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课堂导入
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课堂导入 活动介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课,先从“课堂导入”开始。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让课堂导入更灵动起来。本次活动围绕“技术支持课堂导入”展开,主要包括课堂导入准备、课程导入实施、课堂导入反思三个环节。希望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提升课堂导入环节的质量。
活动时间: 三周 预期成果:
一节课的课堂导入资源包(包括教案、课件、实录、反思等)活动步骤: 1.课堂导入准备
选择本学科的一节课,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完成一份课堂导入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时根据课堂导入制作导入课件。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分析、课堂导入实施步骤、课堂导入使用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等。课堂导入的课件种类不限,可以是PPT、动画、资源网站、素材等。
2.课堂导入实施
按照课堂导入教案,将课堂导入课件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导入环节的实施过程录制成一小段视频,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没有录制条件的学员,可以将实施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
3.课堂导入反思
查看课堂导入过程的实录,结合培训学习,对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导入过程进行反思,完成一篇实践反思报告
第二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学地理课堂导入环节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导入环节的应用
喜河九年制学校 张远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就好比是活动的开幕式,需要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导入环节,一般安排在上课铃响后1-5分钟内完成,不应把这段时间简单安排作为整顿纪律、检查作业或者书写课题的时间,而应作为课堂的“暖场”的时间。
在短时间内如何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之中是值得研究的。脑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和理智相互作用共同支持或抑制学习情绪,情绪信息存储于长时记忆中,在大脑加工过程中具有优先性,可以阻碍或促进认知学习,情绪愉悦就能调动高级思维。这说明学生在感到情绪安定,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认知学习方面。一个人对一种学习情境产生怎样的感受,将决定其投入到其中的注意力程度。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这对我们课堂导入的方法增添了不少色彩。因为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整合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给我们的课堂里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地理这门学科,它反映的是千姿百态的地理风貌,变幻莫测的自然奥秘,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可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及学生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设计。例如利用音乐、视频、故事、游戏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导入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在课堂上个我常用的有:影(音)导入法、用时事,以事导入法、谜语故事导入法、以“奇”导入法、借助历史,以情导入法、观察地图,直接导入法。下面谈谈我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实际运用的例子和一些看法。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巧借声像,以影(音)导入 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大量的地理音像资料使学生耳目一新。在课堂中,把图像、音乐灵活的引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将《祖国首都——北京》时,我这样导入:利用北京名胜古迹、鸟巢、水立方已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图片制作加上“北京欢迎你”的歌曲制作成相册,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先感受北京的古典和自然美。然后提出问题:除了上面你看到的,对北京你还有了解?这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自己对北京的了解,在此有同学就会提到北京的历史古迹、地理位置、气候等等,从而就引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顺利成章的就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又如,在讲《亚洲自然环境》时,我播放《亚洲雄风》这首歌,同时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图片,利用其中的歌词“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引入亚洲地形的教学。除此之外,我的很多课在课堂导入中都根据实际运用到了图片、视频、声音的导入。
这样做可以为地理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地理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课件的片头加入视频影像歌曲等,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地理、把握地理。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因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巧用时事,以实导入
地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现实环境紧密关联,并能时时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发生在自身环境周围的事情最为关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时事导入新课,创设课堂情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赋予学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地理学科。如在《经纬网》教学中,我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新闻报道视频,定格在报道地震发生的地理坐标那一格画面。想学生发问:我们怎样才能快速的找到地震发生的地方,救援队员如何快速到达救援?学生在观察视频过程中就会知道通过经度和纬度这一地理坐标,从而引出经纬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这样学生就有兴趣去研究经纬网。又如我在《中东》学习中,充分利用美伊战争的时事视频导入,先请一位学生介绍战争的现状,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回答后,在突出“石油”答案的前提下,再点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顺理成章地、自然贴切地引出新课。另外,在学习《自然灾害》的时候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视频整合制作成视频让学生观看,同时提出问题:在视频中你看到了那些灾害?灾害发生后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危害?从而引出什么是自然灾害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发生的必备条件。逐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巧讲用谜语故事,以趣导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 ,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巧妙地利用猜谜、故事、游戏、谚语、民谣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枯燥的地理基础知识往往会使人兴趣索然。教师能赋予内容以趣味,则乏味的内容会变得韵味醇厚,学生不仅乐学,并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这在导入中是十分可取的。如在教学《美洲》时,我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入新课: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在移居西班牙后,曾先后四次进行远海航行。首次远航开始于1492年。他奉西班牙国王之命,携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到达马哈马群岛、古巴、三海等地,在以后的三次航行中来到中美洲、南美洲沿海地带,虽未能到达中国,却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线。15~17世纪,还有麦哲伦到了美洲大陆,这就是著名的“地理大发现”,它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新大陆”的面纱吧!又如,我在讲授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 单纯记忆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便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三伏天盖被子 ——武汉(捂汗)船出长江口—— 上海,两个胖子——合肥,双喜临门——重庆,圆规画鸡蛋——太原等等,简单的谜语、故事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对于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在猜谜语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很轻松地掌握了。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奇中揽胜,以“奇”导入。人们对新奇的问题总是抱有极大的猎取心理,有奇必有思,以奇引疑,以奇促思,这是地理教学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讲述《海陆变迁》时,我是这样导入:煤是由植物变化而成的,现在人们在南极洲陆地发现了大储量的煤层;在非洲和南美许多近赤道的热带地区,人们又发现了古代冰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们惊奇议论之时,热情洋溢地导入说“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真相吧!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借助历史,以情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情真意切地讲述,很容易激励和感召学生,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促进他们学习动机的升华。如在讲授《日本》时,可用深情悲痛的语调讲道: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在唐朝时期,漂洋过海到我国学习文化、艺术、技术、生产等。但众所周知,就是这个国家,在满清时期对我国大肆侵略,引发悲壮的中日甲午战争,并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在二战时,又大举侵华,有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为证:死亡34万人,烧杀奸淫不计其数,一个古城变成了尸城!沉默良久,然后在学生震怒未尽之时,再引入主题: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竟敢对我泱泱大国如此冒犯?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个国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观察地图,直接导入。借助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地图的观察直接引入新课,不失为一种简洁直观的导入方法。如在讲授《亚洲自然环境》中“亚洲大江大河”部分,新课可直接用读图法引入:读《亚洲地形图》,看看亚洲有哪些大河?分别有哪些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如此,既可培养学生的认图读图的基本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学习处理能力,并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举多得。
