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五个模块:
版块一:前置性学习。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版块二:课内阅读。领悟表达,学习、领悟写法。
版块三:口语交际。
板块四:习作。
版块五:课外阅读。好书推荐 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训练学生运用小标题梳理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用课文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引领学生欣赏语言,初步具备欣赏语言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前置学习
一、学生自学。完成下发的《前置学习单》中的任务。
二、小组展示。师生补充、质疑、点评。第一关:单元目标我知道。第二关:字词学习我最棒。第三关;课文朗读我出色。第四关:课文内容我知道。第五关:课外阅读我能行。
板块二 课内阅读
一、导语;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二、品读经典段落,体会感情。揣摩写法。
①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地方……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与海鸥》)
②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老人与海鸥》)
③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最后一头战象》)④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柔和地舔他的手。(《金色的脚印》)
(小组读段落,讨论体会到什么,揣摩作者写法─小组分享,补充、质疑、点评━)
三、尝试自由欣赏课文中其它的语言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段落,相信你们能找到这些句子。找到后划下来。
2.小组交流自己欣赏到的语言。3.汇报展示。
四、总结
我们学了这一组课文,不但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明白了作者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写,欣赏之后,文章已经属于你们自己了吧。
板块三 口语交际
一、导入
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动物可能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读读“口语交际”的要求,选择话题与同学交流。
二、话题
1.讲讲动物的故事。
2.扮演角色对话:小明劝爸爸别打鸟。
3.讲述了解到的伤害动物的事和自己该怎么做。
三、表达
比较以前学过的丰子恺的《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和我们这一单元的写动物的课文,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都用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不同:本单元侧重于发生在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板块四习作
一、导入语
二、教师引导 三.写作
1.选材:从以上话题中选材 2.描写方法的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四、讲评、修改
1.大声朗读——自我修改 2.交换默读——互相修改 3.全班展读——共同欣赏
评一评他的文章好在哪里?有什么好的建议? 4.根据所得——再次修改
板块五:课外阅读
好书推荐
一、提出要求,学生准备推荐的书籍
1、从下列书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准备向同学们推荐。
2、可以一个人推荐,也可以两人合作完成。
3、可以纯口述,也可以制作ppt.4、必须脱稿完成。
二、推荐活动
1、导语
2、学生报书名,教师课件出示。
3、一名最想推荐的学生上台推荐,点评。
4、小组内推荐,并选一名代表准备全班推荐。
5、小组推荐的代表推荐。评点。
6、老师推荐好书。
三、给心目中的推荐优胜者写颁奖词,分享。
四、小结。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儿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是常的行为。二.整体构思 模块一:认字与写字 模块二:朗读指导
模块三:积累与应用(口语交际与习作)学习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明白字的意思,学会本单元的新词,并积累一些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5、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单元重点
1、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教学时应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课时:12课时
模块一:识字与写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单元18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重难点:
1.认识本单元18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一.情景导入
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的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水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你是否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你是否想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感知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1.播放本单元朗读课件,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2.自读本单元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伴,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把课文读正确。4.小组汇报不能读准的生字,班内交流,查字典解决。5.汇报朗读,相机正音。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感知内容,自读课文交流认识,小组说三最喜欢哪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班内交流汇报,相机评价。
模块二 朗读指导 课时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一、初步感受关爱与奉献
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好人好事。评一评,哪个同学说得好。
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好人好事。
二、精读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一)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一、引情入境,乐学新知
1、出示课件:(录象:宇宙与地球)
师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个美丽的星球,它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
2、地球,你还想怎么称呼它?(妈妈,摇篮。)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2、交流生字:
谁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地球?”
3、快速阅读,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即宇航员的感叹)板书: 可爱、易碎。
三、精读感悟,品赏悟情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自己的疑问。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
⑴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
⑵抓住晶莹透亮这个词来想象地球的美,这正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愿意读给我们听吗?
