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环节的三大转变
“三段七步式”课堂教学环节的三大转变
锦枝小学 黄汝婵
【摘要】:“三段七步式”是在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启动的,“三段七步式”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实施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而课堂是实施“三段七步式”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个最基本要素。为此,在新课改下,“三段七步式”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大转变,即:教师的角色、观念、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关键词】:“三段七步式” 观念 转变 发展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三段七步式”教学中,只有教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从教师职能来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受者,不再是学生唯一知识源,教师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教师是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学会学习的方法。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 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寻找知识大海的能力。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不仅要专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因个体的个性、兴趣、爱好、发展目标等因素不一样,所以在他们的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总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不再是执行者。归纳起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定位应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由学生的导师向学生学友的转变,教师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向学生精神教练的转变;教师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的转变;教师由蜡烛向果树的转变;教师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的转变;教师由封闭式教育向合作式教育的转变。
2、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发展。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努力,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 的实践渠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不考虑学生长远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教师认可的是学到了多少,升学了多少,并不是学会了多少,学会多少技能。而新课改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属性是: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学生就如树上的枝,虽然参差不齐,但都希望长成有用之材。因此,教学要改革,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课程改革。如果教师在心理对课改还存有顾虑,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就不能积极投身到课改当中去,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迷茫、困惑、焦虑、不安,觉得新教材知识无体系,内容没有到位,要点没有讲透,甚至会出现抵触课程改革的情况。所以,教师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进行“洗脑”,以彻底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3、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对过去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承创并举,既要重视基础又要强化创新,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减轻负担又要刻苦学习。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注重师生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三段七步式”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总之,“三段七步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要有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学生观。其核心成分是通过最优化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积极的,愿意并自觉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所以在“三段七步式”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举例、小故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态,然后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大胆参与,质疑问难
“三段七步式”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还要实现学生从回答问题向提出问题的转变,问题是学生心理需要与知识水平之间产生的困惑,科学创新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不懂的要敢于提问;要学会倾听别人回答问题,别人回答不完整或有错误,要在积极评价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问难,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体现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板书要边观察,边比较,边对 比,边筛选,边记忆,边思考,看能不能提出自己的全新观点,不能熟视无睹。
3、合作交流,学会学习
“三段七步式”课堂要塑造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要求师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在探索中增强探究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价值观和意义更重大。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愉快,让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创造处于最活跃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进取探索精神,形成创造性学习品质。生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竞争的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
1、教学过程的转变
“三段七步式”课堂教学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发展的这种发展应该是具有学生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而不应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的模式发展。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共同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成长过程中显现。为此,我们 要强调“三段七步式”的教学过程,强调“三段七步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所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展开。
2、备课向教学设计转变
“三段七步式”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原始才能为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的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起点。所以,“三段七步式”教学设计与以往的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从首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讲”,教师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的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的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地活动。总之,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达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终转变。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则需要我们在“三段七 7 步式”课堂教学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完善,最终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参考文献
[1]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7101.[2] 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2003年6月第2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29.[3] 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8115.[4] 钟萍.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15(2):50.
