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定稿)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1(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
(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
【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来自哪里? 学生可能给出风吹来的、流水冲来的等多种答案。
2、风成说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边观看动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黄土来自哪里?
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总结答案。
师生归纳: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西向东,沙子的颗粒逐渐变小。这些黄土的沉降过程,就像冬天下雪一样,而黄沙最后像雪花一样很均匀的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动画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
【过渡】(出示图片)部分黄土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屏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片段。提问:
(1)说出图片表现的黄土地貌类型有哪些。
(2)这些沟壑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得出“流水作用”的结论。
【过渡】流水常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0%。
二、水土流失严重
1、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独立完成课本20页活动题,通过实验总结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
(2)小组合作探究:参考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
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a自然因素:地形、降水、土壤质地、植被等 b人为原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
(设计意图: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完成实验,阅读教材的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很容易总结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呢?我们先来听听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是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保持水土,珍爱家园
提问:水土流失为当地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些流失泥沙最终流入到了哪里?那么对黄河下游又有何影响?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想
师生归纳总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层土,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同时,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得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并在下游淤积,抬升河床,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不仅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也造成严重威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危害有了形象的认 识,同时激发起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情。)
三、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过渡】黄土高原今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恢复往昔的繁荣景象,应该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根据教材24页内容,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合理安排生产活动。(2)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组探究:治理黄土高原具体的实施办法。
(1,2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即是否应该全部退耕还林;3,4组讨论生物措施,5,6组讨论工程措施,可以参照南小河沟的成功案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做简要指导)
请1,2小组组成辩论小组,辩论是否应该全部退耕还林。
请3,4组同学说出具体的生物措施实施办法,5,6组同学说出具体的工程措施试试办法。(设计意图:学生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民主的气氛中重新认识这个问题,从而深化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四、小结
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
2、图片展示:重换生机的黄土地
结语:视频中,最后老农意味深长的说:青山绿水,这就是最大的愿望。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治理不易,但是南小河沟的成功案例也为我们树立起信心。相信在黄土高原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黄土高原定能重换生机。背井离乡的人们也会重返家园,黄土高原上又会回响起那高亢的信天游的声音。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江边中学 韦春云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两条:一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二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本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1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庄浪三中 赵秀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1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关坪中学 毛萍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两条:一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二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本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点评: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过渡:学习一个地区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入手呢?(展示目标)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等。(2)学生观看短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连线题
(点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因为这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依学生现在的知识,很难理解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所以我在此设计了连线题,以降低难度。同时,此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点评:教师引路,学生探究。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看“水土流失”的视频,阅读教材的图文资料,很容易总结出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紧接着组织的辩论赛,目的是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一下。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点评: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来介绍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土高原》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的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的重难点
从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
征。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确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包括八年级上下两册书)特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及思维深度、发散思维等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确定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PPT课件并设计相应学案,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式,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法分析:
1、通过资料分析整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问题研究,采用逆向思维的思路,组织学生从已学黄河相关知识及其存在问题,探究其成因,解决治理措施,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修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我校提出地理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实事引导型”教学模式:实事情境导入——实事案例探究——规律原理总结——实事实践应用——反馈。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
(一)实事情境导入
(二)实事案例探究,规律原理总结
(三)实事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反馈
通过相关习题进行针对性反馈:
1.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2.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月份,而且多 雨。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
4.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 频繁发生。
5.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改善。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中本人重视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读图分析,口头表达,书面测验等常见形式,还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学习。
1、在课堂小组活动反馈中,本人重视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得出的结论时,对学生地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水平作出相应评价,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3、在每个活动中,判断学生能否用口头文字说明图文资料反映的相关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4、在课堂小结中,要求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从而判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关心程度以及学生形成的环境道德意识水平。七. 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现而且也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业:以《我眼中的黄土高原》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