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3:2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

第一篇: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

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

(一)吉大附中 郭淑琴

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或创造性地讲述这六则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在《天问》中“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提问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的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答屈原的问题?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纪、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神话女娲造人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古代先民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形成世界等三大类。《盘古开天地》属于由巨人化生万物这一类。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翻译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混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甿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故事的主题。

1.概括本则神话写了盘古有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有侧重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浑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为好的鸡蛋清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坚实。

3.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

4.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世之功,化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比较夸张地突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作“开天辟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应,既神奇又合理。6.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四、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合泥作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作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它的神造人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娲补天》

五、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语词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蛟虫

六、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 渲染弥天大灾,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天下太平。

七、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故事的主题。

1、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地塑造起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对偶。

2.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 断”“ 杀”“ 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和救民犯险精神和勇敢果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

3.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4.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的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的赞歌。

八、总结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是以其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九、作业布置:

①将这两则神话改编为白话神话故事,也可以创作诗歌。②预习其他几则神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曾这样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提到的两个神话人物是谁?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 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二、教师范读,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发鸠 柘木 喙 乌

逐走 入日 河渭 大泽 卒 古代的天干地支 饷

踏石

三、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分析人物形象及意义。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什么?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2.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 ——状貌: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叫声:其鸣自詨

来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感受:有了这些描摹和叙写给人感觉故事之真实可信,仿佛实有其事。另外,其状貌形小美丽,与东海相比更敬佩她的勇气。“其鸣自詨”或是招魂般让人悲怜或是自励一般让人振奋。既是炎帝之女又是冤魂所化,自然有了神性,是一种不屈精神的凝聚。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常”

3.刑天的名字怎么来的?他最为可贵的精神体观在哪里? ——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叫他为“刑天”。永远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4.你如何评价夸父追逐太阳的举动? 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不量力,却是豪迈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上古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而夸父那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也时时鼓舞着每个时代的弄潮儿。

5.大禹为了治水都付出了哪些代价?从中体现他怎样的精神? ——禹娶妻后,冷落了妻子“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往复治水”。而且《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说明他弃家庭而不顾。下文“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而去”“化为石” 妻子因其状貌羞惭而死。可谓家破人亡。也同其父一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6.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偷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你比较一下,他和鲧有什么异同? ——洪水是天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手段。中希神话皆有这一内容。不难想象,在洪荒年代,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鲧受命治水。为了抗洪,解救百姓,鲧不得不去偷息壤。鲧说:“此非寻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够孳生不穷,如子息一般,是上帝御水的宝物,寻常的水,可以用寻常的土地挡它,现在是天降的大灾,非用上帝的宝物决不能治,现在竟被某偷窃来了,这是人民之幸也。”又说:“此物必须偷窃,若先向人说明,或掘取的时候有了人声,掘的人固然立即就死,那块地方亦顷刻遇到大灾,所以不能不用偷窃之法了。”

神话说,鲧是一匹白马,这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就是天帝。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去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验,只用少许,便积山成堤。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马上派火神祝融下来,把鲧杀死在羽山,夺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鲧的精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之中,他孕育了儿子禹,让儿子具有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

普罗米修斯与鲧的处境有些相似,希腊神祗的最高统治者宙斯规定:人类必须宰杀牲畜向他祭祀,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身为人的领袖的普罗米修斯义愤填膺,决定把人类从这种沉重的负担解救出来。他偷偷登上奥林匹斯山,窃取了火种,带回大地,使备受严寒和饥饿煎熬的人类得到温饱,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山岩上,而且每天夜里让一只兀鹰来啄吃他的肝脏。

面对残酷的迫害,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他的内脏每天重新长好;他的叫喊声使兀鹰惊慌地飞走;他的双眼始终闪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专制的天帝和宙斯对于偷窃他们的宝物的鲧和普罗米修斯不肯善罢甘休,给以严厉的惩罚。但人们所崇敬的并非拥有赫赫权势的天帝和宙斯,而是为人们谋利的英雄鲧和普罗米修斯。

