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技术学名著
10本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名著
1.《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2.《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3.《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即 94定义4.《教学设计原理》 5.《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Henich6.《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 Reigurth7.《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 8.《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9.《教育技术学基础》 10.《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 11.《教学技术经典文献》伊利12.Anglin
Critical Issues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学院终身教授大卫·詹纳森(David Jonassen)博士担纲主编,由来自以美国为主的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顶尖教育技术学家主笔的大型手册,它于1996年由迈克米兰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首次出版。后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获得了电子版本的有限传播权,AECT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在线浏览AECT网站上的电子版。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一版共分7篇、42章、1245页。此书极具权威性、系统性。本书作者队伍阵容整齐。全部是世界一流的专家,权威人士独到地见解、宽广的视野、丰富地实践经验使得本书领先的地位得以奠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钟爱就是明证,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十多种文字的版本,这个对于年轻的教育技术学领域是并不多见的。全书系统性强,基本含盖了教育技术学的最主要的领域,从基本理论,到各个分支,到不同应用领域。
研究手法独到,文笔深入浅出。开卷第一章,你就会被作者关于教育技术学先驱人物和早期历史的分析评论所吸引,从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者的研究功力,特别是研究手法的独创性。尽管是非常专业的书籍,但是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深奥的学术性,相反也照顾了读者面。
总体评价:美国教育技术学名著排行第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籍之第一本。
《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1996年出版发行,主编Anglin安格林教授是美国肯塔基 Kentucky 大学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1999-2000年担任教学开发系的系主任,曾担任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研究与理论部的主席。他所主编的本书荣获 James W.Brown 出版奖和 AECT的 DID 杰出著作奖。该是美国大学最经常被采用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材之一。一直是亚马逊AMAZON网站教育技术学图书销售排行第一。有52位世界顶级专家执笔撰写。这里介绍的是该书的第二版,主要的目标读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全书共分6个部分,38章。
第一部分 领域:历史与回顾 2章
第二部分 主要问题 8章
第三部分 教学开发 11章
第四部分 艺术状态、应用及未来展望 7章
第五部分 研究与评价 9章
第六部分 认证与专业发展 3章
基本评价: 作为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本书几乎涉及了领域内的各个分支。《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了全美上百位教育技术专家,历时五年之久,经过数次讨论,几次易稿,最后根据专家讨论的结果,由Richey和Seels持笔形成。本书代表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教育技术的最主流的理解,此书给出的教育技术的定义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的观点,定义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定义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成为最权威的一个定义。鉴于此书产生的影响,虽然发表没有几年,但是已经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学经典名著的行列,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的必读书目。
《教学设计原理》本书由R.M.加涅 L.J.布里格斯著;皮连生教授等人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4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接着第二章勾画出了始于教学目标识别到教学评价告终的教学设计9阶段轮廓。
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学习结果类型,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阐明了适用于习得这些技能的条件并指出了这些条件对教学设计的含义。这一部分还论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学生间的这些差异怎样影响教学计划。第三部分包括七至十三章,直接和深入地论述了教学设计的步骤。首先论述了教学目标、目标的分析和分类。接着为了确定合乎需要的教学顺序,为了导出单节课的教学事件,为了将这些事件与适当的媒体的选择相联系,这一部分还鉴别出了教学步骤。最后,第十三章描述了通过运用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测量评估学生的成绩的方法。
第四部分的总课题是教学的传输系统,其中包括设计的产品和原理在集体教学和各种个别化教学中的运用。最后一章和第十六章论述评价教学计划的方法。
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从一开始的关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假设出发,基于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学说和累计学习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在加涅之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就已经很多,但是只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模型,没有任何人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做到了这一点。加涅构建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至今尚没有人能够超越。最近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理论成果,比如Merrill和瑞格卢斯等人的工作都只是对加涅的学说的一种扩展,而不是完全的超越他。
《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本书完整地介绍了媒体格式,及其如何被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文展示媒体(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日常课堂活动。为课程计划和材料评价定义特性化模板,使学生能够开发专业文档集。文档集内容与ISTE和NETS-T标准关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内容。
