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风筝》教学设计
4.放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词。
2.用自己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说说小男孩在放风筝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
4.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小男孩爱护公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学会描述一个人物。【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这是个怎么样的小男孩啊?(可爱)
二、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1.让我们跟随者小男孩一起放风筝吧,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1)翱翔是什么意思? 并指导字形。
近义词理解方法,飞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看见的是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想想描述一下,风筝在空中忽上忽下,慢慢向上,进一步理解翱翔与飞翔的区别。
2.自读课文4~9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男孩表现的句子,说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并说出理由。(1)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可以从“呆呆地站着、看着”的动作和神态,想象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他在思考该怎么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补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2)说话训练: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想:.......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3)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理解:小心翼翼
指导字形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的认真,懂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朗读指导: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带有表扬称赞的语气来读。
(4)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3.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
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4.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5.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第二篇:放风筝 教学设计
放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适当。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
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扬四海。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的位臵、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的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
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分组读;
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臵作业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2、写日记。
第三篇:《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花儿也会放风筝》,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五月的季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家都准备怎样安排?(大面积提问)
2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3你都放过什么样式的风筝?(大面积回答)]
4你听说过花儿放风筝吗?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花儿放风筝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新的生字。
1、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将课文读通顺。对阅读中有困难的地方标示出来。
2、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3、老师出示投影片:瞧草坪尾巴蝴蝶蜻蜓绿盈盈盘旋滑行
4、同位之间互相帮助检查生字的发音。
5、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提要求:认真听其他同学读,思考哪些词语的意思自己不懂。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精读体会情感。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每一小节诗所描写的景色。
2指学生分小结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生字和词语的发音。
3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4说一说读诗歌的时候自己想象到了哪些景色?(重点指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
5你想到的这些景色诗歌中写到了吗?有感情得读一读。
6诗歌中你喜欢哪些内容画出来,说说为什么?(同位交流,老师巡视)
7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互相补充,扩展思维。
8花儿为什么也会放风筝呢?他们还会放飞什么?发挥小组的力量想一想。
9指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续写一小节。
(三)学习生字,巩固基础知识。
1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记忆方法:
瞧坪尾蝴蝶蜻蜓盈盘旋滑
2同桌间交流记忆方法,老师了解记忆有难度的生字。
3全班重点交流:盈旋瞧滑(老师适当的进行板书标示记忆重点)
4简单交流记忆其他的生字。
5学生独立学习生字的书写,有重点的练写:盈旋瞧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大家也来尝试做个小作家,想一想花儿还会放飞什么?写一小节诗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放出才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放风筝》教学设计2
活动准备
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目标
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2、感受A段音乐,学习变风筝造型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
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习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5、出示中国龙的图片
引导幼儿如何集体合作变中国龙风筝。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中国龙”。
《放风筝》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孩子的语气,描述了在美丽的春夏之季,孩子们快乐地放风筝的情景。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画了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是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图画。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自然是美丽的,人和动物可以一起享受在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在自然,对万物,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
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总结,练习背诵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放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好像()。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放风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2.学习资料袋里的内容,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我们语文书中也有一个地方介绍了风筝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吧!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习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习!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事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习。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巩固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
10.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
《放风筝》教学设计6
歌唱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2、通过符号掌握和表现歌曲中的连贯与停顿。
3、能正确地对待评价,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取信息。
活动准备:
1、对风筝的形状、特征、玩法有一定的了解。
2、两种不同符号的条形卡纸。
3、打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在《化蝶》的乐曲的伴奏下,做“蝴蝶飞”进教室,每句句末做采花蜜动作,表现乐句的起止。
二、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谁会用优美和活泼的唱法演唱歌曲。
2、全体幼儿分成两组,用唱衬词的方法,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三、学习唱新歌《放风筝》。
1、春天到了,一阵阵春风吹来,小朋友都到田野去玩,有的小朋友还放起了风筝,你们有没有见过风筝呀?幼儿学习新歌词,教师说出歌词后,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念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感受歌词优美的情绪。
3、我们来听钢琴是怎么唱歌的,钢琴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哦,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曲。
4、教师出示条形卡纸。比较两种符号的表现方法。(连贯与断顿)
教师出示波浪线问:“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这个符号在唱歌中表示连贯,就是我们要一直唱。
教师出示小三角形的卡纸,这在唱歌中会表示什么呢?
哦,这在唱歌中表示要短顿的唱。
5、倾听歌曲伴奏,体会歌曲的什么地方要连贯的唱,什么地方要短顿的唱。
6、边看教师(幼儿)指符号,边唱歌曲。
我们来看着图来唱歌,我来请唱歌好听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指图我们唱歌。
四、有表情的唱歌。
1、讨论:用怎样的歌声表现风筝在天空中飘盈?
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放风筝时的快乐?