⑶找到相同句子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补充,要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有不同的读法。
生:水蓝色“沙衣”──很美 你读读。
真好,谁还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好同学)⑷真美,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引读。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⑸说起地球的美,你还想读读哪个句子? 生:第一段第二句。
⑹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现在的情感呢?自己试试吧。学生自读这句话。
⑺谁还来读读,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你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吗? 从你的朗读还有你的表情都有一般浓浓的味道。我看好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一、二句。)
你们的朗读都让我陶醉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从地球的美感受到它的可爱。
⑻你们还从哪里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⑼你觉得地球可爱在它的无私,可爱在它的慷慨。
⑽知道慷慨的意思吗?地球妈妈都慷慨的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谁能读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⑾你还知道地球妈妈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交流资料)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地球丰富的资源,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慷慨奉献。
⑿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出示录像:
浓烟,伐木,焚烧,乱倒垃圾,随时意排放大镜,猎生物。发挥课件的情境功能,从领悟到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静态单一的课堂诸如了新鲜的火力,录象极具震撼力,它既是文本的拓展,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与开课时课件所展示的地球美丽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⒀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看到那么好的树被砍伐了很难受。
生:看到一股股黑烟,污染蓝色的天空,很心痛。师评:他们也熏疼了地球妈妈的心。
生:我看到河水都被污染了很心痛。
生:我看到了斧头砍在树上,就像看到地球妈妈的筋脉上。(同学们都受感染。)
⒁看到美丽可爱的地球妈妈如今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心疼、心酸,我们禁不住伤心落泪,我们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发出的那句感叹:“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课件出示这句话)⒂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呢?课文中写了吗? 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大家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读第四段。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装修,做家具,使森林受到破坏。
生:我看到了我周围的人都把旧电池乱扔,污染水资源。生:我看到人们买菜用塑料袋装,环境受到污染。生: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
⒃那你们怎样看待人类的这些行为呢?(可耻)这个词用的好,就用一个词来形容人类的行为。
⒄地球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婪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遍体鳞伤了。难怪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易碎那句话。)
⒅同学们,宇宙不是大的很吗?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住哇。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⒆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这段话?你们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
⒇既然我们不能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
⒇说的太好了,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板书:保护地球,造福人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1、老师看同学们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样吧,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对地球妈妈说的或是对人类、对自己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上面。
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小练笔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2、把你写好的,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倾听你们心灵的呼唤。师评:地球妈妈听到了一定会欣慰的。
3、同学们,你们真情的呼唤真的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珍爱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二).学习《鹿和狼的故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3.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造成了林毁鹿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这个故事的?
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读读课文1——6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读课文)
4、用心读完这个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的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特别深刻?有没有让你感到高兴、难受或打动你心灵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抓住5、6自然段重点分析。)(1)森林里的鹿没有了天敌——狼,在数量上有了什么变化?(由原来的四千只迅速繁殖到十万只。)十万只鹿比原来的四千只增加了25倍。想像一下,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对,那将是一场灾难。这十万只鹿对森林来说也是一场灾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指名读。(2)两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鹿群数量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两年减少了6万只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至少有100只鹿在死亡。看到这样的数据,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把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幸运活下来的那些鹿又是什么样的?受到饥饿和疾病折磨的鹿有气无力地走走、停停,一不小心就栽倒在同伴的尸体旁,再也爬不起来。森林被笼罩上了死亡的阴影。
(3)把生机勃勃的森林和面目全非的森林做对比。出示挂图(茂盛的森林),教师讲解:这就是美国亚里桑那洲的凯巴伯森林,在20世纪初叶,这里还是松衫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中出没。而到了1942年,这里却成了这幅光景(出示荒凉的图片)那里只剩下一些病鹿在苟延残喘。
(4)小结:曾经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不再美丽,草地没有了,灌木没有了,小树没有了,仅存的大树也伤痕累累。在那裸露的黄土地上,横七竖八地摆满了鹿的腐烂的尸体,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其间,徘徊着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面对此情此景,孩子们,你想说点什么?(通过指导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总统爱鹿却害了鹿,这道命令下错了。)
5、请默读课文7——9自然段。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体会。
6、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读懂了些什么?罗斯福后悔了吗?明白了什么?