本书目的是帮助教师把媒体和技术结合到教学工具中,并指引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学习。本书适用于教育技术专业中的计算机教学、教学媒体和技术课程。配合本书有 www.xiexiebang.com/heinich 教学站点,其内容扩充了书中正文并与之共同建立一种完整媒体包。
作者Robert Heinich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Michael Molenda是该系副教授,James D.Russell是美国普渡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Sharon E.Smaldino是美国北艾奥瓦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
但是本书虽然已经到了第七版,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典型的媒体菜单和技术手册形式的。这可能和印地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学术传统有关。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目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决不仅限于此。这本书对教育技术的实践人员是很有用的,但是对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意义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能不能作为经典名著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由美国当代著 名教学设计专家查尔斯·M.赖格卢斯(Charles M.Reigeluth)主编,收录了 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 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 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 信息时代教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 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 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是国际教学设 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 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出版 Charles M.Reigeluth主编,裴新宁、郑太年、赵健主译
Reigeluth教授在教学设计领域声名卓著,他1983、1999、2009年先后主编了三卷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在美国学界被称为教学设计的绿皮书。我们翻译的1999年的这本的主题是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设计。该书汇集了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信息时代教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本书是国际教学设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书中所及教学理论与模型,在今天仍是教育实践领域最富生命力的主题。
此书体量浩大,中文版88.5万字,近千页,从翻译到出版历经六年时间。此刻,手捧巨著,感慨万千。惟愿有更多的同道中人一同分享书中的智慧、激情与爱!附:1.译后记 2.Reigeluth中文版赠言 3.目录 译后记
这部书的翻译工作始于2005年秋季的博士生课程。我们携翻译《21世纪人类学习革命》丛书的余勇和豪情,立志在成功引介有关学习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理念之后,再向国内学界推出教学设计领域的国际经典作品。孰料一去数年,这部煌煌巨著的翻译工作至今方才完成,回头看看,几近要感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乃至到了最后,在几经延迟、几经倦怠之后,我们依然抱着臻美的决心,努力不留缺憾,而后收手译事。
学术之发展,根基在于对学界已有成果——至少是经典作品——之研读与批判,唯此,方可知晓学术动态、体会研究方法,避免重复研究与无效辛劳,避免落入井底而观天。研读过程本身也是同他人一起界定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基础的知识探索,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和学界同仁一道,形成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的进步。学术之发展,动力在于在学术 中人孜孜以求、不断进步与创新,哪怕只是质疑观点,或增加一点点新的见解,或将研究本地化或刷新,或于有疑处进行证实或证伪,只要是基于证据的,就能有价值,只要持续地积跬步,也可成千里。对于教育而言,实践问题之解决,实践方略之革新,有了这些扎实的研究作为基础,进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我们希望本书的译介,能够为我国 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实践创新奠定更为坚实的根基,这也是本套丛书的主旨所在。
书中呈现了众多教学理论的理论主张与设计方案,这些多样化的、相互尊重的路径汇集到一起,构筑了编者赖格卢斯等人所界定的信息时代的教学范式和学校教育范式:一种基于目标达成的、注重定制的、注重学生探究与建构的范式。此书之后,赖格卢斯再谱华章,编就《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3册):构筑共同知识基础》作为教学设计领域由“多”而“一”的框架,写成《大胆的教育变革——信息时代的学校范式》作为学校教育范式变革的宣言。他老而弥坚,堪为我们这些后辈的楷模。从他的著作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包容、坚定、执着。在译校本书的后期,郑太年还有机会可以坐在赖格卢斯面前,坐在他的课堂上,体会着他的从容、沉静和博大。当然,这种感受会随时地飞向裴新宁和赵健,并在分享中坚定我们耕耘这个领域的信心。也正是这种联系与激励,让我们三位主译可以获得灵感,去反复理解和推敲每个理论和模型的意涵,携手共进,坚定前行。我们十分敬佩,在教学设计这一领域中,赖格卢斯对他人的研究稔熟于心、信手拈来,自己的探索常盛常新、永不停息。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与作者们对话,也与自己对话——关于教学设计、关于更广泛的教育研究、关于一个学者的学术追求与品格。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的道路更为宽广;奏自己的曲子,让和声更加丰富而圆润。如果本译著能有幸走在这个方向上的话,它偷走我们的那么多的时光也就值得了。
高文教授启动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亲自把关审校。她是国内知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西方教学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在她的组织下,我们和博士生一起,对原著进行逐章研读,逐句解析。那秋冬上海的每个“星期四”成了青年学者们期盼的相约,高老师与我们一起共度。在译稿完成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恩师的指引,也将此中文版作为我们迟交的作业献给恩师。
特别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韦禾老师为此书付出的心血,没有她的支持和坚持,很难想象这浩大的工程可以持续。非常感谢编辑何艺,她的专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
本书的出版还要归功于译者团队(按姓氏笔画排序,他们是:丁炜、王美、任友群、吕林海、吕敏霞、许晓红、严玉萍、何美、吴涛、张静芬、李妍、李康立、肖玉敏、杨南昌、陈家刚、郑太年、郑颖、金慧、赵健、裴新宁),他们的名字附在了对应章节或部分的最后。在初稿译出之后,裴新宁、郑太年、赵健和王美分别负责对各章节进行分工校对(裴新宁负责第一、五单元、主题词索引和作者索引;郑太年负责第二单元;赵健负责第四单元;王美完成了第三单元和部分章节的校对)。在此基础上,裴新宁、郑太年和赵健又进行沟通和审阅。最后,裴新宁统校了全书。
陈家刚、杨南昌和叶莹完成了主题词索引和作者索引的初译稿;陈家刚还审读了全部译稿。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多 位研究生参与了文字校对、编辑等工作。
我们向所有为此译著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翻译工作中定有疏漏,敬请读者指正,以作改进。译者 2011年春.查尔斯• M.赖格卢斯为本卷中文版赠言
