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安徽省合肥市金湖学校
丁昭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说明文。文章用科学的语言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作为说明文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要学会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涉及的“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比较深奥,初二学生显得无从下手,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
(三)、教学环境分析
准备多媒体课件,力求画面富有美感和诗意,富有理性和质感,给人以激情文字的冲动,用画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既生动又平实的语言特色,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生动描写事物。教学难点:
1、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的逻辑顺序。
2、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采用:
情景联想法
涵咏品味法
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无时无刻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请大家看大屏幕,让我们先一睹为快,尽情欣赏!
在《非洲日落》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落日图,读两段描写落日的文字,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一篇说明文中,也有一段美轮美奂的落日描写,找到,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以美丽的落日图片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落日,研读描写段落。(1)我会读
正音纠错: 绮丽、坠落、殷红,全班再读。
【设计意图:殷红(yīn),其中殷(yīn)的注音是有错误的,多媒体的优势借以呈现,可以呈现已有的错误,直观,具体。目的是观察学生有没有关注大屏幕,有没有边读边思考,故意设置这个误点,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我会品
1、比较赏析
原句: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改为:有云时,天空会出现晚霞;无云时,则可能会出现蓝灰色暗弧,外面还有一层亮弧。学生探讨: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自由赏析
请学生讲讲这样的落日描写,美在何处?
用多媒体把美丽的景色展示出来,学生说,教师总结,再用多媒体展现。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优美,而且赏析这些优美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注意用修辞、描写角度、重点字词,内容和情感的三步法去赏析语句,语言要求规范化,其中潜移默化的渗透阅读方法。】
三、幻觉,研读说明段落。
1、我会说
①说图片
由“幻觉”一词从课文描写性内容过渡到说明性内容的学习,多媒体展示幻觉小游戏。师: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哪个圆圈大?
环子在动吗?
“大漠孤烟直,长烟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可意境博大。但落日真的是这样吗?――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 师: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大自然有时也像个调皮的小孩子,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些奇异的现象竟然大多是幻觉,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落日的幻觉》3-7段,让黄天祥来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视觉感知带动想象,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课文实质,还留着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②说课文
教师读第三段,学生同读4-7段,说说表达方式与第二段有何不同,探究落日幻觉的原因。明确要点:
①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②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2、我会填
①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或在书上标注。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产生幻觉的原因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不但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每次查找的过程都是对文本深层次解读和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②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师带学生简单复习
时间顺序:历史沿革、事物发展、工艺流程、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等。
空间顺序:建筑物的方位或参观者的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生理特点到生活习性等。
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按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明确:逻辑顺序 板书
③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环节我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而总结。】
四、拓展延伸
1、文学性拓展
①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和落日有关的诗句还有哪些?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另: 宋.范仲淹《渔家傲》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宋.寇国宝《题阁门外小寺壁》夕阳瞑色来千里,入语鸡声共一丘。
宋.张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清.黄景仁《都门秋思》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宋.李 觏 《乡 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唐·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高亭》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唐·李白 《登新平楼》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唐·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张 耒《和周邦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宋·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宋·孔平仲《禾熟》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科学性拓展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
①折射的铅笔②画中女孩③视频“海市蜃楼”
3、尝试性拓展
准备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有幻觉的图片,鼓励学生用简单的描写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给予陈述,制成知识卡片,挂在科技创新的墙报上。(课后完成)
五、总结课文
师生共同探讨哲理: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附板书: 落日的幻觉
落日 幻觉(描写)
(说明)
逻辑顺序
哲理(学生自由发挥)
教学反思: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平实,所以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讲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章产生兴趣。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以美丽的落日图片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我就以“我会„„”为线索,设置了“我会读”、“我会品”“我会说”“我会填”四个环节,为这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我会读”这个环节中,殷(yīn)的注音是有错误的,多媒体的优势借以呈现,可以呈现已有的错误,直观,具体。目的是观察学生有没有关注大屏幕,有没有边读边思考,故意设置这个误点,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会品”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优美,而且赏析这些优美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注意用修辞、描写角度、重点字词,内容和情感的三步法去赏析语句,语言要求规范化,其中潜移默化的渗透阅读方法。