7、总结: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的真实故事说明:大自然中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杀了狼不但保不了鹿,连整个森林也保不住。所以人类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益害,不能妄图改变他们之间的联系,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生物界中的这种关系。森林既需要鹿,也需要狼。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宠物兔撒野》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同学们,世界每年有1500种物种在绝,破坏生态平衡的事还在屡屡发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森林 狼←——→鹿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
(三)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学习《青山不老》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模块三 积累与应用 口语交际与习作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明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提出珍惜资源的建议,在交际中完善自己的看法,写建议书。3.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深刻含义,写出感受或将其编成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明确话题
1、快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说说你的感受。2、交流各自的感受
二、自主交流,探究方法
1、自读口语交际的学习提示,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交流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3.学生交流查找到的各种资源的现实情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认识到生活中的确存在各种资源浪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围绕话题,互动交流 1.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两个话题: 为什么要珍惜资源?怎样珍惜资源?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白危害性
如果浪费资源或污染环境的现象继续下去,会给我们的地球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二、分析可行性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最想改变的一种现象,和同学开展讨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进呢?这个建议你觉得在现实中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写成建议书 1.学习建议书的格式
(1)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有的建议书标题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
(2)称呼:要注明受文单位或者个人的姓名。
(3)正文:第一,可以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第三,表达自己的希望。(4)结尾:与一般书信相同(5)落款和日期 第三课时习作
一、定向观察,搜集素材
1.看图激起,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看图,明白漫画的图意
二、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学生读图,明确题意。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分析图意 3.完整的说说整幅漫画的内容
三、放胆试写,自言主改 回顾拓展
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交流读书方法 3.积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4.3.学习成语故事,明白事理。教学过程
一、回顾阅读
合作交流,本组课文的收获及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二、积累环保宣言
1.引导学生理解内容2.背诵内容。3课外积累
三、成语故事
1.默读成语故事。读懂故事的内容,思考:故事中那句话阐述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三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内容分析: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3)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几 分 之 几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
4、3/
4、2/
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 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 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所以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烩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一唱三叹 轻歌曼舞 靡靡之音 丝竹管弦 亡国之音 黄钟大吕 击节叹赏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龙蛇飞舞 龙翔凤舞 飘飘欲仙 飘如游云 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 汪洋恣肆 颜筋柳骨 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丹青妙手 活色生香 一挥而就 依葫芦画瓢 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呢?(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想。)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认为、以为。)
那么“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断句:“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在古代就说成——善哉!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很有气概地齐读)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仿说句子: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不能得。)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谁能必得之?(钟子期!)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非常高兴。)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交流所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没有!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背诵)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拓展阅读:《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贝多芬)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乐圣。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很有音乐天赋。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贝多芬简介。)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最后一个词“清幽”。(订正: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2)沉静而安闲。(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句子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两个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师板书课题,读课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教师相机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感受画作魅力。
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1)句子1: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句子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这是侧面描写了这幅画的魅力。
句子3:‚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 抓住关键的词体会:“诞生”,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画作很有魅力。’
(2)句子4:‚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
(3)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是第五、六、七自然段。)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出示第五段)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似真亦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整体。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4)我们再看看第六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
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出示整段)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读出这种感觉。
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齐读)你们再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师板书:神秘)
补充小资料。
(4)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第七段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回顾整体,积累语言
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作者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生读课文并试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出示简介)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这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五、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我的舞台》
一、了解作者,引入问题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 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3.引入问题:(1)“舞台”是什么?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
我在舞台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结尾,总结全文)
二、交流、讨论 1.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娘胎里,“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我”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后来,“我”一直跟随母亲演出。六岁时,“我”正式拜师学艺。几年后,“我”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
2.赏析几个句子:
句子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为“天才儿童”。
句子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句子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句子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这里抓住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写出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读一读,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3.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二、日积月累:复习积累背诵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物故事――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 姚晓丽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讲的是聋哑人由于勤奋专注,才有高超的画技。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目标应定位在勤奋专注,不懈努力,而不是身残志不残。
《父亲的菜园》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同一种精神,那就是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品味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分析
教材中涉及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整体思路
整个单元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达到预习目标。
模块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
模块三: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将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相联系,将读、说和写结合起来。
模块五:“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
模块六:实践活动与检测 模块一:预习模块
教学流程:出示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填写预习单——检测预习效果,解疑。
板块设计
板块一:出示预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组课文的专题,讨论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认识本单元的21个生字,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径自、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气馁、狰狞、贫瘠”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通读四篇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有初步的印象。
5.针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设计说明:学习整组课文,学生阅读量加大,预习时感觉无从下手,给学生一个预习的目标,这样在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避免盲目、简单的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先是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质疑,为后面得学习做 板块二:自学本组课文,完成预习单
一、预习单的内容设计
1.阅读
(1)自读单元导语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来写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是
【设计说明:自读单元导语,在导语中获得收获,这是把握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容最近的渠道。单元导语犹如一个指向标,有了对后面课文学习目标的指引,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2)阅读课文的题目
看到课文题目你猜到课文内容是什么?