2、根据讨论的结论,进行练习。(优美连贯;活泼轻巧的)
五、轮流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其余幼儿学做评论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同伴的评价。
六、复习活动:打击乐《拔跟芦柴花》。
1、在教师与幼儿的指挥下,分别演奏两次,注意演奏时用合适的力度,与同伴合作表演。
2、正确的收拾活动室,整理打击乐器。
《放风筝》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积极应答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儿歌《放风筝》录音带、风筝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
像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
幼儿:“风筝”
2、师:(出示风筝)“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个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1:“这是一只金鱼风筝,很漂亮的。”
幼儿2:“它有身子,还有一条长尾巴呢!”
3、师:“谁放过风筝?你和谁一起玩的?”
幼儿:昨天我和爸爸在草地上放过风筝。”
幼儿:星期天我和小姨在操场上放过风筝,最后我的风筝断线了,我哭了很长时间。
4、“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在音乐的伴奏下师幼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天青青,地青青,小朋友,放风筝。
你放大蝴蝶,他放大蜻蜓,小弟弟,没啥放,直把手帕往上扔。
5、幼儿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教师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活动结束: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放风筝》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1/2
下一页
尾页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检查读课文情况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三、学习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
合作学习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习。
A、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
表演复述。
A、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
才收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学习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
观察画面说一说。
(2)
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切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的老鹰
()的鹦鹉
()的仙鹤
()的蜈蚣
用()的()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学习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
《放风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
教师巡回指导。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
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放风筝》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和()星期天()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
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由点到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
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里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都是什么样的?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提问:读课文的第三段,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课文中这一段主要写
“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安排小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一边演一边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比一比:加点的字换成()里的字号不好,为什么?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拿着)“大蜻蜓”
……哥哥拽着(拿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停)住脚。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高于头顶的意思,“
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些具体的?
(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抓住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5、.教师出示句子:
它那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两对大翅膀微微地呼扇。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
‘大蜻蜓’赛过飞机啦!‘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
①教师提问:读这句话,想这句话又写出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估计学生的回答:“大蜻蜓”飞得很高,比飞机还高。
教师说明: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②教师引导:把换成“说”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强调:“嚷”突出了人物高兴的心情。
③有语气的读句子。教师指导:“嚷”的声音要大些。声音的大小,朗读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可以分别用大声和小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三、学习四自然段。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指名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
3.比较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
①那美丽的“大蝴蝶”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②那美丽的“大蝴蝶”徐徐上升。
指名说。
教师引导:第①句比第②句多的词语写出了风筝的什么特点?
颜色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
姿态
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有语气的朗读。
4.教师说明:作者是通过写“大蝴蝶”颜色、姿态把“大蝴蝶”写具体的。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把“小蜜蜂”“大金鱼”“小卫星”写具体的?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讲解:作者的想象,如
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是作者的想象。
5.学习课文的写法,说话练习。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这一段的结尾处是……,作者省略了什么?哪能补充吗?
6.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四、做课后的选做题。
五、总结全文。
1.总结语:“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放风筝
放风筝的过程:
动作:
举拽收
“大蝴蝶”
颜色
“小蜜蜂”
姿态
风筝
多
热闹:
“大金鱼”
想象
“小卫星”
第四篇:放风筝_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4 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教学准备:
1、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
翱翔
徘徊
小心翼翼(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2、教学媒体。教学过程
一 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3、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4、学生自读,交流: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小结: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5、听写上述句子。
校对出示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三 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1、“翱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就是飞翔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看见的是风筝在天空中翱翔,让学生想像描述一下,风筝在空中忽上忽下,慢慢向上,进一步理解翱翔与飞翔的区别。
指导字形
2、自渎课文4——9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男孩表现的句子,说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1)“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联系上下文,可以从他“呆呆地站着”、“看着”的神态和动作中,想像到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在思考该怎么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补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指导朗读句子(2)师生配合读第五节
说话训练: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想:()
师: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3)“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理解:“小心翼翼”(查字典)指导“翼”的字形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神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体现了他懂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称赞的语气,3、“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用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联系上文“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体会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是为了突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4、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把我们的喜悦欢快读出来,齐读全文。
四、全文总结,说话练习
1、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说话训练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五、练习
一、填量词
一()面孔 一()眼睛 一()白云 一()风筝 一()花苗 一()花盆
二、词语搭配(见多媒体)
三、给句子搭配(见多媒体)板书:
小男孩放风筝
放风筝 风筝落地,小男孩跑了
小男孩搬来自家种的盆花,移植到花坛里
风筝又飞起来了
作业:
1、熟读课文。
1、家长报听写生字10个,词语12个。
3、完成写字课课练。
4、完成上海作业第4课。
5、预习第5课(读课文、查生字词语、预习课后习题)。
风筝美,小男孩的心灵更美
第五篇:《放风筝》教学设计之一
[《放风筝》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放风筝》教学设计之一。
2、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2、明确要求。
3、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放风筝》教学设计之一》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5、指名
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6、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1、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2、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4、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