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济大学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美术(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专业(297学时)
1、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素描写生造型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法则。
(2)培养学生具有为专业所需要的造型艺术的敏锐的视觉观察力(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及较强的造型理解力、判断力)严谨的造型表现力(正确的写生步骤、写生方法及结合专业要求的表现技巧)。
(3)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记忆力和创造性的徒手表现力。(4)为色彩写生教学打好必要基础。
(5)开扩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艺术修养。
2、教学要求
(1)本大纲为建筑、城规、风景园林、工业造型等专业“素描”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2)教师应根据任课班级的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及教学的实际进展等不同情况,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在符合本大纲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学中允许、鼓励不同流派手法的发展。(4)写生对象的选择、写生作业的布置,不仅应考虑该作业所包含的造型基本功的训练价值,还应充分考虑该作业所包含的审美价值。
(5)素描学科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充分注意理论展开的系统、完整与训练实践的准确结合。素描学科又具有严密的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观察力、表现力等能力的培养,不仅贯穿素描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素描教学的归宿。素描也是一种艺术样式、素描教学的教学内容应有机的渗透着一定的艺术形式法则、美术史论基本知识、美术作品鉴赏等内容。
(6)教学方法应注意运用启发式。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内容(1)绪论
1、素描发展简史;
2、素描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作用;
3、素描在建筑、城规、园林、工业造型等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4、素描课“教”与“学”的特点及要求;
5、素描教学计划简介。
(2)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的轮廓写生
1、几何模型单体写生的取景与构图;
2、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
3、物体的形与轮廓。轮廓的比例,4、透视关系的观察与把握;
5、物体轮廓写生的步骤与方法。(3)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的明暗写生
1、明暗写生造型观的基本概念;
2、明暗写生的观察方法及观察内容;
3、明暗写生的步骤;
4、明暗写生的方法。“面”的分析与把握:“交界线”的分析与把握:“色调”的分析与把握; “空间关系”的分析与表现;
5、素描绘制技巧。
(4)花饰、浮雕、柱头、头部五官石膏模型明暗写生
1、本阶段教学首先包括前阶段教学的诸项讲授内容。同时又是这些内容在较复杂写生对象上的进一步深入;
2、素描表现的深入与整体性。(5)静物写生
1、本阶段教学首先包括前阶段教学的诸项讲授内容。同时又是这些内容在色调更丰富的实物写生中的进一步深入;
2、静物布置的构图分析;
3、静物写生的取景与构图;
4、“质感”分析与表现;
5、色调变化的规律与表现;
6、静物写物的表现技巧。
(6)石膏头像、胸像写生
1、本阶段教学为前阶段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入;
2、头部能剖及结构分析;
3、素描观察方法之深入;
4、素描表现的深入与整体性。(7)室内环境写生
1、室内环境写生的取景与构图;
2、室内环境的比例、透视、关系之把握与空间关系之表现;
3、室内环境写生对光色调的处理;
4、写生的步骤与技巧。
(8)建筑局部写生
1、建筑局部写生之取景与构图;
2、建筑局部的比例、透视关系之把握与光线、形体之表现;
3、建筑局部写生之步骤与技巧。(9)树木写生
1、树木的形体结构分析;
2、树木的写生步骤与表现技巧;
3、常见树木的造型特征之分析与表现;
4、以树木为主体的风景写生之取景与构图;
5、以树木这主体的风景写生之整体表现技巧。(10)建筑风景写生
1、建筑风景写生的取景;
2、建筑风景写生的构图;
3、建筑物的比例、透视、明暗、形体、空间关系之表现;
4、建筑风景写生中的各种造型方法与不同工具材料的表现技巧;
6、不同类型建筑物及其环境之综合表现。
4、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297学时,其中144学时安排在每学年的短学期中。下面是供参考的学时数。内容 学时数(1)绪论 3(2)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的轮廓写生 18(3)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的明暗写生 18(4)花饰浮雕、柱头、头部五官石膏模型明暗写生 27(5)静物写生 42(6)石膏头像、胸部写生 21(7)室内环境写生 9(8)建筑局部写生 6(9)树木写生 9(10)建筑风景写生 144 美术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城规规划和工业设计专业(246学时)
1、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色彩写生造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法则;
(2)培养学生具有为专业所需要的、造型艺术的色彩观察力(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及色彩感受力、判断力);
严谨的色彩造型表现力(正确的写生过程、写生方法及结合专业要求的严谨的水彩画、水粉画表现技巧):
一定的色彩审美鉴赏力;
(3)开扩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艺术境界。
2、教学要求
(1)本大纲为建筑、城规、风景园林、工业造型等专业“色彩”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2)教师应根据任课班级的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及教学的实际进展等不同情况,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水彩(写生)、或水粉(写生)的教学计划。
(3)在符合本大纲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学中允许、鼓励不同流派手法的发展。(4)写生对象的选择、写生作业的布置,不仅应考虑该作业所包含的造型基本功的训练价值,还应充分考虑该作业所包含的审美价值。
(5)本课以写生色彩学的讲授和基本训练为主。教学中应注意理论展开的系统、完整及与训练实践的准确结合。
色彩写生作为基础训练,具有一定的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观察力、表现力等能力的培养,不仅贯穿色彩写生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是色彩写生教学的归宿。色彩写生教学的教学内容应有机地渗透一定的艺术形式法则、色彩设计法则、美术史论基本知识、美术作品鉴赏等内容。