“我会说”这个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视觉感知带动想象,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课文实质,还留着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我会填”这个环节中,不但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每次查找的过程都是对文本深层次解读和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填表这样的环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环节我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而总结。
“拓展延伸”这个版块我创新的分为三个内容,文学性拓展,科学性拓展,尝试性拓展。内容明确,目的明确,效果较好。
第二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有下加点的字注音并写会这些词: 幻觉________吟咏绮丽
殷红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作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
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比较体会下列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3)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日落的景观很美:太阳显得比平时大一些,颜色偏黄或偏红,当它快落下时,形状看起来有些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片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8、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9、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10、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课堂小结: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何娟
第三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每周五个词语 三个仿写句子 一首诗
一、入梦——走进“幻觉”
在夕阳的余晖里,霸王仰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头地走向陌生的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同学们,你又没有想到有如此多色彩的落日,竟然是我们的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多彩的落日,走进关于幻觉的诠释。
学习之前我们先欣赏几幅图画(PPT)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之前先检查有关落日和日出古诗句的积累
2、大声朗读课文,从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希望你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找出来,不认识的不懂得查查字典或问问同学。
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你小组认为重要的词语选两个写到黑板上,并把重点字,易错字注上音。
二、寻梦——寻找梦境般的落日之美
落日很美,到底美在那里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找出你们都看到了那些景象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是夕阳,我会______________,比如:我是夕阳,我会出现紫光,随机板书:
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2、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画家以颜色和线条描画事物,而作家则把文学当成颜色和线条,再现画面,作者笔下的落日美吗?找两个词概括。(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在第几段?
指名读3自然段
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什么段?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课件出示问题: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在结构上属于过渡段,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件出示:过渡段、承上启下)(同学们的找的非常准确),但你们可曾知道,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的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补充课题:的幻觉)下面,我们就走近美丽的夕阳,走近幻觉的诠释。
三、解梦——解读落日幻觉之谜
1、学习第4至7自然段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落日景象。文中能够解释这种景象只是幻觉的原因在文中什么位置?就接着这样的句子:我知道落日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至7自然段)
文章主要是向我们展示幻觉景象还是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下
落日真的变大了么?
(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其实它并没有变大。)至于原因,文章中没有说明。(板书:仪器观测)
4.教师小结: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探索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同学们,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文章前部分描绘了落日幻觉中的景象,后部分交待产生的原因。这属于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属于逻辑顺序。)(课件: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一种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 5.分析说明语言 文章是如何将说明的顺序如此清晰地展示出来的?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全文1——3节语言运用了描写,显得生动形象,引起了我们的的阅读兴趣。而4——7节就不一样了,它要阐述科学道理,就必须追求准确,防止读者出现理解偏差。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提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说明方法和一些字词的运用。
示例:第6段中“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备地说明了光通过空气时速度减慢了多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①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作比较)
②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③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④以后、一般来讲、看上去……
分析出: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另一个特色是准确性。
四、延梦——延续梦境之美、三点成面,只有当描写是三点时,才能立现画面的空间美。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在今天这个充满各式各样幻觉和诱惑的年代里。我们要面对别人给我们设计的美丽的幻觉。同时也要面对我们在不同环境下 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美幻的梦境
不管是曾经遇到,还是正身处幻觉中 我们需要停下脚步
稍做休息,睁大眼睛,认真观察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幻觉陷阱,还是幻觉美景?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走的更稳、更好、更美。
六、板书设计:
20落日的幻觉
现象(描写)
原因(说明)
变扁
光的折射 深黄、殷红
光的散射
暗弧、亮弧
大气层弯曲密度 紫光
叠合效应 变大
仪器观测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登乐游原》李商隐
《送友人》李白《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
第四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课文(1分钟)
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王维的眼中,落日是圆的,在黄天祥的眼中落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分钟)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初步学些事理说明文
2、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速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多媒体展示)
5分钟
1、圈点勾画出你不会读生字
2、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的任务有没有完成 出示多媒体 你们会读上面的字吗?