感谢裴新宁、郑太年和赵健将本书翻译成中文,让如此之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本书中的思想。
本书意在描述当今关于如何最好地促进人类学习与发展的一些思考。第1章表达了一种范式转换的需求,即从聚焦对学生划分等级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向聚焦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所期望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的系统转换。这需要变革我们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从基于时间的、标准化的教学和基于常模的评价,转向基于达成的、客户化的教学和基于标准的评价。为了这一范式转变能获成功,我们需要增长我们关于客户化的、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的知识。本书向着识别和描述一些为了增长这种知识的当今最为重要的工作迈出了一步。
作为对这一目标的进一步支持,《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的第3卷于2009年初出版。该卷提供了一个基础,以形成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和培训范式的教学的共同知识基础。
我热诚地希望,本书能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和教学设计人员所用,去帮助所有的人认识他们潜能,去增进所有民族之间的和平与理解。目录
第1单元 关于教学设计理论 什么是教学设计理论,它在如何变化? 2 关于理论、完美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第2单元 促进认知发展 3 认知教育和认知领域 4 通往理解的多种路径 5 面向理解的教与学 开放学习环境:基础、方法和模型 7 为建构性学习设计教学 8 做中学 开发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 10 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11 协作问题解决 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对教育实践的概念重建 13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理论吗? 系统地应用有效学习环境,促进4-8年级学困生的学习15 教授一般思维方法的兰达氏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6 整合性主题教学:从脑研究到应用 17 教学事务理论(ITT):基于知识对象的教学设计 18 精制理论:确定范围与顺序的指导 第3单元 促进心因动作的发展 身体技能的发展:心因动作领域的教学设计 第4单元 促进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和情感领域:对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的启示 回归教育的完整使命:面向社会性、伦理性和智力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22 自我科学:儿童的情绪智力 23 态度教学的结构化设计 24 品德教育:美德的培养 青少年的精神发展:阶段与策略 第5单元 反思与未来研究 形成性研究:创建和改进设计理论的方法 面向教学理论未来的当前进展、历史观点和一些任务 跋
作者索引及汉译对照 主题词索引及汉译对照
[转载]《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读后感
最近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Robert A.Reiser等主编的《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王为杰等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哇,好厚,但读完后发现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很值得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去读的书!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没反应过来什么是教学设计与技术,我给理解成了教学系统设计(也叫教学设计),但读了序之后发现我理解的太片面了,它不是狭义的教学设计,而是广义的教学技术,Reiser用教学设计与技术(IDT)来概括整个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所以这本书探讨的是整个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趋势与问题。因此这本书激起了我的极大的兴趣,为什么用这个名称来概括我们的教育技术学领域呢?而这个领域的趋势与问题是怎样的呢?带着很多疑问我开始读这本书。
先总体说说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认识与感受吧。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教学设计和技术(IDT)领域作了一个清晰的描绘,覆盖了本领域的最新趋势——知识管理、学习科学、基于网络的教学、可重用的学习对象等,还清楚地描述了本领域的历史和心理学基础。通过描述本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非常好地阐述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总体概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IDT领域的实质以及影响IDT领域的趋势和问题。
我个人觉得本书的亮点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个是这本书的各章中所涉及到的趋势都是由该领域领军人物所撰写,众多学者,大家的研究、观点汇聚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趋势与问题。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为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寻找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提供了实践方面的指导。这本书共有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概括下来是:领域的定义;学习与教学的理论与模式;教学方案和项目的评价,实施和管理;人类绩效技术及其他各有关趋势;不同情境中的趋势与问题;如何谋取一个IDT职位并获得成功;教学设计和技术的新方向。细读完这七个部分,我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实质,这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也了解到了影响本领域以及未来可能会影响本领域的趋势与问题。我也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想。
首先,我对领域的定义与命名觉得感触比较多。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领域的定义与名称一直在变,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总会给这个领域下不同的定义,起不同的名字,所以我们研究的领域究竟该如何定义,如何命名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答案,我们也只能采用被大多数人认同与使用的领域定义与命名。现在,就我国来说,我们比较常用的定义便是AECT94定义,而将我们研究的这个领域命名为教育技术。这本书也提出用教学设计与技术这个名字来概括我们这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个与其相对应的定义,但我觉得其实很难给这个领域一个准确的唯一定义,因为首先时间是变的,我们的领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的拓展,还有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等都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呈现多元化。
其次,这本书提到了许多本领域的最新的趋势,像知识管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电子学习等等,这些名词以及这些趋势以前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看了这本书后感觉拓宽了知识面,对我们领域的未来的趋势也有了一个认识。这本书与以前的一些单纯的理论方面的书还不太一样,它里面有一些实例,每章后面还有一些应用问题,使我们觉得不像以前看书,只是理解了字面的东西,记住了一个什么理论或概念,用的时候把它拿过来就行了,或是只是背出来而已,这样的书看过之后会有很多思考,觉得理论与实践有结合,更形象的理解了。
