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7、《石壕吏》诗中说“妇啼一何苦”,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妇“苦”在何处,其“苦”说明了什么?
第二篇:人教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重点
第五单元复习重点
一、《将相和》
1、赵zhào赵国、赵王璧bì璧玉、和氏璧召zhào召集、召见诺 nuò诺言、承诺怯qiâ胆怯、怯场瑟sâ鼓瑟、瑟缩拒jù拒绝、抗拒诸zhū诸位、诸君 荆jīng荆条、荆棘削xiāo(削皮)xuē(剥削)
2、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理屈:理亏。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抵御:抵挡、抵抗。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负荆请罪: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完璧归赵: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3、《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是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史马迁。
4、“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5、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摔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手中有璧,心中有底,又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表现他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6、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7、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二、《草船借箭》
1、妒dù妒忌、妒恨忌jì妒忌 肆无忌惮曹cāo姓曹、吾曹督dū督察、督导
甘gān甘甜、甘心鲁lǔ粗鲁、鲁莽延yán延迟、延误幔màn幔子、布幔私sī自私、私自寨zhài山寨、寨子丞chãng丞相、县丞呐nà呐喊
援yuán支援、援助擂léi(擂鼓)lèi(擂台)得dé(得到)děi(真得)
妒忌:对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迟延:耽搁、拖延。调度:调用。虚实:指内部情况。
2、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四十六回改编,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3、《草船借箭》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顾全大局;刻画了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等鲜明的人物性格。军令状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便依军法治罪。周瑜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让诸葛亮进入圈套,到时任务完成不了他就可以治诸葛亮的罪了。
4、诸葛亮能成功借箭的原因:(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20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5、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6、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7、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①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早已了然于胸。②熟悉天文、地理。③对曹操和鲁肃的个性把握准确透彻。④草船借箭布置周密、准确。
三、《景阳冈》
1、《景阳冈》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直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节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2、“„„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3、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武松把脚往大虫门面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4、筛酒:倒酒。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岂:难道。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耻笑:鄙视并嘲笑。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酥软:肢体软弱无力。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四、《猴王出世》
1、《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作者吴承恩。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石猴活泼可爱、敢做敢为的特点。作者巧妙地将石猴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名曰:名字叫作。石窍:石头边隙。石碣:石碑。镌:刻。造化:福气,运气。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家当:家产。序齿: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拱伏无违:伏在底墒,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句话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暝、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五、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育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
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
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相关知识链接 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穷:穷尽 绝:(与世)隔绝 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 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 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未接触过,猜不出,书上又无相应解释的,要查词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初学者要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文章读多了,词语积累越多,猜测的正确率就越高,词典也会翻得越少了。
第二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猜查下列词: 山有小口:“小口”猜为“小山洞”
舍:舍弃
狭:狭窄
才:仅 悉:全、都平旷:平坦、宽广(组词,同义扩充组词)
怡然:愉快的样子。
豁然: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相关知识链接 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古今异义 古 今
鲜美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仅指妻子 第三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1.()见渔人[省主语,“此中人”],()乃大惊[省主语,“此中人”],()问所从来[省主语,“此中人”]。()具答之[省主语,“渔人”]。
2.猜查下列几个词
悉,具,咸:都表“全,都” 闻:听说 乱:战乱 邑人:“同乡人” 遂:就 乃:竟 道:说
3.下列几个词要理解
何世:哪一代,即秦几世。因源中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
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他的子孙为二世、三世……故源中人这么问. 语云:对……说 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第五段、渔人告密及别人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 猜查下列几个词
既:……之后
其:他的
志:设标记
之:凑足音节的助词,无义
遣:派