(6)教学方法应注意运用启发式,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借鉴——股金中外的佳作、名作、教师的作品、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可适当安排临摹,应当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美术展览。
3、教学内容(1)绪论
1、写生色彩概述;
2、“色彩”与专业(建筑、城规、园林、工业造型)的关系;
3、“色彩”课教学计划简介。(2)单体静物单色写生
1、色彩写生的工具、材料及其性能;
2、写生方法、步骤;
3、绘图技巧。
(3)单体静物色彩写生——原色系列构成——间色系列构成——复(4)色系列构成
1、单色静物作业的构图分析;
2、“色彩关系”的观察、分析与表现;
3、色调分析;
4、写生步骤与绘图技巧。
(5)简单组合静物色彩写生——以各种质感类型的物体组成各种类型的色调。
1、简单组合静物作业的构图分析;
2、色彩关系的观察、分析与表现;
3、色调的把握;
4、质感的分析与表现;
5、写生步骤与绘图技巧。
(6)简直室内部色彩写生
1、建筑室内局部写生之取景与构图;
2、室内光之色彩关系的观察、分析与表现;
3、色调的感受与把握;
4、透视关系、空间关系、质感特征之表现;
5、写生步骤与绘制技巧。(7)建筑风景局部色彩写生
1、建筑风景局部写生之取景与构图;
2、外光色彩关系的观察、分析与表现;
3、树木、天空、地面、水面、建筑物之表现;
4、写生步骤与绘制技巧。
(8)建筑风景简单构图色彩写生
1、建筑风景简单构图色彩写生之取景与构图;
2、外光色彩关系的观察、分析与表现;
3、色调的感受与把握;
4、空间关系之认识与表现;
5、写生步骤与绘制技巧。(9)建筑风景色彩写生
1、建筑风景写生的取景与构图;
2、外光色彩关系的观察、分析与表现;
3、气候、季节、时间、光照角度等对色调的影响及表现;
4、空间关系之认识与表现;
5、表现技巧之深入学习;
6、风景画佳作鉴赏。
4、学时分配
本课总计246学时,其中144学时安排在没学年的短学期中,下面是供参考的学时数。内容 学时数(1)绪论 3(2)单体静物单色写生 6(3)单体景物色彩写生 18(4)简单组合静物色彩写生 57(5)建筑室内局部色彩写生 6(6)建筑风景局部色彩写生 12(7)建筑风景简单构图色彩写生 60(8)建筑风景色彩写生 84
第二篇:大学美术欣赏课程论文
艺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术欣赏课程随想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我发现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表现形式多样,意义深刻悠远的艺术形式。老师讲课的内容和上课的气氛让我觉得很愉悦,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赏一幅画,从它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到它所真正表达的内涵以及再想象出画家在作这幅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跟着老师的思路的见解,我不仅领略到了大作的美还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
时代变迁,各个时代有它不同的主流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有人意识到人性的意义。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艺术家们创造了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以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首的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为了回归人性的自由,他们高举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或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或秀美典雅,高于平凡。艺术不再被教条所禁锢,人文的力量再一次被发扬出来。看着那个时代的不朽之作,即使是色彩不再光鲜,甚至不再完整,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们当年所能引起的轰动。同样在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完美绝伦的雕塑时,我也一再惊讶于他们那天神一般让人只能仰视的造型。复兴,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那一切曾经发生过,也会一直焕发夺目的光彩。在描绘教堂壁画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可以仰着脖子几天几夜,即使自觉已到极限,依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创作;为了逼真的描绘人的肢体动作,达芬奇不惜去盗取人的尸体,只为了解人体的构造,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做是难以被世人所认同的。对于达芬奇,似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我并不十分赞同这句话。艺术创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出来的。所以它们必定要经历某些不寻常的过程,而我们大多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且,就算是在做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干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解那些过程,我相信,这些艺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享受。
尼采说,美术是日神的造物,而与之相对的酒神则是掌管音乐的祭司。前者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如颜色的调配,画布的尺寸,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而在我看来,二者的美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颤。而那种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将拯救人于苦难的水火之中,甚至在人太过沉醉时发出警告——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告诉人们——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某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的时代特征,让那个时代的人选择接受什么样的艺术。因而如今你的我们在看美术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17世纪出现了巴洛克美术”、“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被主流大众所接受,才能流传至今的东西,被我们看成当时的艺术,而能够名留青史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因而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你发现了某幅因为种种原因而保存到现在的一幅画作,如果它的一切特征都在显示这是一幅印象主义的作品,而最终你被告知它完成于17世纪,而书上没有告诉我们17世纪曾经出现过印象主义。