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固然伟大,但鲧更伟大,鲧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远远超过普罗米修斯。鲧为解救百姓于洪水,他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孕育儿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我们的先民歌颂的就是这么一种高尚的精神。

五、理性思考,归纳扩展。

1.神话故事中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 神话中的情节设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它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

——神话故事中的事情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么特异的人和事发生。——情节离奇。——想象、夸张。

2.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自然观象无法解 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神”的形象。

3.举例说明这样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文人创作的影响。——比如:

在屈原《楚辞》中就提到了我们在上古神话中常见的太阳神羲和的形象,他是用六条龙驾车的太阳之神。

我们熟悉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其中的天鸡是在神树上叫醒天下群鸡的神鸡。

神话除了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在小说上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比如: 启的出生又和我们所了解的《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胜的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小说《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浪漫主义这一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包括我们上面提及的屈原、李白等很多浪漫主义文人提供了创作的不竭动力。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的文言字句,感悟了神话英雄的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神话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并感受到想象夸张这种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仍能在反复的朗读中回味先民带给我们的思考。

七、作业布置

选出感受最深的一则,写一篇读书笔记。

八、板书设计。

精卫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强意志的化身

人物 刑天 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夸父 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

鲧禹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神话特点 人物——人兽合一

情节——虚幻夸张

第二篇:古代神话论文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授,我对古代神话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神话故事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夸张的虚构了一些诸如创世的神仙、破坏人间的鬼怪之类的形象,并且把自然力拟人化。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神话则是严密体系,而中国神话是零散体系。中国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具有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还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的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渊源关系。同样,不少神话故事直接引发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素材。同样,艺术家们诸如《精卫填海》《白蛇传》《嫦娥奔月》之类的历史神话传说作品问世,也能更好的宣传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道德情操。,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样也积淀了代代传承的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不仅有对艺术家的灵感的启迪引导,同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由此可见,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以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为例,分析中国神

话传说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愚公移山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励志神话故事。它宣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通过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为真、善、美献身的精神。我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茅盾就曾说过:“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愚公的精神坚定不屈,坚持不懈,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坚信神话中愚公精神的现实存在,这也引发了正处在抗战时期的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源泉。

《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在印度,他创作了3幅《愚公移山》。徐悲鸿之所以钟情于愚公移山这个传说,可以说这是源于他的抗日情结。几幅《愚公移山》的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是想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因为徐悲鸿相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经过艰苦奋斗,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画家徐悲鸿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从他的画面空间布局来看,他做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不一,或瞠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动态都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老翁似乎正语重心长的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愚公移山这个古代神话故事不仅激发了画家家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灵感,而且在戏剧上也给众多艺术家很多创作灵感。

“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流传久远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过去从未在戏曲舞台上有所呈现,豫剧《愚公移山》恰好填补了这一不该空缺的空白。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的力量,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今年8月,《愚公移山》又参加了“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于8月20日、21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两场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豫剧《愚公移山》的艺术家们驰骋想象的翅膀,运用寓情于理、寓真于幻的手法,对寓言的情节格局、人物关系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和非凡的改造,设置出坚实而鲜明的戏剧冲突,确立了最高任务、总体悬念和鲜明的动作线。全剧没有停留在是“移山”还是“搬家”之类的概念层面的争论上,甚至没有多少移山场景的正面展现,而着重于展示描摹移山过程中以

愚为主的各类人物的心灵、精神、情感、命运的图景,编织出冲突强烈、情感沸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好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艺术创作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为依托,使得艺术作品通俗明了,增添内在精神气质,并适时宣扬自古积淀的传统美德,以激励他人。同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借当代艺术的创作更为世人所熟知并发扬光大,成为神话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第三篇:《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天问》中有言:“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提问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答屈原的问题?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神话女娲造人

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哪些探源,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