向:以前,从前 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谋生。(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或忘记了划了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宽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一阵风过)落花纷纷。他认为眼前的美景非常奇异,就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村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隐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来来往往的人,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各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非常吃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隔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秦哪代皇帝(统治)了,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不已。其余的人又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沿路)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如愿。不久他生病去世。此后就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范例2 如何读好短文《陋室铭》和《爱莲说》?怎样解释词义、文意? 分析:
先来看《陋室铭》。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文辞精练,句式特别整齐,多处压韵,读起来应铿锵有力。
解答:
朗读时有几个地方要处理好: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读后要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正意。第二层写“陋室”。“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的虚笔(几个“无”字句)要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第三层是结束语。“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停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句。本层也可以用调侃语调读出,要读得有点韵味。
有几个词可以通过组词扩充来解。陋:简陋 名:有名 灵:灵异 阅:阅读
乱:扰乱 上:爬上、长上 入:映入 调:调弄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或山不在乎高还是低),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或水不在乎深还是浅),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质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前三句关系明显,前两句是铺垫,是比兴,第三句语意从字面解就显得不连贯,因而第三句可以猜译为: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有我这品德高尚的人住着,就有名了。第三句可仿前两句写为:室不在陋,有吾则胜]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或苔藓的绿色爬上石阶),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或芳香把青翠映入门帘),(与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与我)来往的没有粗陋的平民。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我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
再看《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读起来应一唱三叹。
解答:
《爱莲说》一文的朗读应注意: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前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些,因为以上是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予独爱莲———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是有层次的,前四个字是统领句,“之”要轻读,以上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也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读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后一段可分两层(“噫”为标志)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后一层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爱莲说》中这些字需要猜、查
盛、通、直、远、益、清、鲜
盛:一般有“盛大、繁多、繁盛”之意,但根据上下文解为“非常”“特别”更好。通:贯通;
直:笔直,挺直。远:传得很远; 清:清香。
鲜:与“鲜为人知”的“鲜”相同。意为“很少”。解释为“新鲜、鲜美”就不通。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又一法
猜测验证法(根据上下文猜出来的词意,自己不放心,就可以在记忆中找含有这个字的词来验证,如“陶后鲜有闻”中的“鲜”,用“鲜为人知”来验证)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欢牡丹。我则惟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泥沾污;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中心贯通(虚心)外表笔直,它没有长缠绕的藤蔓,(也)没有长旁逸的枝条;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好,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范例3 怎样解释《核舟记》中若干词的词义? 解答:
可以通过组词法来解的词:
奇:奇妙 经:直往 情:神情
敞:宽敞
巧:精巧 泛:泛舟 态:姿态
袒:袒露 倚:倚靠
类:类似,像 先猜,后查词典验证的词:
为:做,雕刻
罔不:无不 因:顺着 象:模仿 以:用
曰:叫
势:形状
尝:曾经 可以通过猜测验证法来解的词:
轩:高(轩昂)
冠:帽子(张冠李戴)
兴:起(晨兴理荒秽)
峨:高(巍峨)
髯:胡子(美髯公)比:并排靠着(比目鱼)绝:极(会当临绝顶)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蓬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扶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只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的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范例4 怎样诵读《 大道之行也》?文中的几个实词怎么解释? 分析:
这是一篇名文,语意较深,不妨先读熟成诵,然后慢慢领悟课文内容。第一层:诗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分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当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做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解答:
本文中的有些词看起来简单,上面讲的组词法、猜测验证法都不管用了。如:大道、行、大同。只有在吃透了全文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准确的解释它们。
大道之行也:最理想的社会(最高政治理想施行)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亲:动词,以……为亲。通俗的解释为:把…… 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尊敬 子:动词,以……为子。通俗的解释为:把…… 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去爱护 货……己:用现在话说,叫爱惜财物,憎恶浪费。
力……己:现在说法,人人愿意为公利事业出力。尽义务,不图回报。解题方法链接
文言中词性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要把活用的这个词解释为动词。如:“不独亲其亲”中的第一个“亲”,解释为“ 把…… 当成自己的父母”,是动词;其中的第二个“亲”,解释为“父母”,是名词。“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解释为“把…… 当成自己的儿子”,是动词;第二个“子”,解释为“儿子”。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范例5 怎样读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解答: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是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石壕吏》写出了对遭遇悲惨的老妇一家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要读出厌憎和悲痛。