【设计说明:根据课文题目进行猜测,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培养。】
(3)通读课文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喜欢)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课文中比较难读通的句子,划分节奏,再读两遍。
【设计说明:通读四篇课文,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在具体学习课文之前,要对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把握,对课文中的人物学生在读文后有初步的评价,引导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关注人物的特点。】
(4)品读
找出精彩句段,细细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让你心动?
二、质疑。
提示:自读课文前的提示都能理解吗?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能解决吗?解决不了标出来找同学、老师商量。在课文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三、感悟
读完本组课文,请分享你心里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良好的预习是课文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单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方向,获得预习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中完成预习单的内容,从词到句,到段到篇对本组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
板块三:预习检测
1.字词检测
2.朗读检测
1)出示文中的长句子以小组抽查的方式检测,并打出等级。
2)有感情的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组长评价并打出等级。
3.教师针对预习单的填写情况做出评价,并解决简单的疑问。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将预习的成果落在实处,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后面的环节中引起注意。】
模块二:整体感知
教学流程:资料的搜集与交流——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总结学习方法,抓住课文中重点句子解读文本——读课文,抓细节,品人物。
板块设计
板块一:资料搜集与交流
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
【设计说明: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共享搜集的资料,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出示课文插图,回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简单描述对图画中人物的了解,交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设计说明: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以课文中的插图来回忆人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与上一模块紧密联系。关于人物的品质,学生初读后都会有所感悟,鼓励学生将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
板块三:品味语言,感悟人物
以阅读《鱼游到了纸上》为切入点。
【设计说明:仔细观察,发现本组课文中或明或暗都有体现人物品质、精神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词。找到了这些词语或句子,就是找到了课眼,也就找到了全课穿针引线的支架和道具。】
1.出示一幅“金鱼戏水图”学生来评价。
2.这幅画和你在本单元认识的那个青年的画相比,谁画得更出色?说明理由。
3.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画的金鱼?“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人们评价的是否过于夸张,为什么?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4.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你们的理由。
出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交流体会并进行朗读训练: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没说过一句话。”(体会“呆呆地”和“静静地”,观察金鱼入了迷。)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体会作画时的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作画到了忘我的地步。)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看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设计说明:“人们对他的画的评价是否夸张?”引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更深入的去解读文本,自然地找出合理的理由,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让孩子们明白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是专注和勤奋,这是他赢得大家赞叹的原因。】
5.讨论“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有了前面对相关语句的解读,这已经不是难题,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解读,还可以联想“胸有成竹”这个词语来理解它们的关系。】
6.教师总结
过渡:一个题目,一句称赞在我们细细地解读下,对人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本单元中的其他三篇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么?
【设计说明:这样的小结既是对上一环节学习方法的总结,也为后文学习方法的运用做好过渡。】
板块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
1.以自主、合作式学习为主,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找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两篇课文中人们对罗丹和伽利略发出感叹的句子,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在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全神贯注》:“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批注。
3.小组内充分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引导孩子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找出充足的理由就是对重点句子的解读,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养成读书要不断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b.从“结果”、“都”、“的确”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引领孩子理解罗丹如何全神贯注,也就是重在理解第二自然段。
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让孩子们明白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特点,表现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板块五:自主学习《祖父的园子》
师:像罗丹、伽利略和青年人这些不平凡的人物身上都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光芒,令我们不得不心生敬佩。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作家王树槐给我们讲述了关于他父亲的故事,这样一位朴实的农家人,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
1.生自己默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批注。
2.全班自由发言,交流。
(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时所表现的勤劳,执着,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来谈论。)
3.从他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怎样称赞他?