再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总会和我国的一些情况做对比。比如看第五部分,各种情境中的趋势与问题时,我不禁感叹美国的教育技术的确发展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领域。在工商业,军事教育,职业培训等等各种情境中都有很多应用,而我们好像大部分只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连工商业领域都应用较少,如果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一席之地的话,那我们学教育技术的学生的就业应该会好很多。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亲切,不光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实例,而且这本书为我们认识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蓝图,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很棒。在读这本书之前,感觉虽然自己上研究生了,但还是比较迷茫,到底自己以后想干吗,想学些什么东西,没有很确定。但读了作者们的亲身经历后,觉得启发不小,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职业规划等等有很大的帮助,使我感觉有了前进的方向。
对于教学设计与技术的未来,Reiser满怀信心,他认为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前景很好,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的路在何方,使我们有了信心。但是,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自身的局限性将使得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只有向着前方行进了,加油,伙伴们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R.A.瑞泽 J.V.邓普西 主编 王为杰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 译 本 序
桑新民
在访问中国的时候,瑞泽(Robert A.Reiser)再三要求我为他著作的中译本写序。一方面盛情难却,另一方面这也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要想写好一本学术译著的序言,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将此书放到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要理解作者的个性和学术风格,这才有可能为中国读者作好导读。
一、关于本书、主编与书名
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媒体派”和“学习派”的双重变奏。“媒体派”的大本营是印第安纳大学,其学术领袖是海涅克(Robert Heinich);“学习派”的大本营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其学术领袖是加涅。本书可以看作“学习派”的一本经典研究生教材。我认为,对此书的研读应该与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结合起来,并与本书第一版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清晰地把握二十年来“学习派”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程。同时还应该与海涅克主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技术》结合起来研读(此教材已经出到第九版[ ]),这有助于在两大不同学派经典教材的对比中,把握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全貌。
1987年,加涅汇集了一批美国教育技术学舞台上有影响的专家,主编了《教育技术学基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一书[ ]。他以自己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为基石,请专家就各自所擅长之部分作出阐述,以此对教育技术学领域做一全景式的扫描,构建起以研究和创设“有效学习条件”(the 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learning)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本书主编瑞泽是加涅的继承者之一。在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中,瑞泽写的是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大多数中国读者正是在此最早认识瑞泽。2006年我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时提及此事,瑞泽情绪激动,他说那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学者,在学科历史的研究方面有著名的专家和前辈,但加涅却给了他如此之信任与重任!这影响到他整个学术生涯。
瑞泽1974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从1976年开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至今,2000年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教学奖,2003年成为教学系统专业负责人,2004年荣任该校教育学院罗伯特?摩根讲席教授[ ]。瑞泽1983年与加涅合作撰写了《选择教学媒体》,与迪克(Walter Dick)合作撰写了《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2002年86岁高龄的加涅仙逝,同年瑞泽主编了《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Trends and Issu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第一版),此书继承了加涅的风格与传统,邀请了一批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有影响的专家(还包括美国以外的学者),就各自所擅长之部分作出阐述,同时加强了对趋势与问题的研究。由于教学设计是瑞泽主要的学术背景和兴趣所在,而且在加涅和瑞泽乃至整个“学习派”的视野中,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绝非单纯的媒体技术,而主要的是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技术。因此,本书的书名不是狭义的教学设计,而是广义的教学技术,与“94定义”所讨论的范围很相近,瑞泽用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简称IDT)来概括整个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书中探讨的是整个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趋势与问题,这从本书具体内容和章节安排也可证明。本书出版后,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了AECT颁发的詹姆斯?布朗杰出出版奖,美国许多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此书作为研究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06年底出版的第二版虽然相隔不到五年,但却有很多发展,对此瑞泽专门作了说明,在此不须赘述。
加涅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开创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后来分别由他的合作者和弟子继承。他所开创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由德里斯科尔(Marcy Driscoll)继承[ ],教学设计由梅瑞尔(M.David Merrill)、迪克和凯勒等继承发展,瑞泽则延续着对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如今瑞泽的办公室正是当年加涅的办公室,面积小得让人不敢相信,但却充满厚重的历史感!