是不是想为那位不知名的画家叹息呢?但时代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情况我想也不会经常发生,首先就算有,因为当时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而连流传至今的可能都没有。更何况历史也会出现断层,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同时不断前进。当然,那些从事发扬美的画家,无论他们笔下的美是来自美好的事物或丑恶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丑恶中也有美存在,那种唤醒生命的,惊人的美。在他们的画中也有思考,哲学的思想,并不为所有人所理解的,而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当然对于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那也许是美的。比如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印象主义的画,人们一开始还因为太抽象而将之视为劣质品。
最后我们欣赏到了中国的美术。外国的绘画或建筑艺术,无论他们有多精致,多写实,总给人一种疏离感。而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了。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我一直都认为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但我想有些人对好的艺术品有着天生的鉴赏力,因为美是共通的。而学习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去了解和感受美术背后的故事。如果说科学技术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生存的话,那么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的是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了它们,生活才是完整的。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美术欣赏得到了一些心得。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创造美的意念。
我国的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经过各个时期艺术家艰苦奋斗,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文化。仅以中国绘画为例,不但指大量传世的卷轴画,还包括彩陶纹样、青铜器纹饰、帛画、漆画、画像砖、画像石、壁画、民间年画等,它们宛如烂漫春花,辉映艺苑。这些举世瞩目的艺术瑰宝,浩如烟海。因此,了解和欣赏祖国丰富的美术作品,可以使我们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遗产,领会古代艺术美,从而产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方面,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如果说,美术创作是创造美术价值的活动,美术作品(即创作成果)是美术价值的载体,那么美术欣赏和接受则是实现美术价值的活动,同时又是反作用于美术创作的活动。在本质意义上,美术家精心创造各种各样美术作品的目的,决不是纯粹的个人自娱行为,而是通过美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传达给人们,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作品达到产生一定社会审美效应的目的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只能是欣赏。没有美术欣赏活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就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完成自己的使命。
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美术创作与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美术创作不仅创造了美术作品,而且也生产了美术作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美术欣赏不仅最终实现着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价值,也反作用于美术创作。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品味和消费能力构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美术标准和不同的美术价值圈。各个时代的最高层次的美术价值圈,要求并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杰出美术家和美术作品。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
美术欣赏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能进化我们的生活。如: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笔记本与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地没自己装扮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没自己美化居室等等。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接受应试教育,中学时代对于美术也没有很深的了解。对美术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周一次的美术课,所了解的也只是几幅名画而已更别提美术鉴赏跟创作了。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对美术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了解了国内外的一些美术知识,也能够知道一些美术作品的创作的理念。总得说来就是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但是离精通还是有非常大的距离。
我个人觉得这次的学习对于我个人的修养和美术知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美术的观念。以前我总认为美术并不重要,考试也不会考。只有专门学习美术的人才需要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精通美术。但是现在我发现美术不是画画这么简单,其实美术可以表现很多内容,尽管绝大多数情况我自己都看不懂。
以上就是我学习美术欣赏的学习心得,我觉得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篇:同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4087 学分: 4 周数:4 大纲执笔人:周向频 大纲审核人:
一、实习目的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是景观学专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习安排在学生进入景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学习之前,利用已经掌握的景观规划设计、游憩学、景观生态学、风景资源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对园林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规划设计实践,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1态度认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
1.2认真调查、分析实践基地的现状和环境状况;
1.3分析实践基地在规划设计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划设计方案; 1.4培养进行景观总体规划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5团队合作、积极沟通、顺畅表达。
三、实习内容
2.1调查实践基地景观现状;
2.2分析实践基地景观园林规划与建设各层面的优缺点,分析其原因; 2.3调查实践基地所在区域、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及相关规划与重大建设工程;
2.4对实践基地今后园林景观发展与优化提出具体方案与建议。
四、实习时间
三年级第二学期后的暑假,为期4周。
五、实习方式及具体安排
4.1主要方式
1)由教师带队进行实地考查;
2)以参观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园林景观规划与现状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3)与根据项目要求开展资料搜集、专题研究、规划设计工作。
4.2专题研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并作为社会实践报告的一部分: 1)景观区域的现状分析与基础资料汇编 2)区域发展战略与景观对策; 3)场地环境问题与规划应对; 4)地域文化分析与规划思路; 5)场地功能与使用者需求;
6)新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3具体安排
1)在实习开始前一周,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布置实习任务,发放各类实习相关用品;
2)校外实习,为期1周,带队老师监督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记; 3)内业工作,为期3周,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进行实习总结;
4)实习结束前择日,参与实习活动的师生进行集体交流。
六、考核内容与方式
5.1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实习纪律、实习指导人员的评语以及集体交流时的答疑情况。
1.实习日记须记录实习期间的每日工作情况,字数不限。
2.实习报告(最终以A4文本形式提交),净字数不少于3000字,应图文并茂,内容要求如下:
1)本次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2)对实习地的整体印象;
3)对实习地景观环境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4)对实习地项目的背景和上位及相关规划的分析; 5)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改进方法等。6)其他社会单位或者指导教师要求的内容。
3.规划设计图纸及说明可单独成册或附在实习报告的后面。
5.2考核方式
本实习考核由指导教师负责,根据最终成果、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出勤、实践期间的表现酌情给分,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给分。
最终成果包括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请于开学后第一周内交与指导教师。迟交者成绩降一级,不及格者第二年重修。
参加校外实习的学生须提交一份由实习单位盖章的实习证明。
七、学生实习作业的保管
学生的实习报告,除交书面报告外,各小组集中后上交电子文件。统一保管于学院资料室。
第四篇: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美术国画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大学国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国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国画;美术教育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27-02
国画主要是指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起初并无确定的名称,古人一般称之为丹青,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一般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近现代以来为了与源自西方的油画相区别,故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大多是文人抒情写意之作,作品中的形象虽取材于自然,却又经过画家的高度凝练,与现实有着一定的距离,讲究的是抓住形象的神韵,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在画法上有着一定的程序。总之,国画的构图、用笔都有着很强的程式性。
国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时期的岩画、彩陶画,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等等,这些早期绘画为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法奠定了基础;两汉、南北朝时期,国画进入发展时期,对于绘画开始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提出了品评标准,这时期的绘画内容多以宗教形象为主,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隋唐时期,国画呈现了繁荣的局面;宋元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中,以山水画抒发情感成为一种潮流;明清时期提倡艺术的创造意义,给后世绘画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前进,国画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近现代以来,西洋画大量涌入,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此,国画教学也要弘扬时代精神,针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源问题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越高,教师教学的过程会越顺畅,教学质量也会比较高;反之,学生素质越低,教师教学的困难程度也会越大,教学质量也将相对应地降低。特别是美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的实践环节较多,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越发明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加速向普及化发展,全国各地高校在名誉和经济的利益驱使下,不论是否有合格的师资力量和成熟的教学条件,都纷纷开设美术专业,降低入学门槛,大量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很多学生美术基础不够扎实,综合素质偏低。