第二篇:新课改课堂教学的20个环节
新课改课堂教学的20个环节
一、课堂教育设计3环节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资源——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教案设计——教育学的结合点
二、课堂教学环节3环节
教学导入——沟通联系,乐中求知新知探究——主动参与,质疑创新总结提高——画龙点睛,教学相长
三、课堂教学行为5环节
讲授——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对话——轻松交流,积极思维演示——重视感知,建立表象指导——关注差异,合理有效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发展
四、课堂管理行为3环节
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个别教学——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课堂评价——真谛尊重,促进发展
五、课堂教学类型4环节
新授课——导放结合,授人以渔练习课——主体参与,个性张扬复习课——沟通联系,编织网络活动课——应用数学,走近生活
六、课堂教学策略2环节
任务驱动——学习的“催化剂”
问题切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第三篇: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理念的三大转变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理念的三大转变
仙游县锦溪中学 郑梅仙
【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它是培养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整体发展的总目标。它必须要求改变传统中学美术课单科美术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改变以专业学科为主和强调专业学科本位旧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要求学生“跟我学”被动的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威严的形象。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及新的师生关系,这三方面必须要有大转变。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美术教学理念 三大转变
中学美术课程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单科美术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依然存在以专业学科为主,强调专业学科本位,强调学生“跟我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明显偏离了新课改的方向。新一轮课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它是培养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整体发展的总目标。美术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将以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化为研究人的情感生成过程和反思过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育思想上,应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方式上,应将 “跟我学”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我要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及其合理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师生关系方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的威严形象,使学生不敢接近和沟通,重新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共筑进步发展梦想。
一
教学理念的转变——德育为先,育人为重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去寻找与人文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形象的小道理,使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中培育良好的道德风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作品较之于音乐文学作品、政治宣传等,具有独特的形象性、直观性、确定性,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于一幅画和一段旋律,人们应该更容易理解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作品的直观性。以美术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能借助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判断是非,明辨美丑,而且还能通过它们提升为高级的审美艺术和道德品质。我在上八年下册的美术《弘扬真善美》一课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我利用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了不同的美术作品,既能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又能揭露和鞭挞现实社会假恶丑。如陈冰青的《木头人》这幅粘贴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奈的站着,而周围那么多乘客却无一人让座的这一现实,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表现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道德意识的沦落,缺乏同情心,如同一群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作品尖锐地讽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呼唤人们要有同情心。透过这幅直观形象的粘贴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受到熏陶,从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稳定,更应该要正确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不断去完善他们的人格。作为美术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新课改的人文美术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学生不同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美术艺术形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使人文美术教育目标与人的内在发展需求相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从兴趣开始,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过去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 “跟我学”、“要我学”,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教育方法。新课改必须彻底转变过来,想方设法让学生“我想学”、“我要学”。新课改下,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经常用优秀的美术作品,电影、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主动、自觉和深入地学习美术。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教在欣赏作品时,首先要选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继续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一看,仔细观察,这幅画好哪里,妙在何处;去想一想,认真思考,这个作品作者想什么,要表达什么;要反复比较,体验感悟美术作品的美妙世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有趣学美术逐步发展到学美术很有乐趣,因为只有到了乐趣这个阶段,才会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进一步激发他们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欲望。有一次,在上八年美术《漂亮的手工灯饰》一课中,我展示了用环保材料制作的具有现代美感的手工灯饰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当他们了解到这些精美的手工灯饰都是由环保材料制作的,便纷纷想要尝试自己动手去制作。接着我让他们用他们自己身边普通材料去做,并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他们手脑并用,并能互相帮助,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精美实用的手工灯饰。从个个脸上充满高兴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一节课他们是过得多么快乐又有成就感。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学习美术效果愈好。另外,在学生作品评价中,尽可能找出他的亮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艺术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经常开展学生作品展,展示学生优秀的作品,让人们观赏评议,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受到人们的称赞,都会感到十分自豪,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实现人文美术教育目标与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
为实现中学人文美术教育目标,还应该构建一个科学、开放的美术教育体系。课堂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目标实现的主战场,但美术课每周只有一节,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还要尽可能将人文美术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努力打造中学美术教育“生活化”、“互联网+”化的学习新形式,使人文美术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使美术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学生情感抒发、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美术教育目标。
三
师生关系的转变——亦师亦友,相互尊重