二、关于本书的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瑞泽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学者群,参加第二版的作者多达51人,大多数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界的知名人士,仅此就充分体现了瑞泽的策划、组织能力和影响力。下面,我们选择两位作者进行简要评价。
1、乔纳森解说建构主义、学习科学与研究方法
乔纳森(David H.Jonassen)是当前美国教育技术学界领导潮流的人物。本书第一版他撰写的题目是“将问题解决与教学设计相整合”,在第二版中,题目变为现在的第5 章:“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近几年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建构主义的批评和误解也有增无减。作为建构主义的一派首领,乔纳森力图从理论高度“拨乱反正”,他特别强调: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关于“现实”、“知识”、“智力”、“思想”、“意义”等概念的认识论、本体论观念;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的认识论;因此将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比较显然是犯了分类上的错误,与建构主义相对应的应该是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认识论。这番话对我国倡导和反对建构主义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深思的。
近几年美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受到20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学习科学之挑战和冲击。能够被新一代学习科学研究者群体承认和接纳的教育技术学专家我们只看到乔纳森和托马斯?杜飞(Thomas Duffy)。乔纳森在两种学习文化的对立中旗帜鲜明,在许多场合都反复强调:以知识传授和标准化考试为特征的学习文化源于工业文明,“我所做的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潜在的目标,就是在我力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尝试去改变学习的文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在所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中纳入并支持更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 他倡导有意义学习,研究并实践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的学习。在本书中,乔纳森特别强调要拓宽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学习科学是活动系统设计、认知和社会文化情境的聚合;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认知科学之外,还包括认知人类学、情境学习、日常认知、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科学与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社会理论密切相关,比如社会认知、活动理论、动机理论、基于案例的推理等等,它们都致力于探求学习过程的社会、组织及文化动力因素;学习科学还源自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与计算机建模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学习科学综合应用以上相关理论设计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复杂、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中深化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设计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论,打通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他同时强调“学习”是基于活动和实践的,而不是基于传播的;“学习者”是有意图的、主动的、反思的个体,他们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型;学习科学家致力于设计的“学习环境”是基于探究的或基于项目的,通常开始于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该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交互的,是借助于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的;又是支持协作的,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社区”、“知识建构社区”或“实践社团”。这些显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之要诣。
乔纳森深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习环境,必须创新研究方法乃至方法论。他强调:学习科学家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研究学习问题,不仅关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更关注于对话和现实世界中的人工制品,因为学习科学家认为知识是分布在它们中间的;除了实验方法之外,学习科学家还使用人类学方法、问题解决的认知分析方法、社会政策和组织变革的研究方法、社会交互分析的方法、技术设计、人机交互研究等等。学习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将设计与研究相整合,学习科学家将这种整合的过程称作“设计研究”,设计研究是设计、实施、分析、再设计的循环,设计研究者将理论的构建和活动的设计整合为一个迭代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当代教育技术学大师级人物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愿景。然而,要想真正理解乔纳森这些方法论思想的深刻涵义,教育技术研究者显然必须了解和掌握当代系统科学的前沿进展,尤其是混沌理论、超循环理论、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等理论在方法论中的创新。
2、梅瑞尔与加涅的“忘年交”
梅瑞尔(M.David Merrill)是当代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并始终坚持教学设计中的科学化、技术化路线,认为这才是教学设计研究之“正途”。由此观之,梅瑞尔更接近加涅,而与乔纳森相悖。在本书中,梅瑞尔再次重申了他的理念:教学设计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种成份,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理解,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人工制品(artifact)。因此,科学家的职责在于理解和预测,而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工作是设计有用的人工制品并预测所设计产品的效能(performance)。研究则是借助适当的方法来检测以上的预测。教学设计的技术是应用经过证实的教学设计理论来开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教学产品;教学设计的技术工作是要组织普通教师(或培训人员)开发教学设计的智能工具,并负责推广应用。教学设计的科学包含了理论和研究两部分,理论的作用是描述现象并根据已知的条件预测结果,有效的教学设计研究应该包括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一方面是寻找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必须对现实的教学过程进行原创性的考察研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体验,梅瑞尔提醒研究者,教学设计领域对于已有研究文献的查询经常会面临困惑:学术用语的不一致及多样性。他感叹教学设计领域尚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大多数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在盲目地跟着变化多端的市场跑,对新技术的狂热远远胜过了精心设计的科学研究。
对于梅瑞尔的这些观点,中国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在此不多赘述。这里只想述说一段美国教育技术学史上的佳话:加涅与梅瑞尔的“忘年交”。
梅瑞尔要比加涅小20多岁,但在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却出道很早。20世纪七十年代,梅瑞尔提出了成分显示理论(CDT)。他自述其理论的形成源自他与学生一起研究加涅理论体系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前提就是加涅所提出的两条假设[ ],有所不同的是梅瑞尔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集中在认知领域,并从业绩水平和内容水平两个维度来考察认知领域的分类,对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进一步细化,简化了教学目标编制及其具体化的操作过程,同时也为日后他所从事的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打下了基础。八十年代后期,梅瑞尔受自己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启发,对CDT理论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新一代的成分设计理论。为支持并考验这项研究成果,1987年梅瑞尔所在的犹他州立大学教学技术系邀请德高望重的加涅专程赴犹他州立大学与晚辈学者梅瑞尔共同进行一场“关于教学设计的对话”,70多岁高龄的加涅欣然前往。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上,加涅和梅瑞尔围绕教学设计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就各自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梅瑞尔在对话过程中,将加涅的学习类型与自己的理论进行比较,再一次证明他的学习结果分类是在加涅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而加涅则更深刻地理解了梅瑞尔提出的综合设计教学目标之思想价值,并促使自己对教学事件展开新的思考,整合多重教学目标的提出就是由此引发而来的。