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阅读理

解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混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概括本则神话叙写了盘古的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

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混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为好的鸡蛋清

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坚实。

3.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

4.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世之功,化育 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比较,夸张地突

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

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应,既神奇又

合理。

6.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

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五、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

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

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

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

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

来的神话故事。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

娲补天》。

六、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狡虫

七、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

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

天下太平。

八、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1.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

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对偶。

2.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 “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

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

3.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

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4.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的赞歌。

九、总结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则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

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展现了她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

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

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惜缘

第四篇:《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知识,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理解离奇、曲折的神话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 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用现代汉语改写或创造性地讲述这六则神话故事。教学重点

1.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比较几则神话情节的共同点。教学难点

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开天辟地先辈耀华夏,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请同学们看这副对联,说说它 让你联想到哪两则中国古代神话?

——“开天辟地”让我想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创世的功德可谓光耀华夏。《女娲补天》,女娲曾平定了天塌地陷的灾难,造福苍生可谓“继往开来后贤转 乾坤”。(或想到鲧禹治水等,合理即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是怎样开天 辟地,又是怎样扭转乾坤,与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抗争的。

二、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研究这 两则神话故事中重点语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计

(一)”)

三、在阅读中了解神话的基本特点

1.《盘古开天地》探索的是什么现象?《女娲补天》寄寓先民怎样的愿望? ——前者探索了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

——后者寄寓了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获得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2.在神话中,盘古和女娲具有哪些神力?

——盘古不但开辟了天地,还用自己的身体化育了世间万事万物。女娲更是无所 不能,所有的灾难都由她一人来平息。

3.我们的先祖不能科学地揭示宇宙生成演化之谜,也没有能力战胜重大的自然灾 害,那么他们是怎样解释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的?怎样寄寓战胜自然灾害获 得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的? ——借助幻想、想象和夸张的力量。

4.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神话。神话常用哪些创作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 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 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神话。——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四、读了两则神话后,说说盘古和女娲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肯定学生合 理的评价)

盘古是一位有着超凡神力的巨人,他有开天辟地的神勇,又与天地同生,并以身 躯化育万物,是死而不已、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神话英雄。

女娲是上古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一位勇敢智慧的补天女神。在这段神话 传说中,女娲与“火”斗,与“水”斗,与“猛兽”“鸷鸟”斗,与“水怪”斗,同时她改造天地,具有过人的胆识和异常雄伟的气魄。女娲形象正是上古先民 积极征服大自然的可贵精神的象征。

五、指导学生用现代汉语改写文言神话的方法。

精读下边的材料,与课文进行比较,总结改写神话的主要方法。材料:

盘古开天辟地 袁 珂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 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 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 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 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 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 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 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 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 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 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 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改写的方法:

1.要认真阅读原文,对原文的思想、情节、人物等细加揣摩,准确把握,抓住它 的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确定改写要表达 的重点内容,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

2.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般内容一带而过,而重点内容要详写,加以细致描写。3.把文言改成白话,文言文的语言精练、不易理解,甚至一字多义,因此在改写 时不但要注意它的连贯,还要注意改写的意思不要与原意有差错。叙述故事情节 要完整、连贯,可加上过渡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改写《女娲补天》。第二课时

一、导语

《女娲补天》是以人类与自然抗争为题材创作的神话故事,想一想,在《古代神 话六则》当中还有哪些篇目与其是相同题材?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 那么《刑天舞干戚》属于哪一类题材的神话? ——以战争为题材的神话。

编者为什么将这几则神话编辑在一课里呢?这几则神话有哪些共性呢?今天这堂 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字典阅读文章,小组合作理解四则神话的情节。落实重 点字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计

(一)”)

三、分析四则神话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1.这四则神话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曲折离奇之处?

