 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你熟悉的昆虫或是小动物,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请同学们课下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去观察,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的文字。
八、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2.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规模、内容以及历史内涵几个方面。3.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4、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三、研读探究,合作学习: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品读课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 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四、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细腻具体,并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2、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3、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注意抓住工艺品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读懂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字谜大擂台.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谐音俱乐部.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b.互动游戏.(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七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 材料”.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主读文章.(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第八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活动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第九、十课时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十一、十二课时
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展示的形式要多样.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其他.◆展示的内容要全面.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简单的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由参观.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
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活动开展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一)走进汉字
导语: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文明。她每一个字都有一段故事。她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她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不是僵硬的无生命符号。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让我们继续走进汉字,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2.设疑。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3.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搜集趣事:搜集笑话或趣事。
调查社会用字:去大街、家庭、校园、同学的作业本等寻找、拍摄,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搜集书法作品:报刊杂志、字帖寻找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寻找伙伴优秀的书法作品
„„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书法作品欣赏、我爱你,汉字)
6.小组开展研究:
(学习方式: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
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4.故事串
①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讲解“监”、“国”、“女”等汉字故事)
②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
活动二:火眼金睛
1.创意寻找
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字。
2.实践指南
现在,你是否愿意把观察到的错别字情况记录下来?你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如下表),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学习调查报告
3.指导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可以分三个部分:
(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发现招牌广告上的错别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如调查了多少商店,发现了招牌广告上有错别字的有多少家;这些错别字大致有哪些类型;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
(3)提出整改建议。提出防止和减少错别字的建议。
4.小组汇报调查情况。
5.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当地政府或你的同学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活动三: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赞汉字》,结合诗中的词语欣赏搜集碑帖和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篆书隶书,古色古香等。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活动四:诗文诵读
1.激情导读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读读诗人刘湛秋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你一定会为自己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
2.体验
汉字在作者眼里,一个个“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作者还觉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读读这14个生字,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从哪些字中感受到、回味到怎样的风韵?
3.感悟
交流自己静心品读的感受。
4。交流
读完课文我最想
(有感情地读、体会热爱文字的情感,摘抄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
5.出手不凡
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活动续曲
1.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表
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
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ti o)
便要还家(y o)
刘
子
骥(j)
诣
太
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 课后练习。
2.完成《有效课堂》的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山水写起。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7.“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9.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0.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1.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1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3.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板书:暗含、志向)
……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读课文,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读课文,品味欣赏。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5.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学重点:
1、欣赏并感受《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名曲知识竞赛。
2、设问:你听过这些乐曲吗?你能说出其中几首乐曲的标题?
3、(课件)播放《名曲联奏》。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1)《献给爱丽斯》贝多芬(2)《思乡曲》马思聪(3)《四小天鹅舞曲》柴科夫斯基(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5)《二泉映月》华彦均(6)《命运交响曲》贝多芬(7)《梁祝》何占豪 陈钢
三、欣赏体验:
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世界名曲,你们喜欢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 只能听到乐曲的片段,下面让我们来听两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好吗?
(一)《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1、你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如何创作《月光奏鸣曲》,还记 得吗?
2、(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作品简介:贝多芬(1770-1827)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一天傍晚,贝多芬散步时路过一个陋室,里面传来阵阵琴声,他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盲眼少女在弹琴,月光洒满了小屋,令贝多芬灵感大发,写下了此作。
3、设问: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你在聆听这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到一种宁静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情绪?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5、贝多芬原本称这首奏鸣曲为《幻想奏鸣曲》,它同月光没有一点儿关系。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和一位伯爵的女儿相爱,由于双方门弟不相当,两人很快就分手了。失恋残酷地折磨着贝多芬,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下,这首具有里程碑式重要地位的乐曲诞生了。贝多芬把自己内心激动的感情放在了宁静、从容、安稳的音响背景上,充满忧郁的情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2、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节序曲》
1、设问:乐曲有两个主要旋律,这两个主要旋律有什么区别?这是一首西洋管弦乐曲,但在乐曲结尾加入了什么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起了什么作用?
2、播放《春节序曲》。
3、学生回答。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春节序曲》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 语。
2、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春节序曲》 有关知识。
4、师总结搜索情况。
5、《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间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 曲》的第一乐章。作曲家热情洋溢的讴歌了国人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喜庆的传 统节日--春节。乐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欢快的锣鼓 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弘的节日画卷。
6、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