加涅和梅瑞尔这两位相差20多岁的学者之间平等、充满友情的学术争鸣与交流合作方式,在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开一代新风,二人也由此结成“忘年交”。1990年David Twitchell根据当时的录像整理成7篇文章,在美国教育技术的权威刊物《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进一步扩大了这次研讨会的影响,提高了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也使两位著名学者的“忘年交”传为佳话。此后不久,梅瑞尔和他的技术小组开发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型,称为“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型(ID2),主要用于辅助专家系统(ID Expert)的教学设计,他们以教学设计自动化为己任,努力寻找和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借助于软件平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生成教学设计方案,其对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包容了传统视听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各类技术专家的研究与实践特征,并促进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这两大类不同学者和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也正因为如此,梅瑞尔开创的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为各派教育技术学专家所共同关注,引领着美国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新潮流。但梅瑞尔却始终对自己深受加涅之影响念念不忘。2001年,犹他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网站就个人学术经历及教育技术有关问题访谈了梅瑞尔,当问道,你觉得最值得看的两三本书或文章是那些时,梅瑞尔首推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并认为这是一本经典的、每个教育技术学的学生必读之书目;当问道,对你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是哪几位时,梅瑞尔居然将加涅对他的影响排在其祖父、父亲之前,并认为,没有和加涅一起工作之前,加涅就已成了他的导师,因为他很多研究工作是受加涅思想启发的,梅瑞尔甚至戏称:“我试图做的所有工作正是加涅所说的。”加涅去世后,梅瑞尔与其弟子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仍在延续,尤其是退休之后,梅瑞尔每年2、3月份都在佛罗里达州里大学讲学。这种学者之间的真情感人至深。
正是以这种真情为纽带,远离美国学术研究中心的佛罗里达州里大学能成为美国教育技术的学术重镇,吸引和组织不同学术观点的众多著名学者加入到学科发展的共同创作中来。这一成功经验是特别值得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三、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前景与价值
本书将众多学者之研究、观点汇聚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趋势与问题。五十多位作者观点各异,但都是该方面的专家;对教育技术现实与前景的看法既有悲观派、又有乐观派,这本身就表明教育技术领域与学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点。因此,危机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
其实,不论一个领域还是一个学科,其生命力来自社会需求,而其发展的动力则来自对前景之预测,以及由此生成的“愿景”。在本书中,学者们对教学设计与技术趋势和问题的见解纷繁复杂,让读者难以驾驭。2007年10月瑞泽到中国访问时,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广州作了五场报告,报告的主题都是围绕教学设计与技术发展趋势,在报告中,他对本书中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了概括,阐述了影响IDT领域今天和明天的十大问题与趋势:
【1】绩效改进(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3】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4】电子学习(e-Learning); 【5】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s);【6】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7】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8】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
【9】“整体任务”教学设计模式(‘Whole Task”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10】测量与评价(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以此为线索,中国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出瑞泽在本书中力图反映之趋势和问题的要点和主线。
瑞泽在南京大学访问时,我们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讨,并对其进行了访谈。当问及对教学设计未来的看法时,瑞泽答复如下:
“我认为教学设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虽然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同意我的看法)。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事实依据的:在过去三、四年里,我所在的专业每学期面向教学设计的工作需求是在持续增长的,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认识到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与角色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我预计这种需求还会加大。
近年来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多元化),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长期以来支撑教学设计过程的那些基本原则与价值,我依然坚信它们的作用和有效性。我想在此简单回顾一下不但在过去被认为有效,而且我相信在未来一定还会继续发挥作用的那些基本原则:
教学之前一定要清楚你希望你的学生学到什么,即清晰界定的目标。
设计你的教学—— 使之能够为学生提供与达到目标直接相关的信息(规则、概念等)与实践。
设计评价活动—— 用以测量学生达到的目标所期望行为的程度。
检查评价数据与结果—— 如果学生的行为表现没有达到你所期望的那样优秀,那么修改你的教学。
我相信,与那些不相信(或不坚持)以上基本原则的教学设计师或教师们相比,遵循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教学设计师及教师更能够开发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程序。这种信念建立在我个人三十多年作为教学设计师和教师的经验之上,同时也是我通过观察、反思和审视其他教学设计师及教师的工作实践而得出的。
我对以上基本原则的坚信,是我相信教学设计之光明未来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必须面对和解决我前面提到的问题与挑战。即:我们需要关注新技术及所可能提供的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各种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特点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在不牺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快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如果我们既能坚持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又能主动、从容应对以上种种挑战,我相信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员将能够成功地在学校教育情境、工作情境及其他情境中改进学习和绩效。”
我基本赞成瑞泽的观点,但却没有他那么乐观,因为现实不容乐观!教学设计与技术(中国学者称之为教育技术)出路何在?当然来自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之时代挑战与现实需求,面对各种新技术武装下越来越复杂的教学、教育系统,学习需要设计、教学需要设计、教育需要设计!教育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对这种设计能力的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要求也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教育技术这一领域前途是美好的,越来越多技术专家、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纷纷加盟,并诞生了新的学习科学专家群体,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但作为一个学科,教育技术学显然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都迫切需要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完善。教育技术学者必须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有更强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责任。
在Reiser中国之行报告会的一次总结中,我曾讲了如下一段话:Reiser博士为什么能获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最佳教学奖?因为他是教学设计专家!教学设计不仅是他的工作,而且是他的生活;他不仅设计教学,而且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设计人生道路;他不仅用头脑和智慧设计教学,而且将全身心都倾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之中!从他的演讲中,我们不仅领略到美国杰出教授的风采,而且领略到教学设计的价值和作用!Reiser博士的演讲总是充满热情、智趣、幽默,并使学生和他自己都沉浸在轻松与欢乐之中,这是Reiser博士的教学风格,也是他在教学设计研究中的成功之道!