如:坚持不懈、不平凡的农家人或农家人不平凡,勤劳朴实,执著自信„
4.在课文中有没有和其他三篇课文一样,一句对父亲的行为发出感叹的句子么?
出示:出示“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师:细细读这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在本篇课文中没有明显的突出人物品质的句子,学生不容易找到,教师点拨出示句子,让学生细细的品味,才能感受到这一句话表面上是描写菜园,其实文字的背后是说这块如翡翠一般的土地,正是父亲的坚持不懈的成果,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5.师小结:我们从具体的事例中了解了这些名人的事迹,通过读有关人物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无论是名人还是残疾人还是普通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执着,一种力量。
板块六:美读课文,表达情感
书中人物美好的品质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结合图画、设想情景读一读这些打动你心灵的句子。
【设计说明:在学完文本的最后,充分的披情入境的朗读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语言,更是自己内心感情的一种释放。】 模块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回忆人物——学习表达——体会观察
板块设计
板块一:回忆人物,学习表达方法
师:在本组课文中你认识了谁?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
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总结:写人物时要选取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
说话练习:以
的×××,为题,说一说你熟悉的一个人物,要以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物的品质或特点,注意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写人的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在前几册的课文中有这样的表达方法,在这里只做简单的提示。后面的说话练习,可以简单的同桌相互交流,这是写人的最重要的表达方法。】
板块二:对比读文,体会写法
出示:第一组句子
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的站在浴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过一句话。
2.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学生自由读两个句子,谈一谈发现了什么?在其他几篇里也有同样的写法,画出来读一读,小组内交流收获。(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并读出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一种特点。)
口头练习:说一说,你刚刚说到的人物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周围有人么,又说了些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
【设计说明: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注意不到,以这样的形式出示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领悟的到,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人物或者是描写人物。
第三组句子:出示
每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
(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在字里行间赞扬了人物优秀的品质。)
【设计说明:几组句子的对比阅读,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只做引导启发即可。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注意到课文的结尾处,学习结尾点题的表达方法。】 板块三:品味细节描写
师:在读本组课文的时候,那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来,读一读,并想一想写得好在哪里?
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小组讨论,这样的描写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小结:
师:通过读这些细节描写,我们的眼前出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动作等,人物都被写活了。这样的精彩的描写离不开作者的细心观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也能够刻画出更活的人物。
【领悟表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写人物,从文中体会到对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或心里描写似乎不难,但是学生真正下笔时仍有无从下手的,这就是没有关注到作者着所有的精彩描写都来源与生活中的细致而又耐心的观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这是写作的根源。】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内容:这是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选择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能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写一个“我”所敬佩的人。
2.注意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某一个品质。(语言目标)
3.感受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教学流程:回忆人物——选取人物——选择事例——妙笔生花
板块设计
板块一:回忆人物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板块二:发现身边值得敬佩的人。师: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1.说一说你最敬佩谁,理由是什么,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他的哪一言哪一行给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周围的人又是怎样评价他的?
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结束你的讲话?(落实到人物的品质)
2.根据提示小组内交流
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详细叙述的部分)
3.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4.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内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设计说明:由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写人物要由事件具体到人物的言行,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大的框架,再找出细微的语言动作进行描述等等,引领学生一层一层的构思。】
板块三:妙笔生花
1.列出习作提纲
题目:我最敬佩的人物具备的优秀品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
事件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草习作
3.自评与互评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与组内同学互评习作,写几句评语。
4.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5.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6.誊抄习作。
【设计说明:四年级下学期应该是习作从写段落实到写篇的过渡,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模块五: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
板块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可以小组内交流)
3.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4.运用:同桌交流,各自说一句话用上引号。
板块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提出不懂得词语,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查一查它的含义。
4.自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板块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