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怀仁一中教学三要素(即:学案导学、目标教学、三转五让)为指导,运用我校“335”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合作的精神、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
1.课程标准
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ダ斫舛?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较易理解,对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可能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教材在这一节中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进行推导,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ザ?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ザ越萄О傅拇?理应用,分析例题之后,分别让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的公式和新学的动能定理求解。这样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同时,可增加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信心。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表达式
??
2、体会动能的概念,会应用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
3、体会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
4、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和变力做功问题
?ス?程与方法:
??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
3、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
4、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デ楦刑?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
2、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表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
3、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
4、通过推导与延伸,使学生领悟到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
5.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
1、课时安排:1课时
??1)归纳总结出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
?? 2)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
??3)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做动能定理的验证性实验;
??4)综合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得到动能定理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以及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5)通过例题,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
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6)通过实践与拓展来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7)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8)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2、重点、难点的处理
?ブ啬训悖?
??1)综合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得到动能定理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以及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 2)通过例题,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ゴ?理方法:1)本节课安排了典型的相关例题,其目的是突出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因此,建议在讲解过程中,把处理该类问题的步骤在解题过程中特别列出并强调。(即: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列出各个力所做的功,明确物体的初动能和末动能。)
??2)解题结束后,要通过例题归纳出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
??3)解题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再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公式求解 同一问题,并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比较方便。
?パХㄖ傅?
??
1、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向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而动能变化量又较容易得到的具体运动形式,同时要考虑误差的大小。
??
2、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
?パ?习评价
?テ兰勰谌荩?
??
1、外力做功和动能的有关知识
??
2、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
??
3、理解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
4、掌握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
5、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表述能力、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テ兰坌问剑?
??
1、测标练习(当堂检测);
??
2、书面考试(配餐作业)。
?パО浮⑴洳椭谱髑啊⒑蟮墓ぷ?
?タ翁媒萄е幸?渗透着“335”导学模式课改的理念,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物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重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的功能及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校学案、配餐制作要做到如下要求:
?ネ诰蚝媒滩?
?パО钢谱鞑皇歉?着感觉走,而是要研究课程标准以及考试手册,对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考纲中提到怎样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高考中对某一内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由此来确定学案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1.深刻理解新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ネǘ两滩暮螅?熟悉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熟悉高中物理内容前后知识上的连贯性,不能随意增加、拔高有关知识。
??2.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ザ匝?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操作或其他途径加以化解。尤其在知识结构中出现转折或起着纽带作用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讲清讲透。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学案制作要用心琢磨的。比如:高一《追及相遇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建立各种模型是重难点,要考虑由易到难,从身边简单问题入手,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再比如:追及相遇例题,学生很难理解“能追上有最大距离;追不上有最小距离”有不同的求解方式,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例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区分个人所用的计算方式,从而降低难度,学生也能从计算数据中归纳出不同方法如何表达。再通过本节课后的探究问题“追上与追不上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各种关系的建立。所以问题设置应有预见性,方能采取措施化解疑惑。
??3.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是问题设置的核心
?パО钢械奈侍庖欢ㄒ?对来自于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研究、拓展和深层次的应用,对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方式进行选择,互动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通过问与答解决了某个物理问题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常规思路与方法,或是获得一种物理思想方法。
?ザ栽谛Q?生的程度要进步了解
?ソ萄?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问题设置和例题选择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
??1.要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找好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2.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设置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可消化”,这样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每一位同学都有获取知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パ?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习的基础也不同,这是客观事实。有的同学基础好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就快,而有的同学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总是在知识的衔接上感觉到很吃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考虑和重视,以便于区别对待。比如:问题的设置和例题的选择,要考虑如何指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与探究?
?ァ纠?】倾角为300的光滑斜面上,有一长为0.4m的细绳,其一端固定在斜面上的O点,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0.4kg的小球在斜面上做圆周运动。
?ィ?1)请画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及轨道半径;
?ィ?2)请对小球在A、B点进行受力分析,并说明其向心力来源;
?ィ?3)小球通过最高点A的最小速度?
?ィ?4)若绳受以9.8N的力会断裂,则小球通过最低点B时的最大速度?
