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导入教案
教学内容:课程导入 目的要求:
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要求;
2、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法教具: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提高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毕业设计水平、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基础
毕业设计概念 毕业设计过程 选题方法技巧 毕业设计开题
毕业设计类型
学术理论研究型 信息系统开发型 局域网络组建型 网站规划设计型 Flash动画型平面设计型
毕业论文与答辩
论文写作内容 论文排版技术 论文装订顺序 论文写作技巧 答辩目的意义 论文答辩准备
三、介绍教材情况:
1、本教材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规划教材《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唐红亮主编,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第二版。
2、教材图片:
3、教材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高等学校如何抓好毕业设计,大学生如何开展毕业设计”这一主旨,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着手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答辩的过程与技巧、成绩评定等多环节规划内容,并以实例的形式分步详细地指导毕业课题的设计。
本书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等各方面进行了修订,为大学生们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构思及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
本书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例题丰富,即学即用。可作为各类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材,也可供从事项目开发人员学习和参考。
配套光盘中不仅列出了书中所有毕设相关文档的电子稿及课题开发的源程序,还附赠了精心收集的作者所在院校近4年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供读者学习与参考。
4、教材目录结构:
第1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第2章课题选取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
第3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一——学术、理论研究型课题 笫4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题 第5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三——计算机网络组建课题 第6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四——动态网站规划与设计课题 第7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五——游戏开发与动画技术设计课题 第8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六——多媒体设计课题 第9章毕业论文撰写方法
第10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点
五、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2、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者影响毕业。
3、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按指导教师要求认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4、毕业生实习后因特殊情况不能返校者,应通过其它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不要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
第二篇:日语发音导入课程教案
导入课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日语的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部分,发音。就像我们的拼音一样,日语中我们称之为50音图。
一、五十音图(平假名)
首先介绍最常用的5个最常用的平假名,也是大家最常听到的5个。
あ い う え お 这5个发音是一行。
‘あ’看上去像是一个武术高手施展了一个扫堂腿,敌人肯定被扫得冷落花流水,啊的一声倒下去啦,所以读a。
‘い’通汉字‘以’,也念i,所以很好记的。
‘う’表示你发音时的样子,上嘴唇倾斜,下巴朝上撅,就发出了u。‘え’通汉字‘元’,读音稍微改变了一些,成了e。
‘お’是一个人帽子被风吹走了,他急了,嗷嗷叫着去追帽子,所以读o。要求学生念,和写,注意笔顺,还有抽同学起来念。
然后教完了あ行以后,我们要学习的あ段,什么是あ段,顾名思义,他就是像我们拼音中一样,带a这个音的发音。
あ か さ た な は ま や ら わ 这个就是あ段的发音,一共10个。
‘か’各位应该比较熟悉吧?在漫画中经常会出现这个字,表示卡卡的声音,这个假名应该记起来不难,再说,力量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索的,发ka也让人感到有力。‘さ’通‘杀’,仔细看的话,像一把匕首刺入了一个人的脖子,杀人啦,所以是sa。‘た’这个平假名通汉字‘他’,读ta。
‘な’这个平假名不太好写,但是记起来却不难。仔细看,上面的十字和点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缺口,下面的那个东西好像一个人在指向那个缺口,想像一下警匪片中,警察追捕坏人,但是拐了一个弯儿坏人不见了,一个警察扫视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了一个缺口,伸手一指,大声说:长官,哪儿!所以这个假名就读na 了。