这是我对本书及其主编的评价,也是我对此书中译本出版的价值期望。
是为序。
2008年7月10日
第二篇:教育名著
教育名著
精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精读 1、四书(1)《论语》(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 思想经典著作,又称“东方圣经”,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圣书,作者是孔子的弟子。)(2)《孟子》(研究孟子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孟子的弟子。)(3)《大学》(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经典论文。作者不详。)(4)《中庸》(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一篇经典论文。作者不详。)
2、《学记》(先秦儒家的教育论文,中国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是中 国教育的雏形。作者不详。)
3、《老子》(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后生所作。)
4、《墨子》(中国古代的第一本科技教育的著作,墨子的弟子所作。)
5、《春秋繁露》(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著,封建教育的奠基作。)
6、《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著,中国的第一本家庭 教育的专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1(二)西方教育名著精读
1、《理想国》(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该书 诞生于公元前370 年。)
2、《爱弥儿》(法 国 1 8 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发表于 1 762 年。)
3、《民主主义与教育》(美 国 20 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出版于 1 91 6 年。)(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现代教育发展的渊源。)
4、《雄辩术的原理》(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称 为古代西方教育学的雏形。该书诞生于公元96 年。)
5、《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 学的诞生。该书诞生于 1 632 年。)
6、《普通教育学》(德 国 1 9 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该书出版于 1 806 年。)(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也称“西方教育的三大名著”,也即是传统教育的渊源。)1、中国古代经典教育书籍: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2、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文选 2(1)韩愈(唐): 《师说》、《进学解》、《马说》。(2)朱熹(宋): 《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3)王守仁(明): 《教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文选(1)龚自 珍: 《病梅馆记》(2)张之洞: 《劝学篇》(3)康有为: 《长兴学记》、《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4、20 世纪中国教育学名家名著选读(1)蔡元培: 《对于新教育的意见》(1 91 2 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之演说》(1 91 7 年)、《以美育代宗教说》(1 920 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 》(1 91 8 年)。浙江教育出版社1 998 年出版的 1 8 卷本《蔡元培全集》,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教育思想的结晶。(2)黄炎培: 《中华职教社宣言书》(1 91 7 年)、《职业教育谈》(1 91 8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1 949 年)等。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3 年出版的《黄炎培教育论著选》 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精华。(3)陶行知: 《什么是生活教育》(1 939 年)、《生活教育》(1 934 年)、《生活即教育》(1 930 年)、《社会即学校》(1 930 年)、《生活教育之特质 》(1 936 年)、《什么是教学做合一》(1 930 年)、《生活教育现代化》(1 935 年)等。湖南教育出版社1 985 年出版的 3 卷本《陶行之全集》,是目 前最为完备的其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4)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1 923 年)、《家庭教育》(1 923 年)3 等。北京出版社1 983 年出版的《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两卷)是目 前最为完备的其教育思想的结晶。(5)杨贤江: 《教育史ABC》(1 929 年)(是我国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的著作。)、《新教育大纲》(1 930 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用马克思 主义观点来阐明教育原理、紧密联系中国教育实际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马克思教育理论的奠基作。)1、西方古代教育名著选读《政治学》(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公元前330 年。)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名著选读(1)《乌托邦》(英国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教育思想家莫尔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 1 51 6 年。)(2)《巨人传》(法国的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家拉伯雷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 1 532 年。)(3)《论儿童的教育》(法国的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 1 580 年。)
3、西方近代教育名著精选(1 7 世纪---1 9 世纪)(1)《教育漫话》(1 7 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也是1 7 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名著之一,1 693 年诞生。)(2)《林哈德与葛笃德》(1 8 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也是1 8 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名著之一,该书 1 781 年—1 787 年出版完成。)4(3)《幼儿园教育学》(1 9 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的代表作,也是1 9 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名著之一,1 861 年出版。)
4、20 世纪外国教育学名家名著选读 第一部分: 20 世纪欧美教育名著选读(1)《教育与社会学》(法国“经典” 教育学家、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涂尔干的教育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出版于 1 922 年。)(2)《教育原理》(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沛西.能的代表作,是英国 20 世纪进步教育运动的“圣经”。该书出版于 1 920 年。)(3)《人力资本投资》(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教育家舒尔茨的代表作。该书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书出版于 1 971 年。)(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当代美国的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的代表作,是20 世纪以来对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称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为此泰勒也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该书出版于 1 949 年。)(5)《终身教育引论》(当代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朗格朗的代表作,该书的问世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的产生。该书出版1 970 年,被译成了各种文字流传世界。)第二部分: 20 世纪前苏联的教育名著选读(1)《儿童教育讲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最著名的教育著作,该书于 1 940 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广大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该书曾多次印行。)(2)《教育学》(1 948 年版)(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该书 5 对新中国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教育学教科书编写的版式。)(3)《教学与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论专家赞可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长达20 多年教育实验系统全面的总结。该书 1 975 年出版。)(4)《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共撰写了 41 部专著、600 多篇论文、1 000 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该书是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出版于 1 967 年。)(5)《教学的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前苏联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班巴斯基的代表作,是现代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作,1 977 年出版。)中国编 孔子 论语(节选)孟子 孟子(节选)荀子 劝学 解蔽(节选)性恶(节选)《礼记》 学记 乐记(节选)大学 中庸(节选)董仲舒
举贤良对策(节选)韩愈 原性 师说 进学解 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 大学章句序 语录(节选)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节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黄宗羲 学校
明儒学案发凡 颜元