?ド鲜隼?题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解,再去研究我们在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继续作一些类似的引导工作。
?コ浞掷?用和查阅相关资料
??1.教材是学案制作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的根本
?ソ鲆谰萁滩牡奶饽坷瓷柚梦侍猓?势必导致学生厌倦,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学案制作的时候适当选择配套的同步资料与教材中的内容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够丰富,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配餐要考虑本节课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思与巩固
?ヒ虼耍?选择合适的配餐习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的有机结合。当然,配餐习题也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质疑型问题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础性的练习与重在发展性的练习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物理练习系统。题尽量少而精,作业要适量。
?パО傅哪谌菀?与教学方法、教具相匹配
?パО钢谱饕?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我们通常采用的有:启发探究法,实验法,讨论归纳,分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具有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变换,只要能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潜能。
?チ硗猓?涉及到物理学史的内容,学案中可给出科学家小故事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可以讲一讲天体物理学的创始人:伽利略、开普勒、第谷等物理学家,对推动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适当的物理学史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ゼ?体智慧的结晶
?バ驴纬瘫曜枷露岳鲜Φ囊?求越来越高,同时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要处理好学案、配餐的制作与集体备课的关系,简单的来说就是教师注重集体的力量,每次提前一周安排一位老师备课,在教研活动时或其它固定备课时间讲解这一章节内容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例题的选择等环节,其他老师可以讨论、补充。应注意几个问题:(1)平等合作无保留。本着互相尊重,合作的氛围,备课组教师都有明确分工,尤其专项复习时,合作方式更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也给每一位老师自己研究得很大空间。(2)整体安排顾大局。集体备课要纵览全局,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内容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统一的整体。(3)超前意识不拖拉。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般提前一周集体备课。(4)反思意识促进步。上周的学案和配餐经实践后,把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新的改进,使我校学案不断发展进步。
第二篇: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2005我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随着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发生根本的转变。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主要体现在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合作的精神、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一、课程标准
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较易理解,对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可能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
教材在这一节中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进行推导,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对教学案的处理应用,分析例题之后,可让几名同学同时做同一道习题,可能有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公式求解,也可能有同学用新学的动能定理求解。这样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同时,可增加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及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4、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
5、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4、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表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4、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5、通过推导与延伸,使学生领悟到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1、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即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
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猜想;
3)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4)全班讨论各种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
5)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归纳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1)归纳总结出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
2)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
3)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做动能定理的验证性实验;
4)综合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得到动能定理文字表述
和数学表达式,以及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5)通过例题,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
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6)通过实践与拓展来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7)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8)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篇:高一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高一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曾小康
【课 题】动能、动能定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动能和动能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教学难点】动能和动量的区别,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推理法。
【教学用具】斜面、滑块、铁球、木球、三角板、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功和能
2、动量
[学生活动] 略 [教师小结] 略 讲授新课:
[引 言] 我们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定性地来看,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将定量地表达物体的动能,同时寻找出决定物体动能变化的物理量。
[板 书]
一、动能
[板 书]
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用EK表示。[板 书]
2、动能的定量表达:EK=2mv[讲 述] 设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恒定水平合外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移动距离s,速度达v,则由
1v22[板 书] F=ma和v=2as得F=m·2s,即Fs=2mv,2[讲 述] 从功和能的关系可知,此式表示F做功F·s使原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具有了跟运动相对应的能量2mv。所以物体的动能:EK=2mv [演 示] 定性验证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
[讲 述] ①把滑块B放在斜面水平部分,让滑块A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滑下,与滑块B相碰推动滑块B做功,因滑块A下滑高度不同,与滑块B相碰时速度不同,对滑块B做功也不同,可定性看出,滑块A动能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212[讲 述] 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A,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与水平面上的滑块B相碰推动滑块B做功,可定性得到,滑块A的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板 书](1)动能是状态量:对给定的物体,某状态下的速度决定了该状态下的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
[板 书](2)动能是标量,无负值。
[板 书](3)动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1kg·m/s=1J。[板 书](4)动能具有相对性,参考系不同,速度不同,所以动能也不同,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板 书]
3、动能与动量
p2[板 书](1)联系:动能和动量都是状态量,且动能与动量大小间满足关系EK=2m或
22p=2mEK
[板 书](2)区别:
[板 书] ①定义表达不同:动能EK=2mv;动量p=mv,并且单位也不同。
[板 书] ②确定要素不同: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动量是矢量,有大小且有方向。[板 书] ③增量的计算不同:动能增量计算采用代数法,动量增量计算采用矢量法。[板 书] ④物理意义不同:动能变化用功来量度,动量变化用冲量来量度。[板 书]
二、动能定理 [板 书]
1、推导
[讲 述] 设物体质量为m,初速度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至v2,如图所示,在这过程中力F做功W=Fs。
[板 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V22-V12=2as
22v2v111得W=Fs=ma2m=2mV22-2mV12,12即:W=Ek2-Ek1
[板 书] 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W=Ek2-Ek1。
[讲 述] 注意:动能定理我们虽然是从物体受恒力作用沿直线运动的条件下推导而得,但可证明,当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时仍成立。
[板 书] 例题: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讲 述] 分析:飞机原来是静止的,初动能Ek1=0,飞机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外力是牵引力F1和阻力F2=kmg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飞机在跑道上滑跑一段路程s,外力对飞机做
23功,飞机的动能增加,最后达到起飞速度v,末动能Ek2=2mv,外力所做的总功W=F1s-F2s=F1s-kmgs,由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牵引力。[板 书] 解:由动能定理可得 F1s-kmgs=2mv
mv2 F1=2s+kmg
2125.01036023=2+0.02×5.0×10×9.8 25.310=1.8×10(N)
答:飞机受到的牵引力为1.8×10(N)
[讲 述] 从例题可以看出:
1、利用动能定理来解力学问题,要明确物体的初动能和末动能,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列出各个力所做的功,然后利用动能定理求解。
2、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
12【课时小结】 动能:Ek=2mv,动能定理:W=Ek2-Ek1
44【巩固练习】 课本P143练习三1、3 【布置作业】 课本P143练习三2、4 【教学后记】 略 【板书设计】 一动能
1、动能的概念:
2、动能的定量表达式:Ek=2mv(1)动能是状态量(2)动能是标量、无负值(3)动能的单位:J(4)动能具有相对性:
3、动能与动量:
p2(1)联系:EK=2m或p=2mEK
12(2)区别: ①定义表达式 ②确定要素 ③增量计算 ④物理意义
二、动能定理
1、推导:F=ma W=Fs= =2mV22-2mV12,V22-V12=2as
112、动能定理:W=Ek2-Ek1 例:解略
第四篇: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Wv2;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Wv2。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创设情境巡回指导指导调控精讲难点总结拓展课堂评价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回忆旧知自主学习讨论展示互动交流巩固应用反思总结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基于旧知的复习,提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Wv2,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时间控制在10min内。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EK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m12m2,v1v2,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v04m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1m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ss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EK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f,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F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L1,尔后撤去,再运动L2停下来,如何表述W合?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讨论展示学案,时间控制在8min内;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时间控制在6min内。⑴W合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W合=F合l; 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73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加深印象。
如果发生在多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W合=W1W2Wn 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典例引领,内化反思】时间控制在12min内.对例题1的分析与拓展:
方法体系上“引导学生分析题干中已知运动学相关物理量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受力分析,通过动能定理引导学生求解合外力,由此再求解某一分力,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加强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决。
总结出利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注重同一物理场景下的变式训练:如何求解阻力?末态速度?位移?时间? 给出拓展例题:
拓展例题1:如图71所示,用拉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拉力 与水平方向成角度,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滑行l1后撤掉F,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撤掉F时,木箱的速度?木箱还能运动多远?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动摩擦系数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Wf? 该题目着重考查合力功、正交分解和最值问题。
拓展例题2:如图72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倾角为,高度为h的斜面顶端A点无初速度地滑下,到达B点后速度变为v,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x0位移后停在C处,求:1.物体从A点滑到B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如果把物体从C点拉回到原出发点A,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
引申思考: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如果在B点放一挡板,且与物体碰撞无能损,以原速率返回,求最终物体停留在什么地方?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该题目着重考查多方物理过程中合力功、W合的理解,以及W合Ek在反复折线运动问题中的相关应用,属于提高性的题目。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表述、理解、应用中采取的思维方法,以及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以上教学过程中的着墨部分:【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和【释疑解惑】三部分。作业:教材P74:1、2、3、4、5;
五、板书设计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1、公式推导
2、动能的理解
二、动能定理
1、W合=Ek2-Ek1 物理意义: 理解:
2、应用 例题
1、解题步骤 拓展例题
1、拓展例题
2、六、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F?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l?如何计算恒力功W?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必须强调到位。
第五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剖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的地位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
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4、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感受成功实验、团结、协作的的魅力,体验探究的愉悦,激发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2、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3、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但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重点
1、利用实验法探究动能定理;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1、利用实验法探究动能定理;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类比讨论等 教学工具
铁架台(附铁夹)、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重物(带夹子)、刻度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动画)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②演示并观察现象
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④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最容易计算和测量的功是mgh,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v。因此,在教学中模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采取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科学猜想——数学类比推理——分析归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策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等展开探究活动。处理数据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以简化过程节省时间。具体操作如下:
一、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1.如何计算和测量重力做功?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 2.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呢?
二、创设情境——设计实验——制定计划
1.为避免漫无边际的乱猜,引导学生联想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讨论重力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根据mgh和测量v的方法制定、设计实验方案。
2.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选择最佳方案分析、补充,归纳出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装置图:
三、讨论、分析注意事项:
1.装置要竖直,尽量减小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纸带无初速释放,重物的质量和密度应较大, 以减小阻力,确保自由落体运动。
2.纸带30F合s = 也可以引导部分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并加以比较优劣。【媒体展示——应用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4)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课堂总结: 学生叙述
【媒体展示】
1、Ek=m v2
2、W总= mv22-mv12
3、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4)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布置作业
1.一物体速度由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关系正确的是()A.W1=W2 B.W2=2W1 C.W2=3W1 D.W2=4W1 2.一质量为2 kg的滑块,以4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 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A.0 B.8 J C.16 J D.32 J 3.物体A和B质量相等,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开始时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相同的水平力F作用下移动相同的位移,则()A.力F对A做功较多,A的动能较大 B.力F对B做功较多,B的动能较大
C.力F对A和B做功相同,A和B的动能相同 D.力F对A和B做功相同,但A的动能较大
4.一物体静止在不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1 kg,μ=0.1,现用水平外力F=2 N拉其运动5 m,后立即撤去水平外力F,求其还能滑多远?(g取10 m/s2)5.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倍,而小球与地面相碰后,能以相同大小的速率反弹,求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教学后记
这样的探究实验可测量性强,易于操作,便于处理数据,误差较小,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情趣——获得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也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样开展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创新、探索精神,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了探索的艰辛与快乐,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可谓一石多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