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形成培训的主线。这一点构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也是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的分界线。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设计”这条主线,才能顺利达成培训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作为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首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提出这门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出适合课堂教学的知识单元和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主题活动)的知识单元,然后分别进行基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基于主题活动的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而不只是孤立地设计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摆摆样子。
通过参加培训,我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体会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排除干扰,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分散培训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每周培训一个单元,有利于教师的消化吸收,又不耽误教学工作。校本培训可以联系本学校的实际,把培训和教研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进。
第二篇:教育技术理论
教育技术理论
l、(单选)下列对信息素养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B)
A、熟练操作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应用各种技术解决问题
B、注重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评价等,具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c、人们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
D、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与实践
2、(单选)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下面关于教师专业化陈述正确的是(B)
A、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专业性重于教育专业性
B、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只是看作一种职业
c、国家对教师任职没有学历规定,但是要求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
D、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自我教育笈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3、(单选)在采用“教育技术”名称以前,我国曾经使用过的另外一个名词是(c)
A、电视教育B、函授教育c、电化教育D、电影教育
4、(单选)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下面哪一项的叙述最恰当(c)
A、掌握好教学设计需要从系统方法、教学策略和学习目标三方面去把握
B、进行教学时,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没有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达到的教学效果好。c、教学设计的产物可以是一个教学方案、一个教学软件或一组教学资源
D、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5、(单选)教育技术是支持革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重要促进因素,下列哪一项对它的理解最恰当?(A)
A、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
B、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
c、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
D、教育技术能解决现存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6、(单选)任务驱动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关注,下列选项中对它的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c)
A、任务驱动式学习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刺激,关注学生被刺激后的反馈。
B、任务驱动式学习是认知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强调教师讲授。
c、任务驱动式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活动参与
D、任务驱动式学习是信息加工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积累
7、(单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B)
A、设计、购置、开发、应用、评价
B、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
c、组织、设计、开发、管理、评价
D、组织、设计、购置、应用、评价
8、(单选)下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c)A、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即实现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最优化。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9、(单选)教育技术是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和(c)三种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
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A、在线教学方法B、远程教学方法c、系统化教学方法D、个性化教学方法
l O、(单选)学习需要分析是前端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学习需要”指的是(B)
A、教师差距与需要B、学生的学习需要c、教学过程的需要D、教学手段的需要
l l(单选)下列有关教学技术的叙述中,阐述合理的是(c)
A、教学技术是将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B、教学技术的研究对象仅为教学的媒体
c、教学技术的目的在于追求教育的最优化D、教学技术不包括对传统教学手段研究
l
2、(单选)下列哪一项对目前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的认识最合理?(c)
A、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有效学习信息技术
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主要在于课堂上4 5分钟的运用
3、(单选)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D)
A、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线性过程B、教学设计是一门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科学
c、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
D、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等主要环节
4、(单选)教育技术的目标在于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那么以下对教育最优化的阐述·合理的是
(C)
A、教育最优化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优化
B、教育最优化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
C、教育最优化指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优化
D、教育最优化指对教与学资源的优化
l
5、(单选)以下哪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小组相互作用的类型(D)
A、教师通过讲授、谈话、板书、演示等向班级或一组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B、由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或聆听音像教材、做笔记等获得教学信息
c、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表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和应用情况
D、通过讨论、问答、交流等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教学信息
l
6、(单选)下列关于教育技术的描述中,说法正确的是(B)
A、教育技术的侧重点是教师的“教”
B、教育技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目标
c、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资源”
D、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只有教学设计理论
l
7、(单选)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两大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有形技术就是观念形态技术
B、无形技术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物质工具
c、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D、有形技术是物化形态技术,主要是指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等
l
8、(单选)以下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教育技术实践就是指将信息技术附加于教学实践中
B、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就标志着已经掌握了教育技术
c、教育技术就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
D、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应强调形式
l
9、(单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发挥了多种教学应用功能,以下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说法妥当的是(B)
A、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B、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信息,并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加工和进一步利用
c、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发生的真实情境,所以实验只要用信息技术完成就行
D、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练习、测试、考评或评估功能,所以信息技术是万能的0、(单选)以下对教育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教育技术实践就是指在将信息技术附加于教学实践中
B、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强调形式
c、教育技术实践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都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D、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些教学过程是传统教学无法完成的,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
1、(单选)下列关于教育技术说法正确的是(B)
A、教学技术就是关于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B、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目标
c、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名称不同,基本实质也不同
D、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环境的工具
2、(单选)选出下列对教学媒体评价正确的一项是(D)
A、粉笔加黑板的模式已经过时B、一堂课是否吸引人,就在于多媒体课件做得是否精彩c、教育水平必须适应现代的发展,能用网络多媒体完成的,就不要用幻灯、投影、录象等常规媒体。D、应根据教学的需求及各学校的经济状况来选择所需的媒体
3、(单选)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几乎所有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都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c)
A、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B、目标、媒体、方法和评价
c、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D、教学内容、媒体、教学环境和评价 2
4、(单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其中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流派是(c)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信息加工理论
5、(单选)教学设计的目的是(B)。
B、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
6、(单选)下面哪一项是教育技术领域最核心的内容(B)
A、教育媒体B、教学设计c、计算机教育应用D、教学研究方法
7、(单选)对教育技术中的“技术”理解恰当的是(c)
A、其中的物化技术是指计算机等硬件技术B、其中的智能技术是指各种教学软件技术c、它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技术D、其中的智能技术包括软件技术和教育观念意识