另外,高考美术类招生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素描和色彩的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导致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强化训练,中国画基础普遍缺乏,这样的学生进入高校后无疑加大了中国画的教学困难。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以西方美学体系为基础,认为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强调西式的写实造型能力,而对中国画的临摹以及书法则重视度不够,形成以西方审美原则与价值取向作为基调的文化氛围。课程设置不合理,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一年级为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速写、中外美术史等;
二、三年级为专业课程方向,课程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四年级为毕业创作。大学生国画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国画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让大学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具有高超的绘画专业技能,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和画论的国画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达到普及专业培养的程度。
提升国画教育改革策略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国画的教学要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画的基本规律,注重笔墨的训练,强调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来体悟古人的笔墨气息,使学生的心、手、眼“合一”。人文画的教学要以线性素描融合白描作为基础课程,山水花鸟画的教学要以宋、元、明、清树石法及梅、兰、竹、菊画法为基点,深入学习传统,培养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弘扬传统人文精神,关注人生,注重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有修养的艺术人才。
设置合理的国画课程 在国画课程设置上要调整造型基础课程,在大一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接触国画,欣赏国画的美,让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国画的基本知识及形式、艺术特点、风格流派及其历史发展演变,熟知笔墨特点和作画技巧,了解国画创作的基本规律与方法,认识和掌握国画的分类及其工具特点,用描绘、构图等传统模式代替素描训练。重视书法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体悟中国画中笔墨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气韵,体悟“书”与“画”的“异质同构”;强调传统文学修养,倡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哲学名著,开设传统诗词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热爱,建构中国画审美意象,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笔墨品格与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增设画理画论、中国绘画史、中国书画鉴赏、设计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对中国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转变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创作教学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推动创作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汲取西方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艺术与教学成果,使中西方文化艺术在彼此交融、互补中共同得到提升和发展。坚持“传统――生活――艺术实践”三点支撑的教学内容构架和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专业训练模式。深化写生教学,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画面内容,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在写生时不要限定内容和题材,让学生自由发挥。中国画是意象造型,注重物象的精神气韵,往往赋予梅、兰、竹、菊以人的姿态和性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学习国画,通过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来理解画面组织和风格。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程式理法和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无谓弯路,更快、更科学地进入中国画的门道。
提高学生绘画理论素养 绘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对绘画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了解这门艺术的历史,才能够清晰地对画作进行评判。开设绘画理论课程,向学生推荐绘画理论方面的书籍,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人的哲学和审美观。不同于西方,对于画作只欣赏其好坏而不评论其私德,中国古人以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不仅仅是欣赏画家的画工,还要看其品德、学识,一幅画展现的就是画家胸怀中的天地,画作中的线条、设计、意景表现的是画家的学识和功力,人生经验越丰富,学识越渊博的画家,其画作表现的内涵越加深远。因此,要加强学生品德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结语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尊重学生的创造,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内容、方法、策略,通过学生的反馈,修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调整完善模式和方法的缺陷,鼓励学生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不同画种、内容、领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灵活,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