看样子这些字难不倒我们,不过老师还是要提醒同学们这两个字的读音 殷红
日薄西山 第一个任务完成的很好,第二个任务完成的怎样呢?
课文介绍了落日时产生的自然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评语 归纳简洁准确,我们的归纳中已经发现文中其实就写了2部分内容
自然现象和原因)
四、细读课文 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
6分钟
师:课文描写了落日时产生的哪些景象?多媒体出示表格
板书:现象
师:现在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你们还记得这些景象都出现在哪一段
(生:第二段)很好,我们发现这第二的文字很美,美的文字就需要我们用美的嗓音把他展现出来,把第二段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找 同时展示多媒体表格)
我们的表现真棒,一起来回顾
(完成表格)变大
颜色深黄、殷红、变扁
蓝灰色暗弧 亮弧
师:刚才我们朗读的这些现象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那是什么
板书:幻觉 师:你有什么证据吗?
(第三段)所以这第三段起着什么作用? 这里面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究造成这些的现象的原因。(多媒体出示问题
板书:原因)
10分钟 学生找,教师巡视
再次多媒体展示,回顾内容 揭示说明顺序
板书:逻辑顺序
精读课文,评析语言
10分钟
1.本文是一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以语言上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语言谈一谈。
(1)通俗性。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如:①第四段:“阳光中的短光波……要比长光波——红色光强10倍以上。”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③第七段:“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
(2)准确性。①第四段:“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②“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中的“一般来讲”,能不能去掉?(“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生动性。如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总结:本堂课对照学习目标你有什么收获?
小试身手
既然日落的景象如此美奂美仑,那么日出的景象又怎样呢?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第二段的写法写写日出时的景象。(多媒体展示图片)
作业设计
第五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虞城县稍岗乡稍岗一中:
王玉洁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所隐藏的知识,接近生活,再加上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对物理现象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很快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来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的原则。
二、设计理念
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利用所学,自然地逐步深入地探索未知,收获成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能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以课文为导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以课文为导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事物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电子白板
六、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激趣法
学习课文---阅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品析语言---替换法
牛刀小试---写作法
七、整合点诊断
虽说落日的景象同学们并不陌生,但是却很少有人认真观察过它的特点.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我便借助一些优美的落日图片或视频展示,带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落日的变化之美,从而激起学生深入探究原理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具体如下:
1.图片激趣,问题导入.
2.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图表并用,研读文本,突破重难点.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问题导入:
信息技术手段:图片展示
展示三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
图一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外面的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请同学们数数图二中有几个黑点?(一个也没有)图三中有几个转动的飞轮?(一个也没有)
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成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就叫——幻觉。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之前,利用图片激趣,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畅想,这样,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
(二)寻落日之美:
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视频,欣赏落日的美景。让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描述看到的落日景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找并勾画文中描绘了日落之时哪些美丽又奇特的景观。(圈画关键语句作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图片和唯美的音乐声中走进文本,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探落日之谜:
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1.默读课文4--7段,在书中划找、标注、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学生结合文本并参照落日图片解释幻觉产生的科学依据。填表格,梳条理.(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研读文本,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讨论,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品落日之韵:
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
本文是一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又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所以语言上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研读文本,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是否体现了这一特征。
提示:鉴别一个词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多媒体展示词语的替换,让学生做判断比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研读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采用替换法理解词语的妙用,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五)悟落日之理: 信息技术手段:图片展示
1.眼见果真为“实”吗?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图片展示)
(1)铅笔断了吗?(光的折射)
(2)姚明身边站着三个小朋友吗?(背景衬托,参照物)2.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结合文本,畅谈启示)3.教师小结: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体会不到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探索之路就是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同学们,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已有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牛刀小试: 信息技术手段:电子期刊
观察日出或日落时的景象,写一段描写文字。
写作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日落)前---日出(日落)时---日出(日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代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日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七)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图文并茂中突出了一个“美”字,每一张幻灯片都在柔和的色彩、流畅的画面中努力创设一种美的意境。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丰富、生动的课件具体化、直观化,为学生感悟文本,理解落日的幻觉及其原因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品落日之韵”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过于单一,可以用替换法作比较对照,也可以用删除法等其他方法从多个角度去品析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