总的来说,无论是影(音)导入法、用时事,以事导入法、谜语故事导入法、以“奇”导入法、借助历史,以情导入法、观察地图,直接导入法,都是着眼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上,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符合新课改中“乐教、乐学”的理念。如果每节课我们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自身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使教学一开始就能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展开,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减少甚至免除管理课堂纪律的时间,这对提高课堂实效,创建学科教学特色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李丽琴
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强大而实用的教学工具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它的行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他们上课时总处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阶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绚丽色彩、迷人的画面,不仅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使之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可利用儿童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作软件动画引出课题,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了很久,走的又饿又渴,肚子咕咕叫,于是他们就坐下来休息,悟空叫八戒弄点吃的来,八戒答应一声就走了,不一会儿,八戒乐呵呵的拿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悟空说:“咱们公平一些,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吧。”八戒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想多吃一些,这样吧,那我就吃西瓜的八分之一,怎么样?”悟空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就把西瓜的八分之一给了猪八戒,八戒看了只瞪眼,这是为什么呢?这样有声有色的动画制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吸引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抓时间,争效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应改变过去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前,课堂上同学们练不几道题,而如今由于微机的配合使课堂的训练题量加大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
3、运用信息技术,减少数学学习的抽象性、复杂性。多媒体教学把电视机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它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复杂的几何图形外显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学生如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还要注意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把多媒体运用到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度使用。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把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做到适可而止。因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对学生造成“强刺激”,但刺激过长,就会疏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降低学习效率,使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住“度”。
(2)适时使用。对于教学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进行教学时,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达到教学最佳的效果。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多媒体教学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合理使用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享校内外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调控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实时监控学生,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练习或者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
(二)有利于实施个别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人机双向互动交流以及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的优势,就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各自的辅导。对“吃不消”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对他进行遥控辅导;对于“吃不饱”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小灶”,适当加深难度,多给弹性练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做到分层次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个别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三)有效促进学生互动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交互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第四篇: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初中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导入:课文题目的“门”是指什么门呢?你们见过这样的“门”吗?怎么样才能这个“门”打开呢?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去探讨课文的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听过这故事的同学来讲一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放音乐版的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学会唱,这样学生学会了唱歌,课文也就能够背出来了,也 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
四、直观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就可以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又同样可以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五、情感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心理学家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古诗歌的时候,我一般的做法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或先放朗读录音给学生听,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六、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准备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球体。课上,我先叫一学生到讲台上做个实验,让学生把两个球举到同一高度,然后同时放开,并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就此导入了课文。又如《松树金龟子》这一课,根据松树金龟子的发音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我让学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来回摩擦,然后解释说这就是金龟子的叫声,这样就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八、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三峡》中壮丽的景色,放映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时,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这三个地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就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要做得好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我认为导入还必须要注意一定的艺术。
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一些课文,既可用“语感”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多媒体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二、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三,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灵活的掌握,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新课导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好写作训练课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一个重点。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线的语文老师花了许多心血。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每到写作课,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头疼,产生畏惧抵触的心理。典型的写作课经常是这样的:两节语文连堂课上,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然后当堂完成作文,在下课后上交作业;或是老师当天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第二天上交作文。这样的写作教学形式,已经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了。为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媒介,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上好写作课,就显得很重要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好写作训练课,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 精心挑选适当的写作训练内容。
写作训练内容繁杂,并不是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训练目的明确、篇幅短小的训练内容,特别是方便学生利用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电子作业的训练内容,有助于上好写作训练课。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心挑选写作训练内容。
(1)片段作文。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写好片段作文,是写好大作文的前提基础。片断作文的训练内容,可以选取刻画人物形象,以掌握肖像描写的技巧。例如,刻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肖像,可以描绘一下自己的班主任长得是个什么模样,也可以描摹一下自己的同桌形象如何。训练环境描写以掌握环境描写的写作技巧,可以选取描写一个具体的场景。例如,可以描绘节日街头热闹的境况。可以再现山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2)实用类文体。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训练也很重要。实用类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较强的实用类文体写作能力,也是整体写作能力较强的表现之一。可以选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较高的实用类文体作为写作训练的内容。日常事务类中的条据、启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