‘は’这个平假名左边是一个人在翩翩起舞,右边是站成一条线的围观的人,有人跳舞给大家看,大家当然高兴啦,每个人都笑哈哈。读ha。‘ま’通‘马’,是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俯视图,读ma。‘や’通‘丫’,写起来有点像中文的也,读ya。
‘ら’这个假名相当好笑,你看那个人低着头蹲那儿在干什么呢?拉屎呗,那这个假名就是la了。
‘わ’表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突然裙子被大风给卷起来了,你看了发出就wa的一声叫出来了。
い き し ち に ひ み い り い
这个是い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き’是一把刀子在刻东西,已经刻了一点了,刻就是ki了。‘し’这个平假名像是一只喝饮料的吸管,所以念xi。
‘ち’这个平假名很像是七,虽然下面多了一些零碎,但也是七,你把它看成七就成了,很好记,读音是qi。
‘に’通汉字‘你’,所以读ni。
‘ひ’是一个人在微笑的笑脸,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能看出是在:)来,笑的有点大,所以
出声了,嘿嘿的笑,读hi。
‘み’看仔细了,左边那个小圈,还有点下垂,明显是一个大头的mimi。忍忍吧,为了记住这个假名,它就是个大mimi啦,读mi。
‘り’也是一个容易记忆的假名,两个人立在哪儿,自然就是li了。
教完这两段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日语中的自己我介绍
A:はじめまして。B:はじめまして。
A:わたしは __です。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B:__です。こちらこそ よろしく。
把这个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的练习
顺便交给他们一些日本人在做自我介绍时的一些礼节,比如鞠躬。
う く す つ ぬ ふ む ゆ る う
这个是う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く’很容易记,你把嘴的角度调整成‘く’的样子,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发出了ku音呢。’す’ 这个平假名看起来像挂在竹竿上的丝线,所以念si。’つ’ 看起来像个在吃东西的嘴巴,所以发cu。‘ぬ’通汉字‘奴’,非常好记,读nu。
‘ふ’充分展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就是上面的大头很小,下面的小头却很大,哈哈,好猛啊,是个大丈夫。读fu。
‘む’像一头牛,正在mu,mu叫着呢。
‘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幼女的‘幼’的草写,一看到它,就是yu了。
‘る’表示的是发音时的口型,先发‘L’音,此时你的舌头是向上翘的,‘る’的上半部分就是代表向上的舌头,下面是一个大圈加一个小圈,代表你发’U’音的时候,你的口型由大变小。所以你看到‘る’这个假名,自然而然就把它读出来了。
え け せ て ね へ め え れ え
这个是え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け’是一扇门,门锁被打开了,门自然就开了,读ke。‘せ’这个平假名是一只手在往口袋里面塞东西呢,念se。‘て’这个平假名引人注目的是下面那个半圆,像什么呢?像是孕妇的大肚子,看来是怀胎了,所以读te。
‘ね’的左边是一个小孩,瘦小柔弱,母亲在喂奶给自己的孩子,所以是ne。‘へ’这个平假名让人想起了大海上的波涛,读he。‘め’很像‘女’字,发音为me。
‘れ’我看着像礼品的‘礼’,当有人提着礼品来了,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冲人家喊,来来来,所以见了礼,你就喊le。
教完了这两段以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日语中的数字
れい、いち、に、さん、よん、ご、ろく、なな、はち、きゅう、じゅう。
A:おいくつですか。B:__才です。
除了这个对话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报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问其他同学他的号码。
お こ そ と の ほ も よ ろ を
这个是お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こ’是你读ko时的嘴型,嘴分得很开。
‘そ’这个平假名,讲了一个女人不守妇道的故事,这个女人啊,很不像话,下面露着肚子,好不风骚,所以念so。
‘と’是一个男人正跪在那里费力的脱裤子,所以读to。
‘の’这个假名我不想多讲了,这个是极其常见的一个日语假名,是‘的’的意思,读音是no。‘ほ’呢,还是大家在看一个人在跳舞,不过这次舞者在头上顶了一个盘子跳,这可是真功夫,有水平,大家都给她叫好,所以你见了也要叫ho。
‘も’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汉字‘毛’,日本人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一毛不拔,就狠狠心拔了一毛,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很好记,你看成毛就可以了。
‘よ’这个假名我看了一眼就记住了,因为它的样子就像一把钥匙,读yo就很自然了。
‘ろ’也是发音时的口型,上面是发‘L’时的口型,下面嘴大张着,这是在发‘O’呢,所以一看到‘ろ’你就张嘴发lo。
‘を’这个假名呢,代表比较刺激的事情,才会嗷嗷叫。‘を’好像一个人去游泳,先把一只脚放到水池里试一试水温,wo,好凉。
最后还有一个假名ん不要忘记
‘ん’很像汉字‘人’,发n的音,是一个鼻音。
二、浊音
有か、さ、た、は四行是有浊音的。が ぎ ぐ げ ご ざ じ ず ぜ ぞ だ ぢ づ で ど ば び ぶ べ ぼ
三、半浊音
只有は行是有半浊音的。ぱ ぴ ぷ ぺ ぽ
四、拗音
や、ゆ、よ这行和い段的连用。
比如把一个写假的地方画上一个方格子,那么小や、ゆ、よ只占这个格子的4分之一。
きゃ、きゅ、きょ ぎゃ、ぎゅ、ぎょ しゃ、しゅ、しょ
等等,但是い没有拗音。例: じゆう
じゅ
五、长音
例:
おばさん
おばあさん おじさん
おじいさん
六、促音
例:
はち
はっち きて
きって
七、拨音
ん的发音,重鼻音。例:
てき
てんき
布置回家作业,50音图每个抄5边。熟背50音图。
第三篇:教案导入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
一、咏雪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3.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陈寔(shí)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