总论诸儒讲学 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漳南书院记 张之洞 劝学篇(节选)梁启超
变法通议(节选)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蔡元培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以美育代宗教说 陶行知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教学做合一 手脑相长歌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
中国农村教育与乡村建设问题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节选)外国编 柏拉图 理想国(节选)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节选)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节选)洛克
教育漫话(节选)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节选)康德
论教育学(节选)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节选)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节选)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节选)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节选)斯宾塞 教育论(节选)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节选)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节选)经验与教育(节选)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方法(节选)童年的秘密(节选)布鲁纳
教育过程(节选)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节选)埃德加·富尔 学会生存(节选)后记
第三篇: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66、《案例教学指南》
67、《当代教育学》
68、《教育理想与信念》
69、《我的教学生涯》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71、《向孩子学习》
72、《青浦教育实验》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7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77、《透视课堂》
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79、《培养反思力》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
8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85、《中外教育小说选》
86、《中外教育诗歌选》
87、《中外教育故事选》
88、《中外教育散文选》
89、《中外教育格言选》
90、《中外教育漫画选》
四、教育人物
91、《孔子评传》
92、《泛舟诲海》
93、《中国教育家评传》
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96、《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97、《教育的奇迹》
98、《外国教育家评传》
99、《窗边的小豆豆》
100、《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
第四篇:教育名著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苔丝》这部小说,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著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希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接着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感人的就是苔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终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终于解脱的日子,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 活。
第五篇:读教育名著
读教育名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有感[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博客点击数:3781 更新时间:2011-4-10 19:58:33|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背景:字号:大中小】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在与同学交往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人家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因此我就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小时,我家里也不富裕,全家六口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或学习用品,只要我有,我就一定会立即借给他。尽自己所能给别人帮助,看到别人舒展的眉头,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教师﹙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因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我从我的老师那听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曾说过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 原文地址:
读教育名著有感——《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010-10-07 17:38:27)
转载▼
标
签:
杂谈
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受颇多。
其书中的第2条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因这正是我所困惑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的确,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间的种种问题、与家长沟通„„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不知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一如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儿,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何特级教师们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进退得宜,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设计得环环相扣,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负。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与用课前的几小时亦或是几天来备课,效果定是大不相同的。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啊!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教出好学生来呢?
书,一本好书,的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为此,今后更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有感上饶县五中 余芝灵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近段时间因种种原因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名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想想自己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何曾有过这样的爱心和细心。如今我班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学生,小伙子人长得精神帅气,但不爱学习,迟到旷课玩游戏是常有的事,每一次我都用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他、教育他,但他仍然我行我素。在与其家长沟通后甚至变本加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九点多钟突然我接到他发来的一个短信,责怪我向他父亲告状,我心情很复杂的立刻打电话给他,但他没接,我只好发了一个短信作解释,很快他回了一条短信,看完他的短信,我感到不安。因为他的短信这样写道:“事情都是我的错,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恨我爸!我八个月大他就离开我了,离开我十几年了,现在的他突然给我一种无理的约束。他有什么资格,一个只生不教的人根本不配当我爸,还老是说一些伤人话,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是他儿子,我怎么会生在这样一个看似完整却并不完整的家庭?我宁愿家再困难也不愿有这么一个爸?老师你懂吗?希望你能理解”。看完他的短信我坐立不安,深知教书育人要先育人的重要。周一到了,我把该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深谈。首先感谢他对老师的信任,指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如他的独立性强,对奶奶的孝顺等等,同时反问他长那么大了,是谁把他养大的?他说是“奶奶”,我接着再问他奶奶多大年纪,又是谁在赡养奶奶的?他无言以对,最后小声说是爸爸。接着我趁热打铁,继续反问教育,让他明白,父母的外出打工,是生活所需,并不是父母不爱他,相反,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希望儿子的将来不会像他一样背井离乡,并指出如果他仍然这样自暴自弃,父亲的现在就是他的将来?? 这次谈话之后我时常关注他,发现他正在一天天变化之中。从这一事件中,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少年,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
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另外我还阅读了魏书生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我想,这就是师爱的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青年学生,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
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试问,在今天我们老师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些呢?我只是粗略地把着几本书看了一遍,我越往下读,越感到坐立不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查看原文...连接报错
上一篇: 尾页
下一篇: 当代中国史学术前沿简介
阅读:232评论(0)学习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投一票!
0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