参考译文 《望岳》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举目纵观傲视群山。《春望》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石壕吏》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捉人。我投宿的主家老翁听到声音就跳墙逃走了,老夫人出门应对。差役大声要人,非常凶狠;老妇啼哭不已,痛苦无比。听到老妇对差役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带信回家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都战死沙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就永远完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吃着奶的孙子。因孙子要扶养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出入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希望别把她带走)。老婆子我虽年老力衰,我愿意今晚跟你们一起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发挥点用场,为将士们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听不到说话的声音了,却好像听到小媳妇低低地抽泣声。第二天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向那老翁告别。
难点问题2 领会内涵
师: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猜词义,看注释,查词典逐句解读文言语句,在此基础上注意上下文的贯通,到此才算真正弄懂了文言文字面上的意思。这叫表。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会意深刻的字眼和“言外之意”是什么,这才叫文章的里。
生:到现在我们才学了个表,那这内涵之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通过什么途径领会文章内涵呢?老师你快说。
师:要准确领会文章内容,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读文章,从文章中找作者的用心。结合作者写此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文章的结构与艺术手法也有必要。
生:老师你说了这么多,就结合五篇文章谈谈怎么领会内涵。师:下面我们一篇篇来看。解题方法链接
领会文章内涵仔细读文章,通过文字寻找作者的用心;结合作者写此文章时的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文章的结构与艺术手法
范例1 整体把握《桃花源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
首先看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握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东晋末期战乱纷飞,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更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其次,本文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了解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内容,有助于理解序文。
原诗较明确地说出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桃花源中人此时也离开世间,进山的路渐渐湮没,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春天养蚕,丝尽归,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源中民风淳朴,和平生活,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是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
再次,看序文《桃花源记》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景等一直写出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这源中社会给读者印象为:民风淳朴,待客热情,和平安定,安居乐业。
最后,为什么说陶渊明是借此描述心中的社会理想?故事纯属虚构,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所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棵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不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为何一洞之隔便与世相隔如此深?“世外桃源”消失得无影。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找时竟茫然无所见?此村又不在人世间了!
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愿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用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读者思考的余地更多了,读者不能不中作者的圈套了。
解答:
本文描绘了一个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相处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间接反映了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不满,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
我们也应看到陶渊明的这一理想社会,在人世间是找不到的(文章中已经暗示);同时它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他生活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范例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1.《陋室铭》 分析:
先了解“铭”: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其次,作者作此文的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再者,看铭文本身。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室有吾则“不陋”了(室有吾则也有名)作者自赞美德(自赏)就可理解了。写“陋室”要写“苔痕”“草色”干什么?是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啊。“有鸿儒”“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是写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素琴、丝竹”不都是指音乐(乐器)吗?有什么不同呢?素琴——素写出素雅、高雅,“丝竹”与“案牍”相随就成了俗的代名词。最后,请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更分明是自况,再一次表明自己高洁的情操,称述自己高尚的品德。文章反复论证陋室不陋,实际是一再表明和称述自己的道德高尚。
解答: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借此表达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爱莲说》
分析:
首先介绍作者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据《宋史》记载:他的舅舅任分宁主簿,有一案件长期不得结案,周敦颐到了,审讯了一次就解决问题了。乡人们很惊讶地说:老吏也比不上他呀!吏部使者推荐他,调到南安军任四理参军。有一个囚犯按法不应当判死罪,转运史王逵却欲很很地治他。王逵是一个酷吏,大家都不敢和他争辩、理论,只有敦颐出来与他较量,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手版弃官回家,说:“这样还能当官吗?随便杀人来取悦别人,我做不来。”王逵听了之后才知自己错了,那囚犯才得以幸免。
后来,周任桂阳令,政绩特别显著。州郡太守李初平认为他是个贤人,对他说“我想要读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纪大了,让我说给你听。两年下来果真有所得。又被调到南昌任知州,南昌人都说:能判分宁案的人,我们的冤情有地方申诉了。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与其求志,薄于缴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上有千古”。
周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本文。
其次,看一看与本文相关的材料。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参看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到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花,戋戋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风,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护中人赋!