——《刑天舞干戚》中“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个有起因、有过程、有结局的事件,每个读者读至此处都会以为刑天彻 底失败了。可是作者却以一“乃”字将其起死回生,并让他“以乳为目,以脐为 口,操干戚以舞”搏斗不息。这正是情节的离奇之处,也使故事再生波澜,进入 高潮。全文只有30个字却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夸父逐日》中的“河、渭不足解其渴”,这实在夸张又离奇,更为离奇的是其 死后还能“弃其杖,化为邓林”。《精卫填海》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

《鲧禹治水》中男性的鲧“复生禹”,禹“化为熊”,涂山氏“化为石”,而且 “石破北方而启生”等。

2.这四则神话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 ——顽强抗争,死而不亡,死而不朽。(禹除外)3.对《鲧禹治水》中的两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

——鲧为治理洪水,甘愿替人民冒险,是为人民的安定幸福蹈死不顾,具有献身 精神的英雄。禹是公而忘私、义勇勤劳的英雄。

4.有人说《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和《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做的是一些徒劳的事情,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鸟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 反差。精卫对大海的抗争显然是徒劳的,但正因为她敢于以弱抗强,人们才如此 敬佩和赞美她。因为形体庞大并不是强者的证明,意志的坚强才是强者的本质。精卫填海的顽强意志遂作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而流传千古。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中都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的 记载。给人感觉他是异想天开,自寻烦恼。但看看各国古代神话中因太阳酷热给 人类带来灾难而产生的人与太阳搏斗的传说,便会使人联想到夸父此举实际上是 早期人类与自然搏斗精神的抽象和概括。所以,他的异想天开不是一种无聊,而 是一首人类无畏与自信的壮丽赞歌。

四、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人物给自己的精神启迪。(开放)

五、选择文中的一则神话,用现代汉语创造性地讲述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瑰丽的中国神话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出版)3.课外阅读《山海经》,准备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表演。

第五篇:《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古代神话六则

(一)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 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天问》中有言:“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提问 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答屈原的问题?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神话女娲造人 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哪些探源,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 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 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阅读理 解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混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概括本则神话叙写了盘古的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 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混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为好的鸡蛋清 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坚实。

3.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4.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世之功,化育 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比较,夸张地突 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 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应,既神奇又 合理。

6.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 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五、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 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 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 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 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 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 来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 娲补天》。

六、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狡虫

七、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 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 天下太平。

八、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1.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 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对偶。2.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 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

3.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 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4.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 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 精神的赞歌。

九、总结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则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 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展现了她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 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第二课时

一、导语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曾这样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提到的两个神话人物是谁?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这样 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二、教师范读,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 强调重点字词:

发鸠 柘木 喙 乌 堙 操 逐走 入日 河渭 大泽 卒 饷 跳石

三、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分析人物形象及意义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 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

2.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 ——状貌: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叫声:其鸣自

来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感受:有了这些描摹和叙写给人感觉故事之真实可信,仿佛实有其事。另外,其状貌形小美丽,与东海相比更让人敬佩她的勇气。“其鸣自”,或是招魂一 般让人悲怜,或是自励一般让人振奋。既是炎帝之女又是冤魂所化,自然有了神 性,是一种不屈精神的凝聚。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常”。

3.刑天的名字怎么来的?他最为可贵的精神体现在哪里?

——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 叫他为“刑天”。永远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4.你如何评价夸父追逐太阳的举动?这种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自不量力,却是豪迈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上古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夸父这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 的奉献精神也在时时鼓舞着我们这些时代的弄潮儿。

5.大禹为了治水都付出了哪些代价?从中体现他怎样的精神?

——禹娶妻后,冷落了妻子。“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而且 《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说明他弃家庭而不顾。下文 “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而去”“化为石”。妻子因其状 貌羞惭而死,可谓家破人亡。也同其父一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而付出了惨重 的代价。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6.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偷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你比较一下,他和鲧有什么 异同?