实践表明,成功的人文美术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对话基础之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古今中外,美术教育反复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如果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态度粗暴,情感冷漠,鄙视接受能力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即使你水平再高,满腹经纶,课程安排再合理,学生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只会消极应对,有的甚至拒绝学习,乃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师生之间对话沟通、彼此交流就比较方便。因此,老师首先强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转变,用热情的生命去拥抱学生,以真诚的心扉向学生敞开,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就必然赢得学生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自然就乐于接受老师的传授和指导。这样师生关系自然就融洽、和谐。
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允许接受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差错。当学生出了差错时,要以平和的语气安慰学生,告诉学生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尤其美术艺术学习,每个人都容易出差错,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同时耐心地教育,帮助学生纠正差错。此外,要教导学生尊重老师的尊严和劳动,因为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对学生的最好负责,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最大关爱;如果老师放任不管,这才是对学生最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美术艺术学习是学生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谁也不能替代。要引导学生美术艺术学习和实践中要善于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与快乐。在师生真诚情感互动中,让爱飞扬,让梦飞翔。
结束语
以美育人,创美育人。教师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人文美术教育应该彻底纠正过去那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各种各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把美术教育看作仅仅是已知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过程,重新认识到人文美术教育是知识文化的再创造的过程。老师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热情和睿智的眼光去关注当下的现实,思考无限的人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美术学习与实践中,在共同的探究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不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师培训手册》美术(七—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2、《教师教学用书》美术八年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10月
3、《教育观察》(2011.5)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2011年5月
4、《美术教育学》 张道森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12月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本文结合参加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谈谈在新课改下应如何组织和设计化学课堂教学。
新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而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全面、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需要。在素质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新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位臵。那么,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该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呢?下面结合自己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解放思想,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所以,首先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的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具体的做法是: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发自内心深处去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学生喜欢你,他也就喜欢你的教学,并且愿意配合你,共同完成你的教学要求。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2.教师要学会幽默,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且幽默能驱赶学生的“瞌睡虫”。比如,在讲到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时,为了强调该实验要求两手并用,我故意卖关子:“杨过做不了酸碱中和滴定这个实验”。刚开始同学们很迷惑为什么我这么说,他们甚至有的猜,老师该不会看金庸的小说看到走火入魔了吧,这个实验关杨过什么事。过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后哄堂大笑,原来老师是为了强调左手怎么做,右手怎么做,而独臂的人确实难以操作该实验。这种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使课堂气氛浓烈了起来。3.教师应熟练掌握教材,1
巧妙设计问题并鼓励学生勤思考。现代课程观认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思考;而什么样的思考,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①。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轻信,不盲从,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乐于质疑。当他们踊跃发言时,多表扬多鼓励他们的个性化见解,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消除学生对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的顾虑,从而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安全感。4.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鼓励支持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课堂才不会有被冷落或被遗忘的角落,真正做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2)巧妙设计引题,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应运用最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和筹划,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这节课时,如果我们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学生一听就觉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接下来就可能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有趣的实验入题,特别是以一些现象显著的“好玩的”实验作为“开场白”的话,不但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可以这样引题:我们在初中已学过盐酸和饱和碳酸氢钠混合会剧烈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可做泡沫灭火器。现在如果改用硫酸铝代替盐酸做相同的实验,能否得到相同的效果?下面我们就用硫酸铝和饱和碳酸氢钠来演绎一场“英雄救火”的游戏,当学生听到有“好戏”看的时候,注意力就开始集中了,并急于要观看老师要表演的好戏。同时他们的心里可能就开始琢磨:盐酸和碳酸氢钠当然可以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灭火,而硫酸铝和碳酸氢钠都是盐,他们怎么能反应?甚至可以作为“十万火急”的灭火工具呢?所以当做完灭火实验时,及时提问:“用硫酸铝代替盐酸和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为什么反应同样剧烈?都产生了二氧化碳?”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 2