再看“说“这一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最后分析全文:
本文章法: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道莲的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之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莲” 花中君子,象征君子美好品德。“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衬托的手法:衬托有正衬、反衬。牡丹、菊衬托莲。“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反衬;“菊之爱”衬托“莲之爱”属正衬还是反衬?从作者推崇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看是反衬,从陶、周两者都有的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格意义上看说正衬也有道理。
解答: 作者通过对牡丹、菊、莲三种花的不同态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实是爱莲的君子之德,赞莲实是赞君子。以此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题方法链接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准确领会作者的“情”和“志”,就必须仔细分析作者抓住了所钟爱之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或者说写出了所钟爱之物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作者“情”和“志”的凝聚点。抓住了这些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范例3 体会《核舟记》一文的精妙,通过文章了解“核舟”这一艺术品的精巧。分析:
《核舟记》写得精妙,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品观察细致,对艺术构思理解深刻。
先了解“大苏泛赤壁”这一文人雅事及雕刻家的精心构思。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在“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行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一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有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这在桃核上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手法。
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椅一横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表现出来了。
再看文章的构思。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 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解答:
本文介绍了用“长不盈寸”的桃核生动表现宋代文坛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的一件为微雕艺术品。文章层次井然、重点突出,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艺术家精巧的构思,逼真的形象,赞颂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奇妙的艺术创造。
范例4 怎样理解在《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最高社会理想。分析: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这样几个特征:(1)“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
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3)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4)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解答: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因而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大同”的基本意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范例5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什么联系? 分析
要寻找两篇文章中内容的联系,其实是在寻找两者的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的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解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陶渊明根据“大同”社会的理想体制构想出来的,用艺术手段再现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具体生活风貌。比如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场景,老人、小孩生活很快乐的描述,热情好客的民风等等都是对“大同”社会的诠释。
范例6 领悟《杜甫诗三首》中流露出的情感。分析: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的?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的秀美,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力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饮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解答: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春望》 分析: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为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兵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呢?(也可以把这两句诗理解为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花、鸟也有感情,和诗人同悲伤。)“烽火”一句:诗人与家人身在异处,愈烧愈炽的战火,阻断家书,家人的安危怎不教诗人魂牵梦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强烈的思念。末句是实写,尽管诗人才45岁,他已如此苍老,以至“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的缘故。
解答:
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3.《石壕吏》 分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解答:
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解题方法链接
体味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明白,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一首好诗,往往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某种情感。同时又要明白,诗人再强烈的情感,都不会赤裸裸直接表白,而是借助许多形象,间接地、委婉的表达。因此读诗就必须通过分析诗人提供的艺术形象去体会蕴藏其中的情感。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A.修睦()壬戌()糁()之 多髯()B.矜()寡 箬()篷 濯()清涟 亵()玩 C.甚蕃()垂髫()俨()然 幽咽()
2.文言语句简洁。多有省略。请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上你认为所缺的内容。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3分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人的这几句话都是被凶狠的差役威逼出来的,请你填出被杜甫省去了的差役的话,字数不限)(6分)
3.有不少含蕴丰富的文言语句都有言外之意,请你回味原文,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10分)
第四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所有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教材计划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1、课文分析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登岳阳楼》则表现了作者登楼看景而慨叹北宋灭亡的历史。
2、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除了有关于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类题目外,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内容的研讨与练习题目,我认为这些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
比如在《三峡》一课中,练习给出了一首李白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歌,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能说出它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观潮》的练习要求学生将一首写观潮的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的两个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一个是比较阅读,一个是课外知识拓展。《诗四首》练习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红楼梦》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是为了引起学生品味名句的兴趣。另一题“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更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面对古诗的联想、想像能力。
3、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主要学习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获取信息不仅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很重要,也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生活中一项必备的能力。本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通过在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专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掌握搜集资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搜集资料的选题,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强的方法极为重要。最好确定一个选题,分别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一定要落到实处,从理论上来看,这三个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才能做到查询过程简便快捷,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管理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概括综合。与同一选题相关的材料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材料所淹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选题下的子选题,缩小查找范围,力求事半功倍。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询。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地调查采访,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不集中组织。但是要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节假日去旅游,要养成随时记录或拍照的好习惯,把各地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诗文妙语、科学数据等等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小知识库,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十七 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 “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 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