8、(单选)教师在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时,优先考虑的是(D)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
9、(单选)下列对教学策略认识准确的是(D)
A、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局部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B、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任意教学背景下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c、教学策略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
D、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 教学策略的准则。0、(单选)通过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A、信息安全是指个人、组织和国家在信息领域的利益保护状态,它只涉及至Ⅱ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B、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的使用是以教学为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c、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存储在一定的载体上 的信息。
D、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1、(单选)下列关于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
B、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两者没有区别
C、信息技术的范围大些,它包括教育技术
D、教育技术的范围大些,它包括信息技术
2、(单选)下列媒体中,属于单向传播教学媒体的是(A)
A、录象B、微格教学、c、计算机D、触觉媒体
3、(单选)教育媒体开发的“五性”原则是指(C)
A、科学性、教育性、价值性、经验性、艺术性
B、教育性、技术性、抽象性、客观性、艺术性
c、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
D、教育性、技术性、价值性、抽象性、经济性
第三篇: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要想将教学设计理论应用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去,我们得弄清楚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设计的概念。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由multi和media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课件是指在CAI活动中,呈现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要求和回答,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序及有关的教学资料,它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及帮助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文档资料。而多媒体课件则是指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课件中。其次,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此概念中很容易能够看到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懂得一些教学设计的专业知识,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教学设计通俗来讲相当于平常所说的备课,但它更强调系统方法的应用。
1、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
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有利于合作学习;
4、有利于自主体验;
5、有利于全员参加;
6、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的课堂的必然趋势,要体现双主,就必须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成为主体的关键。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与海鸥之间相依相随的感人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和本组小专题研究依据教材拓展写话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在学生已经从老人的外貌和为海鸥起名字深刻感受人对海鸥深深的爱,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在学生已经感受到作者抓住动作语言等表达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情谊时,我抓住文中第三自然段,展开拓展写话训练课中,通过创设海鸥群吃食的策略欢快场面,让学生深入文中的角色,并通过拓展仿写老人和海鸥的对话策略,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以上策略收到了很好的失效,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景和拓展出示的课外资料,写出了生动、感人、真实的对话。这些对话说明课文中的老人与海鸥已经触及了学生的心灵,不但已经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而且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自己也能够仿写这种优美的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让本组的小专题研究目标落到实处,效果较好。学生还认识到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了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由此说明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创设情境走进课文的策略和拓展写话的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训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体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第四篇:教育教学理论
1.数学是研究_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观点是由_恩格斯_首先提出的. 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从数学史上看,有理数的概念传入我国存在着翻译上的错误,其原意是成比例的数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5._古典概型_是概率论发展史上首先被人们研究的概率模型,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_有限性、二是_等可能性_.
6.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提出的解数学题的四个步骤是: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_;他认为“怎样解题表”有两个特点,即普遍性和_常识_性.
7.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之间,古希腊人遇到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尺规作图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古代几何学作图三大难题.请你简述这三大难题分别是什么?
三等分角问题:将任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立方倍积问题:求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使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化圆为方问题:求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和已知圆的面积相等.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阐述.
(1)请写出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名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2)请简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1.马斯洛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师生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专制型、自由型 和 放纵型 三种模式。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 知识。
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 赫尔巴特 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5.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把学习划分为 机械型与意义型;根据学生学习形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型与发现型。
6.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7.《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测量、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
1.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2.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勒奈 笛卡尔被称为解析几何学的创始人。
4.1900年前后,在数学的集合论中出现了三个著名悖论,其中最重要的悖论 罗素悖论
,这些悖论触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5.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卡茨、维果斯基。(填两个)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8、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
课题学习四个领域。
9、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意思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必须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_、_发展性_,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_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__;③_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_。
1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有原来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__组织者__,学生探究发现的_引导者__,与学生共同学习的_合作者__。13.例举三个以上适合课外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___数学手抄报、数学专题报告、数学小调查、数学演讲__ 14.古希腊的三大几何问题是 三等分角、立方倍角、化圆为方
;
15.数学史上三大数学危机是
无理数的发现、无穷小是零、悖论的产生
; 16.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数论中的命题“1+2”,这个命题的具体名称是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 ; 17.把实数表示在数轴上体现了
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二)简答题
18.请你说出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至少三种),并就其中一种思想方法举实例说明。
答:化归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思想、建模思想、算法多样化、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极端化思想……
19.简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什么?
答:(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将问题情境数学化的能力;(3)养成学生关注情境问题的数学本质和数学特性,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视角关注问题、审视世界的思维习惯;(4)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1.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其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所谓“知道什么”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够知道什么”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
21.“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在苏科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八上的《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以及九上的《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都有所出现。请你结合教学实际,简述课本上八上和九上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得到这一结论的,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这样安排的意义。
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两者的区别是:出发点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论的方法不同、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联系是:几何直观、合情推理是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发展。
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螺旋上升
第五篇:教育教学理论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大全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