——洪水是天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手段。中希神话皆有这一内容。不难想象,在洪 荒年代,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鲧受命治水。为了抗洪,解救百姓,鲧不得不去偷息壤。鲧说,此非寻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够孳生不穷,如子息一般,是天帝御水的宝物,寻常的水,可以 用寻常的土挡它,现在是天降的大灾,非用天帝的宝物绝不能治,现在竟被某偷 窃来了,这是人民之幸也。又说,此物必须偷窃,若先向人说明,或掘取的时候 有了人声,掘的人固然立即就死,那块地方亦顷刻遇到大灾,所以不能不用偷窃 之法了。

神话说,鲧是一匹白马,这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就是天帝。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去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验,只用少许,便积山成堤。洪 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马上派火神祝融下来,把鲧 杀死在羽山,夺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鲧的精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三 年之中,他孕育了儿子禹,让儿子具有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普罗米修斯与鲧的处境有些相似,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宙斯规定:人类必须 宰杀牲畜向他祭祀,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身为人的领袖的普罗米修斯义愤填膺,决定把人类从这种沉重的负担解救出来。他偷偷登上奥林匹斯山,窃取了火种,带回大地,使备受严寒和饥饿煎熬的人类得到温饱,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罗 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山岩上,而且每天夜里让一只秃鹰来啄吃他的肝脏。

面对残酷的迫害,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好;他的叫喊声 使秃鹰惊慌地飞走;他的双眼始终闪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专制的天帝和宙斯对于偷窃他们的宝物的鲧和普罗米修斯不肯善罢甘休,给以严 厉的惩罚。但人们所崇敬的并非拥有赫赫权势的天帝和宙斯,而是为人们谋利的 英雄鲧和普罗米修斯。

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固然伟大,但鲧更伟大,鲧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远远超过 普罗米修斯。鲧为解救百姓于洪水,他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孕育儿子去完成自 己未竟的事业。我们的先民歌颂的就是这么一种高尚的精神。

五、理性思考,归纳扩展

1.神话故事中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神话中的情节设计具有 怎样的特点呢?它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

——神话故事中的事情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么特异的人和事 发生。

——情节离奇。——想象、夸张。

2.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 解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神”的形象。

3.举例说明这样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文人创作的影响。——比如:

在屈原《楚辞》中就提到了我们在上古神话中常见的太阳神羲和的形象,他是用 六条龙驾车的太阳之神。

我们熟悉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 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其中的天鸡是在神树上叫醒天下群鸡的神鸡。神话除了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在小说上也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

启的出生又和我们所了解的《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圣的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小说《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浪漫主 义这一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包括我们上面提及的屈原、李白等很多浪漫主义文人 提供了创作的不竭动力。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的文言字句,感悟了神话英雄 的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神话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并感受到 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仍能在反复地朗读中回味先 民带给我们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选出感受最深的一则,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

精卫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强意志的化身

人物

刑天

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夸父

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

鲧禹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神话特点 人物——人兽合一

情节——虚幻夸张

下载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 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设计(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神话三则》教案

    《古代神话三则》教案 教学目的: 1、 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 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 掌握“走”、“堙”、“废”、“济”、“溺......

    古代神话精神与中国2008

    古代神话精神与中国2008 班级:网传082姓名:王紫薇 内容摘要: 2008年是属于中国的,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不论喜悦或悲伤,我们都没有让世界失望。回想中华五千年浩浩汤汤的历......

    上古神话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产生的过程,精卫填海。2.掌握三者产生的先后顺序和文学概念。【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神话产生的过程。2.续讲精卫填海的前后过程。【教学准备】多媒......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课题:亚非大河文明中的古代埃及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介绍了古代埃及的位置,强调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政治的影响,以及尼罗河河水对古埃及的农业的影响,根据尼罗河......

    十八大团课教学设计

    “我眼中的十八大”团课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分析】 学习十八大报告内容,体会十八大精神内涵是对教师及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政治素养有着一定要求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及政治......

    上古神话《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整理后)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神话与传说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神话与传说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为中外神话和传说。期中《鲧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是精读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是略读课文。......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大全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