么盐与盐也能剧烈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得出结论,硫酸铝溶液中铝离子会结合水所电离的氢氧根离子形成弱电解质氢氧化铝,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酸性,从而能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时候再适时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盐溶液都呈酸性呢?”然后再告诉他们,科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接下来请同学们猜一猜学案中几种盐溶液的酸碱性。最后,当然“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测所猜的几种盐溶液的pH值。这样,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基本上都自己总结出了“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的水解规律了。我觉得这样的引题与生活密切联系,很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且中间设计了“大胆猜测”与“事实验证”等环节,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且乐于参与,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创设科研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化学这样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譬如,在介绍元素周期表时,如果一上课就拿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告诉学生这张表排法的妙处,这样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定势,认为所有的元素放在一起时,只能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而且世上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排法了。事实上,这节课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来编排元素周期表,并告诉学生只要体现元素周期律的任何图形都可以。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出了各种有创意的图形:有的排成了金字塔型,有的排成了鸟笼型,有的排成了圆圈型,还有的排成了“变形金刚”型,且这些图形都巧妙地体现了元素周期律。最后,通过评价并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想象力,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化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潜在心智来投入学习研究,并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克服思维定势,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传授式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以往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多做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传授式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接班人,既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实践创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人们更倾向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理念。但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探究式教学当成唯一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极端地看待探究式教学,无论什么内容、什么方式都拿来合作探究一番,满足形式上的丰富多彩,而忽略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硫酸的性质”一节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及强氧化性等化学性质,每种化学性质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说明,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中要完成所有实验的探究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处理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吸水性和脱水性,通过边作演示实验边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而“浓硫酸氧化不活泼金属——铜”这个实验则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并通过讨论得出产物是什么,怎么验证之。因为“浓硫酸氧化铜”这个实验的理论产物是蓝色的硫酸铜,但在实验结束后往往观察到的是白色固体生成,所以学生可能就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怀疑,并急于想知道白色固体究竟是何物,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来检验这个产物。如果该实验也同吸水性、脱水性的实验一样,边演示边讲解,把出现白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原因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就会因为我的“就照我教的来” 而扼杀,那么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困惑时,他们就习惯于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同时,适当采用传授式教学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既解决了时间限制的问题,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适当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录象、电影、电脑动画等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被引入了课堂,改变了以往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教学手段,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化学教学上的不足。比如在讲到离子反应的实质时,由于离子看不到,摸不着,也无法用一些模型来展示,所以学生对溶液中存在离子的概念很模糊。4
而用电脑动画模拟,溶液中当两个代表离子的“小精灵”手挽手溢出液面时就代表这两种离子间会反应生成气体,因此溶液中就没有这两种离子大量共存。通过这种形象的动画模拟不仅能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并不是代表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于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画面切换快,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并来不及记录一些重要知识。同时,为了使画面更清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一般要门窗严封,导致整间教室阴森压抑,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过度使用计算机,以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课堂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经验,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从而掌握教书这一门艺术。
第五篇: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余店中学余崇进“新课改”成了教育改革的前沿用语,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皈依。这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艰巨性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思想准备;没人能给现成答案,只能靠大家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研究。
人们在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批判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致力于生动活泼课堂的建构与追寻。可以说,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真实的生动活泼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参与。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东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
创造。这才能表现为积极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积极体验。下面笔者就对“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与研究作一探讨。
一、“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勇于自我创造。它以英语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探求皮亚杰发展认识论与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的精要,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英语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构建的原则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涉及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渗透和转化。探索构建“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英语主动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跃上新的台阶,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操作上的依据,便于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也可称为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而形成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初步构建成“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启发、引导、主动、探究、言语、交际。
即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小结——巩固提升,每一循环,模式研究工作就进一步获得改进和提高。在模式构建中,我们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两个层面,形成模式各环节操作的内部结构。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激发主体持久的兴趣,把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引发学生注意,教会学生观察,通过“呈现问题”,将呈现的内容(图片、文字、物体等)转化为主体的“知识客体”和“现实客体”,使即将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更加流畅、和谐。重视教师主导作用,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呈现的内容及目标。力求提供直观的,接近生活实际的、幽默的引人入胜的材料,以缩小主体与知识客体的距离,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引导主体根据呈现内容展开思维,同时激发情绪迁移,使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