四、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五、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第四篇:课程导入六种方法
课程导入六种方法
课程导入六种方法: 1.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温故要做到关联性、启发性,问题可从易到难。例子:【初中语文】——春
思路:先请学生联系所学习的古诗,再联系实际春天的景象;示范:同学们上课,请坐。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是描写春的呢?哦,我听到这位同学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听到那位同学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的古诗积累非常丰富。但大家说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春》,描写的场景可多了,有山、有水、有树等,我们一起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春的?大家记忆中的春天又有哪些景象呢?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的世界。.故事、寓言导入法
例子:【初中历史】——商鞅变法
思路:通过商鞅赏金立威的故事引入主人公;示范:同学们,在古代我国有一位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民不信任。就在集市的南门伫立一个三丈高的立杆,下令说:谁能这杆搬到北门,赏钱十斤。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没人去搬。这位改革家就下令增加赏金,这时就有一个人把杆搬到了北门,获得了赏金。大家想一想这位改革家是谁呢?好,我听到同学说:是商鞅。正确,看来历史知识很丰富。那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同学说:是为了让人们信任他。那为什么要让人们信任他呢?其实从长远来看是为树立威望,给变法做准备。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历史,进一步认识商鞅及其变法。.名言俗语导入法
例子:【幼儿音乐】——动物猜谜歌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思路:从日常用品出发,语调语音听起来活泼;示范: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猜谜语好不好呀?看谁猜的又快又准,好不好呀?听好哦,远看像座山,近看不是山,上边水直流,下边有人走。谁知道这是什么呀?这位同学说:不知道,没见过。那给大家提示下,是生活用品,下雨时可用到,是什么呢?有同学回答出来了:说是伞。非常好,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到了!看样子大家都喜欢猜谜语,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谜语的歌曲吧,边听边学。
4.时政类导入法
注意:要注意时效性、选材新颖。
例子:【小学信息技术】——如何优化计算机 思路:从家用电脑发生蓝屏现象引入;示范:同学们,老师昨天在家用计算机时,发现电脑蓝屏了,大家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同学说:是屏幕坏了。但屏幕坏了一般不是蓝屏,那是什么问题呢?有同学说:是软件坏了。那软件坏了是一个系统问题,而修电脑时往往重装系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大家会按照系统吗?看到大家摇头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重装系统?如何优化计算机? 5.游戏竞赛活动导入
适用情况:适用于低学段,要简洁有效。例子:【小学体育】——下压式传接棒 思路:采用接力棒比赛形式;示范: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同学们分成五个小组,来场接力跑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跑得最快?好不好呀?好的,现在划分小组,开始比赛。比赛结束了,有的小组很快,有的小组很慢。大家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速度呢?这位同学说:“缩短时间”那如何缩短时间呢?同学说:“传棒更快,时间更短”。对,这位同学说到传棒时间更短,这是一个重要方法。那怎样才能减少传棒时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压式传接棒。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实验导入
适用情况:理科常用,注意安全有效,演示规范。例子:【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
思路:做实验烧不化的手绢,在中间穿插注意安全;示范:同学们上课,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手绢被火点着会什么样?有同学说:会被烧坏,还有说:会烧黑。老师今天有一条神奇的手绢,不会被烧坏,大家信不信呢?不信,就好好看下老师做的实验。这有一个酒精灯,我现在点燃它,然后用镊子夹起手绢,放在上面烧。如果自己动手就要注意:第一,有家长陪伴,第二,要注意安全;开始燃烧了,请注意观察,手绢烧着了吗?烧着了。那烧坏了吗?请前面的同学看下。没有,好像里面不会被烧坏。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不想弄清原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知道缘由了。
以上为课程导入六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第五篇:趣味物理教案(课程导入) (3000字)
趣味物理教案
课题 有趣的物理世界 备课人 袁劲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了解物理学科属性
2.在欢乐中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八年级全册)
3.知道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4.把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理一理
5.掌握几个电学基本的物理替解法
