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种各样的声音教案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声音提出问题;能用尺子、鼓、橡皮筋等简单的器材作对比试验。
2.认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了解自然界存在的超声波、次声波等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对自然界中的声音产生探索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快慢有关。教学难点:
造成声音大小、高低的原因。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鼓、碎纸屑、尺子、盛水的瓶子和杯子、橡皮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声音的录音,如歌声、小孩的哭声、摩托车发动的声音、钢琴演奏声等。
2、谈话,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好听吗?学生谈听到这些声音的感受。(生活中的声音多种多样:有的优美动听,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美的享受,有的难听刺耳,影响人的情绪、生活。)
3、板书课题:10.各种各样的声音
4,。过渡: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大小,有高有低,那么声音与什么有关呢?(假设猜想:声音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方案,验证猜想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猜想,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方法验证我们猜想?
2.小组研究验证方法。
(1)小组同学讨论,形成共识。(2)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汇报交流。(3)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法总结:
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让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不同时拨动尺子末端,感受振动快慢,感受声音高低。向杯子里滴水时,杯子水面的高低振动快慢,做出对比,感受声音的高低。3.实施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做相关实验,教师巡视,从旁指导。(1)学生分组试验
(2)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如实记下实验现象与所得。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做相关实验,教师巡视,从旁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实验中解答问题,明确问题的重点。
(1)小组分别汇报各自做的实验,明确影响声音大小的原因,影响声音高低的原因。
(2)师生根据学生的实验小结:声音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声音大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快慢有关。
2.评价小结,适时鼓掌表扬。
利用“鼓掌”,进一步体验造成声音的大小与高低的原因。
3.认识其他种类的声音
生活中的声音多种多样,除了人耳能听见的以外,还有人耳听不见的声音,那是什么呢?
(1)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图,了解听不见的声音。
(2)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知道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有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当声音的频率高于人耳的听觉上线时,人耳就听不到了,这样的声
音称为超声波。
次声波:当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听觉的下限时,人耳就听不到了,这样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概括。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猜想和反复的实验,知道了影响声音大小、高低的原因。那么,你能不能制造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声音呢?大家动手试试看?(教师总结)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生活中你听到过那些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
2.超声波与次声波都是我们人耳不能直接听到的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继续研究吧,板书设计: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的大小:用力的大小 声音的高低;震动的快慢
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反思:
1.本课亮点: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猜想—探究”理念。在整堂课的研究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然后用生活中近乎游戏式的实验探究影响声音的大小与高低的原因。然后再通过图片与资料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让学生在听一听、玩一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
2、使用建议。本课的学习,试验的安排与设计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只要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可。
山亭区徐庄镇王庄小学 陈春萍
第二篇:中秋主持各样主持词
中秋晚会主持词
一、舞蹈:《秋月舞韵》
二、主持人出场
男:谢谢,谢谢*集团给晚会送来了如此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舞蹈,“*职工中秋联欢晚会--暨*歌手总决选”就在这欢快的《秋月舞韵》拉开了帷幕。
女:各位领导
男:各位同事
女:各位朋友,大家
合:晚上好。
女:秋风送爽,中秋月更圆。踏着时代的鼓点,我们又共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男:华灯绽放,天涯共此时。在这个万家团聚的节日里,我们*大家庭又欢聚在一起,共享这明月,共赏这美景。
女:此时此刻,天上的嫦娥想必也悄悄地探出头来,羡慕地注视着我们,……因为天宫太寂寞了。
男:此时此刻,月宫里的吴刚大概正手捧着桂花美酒发愁呢,……美酒邀谁同饮呢?所以他也只能羡慕我们。
女:是的。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千千万万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员工,才有了*这个大家庭的欢乐与祥和;也正是因为有了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和昌盛。
男:是埃中秋合家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撩拨人心的中秋之夜,使天下所有人都沉浸在“千里共婵娟”的幸福之中…
女:然而,却有多少*员工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一些员工仍远离故土、远离亲人,不能与家人团聚,默默奋斗在全国各地生产经营第一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男:对,我们应该将最诚挚的祝福送给他们。
女:这最美好的祝福还是由总裁来送吧。有请公司总裁*先生作中秋致辞。
三、总裁致辞
四、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和选手
女:今天这台晚会由*、*、*、*和*联合主办。(依次介绍各集团员工)
男:这当中还有一群很特别的人,他们(转载自百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三篇:声音教案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也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
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
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②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②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
一、实验
二、实验
三、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36、37页1,2、3题。
十、教学反思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声音教案
vffb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来源:肥城市老城镇中心幼儿园 洪云 【活动目标】
1、能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1、课件 :相关的图片及声音。
2、操作材料:金属、塑料等多种材质的自制乐器,小鼓、三角铁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由怎样让沙筒发出声音导入活动主题。
二、引导幼儿自由操作探究,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引导幼儿动手玩提供的材料,看一看,摸一摸,感觉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讨论: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幼儿探究怎样让身体发出声音。
4、教师小结:敲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搅水,水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三、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究声音的不同。
1、刚才玩的时候,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物体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引导幼儿动手试试、看看、找一找。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
因为材料不同、用力大小不同……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四、引导幼儿认识乐音和噪音。
1、通过听觉感受,使幼儿知道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2、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乐音与噪音的不同。
3、在情境中让幼儿学会减少噪音的做法。
五、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说到做到,把声音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
六、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唱着歌走出活动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光变变变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第五篇:声音教案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来观察并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感受“观察”在探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和物理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会通过实验探究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教学用具
尺子,音叉,烧杯,水等。教学过程
一. 设疑自探
1.通过大屏幕播放一组声音。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老师和同学的说话声,各种音乐声,小鸟的鸣叫声,电话铃声,庆祝胜利的掌声、、、、、、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呢?
2.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板书问题及课题。学生思考猜想。二. 解释合探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提问学生的猜想。2.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2)将尺的一端用手紧压在桌边,另一端用手去拨动,使其发声。(3)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师播放“鼓面上的小球跳动”,进一步得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振动发声”的例子?
(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1.学生猜想
2.学生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分析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可以听到老师的说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分析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播放“真空闹铃”实验。分析得出:真空不能传声。4.思考:宇航员们在太空舱外,要用电子通信设备才能交流,而在太空舱内,可以直接交流,为什么? 5.声音的传播速度 6.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 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四. 运用拓展
(一)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一道练习题考考你的同桌。看谁编得又快又好。
(二)课堂练习
1.将一只带有小锤的闹钟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闹铃敲打时,人______看见小锤的振动,______听见闹铃的响声;如果将容器封闭,并且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铃敲打时,人______看见小锤的振动______听见闹铃的响声。(填“能”或“不能”)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m/s,合______km/h。3.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能够传声,“土电话”表明______也能传声。4.下列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 A.酒精
B.氢气
C.棉花
D.真空
5.人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能把水中的鱼吓跑,是因为鱼能听到从哪些介质传播来的声音? [
] A.空气
B.土地
C.土地和水
D.水
6.伏下身用耳贴着铁轨的人总比站着的人先听到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C.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较快。D.以上说法都不对。7.在长为1000米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 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五.课堂小结 六.结束语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丹水二中
王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