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大全

时间:2019-05-12 22: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大全》。

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大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定稿)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1(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

(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

【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来自哪里? 学生可能给出风吹来的、流水冲来的等多种答案。

2、风成说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边观看动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黄土来自哪里?

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总结答案。

师生归纳: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西向东,沙子的颗粒逐渐变小。这些黄土的沉降过程,就像冬天下雪一样,而黄沙最后像雪花一样很均匀的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动画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

【过渡】(出示图片)部分黄土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屏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片段。提问:

(1)说出图片表现的黄土地貌类型有哪些。

(2)这些沟壑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得出“流水作用”的结论。

【过渡】流水常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0%。

二、水土流失严重

1、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独立完成课本20页活动题,通过实验总结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

(2)小组合作探究:参考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

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a自然因素:地形、降水、土壤质地、植被等 b人为原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

(设计意图: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完成实验,阅读教材的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很容易总结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呢?我们先来听听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是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保持水土,珍爱家园

提问:水土流失为当地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些流失泥沙最终流入到了哪里?那么对黄河下游又有何影响?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想

师生归纳总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层土,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同时,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得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并在下游淤积,抬升河床,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不仅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也造成严重威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危害有了形象的认 识,同时激发起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情。)

三、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过渡】黄土高原今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恢复往昔的繁荣景象,应该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根据教材24页内容,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合理安排生产活动。(2)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组探究:治理黄土高原具体的实施办法。

(1,2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即是否应该全部退耕还林;3,4组讨论生物措施,5,6组讨论工程措施,可以参照南小河沟的成功案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做简要指导)

请1,2小组组成辩论小组,辩论是否应该全部退耕还林。

请3,4组同学说出具体的生物措施实施办法,5,6组同学说出具体的工程措施试试办法。(设计意图:学生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民主的气氛中重新认识这个问题,从而深化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四、小结

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

2、图片展示:重换生机的黄土地

结语:视频中,最后老农意味深长的说:青山绿水,这就是最大的愿望。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治理不易,但是南小河沟的成功案例也为我们树立起信心。相信在黄土高原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黄土高原定能重换生机。背井离乡的人们也会重返家园,黄土高原上又会回响起那高亢的信天游的声音。

第三篇:精品: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四节第一课“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惟一占有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区域极具完整性,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是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并在教材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内容,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学生对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设计思想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围绕教材中两个形象的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的一贯结构,用解决问题的模式完成新课题的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渗透一下学法:①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②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不过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善于思考的天性,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利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②学会利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及其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③说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 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资料,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② 通过探究,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古老性。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澳大利亚动物图片,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澳大利亚城市风光图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课前地理演讲 学生演讲,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澳大利亚城市风光图”。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美丽的澳大利亚,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问:提到澳大利亚,大家会想到什么?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争相回答有关澳大利亚的内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积累材料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又独特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课教学: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师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根据教材、收集资料回答)师问: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录像。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① 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② 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 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生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知识链接 播放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图片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联系所学知识,观看录像分析总结。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指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感悟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进入探究式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此外,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过渡: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学生:回答、举例。

教师:在一些羊毛衫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签:100%澳毛。说明这羊毛100%来自澳大利亚。

教师向学生展示标有澳大利亚羊毛标志的标签。

【设计意图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穿衣入手,是知识的学习接近生活,体现“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东西”的理念。】

教师: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畜牧业发展很早。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被人们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多媒体演示:绿草茵茵,羊儿悠闲的牧场情景。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师问:你们知道吗?澳大利亚本来是没有羊的。那么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请大家阅读教材76页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发展史,同时为后面活动奠定基础。】

师问:阅读材料中提到,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有哪些适合的自然条件?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的影响。活动参考:

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

师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你会把牧羊场建在哪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建在中部。因为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 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你准备把牧场建在哪里?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稍作小结。教师演示课件:《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 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是粗放型,一种是混合型。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假设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你觉得这些原料应来自澳大利亚哪些地方?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稍作引导。

【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学习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这部分活动的学习,是学生能否掌握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协作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展示课件:《澳亚利亚自动剪羊毛图》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谈感受,让学生再次感到地理知识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是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年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分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等,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用解决问题的模式完成新课要求。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江边中学 韦春云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两条:一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二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本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1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庄浪三中 赵秀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1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下载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关坪中学 毛萍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两条:一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四节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精选合集)

    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2.能初步说......

    6.4黄土高原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③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

    6.4黄土高原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③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

    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认识气候的特点,体会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复杂多样。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 余 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宋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通过资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