重点和难点 1.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 2.能按步骤和要求解答简单的题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首先,来让我们看看武侠世界里的那些关于物理的知识吧。然后我们在就物理考试做进一步的应对复习。故事名字是《倚天屠龙穿越篇》在我讲故事的同时,希望同学们仔细听其中的奥妙哦。
二·正课
话说这一日,金毛狮王谢逊面对前来夺取屠龙宝刀的各路高手,不得已使出了独门绝招——狮子吼。你穿越到了武侠世界,是其中一个高手。为了应对金毛狮王的绝招,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1.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但还会继续传播 2.发生体(谢逊的声带)传播介质(空气)接受者(人耳)3.谢逊发出的是噪声,由发声体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4.一,在声源处(杀掉谢逊)二,传播路径(跑到身后的树林,让树木阻挡一部分声波)三,在人而出减弱(堵上耳朵)】
根据实际情况,你打不过谢逊,轻功再好,也跑不过声速(340m/s)只好选择了堵上耳朵。在一番声波的攻击下,各路高手纷纷倒地。而你却是唯一站着的人。“小 子,内力不错啊,居然在我的绝招过后还能站稳。”谢逊双目失明了,却好像能看见你似的。“你刚好离我34米。”
你非常惊讶,想着这个瞎子是怎么知道你站在那里,而且距离只有34米的。
【回声测距: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公式1/2·vt】 你不知道这个物理知识,就只好归功于谢逊眼睛下了,听力特别灵敏。谢逊轻功了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你带到了一个客栈。你急中生智,大呼:“义父,我是你的无忌孩儿。”
你看到谢逊原来阴狠的表情立刻变了。
“小声点,隔墙有耳!”谢逊说道。
寂静的夜晚,只有只有几只萤火虫在零星的闪烁,天空没有星星,月亮发出微弱的光。谢逊点燃一盏煤油灯。房间里有一面铜镜,在镜子里你看清了他慈祥的脸庞。你的影子随着跳动的灯火摇晃。
你脑海里想起了一系列学过的物理知识【1.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煤油灯,有的星星,萤火虫,月亮不是的)2.镜子里的像是虚像,正立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
面垂直,虚像)3.光的漫反射(看清楚本身不发光的物体)3.影子(光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形状与不透光物体相似的,光照射不到的区域。)4.小孔成像
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像的特点是倒立
的,实像,像的大小视物、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比,如果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比物小,反之则大】
“无忌孩儿,外面都结冰了,多穿件衣服!”说完,谢逊把他的披风脱下来,披到你的身上。但你还是在不停地哆嗦,谢逊心疼了,对你说到:“孩儿莫急,看义父用内力把外面的雪化了,让你暖和些!”
你喊道:“义父,万万不可!”
“为何?”谢逊茫然的问道。
你该如何向谢逊解释呢?
【提示1.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水0摄氏度结冰,100摄氏度沸腾)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溶化,溶化吸热(反之则反)】
你心想,反正谢逊是个古人,说这么多科学道理也讲不清楚,就说:“义父,这点风寒孩儿还是受得住,义父刚经大战,需要好好调养,切不可运功过度。”
谢逊长叹一口气,抚着你的头说到:“果然是个孝顺的孩儿啊!”
“应该的,应该的。”你口上这么说,心里却道,再把雪化了我非冻死不可。“这里真是鬼天气,雪下个不停地,本来要到中原去找你和你爹娘,不想却被暴风雪阻在这里,还不断被那些自认名门正派的人骚扰。”谢逊望着窗外抱怨道,“孩儿,你说这雪怎么老是下个不停啊?”
你该如何解释下雪这一现象?
【提示1.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水蒸气凝华而成。云:水汽凝结造成的。雨:水蒸气液化而成。雹:由小水滴凝固而成。白气: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固——液——气:吸热 气——液——固:放热】
“义父,这是上天看不惯朝廷荒淫无道,要灭掉蒙古鞑靼!”你义愤填膺的说。“说的好!”谢逊拍着你的肩膀说道,“不愧是翠山的孩子,像你爹,有一颗济世安民的心。”
你的脸微微泛红。
谢逊说:“天色不早了,无忌孩儿,你早些歇息,明天雪一停,我们就去回冰火岛。” 回去,对,你应该回去,你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武侠世界。你突然想起,你是看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的时候电视机漏电,遭受了电击,才被送到这里的。要回去就必须有电,天上的闪电电压太高,你会被击挂。
除了闪电,你又有什么办法发电呢?
【提示1.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符号q,单位库仑c 元电荷e=1.6·10的负19次方。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带的是静电。电子的转移,因为这样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人体静电的电压最高可达2万伏左右。在冬天干燥的空气里人体会带电,只要人一走动,空气与衣服之间的摩擦就使人体储存了静电。因此,当手触及门上的金属把手等导体就会放电,感觉就像被麻了一下。2.发电机】
在这种条件下,找个发电机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用摩擦起电的办法了。你心里想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预知你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其实物理也是非常有趣味性的,并不是一门死板的学科。而且,学好物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有益的影响。至少,我们不会被人问到一些简单的常识而一无所知,这样会被人当文盲的啊。还有,物理世界的神奇之旅还没有结束,没点看家本事,你怎么能立足于强手林立的武侠世界啊?熟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课后作业
1.熟悉本学期的所学知识
2.在本期最后一月里,认真听课堂上老师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